共找到 1957 项 “宋朝”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金龙编著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简介:温州古称为“瓯”,早在《山海经》中就有“瓯居海中”的记载。关于这一“瓯”字的由来,在《其实你不懂温州人》一书中,身为温州人的作者白晖华解释大致有两种:一是温州的地理环境;二是温州人自古善于制瓯。说到温州地形,是三面环山,一面是水,看起来真像个“瓯”。瓯在我国古代是一种盛酒水用的盆盂类的陶器,在《南齐·宋朝总传》中就有“超宗既坐,饮酒数瓯”的说法。 在中国版图上,温州处于浙江省南部,北面是台州市,西面是丽水市,南面与福建省相连。这三面都是高山阻隔,唯有东面邻海,另外还有一条瓯江贯穿东西。正是这一独特的地理生存环境,赋予了温州人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他们既有大山般的沉稳、坚韧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又有大海般的开阔、奔涌和无所畏惧的气魄。这是得之于天然的精神气质,但是现实中的温州人却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且不说,历史上温州地处偏僻、天高皇帝远,时常遭受倭寇侵入,烧杀淫掠,民不聊生,就是这山水阻隔造成的交通不便和消息闭塞也害苦了世代生存和繁衍的温州人,导致了一个“穷”字的局面。 正所谓穷则思变,变则通。为了生存,温州人表现出了惊人的经商能力。人言温州“其货纤靡,其人善贾”,可见,温州自古以商业繁华著称,有诗日:“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做小杭州。”追溯起来,温州经商的传统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的。南宋大学问家叶适就是生活在温州永嘉,他提出了义利统一、经世致用的“永嘉学派”事功学说体系。正是在这种功利文化的熏陶下,铸就了温州人独特的经商天赋。 无论天南海北,高山雪域,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温州商人的足迹。对此,新华社记者朱幼棣深有感触,他曾在新疆阿勒泰雪山脚下遇到一个挑着沉甸甸担子的温州补鞋匠,一路追赶着马不停蹄总在迁徙的哈萨克牧民。究其原因就是牧民马靴遇雪极易磨穿,需要不断修补。就是看到这点生意,温州的补鞋匠要一直拖着磨出血泡的双脚,不停地追逐着哈萨克牧民辗转谋生。难怪有一温州商人自豪地说:“有市场的地方就有温州商人,有温州商人的地方就能开拓市场。”即使在海外,也有成千上万的温州商人在辛勤地耕耘,在欧洲、在美洲,还有不少的犹太人在温州人的店里打工。凭借着一种独到的商业智慧,温州人打败了犹太人。 那温商的商业精神到底是什么?它是一种“能睡地板、能当老板”的吃苦精神;它是一种不唯书、不唯上、敢为天下先的大智大勇;它是一种小处经营、以小搏大的智慧;它是一种有钱大家赚、扎堆打天下的合作理念;它是一种“宁为鸡头,不为牛后”的老板情结…… 如今的温商早已经不满足于20年前的小打小闹、小商小贩的经商之路,而是致力于打造自己的品牌,紧跟时代前沿,立足国内,打拼国际市场,力求建造起一个强大的“商业帝国”。 鉴于此,编者在广泛吸取众多有关温商的经商秘籍类图书精华的基础上,编纂了这本独具特色的《温商是怎样赚钱的》一书,从温商的理念,包括金钱观、财富观、人情观、面子观、时间观、诚信观等一系列深入温商骨髓的观念和态度出发,阐释温商的经商之道。同时,从温商经商的谋略,包括借鸡生蛋、薄利多销、抢占先机、变废为宝、敢为人先、以假胜真、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奇招妙绝,应有尽有,力求全面揭秘温州人的经商之术。 相信您一旦开启此书,就会知晓温商的生财之道、发家之术,洞悉温商的商业精髓。可以说,此书是一本真正揭秘温商是怎样赚钱的财富宝典。
简介: 《天龙八部》小说以宋哲宗时代为背景,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从哲学的高度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审视和描写,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所谓“天龙八部”是佛经用语,包括八种神道怪物,作者以此为书名,旨在象征大千世界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 × × × × × × 小说叙云南大理国武林世家镇南王之子段誉,为逃避习武,来至无量山中,因种种机遇,学得一身古怪奇妙的武功,并先后结识少女钟灵、木婉清,互相悦慕,岂料此二人是父亲段正淳四处留情的私生女。四大恶人之首段延庆本该是大理国王位的真正继承人,因宫中内乱流落江湖。为报复保定帝,他捉到段誉和木婉清,欲使之兄妹乱伦,破坏段家清誉。大理国君臣斗智斗勇,终于战胜四大恶人,救出段誉。 吐蕃国大轮明法王鸠摩智为抢大理国天龙寺武功绝学六脉神剑图谱,与天龙寺众高僧比武。段誉适逢其会,为救伯父保定帝,以深厚的内力为基础,一人使出六脉神剑,大败鸠摩智,后被鸠摩智用计擒住,带至姑苏武林世家、以“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著名的慕容氏家中。在苏州,他遇见苦恋表哥慕容复的王语嫣,对她见钟情,紧追不舍;后又在无锡松鹤楼与丐帮帮主、有中原武林“北乔峰”之誉的乔峰结为异姓兄弟。 乔峰来姑苏,本是找慕容复了解丐帮副帮主马大元被自己成名绝技所杀一事,谁知帮内突然发生大乱,他被指证为契丹人。为解开自己的身世之谜,他北上少室山,找自己的养父乔三槐和恩师玄苦,可二人已被害身亡,目击之人皆认为是乔峰出手。他悲愤异常,百口莫辩,为救少女阿朱之命,大战聚贤庄,与天下英雄为敌,后见杀戮太多,想自刎以求解脱,却被一神秘的武林高手救走。在雁门关,他为自己的身世所苦恼、自卑,因见宋兵屠杀契丹百姓,如醍醐灌顶,立即顿悟,不再以契丹人自耻。为寻找仇人,他和阿朱往返千里,苦苦求索,途中情意互生,彼此爱恋,后又被马大元之妻所骗,以致失手打死假扮父亲段正淳的阿朱,悔恨终生。并答应阿朱,照料她的妹妹阿紫。 阿紫是星宿老怪丁春秋的徒弟,满身邪气,不以他人之是非为是非。乔峰带她至东北,从金人手中救出辽国皇帝耶律洪基,结为兄弟,帮助消除叛乱,被封为南院大王。逍遥派掌门人无崖子为寻找一个色艺双全、聪明伶俐的徒弟,设下珍珑棋局,为少林寺虚字辈弟子虚竹误撞解开。相貌不佳,为人愚直的小和尚成为逍遥派的掌门人后,又被灵鹫宫主天山童姥带至西夏皇宫中,尽得逍遥派真传。天山童姥与西夏王妃李秋水同归于尽后,虚竹成为灵鹫宫主人,并与跟随王语嫣而来的段誉结为兄弟。为向方丈忏悔自己的罪行,虚竹回到少林寺,适逢天下各路英雄齐至少林寺,有丐帮、星宿派、姑苏慕容、鸠摩智、大理段氏、四大恶人等等。 原来阿紫在乔峰处耐不住寂寞,跑出游玩,被其师丁春秋毒瞎眼睛,幸亏已学得少林寺武学秘籍“易筋经”的聚贤庄公子游坦之对她热恋不已,并将她带至丐帮。游坦之受丐帮内奸全冠清利用,以武功夺得帮主之职,并向少林寺挑战,欲争夺武林盟主之位。乔峰为寻阿紫,也率燕云十八骑赶来,受到群雄围击。段誉、虚竹挺身而出,帮助大哥共同御敌。一场龙争虎斗,乔峰用降龙十八掌打倒游坦之,虚竹以生死符大败丁春秋,段誉将六脉神剑发挥得淋漓尽致,大胜慕容复。慕容复失尽颜面,举剑自刎,被一突然出现的灰衣老僧制止,并教训他身为大燕子孙,不可轻生,灰衣老憎正要与乔峰比武,又赶来一黑衣僧人,也就是当年救乔峰之人,他们是诈死的慕容博和大难不死的萧远山。 原来三十年前,慕容博为使中原武林与契丹结怨,假传消息,说契丹武士要往少林寺抢夺武功图谱,众武林豪杰在少林寺玄慈方丈的带领下前往雁门关伏击,杀死无辜的契丹武林高手萧远山的儿子和手下之人,萧远山奋力反抗,后见爱妻身亡,伤心跳崖,将周岁的儿子扔在昏迷的丐帮帮主汪剑通身旁,这个孩子就是乔峰——应该叫萧峰。萧远山跳崖后并没有死,隐姓埋名,潜入少林寺偷学武功。慕容博假传消息后,诈言身死,也不时去少林寺偷阅武林秘籍。玄慈杀死萧远山妻子侍从后,意识到自己被人欺骗,便和汪剑通一同托人照料萧峰。如今真相大白,萧峰苦苦追寻的凶手正是自己的父亲;而更叫人难以预料的是虚竹是玄慈与无恶不作叶二娘所生之子,玄慈受少林寺规之罚后自尽,叶二娘殉情,萧远山、慕容博被少林寺藏经阁一神秘老僧点化,皈依佛门。 此时西夏国张榜招婿,中人相继赶来。慕容复为应招拒绝王语嫣的爱情;段誉救起伤心自杀的王语嫣,终于获得她的芳心;鸠摩智贪练少林武功,走火入魔,幸被段誉吸去全身功力,保住性命,大彻大悟,成为一代高憎;陪同段誉而来的虚竹是唯一能够回答西夏公主问题的人,原来公主是当初天山童姥偷来为虚竹破戒的梦姑,二人终于结为连理。 段誉回大理的途中,误入王语嫣的母亲、段正淳的另一个情人设计捉拿段正淳的庄园之中;段延庆擒住段正淳和他的夫人、情人们,也赶来这里,以杀死段誉要胁段正淳以皇位相让。正在危急时分,王妃刀白凤告诉段延庆,段誉是当年她为报复段正淳感情不专一面与叫花子段延庆所生之子。段延庆闻此,激动不已,一时不察,被慕容复下毒,内力全失。慕容复丧心病狂,欲拜段延庆为义父,竟杀死自己的部下和段正淳的四位情人,其中包括自己的舅妈王夫人,又举剑向刀白凤走去。段誉见母亲危急,挣脱绳索,打跑慕容复。段正淳、刀白凤自杀殉情;段延庆飘然远逝;段誉回大理继承皇位。 这一年,辽国发兵进攻宋朝,萧峰不愿生灵涂炭,中毒被囚。已换上游坦之眼睛的阿紫逃出辽国,传信中原,天下豪杰闻风而来,救出萧峰,并捉住辽国皇帝耶律洪基,逼他答应有生之年不向宋朝发兵。两军阵前,萧峰胁迫皇帝、愧对族人,自杀身亡;阿紫抱着心爱之人的尸体,挖出眼珠还给游坦之,跳下万丈悬崖;游坦之也高呼“阿紫”的名字,紧跟跳下;慕容复一心想做皇帝,最后发了疯。故事到此结束。
作者: 陈石磊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2018年01月
简介:
在探讨社会不平衡问题的众多著作中,本书具有独特的观察视角与分析方法。作者试图通过现代管理学与心理学原理,阐释和解读宏观的历史与社会问题。在讨论社会等级制度形成的原因时,引入了管理学中的“破窗效应”理论,进而指出等级制是发展社会化这一生存策略的必然产物,明确社会不平衡具有必然与合理的一面,从而为辩证地看待不平衡问题奠定了基础;在探讨社会组织效率、社会人口增长率、宋朝军事羸弱等问题时,引入了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进而提出了效率与公平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是对诸多政治哲学、管理学与经济学著作强调两者冲突对立、难以平衡的一种有益补充;在探讨社会宏观分配问题时则引入了管理学中的马斯洛需求理论,指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必然具有差异性,从而为探讨更加合理的社会宏观分配方案奠定了基础。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简介: “八宅派”起源于唐朝,盛行于宋朝,在阳宅堪舆中独占鳌头,被尊 为风水堪舆的正宗。中国古代有众多的风水流派,八宅派之所以能够独领 风骚,主要因为它能化繁为简,提出的观点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并且 能够以点带面,深入到风水理论之中,还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具体可行的操 作方法。《八宅明镜》就是八宅派的代表作品。 这本书根据人的年命,强调家宅的门、灶和吉凶方位,从浅入深,初 学风水的人不但容易理解、明白,还能够融会贯通,很快就能学会相度阳 宅的基本方法。 当然,作为一本风水著作,《八宅明镜》这本书中也有许多唯心的观 点,书中既有精华,同时也存在糟粕,所以,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 要以科学的态度,理智地对待它的内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古为 今用。
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gender in China's medical history, 960-1665
作者: (美) 费侠莉著
简介:本书是一部名闻国际医学史界、人类学界和汉学界的医学人类学名著。作者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以极为严谨的学术态度,通过披辨大量的中医典籍、医案、秘方和手册式文献,完成了这部连一般中国学者都难以企及的中医妇科学著作。作者虽然选择的是由宋及明的700年历史,但由于把握的角度新颖,以“黄帝的身体”为研究的开始,论及到身体的阴阳和性别,发现宋朝的中医妇科所关注的是“妇女以血为统帅”,重视调经的治疗原则和单独处方的艺术,怀孕和分娩成为家庭中产科活动的核心;到明代以后,妇科关注的重点转向养阴为主,治疗的重点从外转向内,强调补充分娩后造成的气血双虛。本书不是仅仅从一般技术史的角度考察中医妇科学的内容和历史,而是从社会与文化等角度,着力探讨中国古代女性作为一种特殊性别,在中医学中所承当的文化角色。所以本书不是传统的医学史著作,而是把与医学史相关的话题置于社会、家庭、性别中加以探讨,从而形成一种熔医学史、疾病史、身体史于一炉的新风格。
作者: 林乾良,陈小忆编著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简介: 茶,源于中国,今系世界上最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之饮料。自古以来,中国传统认为饮茶对于人类的益寿保健有很大好处。数千年来,中医视茶若药。关于茶的防治疾病效能,在历代的医学、茶学文献中有很多的记载。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为世界著名的茶的经典著作。该书对茶的功效应用、州县所出、制造过程、饮用方法等均有详尽的记载。陆羽是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奠基者,因其首创之功而被后世奉为神圣。大约在公元740年成书的《本草拾遗》(唐代陈藏器撰)中,已称茶久服可以“去人脂”、“令人瘦”。该书并精辟地指出:“茶为万病之药。”明朝李时珍的伟大著作《本草纲目》,曾汇集百家言而对茶的功能如强心、利尿、提神等加以缕述。 约在公元6世纪,茶可能缘于佛教的关系而由中国传入日本。开始时,饮茶之风仅在佛教上层人物与贵族之间流行。以后,遂广泛地盛行于僧侣中,以抗坐禅时的昏昏欲睡。大约在800年前,佛学大师荣西到中国宋朝来学习南方禅宗,同时学到茶文化。他在所著《吃茶养生记》中的第一章,即称赞茶为长生不老之灵丹妙药。荣西将从宋朝带回之茶种在日本种植成功,并对在日本提倡饮茶习惯有很大的贡献。到了公元15世纪,日本的茶道已经形成,日本的茶文化进入黄金时代。此后,茶逐渐地在日本变成为每日必不可少的大众饮料了。 近代大量的科学研究,阐明了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理效能。例如:咖啡碱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维生素c具有抗坏血病作用等。近年来的研究更已阐明:茶叶中所含的儿茶素(为茶多酚最重要的组成)具有多种有益人体的活性。诸如:抗氧化作用、抗致癌作用、抗心血管病变作用、抗糖尿作用、抗过敏作用以及抗菌、抗病毒等。此外,茶叶的丰富成分中还有很多具抗氧化作用的物质,如黄烷醇、b-胡萝卜素,以及锌、锰、铜、硒等。总之,茶对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许多慢性疾病都有良好的预防、治疗作用。 1996年秋,“茶的文化与效能国际会议”在日本召开。林乾良教授应邀来日,在会上作题为《中国古代的茶疗》的招待演讲。林教授的演讲,对中国传统的茶疗论析得十分博大精深,给与会者以非常深的印象。“茶疗”一词,即由林教授于1983年提出。自那以后,他为茶疗体系的建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曾广泛查阅数百种有关茶与医学的文献,将中国关于茶的传统功效整理为24项。他积十多年研究的成果,编著为《中国茶疗》一书。在此之前,他已经发表有关茶疗的论文40篇,书两种。无疑,林教授是茶疗这一领域的领先者。 《中国茶疗》分成两篇:上篇总论,有茶的药用史、茶寿、茶的疗效、茶的有效成分、茶的用法等章;下篇各论,分科系论述有关茶疗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有兴趣于茶疗领域的科技人员与一般群众,本书都将是很有用处的读物。我深信:《中国茶疗》对于茶科学与人类健康的发展都将作出很大的贡献。
作者: (宋)熊克撰
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简介: 《皇朝中兴纪事本末(全2册)》内容简介:宋熊克所著《皇朝中兴纪事本末》(即《宋中兴纪事本末》)又名《中兴小历》,是南宋高宗一朝的编年史,是一部颇受治宋史者重视的史学著述。但历来仅以《中兴小历》为名著录于目录之书,置放于学者案头,《纪事本末》之名反而不甚为人所知,以至作者姓名亦久佚无考。《中兴小历》虽有刻本流传,然而自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及明初《文渊阁书目》著录之后,原本佚失,为世人所不睹,也已有六百余年。 目前流传于世的《中兴小历》,只有一个四十卷的《四库全书》本,是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但此本并不是一个好辑本,主要问题是:一、为了避清乾隆皇帝的名讳,把书名改为《中兴小纪》;二、残阙不全;三、馆臣出于民族偏见,窜改原书。而根据四库本的抄本印行的几个传本,如清广雅书局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刻本、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排印本、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排印本,则不但上述问题得不到解决,反而由于所据底本「原文讹夺,不可卒读」①,以及校点不善诸原因,错误较四库本更多。 《中兴小历》需要整理才能更好地利用。最近几年,我曾据宋人文献增补校订此书,虽有所获,但终不能令人满意。然而有幸的是,我在北京国家图书馆看到了清抄本《皇朝中兴纪事本末》,经考察,我认为它就是熊克《中兴小历》最早印行而以「纪事本末」为名的一个本子。 《皇朝中兴纪事本末》抄本现存二十册,七十六卷,不着撰人姓名,每卷之下题署「学士院上进」五字。每叶十一行,行二十二字。其记事起于建炎元年(一一二七)五月「康王即皇帝位于南京」,迄绍兴二十年(一一五○)十二月,相当于四库本《中兴小纪》卷一至卷三四的记事范围,而高宗朝尚缺佚绍兴二十一年至三十二年的记事,可见抄本已非完帙。这个本子是清雍正九年(一七三一)的抄本,据书后所附宋筠的跋语,知抄本所据的底本乃「宋椠精本」,这从抄本中遇宋帝名讳多以他字取代,如「魏征」改为「魏证」,「齐桓」改为「齐威」,「章惇」改为「章厚」等情形中得到了证实。另考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四五《宋学士院中兴纪事本末跋》,原书也只有七十六卷,知宋刻本流传至清初,已有若干卷散佚②。 朱彝尊和宋筠都可称得上饱学之士,然而他们都未对此书细加研考,推寻其作者并发现其与《中兴小历》之间的关系。查宋王应麟《玉海》卷四七载录宋代史书时已明确记载:「熊克《中兴纪事本末》,一名《中兴小历》。」王应麟虽不是熊克同时期人,但与熊克同时的记载既都归于泯灭,则此记载尤为宝贵。而《中兴纪事本末》卷一七于绍兴元年五月江东大帅吕颐浩言韩世清可疑的一条记事后,有撰者所作的评述,其中说:「吕颐浩方招安张琪,而世清袭击琪,破之。颐浩以世清坏其事,故不乐。徽人罗汝楫在言路,尝欲为世清辩白而未果。今敷文阁直学士程大昌亦徽人,知其事,尝亲与克言之。」「亲与克言之」正是撰者自及其名。上述这段话,同样载于四库本《中兴小纪》的卷一○,可知两书本一书异名,其撰作者本就是一个人。明代中期所编纂的《明一统志》卷七六《熊克传》中也记载熊克「所著有《高宗纪事本末》及《九朝通略》」等书。另外,将此本与四库本对校,又可以发现两本实即一书。所有这些外证和内证,都有力地证明,由学士院上进的《中兴纪事本末》与后来改换书名刊印的《中兴小历》,其撰作者正为熊克,应当是无可怀疑的。 熊克字子复,建阳人,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一一五七)进士,「博闻强记,自少至老,著述外无他嗜,尤淹习宋朝典故」③。宋孝宗淳熙九年(一一八二)七月以秘书郎兼直学士院④。其《中兴纪事本末》撰写于淳熙十四年(一一八八)前后。其书以「纪事本末」为名,是因为此书虽以编年为体,然而又注重把事件之起迄本末作综合记述,多「联书」之例,故初印时以此为名。而在有明一代和清代初年,这部《中兴纪事本末》是和《中兴小历》并行不悖的⑤。 学术界历来认为,《中兴小历》作为最早的一部高宗朝编年史,有其开创先河的功绩,但同时又不尽人意。如陈振孙批评此书「疏略多抵牾」,李心传批评此书「多避就未为精博」⑥,后人颇受其影响。但也有人公正地指出,其书「上援朝典,下参私记,缀缉联贯,具有伦理。其于心传之书,亦不失先河之导」⑦。更有人指出,晚出的李心传所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小历》为本」⑧。这后一点尤为重要。尽管有人否认《中兴小历》开《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先河,但据我们实事求是核对,《中兴小历》一书什之八九都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整条全文收录,其驳正《中兴小历》处虽亦不少,但也并不完全正确。所以,《中兴小历》一书的学术价值是不容抹煞的。 既然可以认为《中兴纪事本末》和《中兴小历》是一本书先后刻印时所使用的不同书名,两书本为一书,而《中兴小历》在流传过程中几经灾难性的摧残,以致部帙不全,惨遭窜乱,则《中兴纪事本末》的发现,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学术价值。 其一是,订正四库本《中兴小纪》及其传印本的讹谬。四库馆臣为避满族统治者的忌讳,曾对《中兴小历》大加窜改,不但改了书名,还对宋人称呼女真人的「虏」、「胡」、「贼」、「夷狄」,以及涉及女真人物、官职、地理名称等,或其认为有所违碍的字句,都肆行窜改。而此书由于是清初抄本,上述有所违碍的字词语句都一仍宋本原貌而未加改动,这是极为可贵的。 其二是,四库本及其传印本《中兴小纪》的缺佚,原本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四库馆臣在辑佚的过程中,曾有意或无意地对原本进行删削,以致全书残缺不全。今查《中兴纪事本末》,其多出《中兴小纪》前三十四卷的记事就将近七百条,几达十万言。四库本《中兴小纪》大量错讹脱漏的语句,在此本中也大都完整而无缺误。 其三是,在《中兴纪事本末》多出《中兴小纪》的记事中,有大量朝臣关于宋金和战问题和南宋内政问题的议论,以及现今已经佚失的宋人笔录杂记,这些都是研究宋金史的第一手资料。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虽多征引《中兴小历》的记事,但往往不注明出处,而且,此书也同样存在着清人窜乱的问题,故其相应部分的史料价值却不如此本。 略举数例:如《中兴纪事本末》卷四六,绍兴八年十二月丁丑,下诏金人归还陕西地,令尚书省榜谕一条,记载宋廷应对和议及朝臣激烈反对的经过,援引御史中丞勾龙如渊所著《退朝录》记事一千余字,为四库本《中兴小纪》所遗佚。《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则编为正文,又不注出处,此则是《退朝录》的原文,而《退朝录》久已佚失(此书凡六引《退朝录》,均极具参考价值)。 又如,《中兴纪事本末》卷五一,绍兴十年六月,刘锜大破金兵于顺昌。四库本《中兴小纪》对此战经过全无记述,所缺佚甚多。此书则不但有近一千字的记载,还援引了《顺昌破敌录》和《顺昌破虏记》两书的原文。后一书,号称搜罗极为宏富的《三朝北盟会编》亦未见引用,其所述金人韩常抱怨兀朮的话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也失于记载。 再如,《中兴纪事本末》卷五八,绍兴十一年十二月岳飞狱事成,韩世忠质问秦桧岳飞何罪,秦桧的回答是:「飞子云与张宪书不明,其事体必须有。」韩世忠则曰:「相公言『必须有』,此三字何以使人甘心?」现存有关此事的史籍,「必须有」三字多作「莫须有」。而近人解释「莫须有」则多作「或许有」,几成学术定论。然而,「莫须有」三字的本意也即「自应有」,「一定有」,这是奸相秦桧硬要诬陷岳飞的典型语言,决不可作「或许有」解。应当说,此书作「必须有」是最接近秦桧语句本意的。正因为《中兴纪事本末》具有如上所述的学术价值,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现今把这部存世的孤本影印刊行,以利海内外研究宋金和战问题和这一时期历史问题的学者们参考,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相信它的出版发行,也将对深入探讨和研究南宋史学史,对《中兴小历》等有关史学著作的整理工作发挥作用。 由于是抄本兼是孤本,《中兴纪事本末》各卷都存在一些俗体字异体字和错字,个别卷次有错简的问题,如卷一上建炎元年五月庚子「李纲又上三议」等五条,似应移至卷一下建炎元年六月之前。请读者在使用时稍加留意。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简介: 中国古代有七本最有名的预言书,《推背图》当之无愧为七本书之首。 其作者唐朝易学大师李淳风,预言了唐朝而后约2000年中的大人物、大事件 。此书将易学、诗词、谜语三者高度结合,运用“四位一体”的手段,设迷 极其隐蔽。每一个时代过去后,人们回头一看就会发现此书的预言惊人的准 确。也正是因为应验得奇准无比,此书深为历代统治者忌惮,历来都被列为 禁书。甚至宋朝统治者制作了很多假版本流传到民间,乱人耳目。不过,历 史的检验可以让真本浮出水面,清朝金圣叹的批注本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一 般人为,《推背图》中还有十几象没发生。未来是什么样?本书或许能给你 一些提示。 本书在完整编入“金批本”《推背图》的基础上,另外增加了“图片释 意、诗词释意、易经中的此象、本象背后的历史”四部分,你可以借此从一 个更清晰的视角来了解这本奇书。
作者: (清)李渔撰;堵军编
出版社: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
简介:沈括,字存中,浙江钱塘人。《梦溪笔谈》全面总结了宋朝以前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在世界上享有极高声誉。在数学上,他发明了“隙积术”和“会圆术”,“隙积术”比国外计算高阶等差级数的公式早500多年,“会圆术”是我国球面三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者是一位渊博多能的这者,在政治外交和军事上又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故书中所记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概括了他一生对科学和艺术等各方面的深刻见解,并且在纪事中反映了处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尖锐化的北宋王朝的种种情况,如农民起义领袖李顺的事迹,赋役扰民的实际情况,北宋时西北和北方的军事状况,典制礼仪的演变等等,都有较翔实的记载。故此书具有极为珍贵的学术和史料价值。
作者: 郭天印著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2005
简介:所谓“大宋三杰”,是北宋时期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三个人物:变法宰相兼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守旧宰相文学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总撰稿人司马光; 政治上郁不得志,文学上独步天下的大诗人、大艺术家苏东坡。 公元1066年,宋英宗赵曙病逝,年仅20岁的赵顼登基,是为宋神宗。年少气盛的宋神宗不堪忍受大宋朝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局面,立志变法图强。在神宗的大力支持下,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推出新法,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而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却百般阻挠,抵制变法。 正当大宋朝内变法、守旧两派争斗不休之时,辽国、西夏两敌挥师南下、大兵压境。 山雨欲来风满楼,千秋功过任人评。本书尽现当年的政治大场面。
作者: 唐圭璋编
简介:旧版《全宋词》在一九三一年着手编纂,至一九三七年初稿竣事,商务印书馆曾予排印,一九四○年抗战时期在长沙出版。这部书的印数无多,流传不广,而且存在着很多缺点。最严重的,就是由于条件和时代的限制,在材料上有许多书不知道或者无法见到,在体例上则参照了《全唐诗》的做法,首以“帝王”宗室”,而殿以“释道”“女流”。一九四○年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对于研究工作者说来,《全宋词》仍然为他们所需要。如果用旧版重印,显然是不相宜的。在南京师范学院党委的关怀和鼓励下,得以对旧版《全宋词》进行重编;其后,又由中华书局文学组对全稿作了订补加工,並使之和读者见面。重编订补后,不论在材料上或体例上,较旧版都有一定的提高::以某些较好的底本代替了从前的底本;增补词人二百四十余家,词作一千四百余首(不计残篇);删去可以考得的唐五代、金元明词人和作品;重新考订词人行实和改写小传;调整原来的编排方式;增加了若干附录。现在谨就编订情況说明如下: 宋人词集的编纂,从宋代本朝就开始了。在北宋,词虽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体,但似乎还没有被普遍承忍为“正统”文学,所以北宋人的词一般不收入文集。如欧阳修的《平山集》、晏殊的《珠玉集》、苏轼的《东坡词》、贺铸的《东山词》,都是集外单行的。到了南宋,这种情況有所改变,词作一般收入文集。如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有词四卷,陸游《渭南文集》有词二卷,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有词五卷,等等。南宋人编刻北宋人的文集,也往往採用同样的辦法,乾道刻《类编黄先生大全文集》有乐章一卷,庆元时编刻欧阳修全集有词三卷,都是明显的例子。另外还有一种情況,即已收入文集的词,又另有单刊本,而且内容也不尽相同。如欧阳修另有《醉翁琴趣外篇》六卷,张孝祥另有《于湖先生长短句》五卷《拾遗》一卷。这是宋人编刻词别集的情況。当时流行的词别集很多,据《直齐书录解题》卷二十一所载,陈振孙见到的,包括所谓《百家词》在内,就有一百零三种,另有注本三种。年经代远,这些词集很大部分已经亡佚;就是幸而流传到今天,其名称与卷数也常有出入,未必是陈振孙所见之旧了。 除单行的词集以外,还有彙刻的词集。宋有长沙书坊的《百家词》(今佚)、闽刻《琴趣外编》(今存五种)、《典雅词》(今存十九种)、《六十家词》(今佚)。明吴讷有《唐宋名贤百家词》,当时未刻,今存传抄本和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内宋词亡佚十家,尚存七十家。明末毛晋汲古阁刊《宋名家词》六集六十一家,为宋以后大规模刊刻词集之始,其书流传最广。清中叶以前,有侯文燦《十名家词集》,中叶有秦恩复《词学丛书》。至于间有刊入丛书如《知不足齐丛书》、《别下齐丛书》内的,则为数不多,影响不大。晚清以来,词学在士大夫中一度得到提倡,彙刻词集因之而蔚为风气。王鹏运的《四印齐所刻词》、《宋元三十一家词》昉于其前;继之而起的是江标的《宋元名家词》,吴重熹的《山左人词》;最后有朱孝臧的《彊村丛书》,吴昌绶、陶湘的《景刊宋金元明本词》,陶湘的《景汲古阁钞宋金词七种》。这些彙刻词籍,大多依傍前人,像《宋名家词》几全据单本词集 《彊村丛书》则有半数从文集中裁篇别出;,只有少数词集如《四印齐所刻词》本李清照《濑玉词》、《彊村丛书》本赵崇嶓《白云小稿》等,才是从各种载籍中收集遗佚而加以新编的。尽管如此,它们仍然有其资料价值:有的保存了底本今天已经亡佚的若干词集,如《宋名家词》;,有的影刊了今天已不易见到的旧本,如《景刊宋金元明本词》,有的则编者本人就对词学比较有研究,如《四印齐所刻词》、《彊村丛书》,校讐增补,功不可没。 编纂《全宋词》,以上两类词集是我们最主要的依据。 宋人选词选,从宋词别集在当时流行的情况来估计,为数一定是不少的。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有《梅苑》、《乐府雅词》、《草堂诗余》、《唐宋以来绝妙词选》、《中兴以来绝妙词选》、《阳春白雪》、《绝妙好词》、《乐府补题》八种。可以考知名称而已经不传的,还有五六种。其中《羣公诗余》一种,曾由清初的钱曾、季振宜收藏过,后来就不知下落了。元人的选本,现在所知道的只凤林书院辑《草堂诗余》一种。这些宋元人的选本,往往有不见于专集的词作,特别是小家的作品,率多赖是以传。至于明清人的词选,像《词林万选》、《彙选历代名贤词府全集》、《花草粹编》、《续草堂诗余》、《词综》、《历代诗余》、《词综補遗》等等,有的出自学人,有的成于坊肆,精粗不一。然而除了《花草粹编》等个别選本以外,就他们所见的材料而言,已经很难为宋人编订的别集、选集增补过多的作品了。 这些选本,也是我们编纂工作中的重要依据之一。 综合地利用上述资料编纂《全宋词》,我们遇到过不少困难。有的书由于刊刻不精,有的书限于编辑者的水平,经常有许多意想不到的错误;即使是编辑得比较认真的书,如果和其他材料综合比照来看,也时会显出它们零乱和芜杂的缺点。因而,选择底本和考订作品的真伪是我们利用这些词籍时付出劳动最多的工作。 在底本的比勘选择上,尊重旧本而不迷信旧本,择善而从。例如北京图书馆藏陸贻典、毛展手校的《宋名家词》,陸、毛二人所据校的本子都是旧本,今天已经看不到了。而从校勘记的实际情況来考察,他们所据校的本子確乎胜过现存的本子,因此这一部分的底本我们基本上选择了陸、毛的校本。然而他们所据的旧本也决不是完美无缺的,如卢祖皋的《蒲江词》,汲古阁本只二十余首,陸、毛的校本也没有增补,但《彊村丛书》本所据的是明抄本《蒲江词稿》,纵然其中杂有个别伪词,但在数量上比汲古阁本多出七十余首。对这种情況,我们当然选用了《彊村丛书》本。又例如黄庭坚的词集,现有宋本《山谷琴趣外编》,但《彊村丛书本》的《山谷琴趣外编》是经朱孝臧校过的,我们把两本比勘以后,也選用了《彊村丛书》本。 关于作品的考订,情況要更複杂一点。宋词作品互见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作家的集中,为数甚多。汲古阁刻《宋名家词》本《珠玉词》、《六一词》、《寿域词》、《惜香乐府》,就颇多这一类的例子。词选中如《类编草堂诗余》误题作者姓名的约有八十余首,《词林万选》约有二十余首,《续草堂诗余》约有三十余首。后人失考,陈陈相因,也有误补于各家词集的。辨伪存真,宋朝的罗泌已经做了一些,他校勘欧阳修《近体乐府》,在校记中作了说明而不下结论。毛晋刻词,也间有考证,然而缺乏冷静和严肃的态度,隨意判断,误删误补,不免流于武断。我们在编纂的过程中,力求改正前人的错误,澄清前人的混淆。如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一首,杨慎以为是朱淑真的作品,毛晋承谬踵误,以之补入《断肠词》,不久以前还有人发表文章力辨杨慎之说不误。其实此词既见于宋元本的欧集,宋人又别无異说,隨便推翻这个结论是很不妥当的。又如《蒲江词稿》中末一首“洞仙歌”,已见于曾慥《乐府雅词》。曾慥的时代比卢祖皋早得多,这首词决不是卢祖皋所作。《彊村丛书》本朱翌《灊山诗余》,仅存词五首,而其中有一首是王庭珪所作,有一首是张元幹所作。凡此种种,我们都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作了比较认真的考察。 宋词的辑佚工作真正受到研究者的注意,已经是清末的事了。前面提到的《潄玉词》和《白云小稿》,就是王鹏运和吴昌绶的成绩。之后,刘毓盘的《唐五代宋遼金元名家词集六十种辑》开始了大规模的辑佚,内收宋词四十四种六十四家,可惜出处不明、真伪不辨、校勘不精,颇为学者诟病。到赵万里的《校辑宋金元人词》,利用的材料更为广泛,收宋词五十五家,内五十一家为裒辑遗佚而成。此外也还有人做过这方面的工作。尽管各家的工作还都有不足之处,然而没有这些成果,《全宋词》的编辑工作就会困难得多。 我们在这些辑佚工作的基礎上作了进一步的发掘。除了在各种词选中搜集资料以外,某些类书如《全芳备祖》、《新编通用启劄截江纲》、《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大全》等等,都是辑佚的渊薮。仅仅这三种书,就辑得一千余首。而其他载籍如《宋会要辑稿》、《乐邦文类》、《寿亲养老新书》、鄭元佐《新注朱淑真断肠诗集》、《永乐大典》以及各种诗文总集别集、笔记小说、书画题跋、金石录、花木谱、方志等等,散见的资料还不知凡几。文献资料浩如烟海,鉤沈表微,需要付出大量劳动。我们尽可能的寻检了所知道的和所能见到的资料,补苴前人的缺漏,尽管所得不多,有的还是零简残篇,但在使研究工作者比较全面地看到现存宋词整个面貌这一意义上,还不无差堪自慰之处。 关于校订、编排、写作词人小传等等具体工作,在《凡例》中作具体说明,此处不赘。 这次重编订补,虽然我们已经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传世宋词,决不能谓为已尽于此。我们的见闻有限,看到的书不够多,没有收入的词必定还有不少;即使是已经用过的书,也难保没有遗漏。自付排至校毕过程中,又有某些订补(详《订补附记》中),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在考订编排工作上,还有三百人左右迄今不知行实;就是写出小传的,有的过嫌简略,有的还可能有错误。又,宋代同姓名的人很多,稍一忽略,就容易张冠李戴,现在的《全宋词》里很可能也有这类错误。我们懇切地要求读者指出 遗漏和错误,以便在再版时重加修订。 一九六四年五月
作者: 张鸣 主编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2015-8-1
简介:擅于写“小历史”的张鸣,这一次是带着研究体系回来的。《帝国的溃败》开篇直指“帝国溃败的根源”——养人的官僚制度、怀柔的天下体系。由此之下,亦不失笔锋犀利、细致入微的帝国细节。读过“灭秦者,秦也”,知道宋朝激烈党争的清帝乾隆,身在帝国官僚制度之中,甚至是它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再精明,也没发摆脱、根除这个帝国顽疾;而当他面对英国使节马嘎尔尼的到访,所表现出的怀柔天下的大国风范,实则为目空一切的自以为是,是杀死他大清帝国的另一个病根。王朝末年,不管是李鸿章、袁世凯,还是康梁二公,多少能人都挽不回颓势。他们捣鼓出的洋务运动、清末新军、戊戌变法,在体制不改的情况下,收获甲午战败是必然的结局。帝国的最后几年,经将就木的帝国和西太后,做出了立宪改制的重要决策。但为时已晚,此时的清廷尽失政治强人,只知揽权的青年贵胄把最后的支持者——地方士绅立宪派得罪得够呛,最终被革命党夺了天下。民国,是近代史中最精彩纷呈的部分,各路名角儿先后登场。政治上,孙中山、袁世凯关于江山的角力,带来了南北议和、北伐、国民政府统治这些“大历史”;与此同时,民间则是在联省自治、军阀混战、币制改革的缝隙中,演绎着生动的“小历史”。而那些毁灭帝国的劣根性,并没有随王朝倾覆而消失。历史的惯性带着中华帝国的顽疾,以不可抗力来到了当今。作为大学老师,张鸣也没有放过当今社会的诸多毛病,依旧是笔力浸透细微处:教育行政化、寒门无贵子,中国人变得焦虑、浮躁、不敬业、不信任……过去的历史不是读过就完了,还要用来引以为鉴。
作者: (宋)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
出版社:巴蜀书社,2005
简介: 王安石,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散文以政论性的为多。这些作品针对时弊,根据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确的主张,具有极强的说服力量。他的诗和散文一样,具有充实的政治内容,倾向性十分明显,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对社会前途的忧郁,以及对传统思想的反抗,充分抒发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按照古籍整理的基本原则,本书也需选定一个最佳的底本为工作本。王安石的文集,流传至今的主要有南宋绍兴二十一年两浙转运使司王珏刻本、南宋龙舒刻本、明嘉靖二十五年临川知县应云鹜刻本、明嘉靖三十九年抚州刻本、清光绪九年溧阳缪德菜小坏山馆刻本等。从收辑文章的数量上来看,抚州刻本最为富赡,而以龙舒本为最寡;从校刻质量上来看,以抚州刻本和缪氏刻本为最精。 《王荆公文集笺注(上中下)》是一部王荆公散文和诗歌的全集注释本。
作者: 吴钩 著
简介: 作者用“一个站在近代门槛上的王朝”来形容宋朝,通过对各类记述宋朝文献和各种各样的宋画的解析,从生活、社会、经济、法政四个层面展示了中国封建历史上可能最为文明、现代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代。 该书文笔优美,观点新颖,有趣并充满见解,既适合专业人士,也适合大众阅读。比如宋代开封的城市白领不在家中做饭,而是“叫外卖”;比如《清明上河图》展示的酒店业“灯箱广告”;比如南宋杭州出现的“猫粮专卖店”;比如宋代大城市的“证券交易所”;比如诞生于宋代的纸币;比如宋朝高度发达的契约;比如宋代立法的“民主审议程序”;比如非常缜密的宋代司法程序;比如十分讲求分权制衡的权力构造……这些历史细节组合起来,便展现出一种非常“现代化”的宋朝社会景象,让生活于现代社会的我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他不仅将宋朝的夜生活、瓦舍勾栏、贵族的娱乐活动、美食、节假日,甚至宋朝人的沐浴、刷牙以及天气预报……又如宋朝城市化、福利体系、书院、民风等绘成一系列趣味横生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画卷;而且也以这些细节非常严谨地论述了封建历史走到宋朝开始走向近代化这一论题,彻底颠覆了一些史学家对宋朝“积贫积弱”“太窝囊”的判断。 这不仅是重新认识宋朝,也是重新认识中国历史的开始。
作者: 袁腾飞著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简介:《这个历史挺靠谱:袁腾飞讲中国史?下》推荐1:《这个历史挺靠谱:袁腾飞讲中国史?下》为袁腾飞代表作《历史是什么玩意儿》升级修订插图版. 《这个历史挺靠谱:袁腾飞讲中国史?下》由中国通俗讲史界领军人物、百万级畅销书作家袁腾飞代表作《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2:袁腾飞说中国史.下》升级修订而成。袁腾飞对全文进行了潜心修订,去芜存精。全书配制中国顶级插画师精心打造的20幅精美插画,采用国际流行开本,印制精美,极具珍藏价值。 推荐2:《这个历史挺靠谱:袁腾飞讲中国史?下》为近30年来最受读者欢迎的中国通史读本 《这个历史挺靠谱:袁腾飞讲中国史?下》是袁腾飞十多年讲授中学历史课的精华合集,是袁腾飞最满意的代表作,已畅销百万册,为近30年来最畅销、最受读者欢迎的中国通史读本。幽默活泼、旁征博引,是袁腾飞讲历史的最大特色。而这种风格,在《这个历史挺靠谱:袁腾飞讲中国史?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推荐3:一本书让你通晓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丰富复杂、多姿多彩,在《这个历史挺靠谱:袁腾飞讲中国史.下》中,袁腾飞从鸦片战争一直讲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生动活泼地讲述了这段风云激荡的历史,精彩纷呈地演绎了诸多历史大事,一《这个历史挺靠谱:袁腾飞讲中国史?下》让你通晓中国近现代史。如“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镇南关大捷”“甲午海战”“戊戌变法”“武昌城首义”“袁世凯复辟”“革命军北伐”“台儿庄战役”“孟良崮战役”“三大战役”等重大历史事件,书中都有精彩讲述。 靠谱的历史,靠谱的讲述 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说:“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它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历史就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所以它至少有五张面孔,真实的历史,记录的历史,传播的历史,接受的历史,想象的历史。历史是什么?关键看你能想象到什么。历史可以是能够和时间抗衡的真理,也可以是一整套互相圆谎的谎言;可以是胜利者的宣传,也可以是失败者掩耳盗铃的翻案;可以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也可以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 号称是“易中天+郭德纲”的袁腾飞,靠生脆、俏皮而凶猛的《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一飞冲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畅销带来的版税正日益式微,所以他把历史这个“小姑娘”重新打扮一番,亲笔写了《修订版序》,爆了诸多争议的内情,换了一些语言,辩证了一些观点,增添了数万字,加上了20多幅精美插画,换了一个书名《这个历史挺靠谱》,国际流行大开本双色印刷,“不遗忘每一个对历史的贡献,也不宽容每一个对历史的障碍”。但实际上,无论是之前的《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还是现在的《这个历史挺靠谱》,马克思早在《神圣家族》中就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真实的历史,虽然实实在在发生过,但在没有视频记录的过去,已经一去不回,难以再现了。即使在有视频技术的今天,人们还要怀疑视频是不是经过了剪辑、合成。古今多少事儿,都付笑谈中。 历史教科书讲中国的历史,是从公元前约26世纪至公元前21世纪的五帝时期讲起,算到今天,已经差不多一万年了,但我们的常识是“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五帝作为信史,《尚书》、《诗经》、《周易》、《逸周书》、《史记?五帝本纪》都有记载,但五帝时期却持续了500年,平均每位在位100年,而且当时实行的是禅让制度,而不是世袭制度,那就意味着五帝的寿命都超长,每个人可能都活了120-150年,这个历史靠谱吗? 即使是五帝之后的夏王朝,虽然二里头文化遗址似乎说明了夏的存在,但这个遗址并没有发现青铜器、文字和车,即使将来能够证明在商之前存在一个青铜器文明,也难以肯定这个文明就是夏。我们今天认为夏确实存在的根据,主要是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而问题是,虽然《史记》的很多内容今天都被证明是信史,但并没有证明《史记》所有的记载都是信史。《史记?夏本纪》至今是否是信史都还没有确定,我们历史教科书就已经言之凿凿夏的存在,这又有多靠谱呢? 而袁腾飞的《这个历史挺靠谱》,也只不过是用自己的方式,为高深教材做白话通俗注解,很多地方甚至是低俗的。比如,袁腾飞讲二战的美国参战,他说:“他美国不想打仗,你德国日本在欧洲、亚洲打,关我屁事啊,但这回打到咱美国家门口了,被谁打的,被日本人打的。谁打都成,但不能被日本人打啊。比如,你要出门,一个5岁的孩子,‘叭叽,给你一嘴巴,你有脸吗,一个5岁小孩冲过去给你一脚,你今后还怎么在这一带混啊!”话说得虽然生动,但美国开始为什么不想打仗的原因没说,美国全面参与反法西斯战争的原因没说,这样的历史分析又有多靠谱?实际上,美国参战是有迹可循的,罗斯福总统在1939年1月向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就已经将参战的原因说了,一是美国一贯主张的“欧洲均势”被打破了,二是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受到了威胁和挑战。 历史可以戏说,但不应该断章取义地戏说。 我比较喜欢袁腾飞在《这个历史挺靠谱》中的一些比较,因为有比较,所以更有说服力;因为有比较,更容易激发人去辩证地思考。袁腾飞说:“以往说到太平天国,就是伟大的农民起义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但是,太平天国实施的还是封建制度,荒淫更是远远超过清王朝。所以,我承认你造反有理,但不一定造反有功,并不是凡是农民起义就是好的。”又比如,袁腾飞说他比较喜欢宋朝,因为“宋朝对知识分子好、对老百姓好、君臣关系融洽、老百姓的自由度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里是最高的”。 袁腾飞说他不喜欢明朝,因为“明朝的皇帝素质都太低 :嘉靖皇帝整天炼丹,天启皇帝整天做木匠,万历皇帝整天数钱……”但他最后还没忘了回到本质,“君主专制就像一筐烂柿子,我个人喜欢的宋朝,也只是这筐柿子中的一个而已。” 历史是由活着的人,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当我们雄心勃勃面向未来时,可以毫不顾忌地说“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当我们沉湎过去的辉煌以安慰当今的现实时,我们就会换一副面孔说“这个历史挺靠谱”。历史如此,袁腾飞何尝不是如此。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说:“人类的具体历史,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所有人的历史,也必然是人类的一切希望、斗争和受难的历史。”既然如此,管它《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还是《这个历史挺靠谱》,我们都让历史平静地飞过。
作者: 吴钩 著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6年9月
简介:什么?!宋朝已经有了免费书展?!是的,宋朝书展每年5月开展,免费观书还有茶酒招待。什么?!宋朝已经有了“BBS论坛”?!是的,宋朝旅店墙壁上的题诗(原贴)与和诗(跟贴)曾经结集出版过诗集《鹿奴诗》。什么?!宋朝也有一位人见人爱的国民老公?!是的,苏东坡集万千女性“宠爱”于一身,连皇后、皇太后都是他的铁杆粉丝。什么?!宋朝已经有了NGO组织?!是的,范仲淹创建的范式义庄,无偿援助贫寡,持续运转近1000年。什么?!宋朝有了自来水系统?!是的,苏轼设计、王敏仲建设了广州的自来水系统,以凿空的竹管从白云山引泉水入城。······ 宋朝的繁华与有趣远超出常人的理解,翻开这本本书,腾讯·大家专栏作家、著名宋史研究者吴钩将用近100幅古画以及正史史料为你还原一个妙趣横生且大不一样的大宋王朝。
作者: (美)欧·亨利原著;吴金花编
出版社: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
简介: 《金瓯缺》描写的是12世纪初、中叶中国内部宋、辽、金之间的民族战争。宋徽宗年间,中国大地宋、辽、金三国各据一方,金国初兴,国力昌盛,野心勃勃。辽国积弊重重,统治集团腐朽僵化。北宋政府自澶渊之盟以来,以为天下太平,高枕无忧,终日歌舞升平,已是一派日暮景象,宋派马超、马扩父子出使金国,与金订下海上之盟,相约夹击辽国,事成之后,宋国收回幽云十六州。金国举兵攻辽,势如破竹,连克辽五京之四。宋国内部主战主和两派争论不休,在刘锜等人的努力和形势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徽宗下定决心伐辽。西北军都统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态度消极,朝廷内部经过争权夺利,最后拟定以童贯为宣抚司,统领几万禁军开拔前线,指挥对辽战争。但是由于朝廷内部,西北军和宣抚司之间、西北军内部矛盾重重,部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慢腾腾开赴前线。这时战机已过,辽军在民族英雄耶律大石的有力统率下,早已率领十多万大军陈兵以待了。 ??北宋统治集团盲目乐观,以为只要勒兵巡边,不用认真作战,辽国就会乖乖受降,所以以童贯为首的宣抚司严令部队不得开战,终日只叫弓箭手向敌营射去宣传品,企图不战而胜,瓦解辽军。为此统帅部和宣抚司产生了巨大的冲突,结果是坐失作战良机。就在童贯正在乐不可支地等待辽国来降的一天半夜,辽军在耶律大石的率领下从东起兰沟甸,西迄范村,绵亘四十多里的沿河阵地上,选择了七八处渡口,先本书描写的是12世纪初、中叶中国内部宋、辽、金之间的民族战争。宋徽宗年间,中国大地宋、辽、金三国各据一方,金国初兴,国力昌盛,野心勃勃。辽国积弊重重,统治集团腐朽僵化。北宋政府自澶渊之盟以来,以为天下太平,高枕无忧,终日歌舞升平,已是一派日暮景象,宋派马超、马扩父子出使金国,与金订下海上之盟,相约夹击辽国,事成之后,宋国收回幽云十六州。金国举兵攻辽,势如破竹,连克辽五京之四。宋国内部主战主和两派争论不休,在刘锜等人的努力和形势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徽宗下定决心伐辽。西北军都统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态度消极,朝廷内部经过争权夺利,最后拟定以童贯为宣抚司,统领几万禁军开拔前线,指挥对辽战争。但是由于朝廷内部,西北军和宣抚司之间、西北军内部矛盾重重,部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慢腾腾开赴前线。这时战机已过,辽军在民族英雄耶律大石的有力统率下,早已率领十多万大军陈兵以待了。 ??北宋统治集团盲目乐观,以为只要勒兵巡边,不用认真作战,辽国就会乖乖受降,所以以童贯为首的宣抚司严令部队不得开战,终日只叫弓箭手向敌营射去宣传品,企图不战而胜,瓦解辽军。为此统帅部和宣抚司产生了巨大的冲突,结果是坐失作战良机。就在童贯正在乐不可支地等待辽国来降的一天半夜,辽军在耶律大石的率领下从东起兰沟甸,西迄范村,绵亘四十多里的沿河阵地上,选择了七八处渡口,先后渡过两军相峙的白沟河,发起全面攻击。宋军毫无准备,猝不及防,经过了兰沟甸大战后被迫后退,后宋军又错误撤军,辽军乘势追击,宋大败,童贯乘机夺权,撤销了种师道都统制职务。这就是第一次伐辽战争。隔了两月,耶律大石回兵护主,宋军在朝廷的催促下再次出征,兵分两路,一路未遇到抵抗,直达芦沟河南岸,与辽军隔河对峙。宋军出奇兵夜袭辽首都燕京城,由于接应部队贪生怕死,至使此役功亏一篑,辽军扭转战局,反击宋军,宋军仓皇南奔,第二次伐辽战役又告失败。宋朝廷为挽回面子,在金兵彻底摧毁了辽国,夺取了燕京后,出重金买回了这座空城,然后举国欢腾庆贺胜利,全不知金兵窥视中原,山雨欲来。 ??金军厉兵秣马,兵分两路,大举南犯。郭药师别有企图,与金兵大战一场,由于部下投降,郭药师全线败北,投降金军。宋朝燕山府全失,门户大开。金兵紧接着频频紧逼,宋朝廷慌了手脚,宣抚司童贯奔逃东京。张孝纯收兵太原,死守,金南下部队一路被阻。金统帅斡离不一部长驱直入,徽宗派禁军将领梁方平,何灌将兵三万余人戍守滑州和浚州两处黄河渡口,以期阻敌南犯东京。梁、何二将昏慵无能,守土不力,金兵一来,未加抵抗就率先逃命,黄河一线宋军全部溃败,金军乘势直达东京城,于是第一次东京保卫战拉开帷幕。徽宗让位与儿子赵桓,自己逃走,赵桓即位称渊圣皇帝,改元“靖康”。金兵围攻东京,东京军民群情激愤,李纲极力主战,深得渊圣皇帝信任,封为右丞,率领全城军民抗敌,取得第一次东京保卫战的胜利。 ??金兵暂退,朝中主和派占上风,罢去李纲职位,向金屈膝求和。西北勒王军在种师道统领下进入东京,给了主和派沉重打击。朝廷调整军事机构,任种师道为河北宣抚使,驻在黄河北岸的滑州,统筹两河军事。任西军大将姚古为河东路制置使,将兵救太原;任种师中为河北制置副使,将兵救中山、河间各地。时称三太师。种师道、姚古各率大军分两种合救太原,由于姚古惊疑不前,种师道孤军深入,终成败局,种师道战死。这年七月,出任河东宣抚使的李纲又组织起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解围战,分兵三路,解救太原,结果又以失败告终。太原城在张孝纯的死守下坚侍了二百五十多天,终于因为饥饿失了城。金兵拔了太原城便通行无阻,这年11月30日,两路金军同抵东京城下,第二次东京保卫战开始了。由于朝廷内部派系倾轧,各方面掣肘,也由于渊圣无能,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城中竟无一统率,更由于皇帝任用奸臣,组织什么神军,结果城破了,他做了金国的俘虏。“靖康耻”,金兵攻破东京俘获了徽宗钦宗二帝,杜康王赵构在临安称帝,号高宗,与金求和,经过讨价还价,割地赔款,终于偏安一隅,开始了南宋。南宋人民不忘国耻,力主抗金,涌现了韩世忠、岳飞等著名将领。但是朝廷奸臣当道,赵构本人也犹豫不定,怕收复失地以后皇位难保,秦桧勾结金国、互通款曲,致使讨金战争常常受到牵制。力主抗金的著名将领刘锜组织军队进行了顺昌大捷,击败了金兀术的大军,宋金乘势前进,直抵东京城,但赵构一心求和,不愿证讨,强令宋兵撤回,派秦桧与金朝言和。由于朝廷主和派当道,致使许多主战派人士被迫害,岳飞被害于风波亭,韩世忠被革除兵权,刘锜被贬湖南,马扩出生入死,与辽、金谈判、组织义军,忠心可鉴,可仍然逃不脱秦桧等人的迫害,妻子、老母被金人作为人质,骨肉分离、家破人亡。南宋小朝廷终日宴饮歌舞不绝,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全忘了疆土待收、人民待救的责任,只求自己高官厚禄,夫贵妻荣。南宋小朝廷摇摇欲坠。 《金瓯缺》的作者以饱含爱国深情的文笔向我们讲述一个朝代的灭亡,一场战争的残酷和一个家庭的遭遇。他刻画人物,笔法细腻,栩栩如生;追述史实,笔触严谨,字斟名酌;叙述战事,笔势凌厉,大气磅礴,犹如群山万壑,直奔荆门。令人时而血沸气促,义愤填膺;时而潸然泪下,慨叹再三。全书在记叙、描写间加入大量抒情、议论,诗词歌赋也间或有之,读来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特别是使用民间掌故和民俗、俚语,使文章更添趣味性和生动性。《金瓯缺》不愧是一本精彩的优秀历史小说。
作者: 何常在著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2012
简介: 夏想大学毕业后,女友移情别恋于县长公子,而他所在的公司正面临破产危机。正当失恋又失业的夏想心灰意冷之际,却意外接到了一个来自省委的神秘电话! 一个改变命运的支点蓦然出现——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宋朝度与公司老总李丁山是老同学! 夏想一时醒悟,脚下无路,心中有计,草根平民,只要有借力打力的手段,有慧眼如炬的政治智慧,一样可以平步青云。 夏想巧手如织,借宋朝度之势,以辅佐李丁山为契机,成功进入官场。他广泛编织关系网,构建自己的力量,并因此结识了许多神秘人物。深不可测的倔犟老者,高不可攀的京城老爷子,一语定乾坤的庞大势力集团,一一在夏想眼前展现。 夏想步步为营,从每一句谈话、每一次会议,甚至领导的一个眼神和一次皱眉之中,捕捉到了一个个政治闪光点,从而借势借力,成功地利用官场之上的平衡和制约,为自己铺就了一条升迁大道。 伴随着升迁的,是权钱色的诱惑。夏想始终保持清醒,沉稳应对。但最难消受却是美人恩——温润可爱的市长千金曹殊黧,敢爱敢恨的京城豪门世家女子连若菡,干练却不失风情的女商人肖佳,成了夏想官场生涯中最温柔最无私的后盾和最亮丽的风景。 继《二号首长》官场文学界又一镇天之作 史上最权威公务员知识库小说,当官技术全在其中 囊括官场平衡术、阳谋、斗争技巧、升迁密码等终极为官艺术。
作者: 徐潜主编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简介:《宋?元(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内容简介: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了宋王朝,定都开封,国号为宋。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入开封,此前史称“北宋”。次年宋高宗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后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北宋初期,赵匡胤为了使宋朝不再成为继五代十国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使皇帝掌握的权力超过了历朝历代。“澶渊之盟”后,中国北方有了少许安宁。这次结盟使北宋的经济发展得到了飞跃,又使边疆的人民能安居乐业。北宋经仁宗、英宗至神宗时期社会趋于稳定,经济规模空前,文化更是盛极一时。北宋后期,宋徽宗赵佶即位。面对这时已经成为强弩之末的北宋王朝,宋徽宗先是整顿朝政,可暑一年以后,荒淫残暴的本性就露了出来。宋宗的腐朽无能加速了北宋王朝的灭亡。 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非常发达,处于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有了很大发展。大量农业生产知识的专著纷纷出现,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手工业生产有了很大进步。当时,各种手工业作坊的规模和内部分工的细密程度,都超越前代。著名的宋代五大名窑(官窑、钧窑、汝窑、定窑、哥窑)瓷器就出于这_时期。北宋定都开封,东南漕运十分重要,加之海外贸易兴盛,便促进了造船业的进步。当时指南针已应用于航海,这是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随着北宋商品交换的发达,货币流通量也明显增加,产生了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在文学艺术方面,更是名人辈出。宋朝的科举制度使文人得到了可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宋朝的词作品也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它与唐诗并称为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瑰宝。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经济发达、古代科技发展、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但军事实力较为软弱、政治上较为无能的一个王朝。南宋时期,由于耕种土地减少与丝绸之路的阻断,被迫转向以商业经济尤其是远洋贸易为主的经济模式,商人在这·时期得到了最大的解放,并最终取得了商业经济的大繁荣,开始出现早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宋朝的灭亡,以及游牧民族对宋朝先进生产关系的毁灭性打击,使_直处于上升阶段的东方先进文明,从此逐渐转向衰弱,并最终没落于世界主流舞台之后。南宋政权与金政权长期对立,南北隔绝,南北文化仅仅通过双方边界民间的榷场交易和官方互派使者之类狭窄的途径,进行有限的交流。由于南宋文化整体水平高于北方,故这种交流主要表现为南宋文化对北方文化的辐射。 公元1206年,蒙古族领袖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后,扩张其势力于黄河流域。从成吉思汗到蒙哥汗时,陆续攻灭西辽、西夏、金、大理,并在吐蕃建立行政机构,直接进行统治。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并于至元十六年灭南宋,统一全国,建都大都(今北京)。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较短的朝代,但却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空前发展、壮大的时期。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不仅在中华文化史上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诸多领域出现了新的飞跃,推进了中国多元一体文化的发展进程,开创了中国各民族文化全面交流融合的新局面,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各民族之间的接触和交往更加密切,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形成元代文化多样性的显著特色,涌现了大批精通汉文化的非汉族文人学者。科学、文化方面,天文学的成就居于当时世界最先进地位,数学、医学都在世界先进之列;戏曲、小说创作繁荣,元曲成为与唐诗、宋词并称的优秀文学遗产。 元朝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空前繁荣,使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文化双向交流加速。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传入阿拉伯和欧洲,推进了这些地区的文明进程。阿拉伯的医学、天文学、农业技术,欧洲的数学、金属工艺,南亚的雕塑艺术等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元代中西文化交流信息之大、传播范围之广、对当时及未来历史影响之大,都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可以说,中西方成就第一次出现了全方位共享的局面。元代在政治、军事制度方面也有发展,如建立行省制度,使地方行政管辖体制更趋完善,—直为后代所沿用。 元朝的败亡,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政治黑暗,施行民族歧视和政治压迫政策。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朝廷横征暴敛,经济越来越衰退,激起广大人民的反抗。元朝在历史潮流中走向了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