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4 项 “大海” 相关结果
论语新解
作者: 钱穆著
出版社:三联书店,2005,2008重印)
简介: 《论语新解》所以取名新解,非谓能自创新义,掩盖前儒。实亦备采众说,折衷求是,而特以时代之语言观念加以申述而已。然众说势难备列。程式《集释》篇幅逾两百万字,而犹多遗漏。本书所采,亦多越出程书之外者。然若专举一说,存以为是,又使读者不知有古今众说之异,亦无以开其聪明,广其思路,而见义理之无穷。且一说之是,初不限于一人之说。或某得其十之一二,某得其十之八九。或某得其三四而某得其六七。亦有当兼采三家四家之说斟酌和会而始得一是者。今既集众说,几所采摭,理当记其姓名,详其出处,一则语见本原,一则示不掠美。然就读者言之,则贵能直就注文而上通《论语》之本义。大义既得,乃加沉潜反复之功。若注文一一称姓名,列篇题,又势必照录原文。原文义旨未尽,复须重加阐发。遇折衷诸家,则必条列诸家之说于前,续加融贯之文于后。此可以显作者之勤搜而博辨,而实无益于读者之精契与密悟。《新解》旨取通俗,求其为一部人人可读之注,体求简要,辞取明净,乃不得不摆脱旧注格套,务以直明《论语》本义为主。虽违前轨,亦具微衷。抑如未注,义诂事据,多本汉儒,亦不逐一标明。惟引宋儒之说,始必著其姓氏,以见其为一家之解。余书非欲成一家言,仅求通俗易诵览,自不必一一征引出处。倘读者必欲追寻本原,则上举三书与程氏之《集释》具在,循此踪迹,宜可十得七八。纵欲掠美,实亦无从尔。抑余之为新解,亦非无一二独得之愚,越出于先儒众说之外者。然苟非通观群言,亦无以启发新知。众说己见,既如水乳之交融,何烦径渭之再辨。且作注加筌蹄,意在得鱼兔。鱼兔既获,筌蹄可弃,故亦不一一标出也。本书最先属稿在1952年春,当时力求通俗,专用白话。成稿未及四分一,乃复悔之。意谓解《论语》,难在义蕴,不在文字。欲以通俗之白话,阐释宏深之义理,费辞虽多,而情味不洽。又务为浅显,骤若易明,譬如嚼饭哺人,滋味既失,营养亦减。意不如改用文言,惟求平易,较可确切。虽读者或多费玩索之功,然亦可以凝其神智,而浚其深慧。惟苦冗杂少闲,乃遂搁置。 嗣于1960年赴美讲学耶鲁。课务不迫,乃决意改撰,获成初稿。自美归后,又络续修订,前后三年,粗没于定。惟体例则一仍最先之旧。先原文,次逐字逐句之解释,又次综述一章大旨,最后为《论语》之白话试译。全书篇幅,当不出三十万字。其果可以为一部人人可读之注矣乎?其果能折衷群言而归于一是矣乎?作者才力所限,谨以待读者之审正。 本书取名新解,非谓能自创新义,掩盖前儒。实亦备采众说,折衷求是,而特以时代之语言观念加以申述而已。然众说势准备列。程式《集释》篇幅逾两百万字,而犹多遗漏。本书所采,亦多越出程书之外者。然若专举一说,存以为是,又使读者不知有古今众说之异,亦无以开其聪明,广其思路,而见义理之无穷。且一说之是,初不限于一人之说。或某得其十之一二,某得其十之八九。或某得其三四而某得其六七。亦有当兼采三家四家之说斟酌和会而始得一是者。今既集众说,凡所采摭,理当记其姓名,详其出处,一则语见本原,一则示不掠美。然就读者言之,则贵能直就注文而上通《论语》之本义。大义既得,乃加沉潜反复之功。若注文一一称姓名,列篇题,又势必照录原文。原文义旨未尽,复须重加阐发。遇折衷诸家,则必条列诸家之说于前,续加融贯之文于后。此可以显作者之勤搜而博辨,而实无益于读者之精契与密悟。 《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读《论语》必兼读注。历代诸 儒注释不绝,最著有三书。一、何晏《集解》,网罗汉懦旧义。又有皇侃《义疏》,广辑自魏迄梁诸家。两书相配,可谓《论语》古往之渊薮。二、朱熹《集注》,宋儒理学家言,大体具是。三、刘宝楠《论语正义》,为清代考据家言一结集。 何氏《集解》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宋以前人读《论语》,大率必读此书。明清两代以朱注取土,于是读《论语》必兼读朱注,已八百年于兹。朱注不能无误,清儒考据训诂之学度越前人,朱注误处均经发正。而清儒持汉宋门户之见过严,有朱注是而清儒刻意立异,转复失之者。其所驳正,亦复众说多歧,未归一是。又考据家言,辞烦不杀,读者视为畏途。故今社会流行,仍以朱注为主。 民国以来,闽县程树德为《论语集释》,征引书目,凡十类四百八十种,异说纷陈,使读者如入大海,汗漫不知所归趋。搜罗广而别择来精,转为其失。故《论语》虽为一部中国人人必读书,注《论语》者虽代不乏人,而就今言之,则仍缺一部人人可读之注。此余之《新解》所由作也。 为《论语》作新解,事有两难。异说既多,贵能折衷,一也。《论语》距今两千载以上,何晏《集解》距今一千七百年,朱注距今八百年,刘氏《正义》距今亦一百六十年。时代变,人之观念言语亦多随而变。如何用今代之语言观念阐释二千五百年前孔子之遗训而能得其近是,使古今人相悦而解,二也。
趣味哲学:插图本
作者: 成云雷著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简介:是不是非如此就不足以表达哲学的智慧?历史上固然有许多哲学著作是语言晦涩的天书,但也有令人手不释卷,随便翻到哪一页都能读下去的妙作。先秦诸子中,庄子的哲学天分最高。《庄子》一书就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蜗牛角上的国家,展翅高飞九万里的大鹏,以50头牛为饵钓上来的大海鱼,会说话的骷髅,乃至化为蝴蝶的庄子……所以历来的读书人,没有不喜欢《庄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庄子哲学浅显,几千年来,从来没有人敢说完全读懂了《庄子》。精深的佛理,也有不少是用寓言来说的。比如《百喻经》,通过一个个的故事,让人在一笑之间有所悟。禅宗的语录、公案读来饶有趣味,喜欢的人也很多。柏拉图的许多著作,记载苏格拉底与同时代人的谈话,书中所写的辩论机智、幽默,除了理趣以外.还有情趣,历来是西方学术界的必读书,令人爱不释手。
Nietzsche-biographie seines denkens
作者: (德)萨弗兰斯基(Rüdiger Safranski)著;卫茂平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简介: 尼采是思维的一个实验室,他没有停止阐释自己。他是建立阐释的一个发电站。他把可思考者和可生活者的戏剧搬上了舞台。由此他探究了人力所及之事。 跟随尼采,我们该离开理性那建造稳固的帝国,驶向未知世界的浩淼大海?康德曾这么发问,但赞成留在此地。可尼采驶了出去。 带着尼采的思维人们到不了任何地方,没有成果,没有结局。在他那里,只有对于思维那无法结束的冒险的意志。 可有时一个感觉会悄然袭上一个人的心头:也许它还是应该唱些什么——这颗灵魂。 萨弗兰斯基,当今德国的著名作家、哲学家,他也是中国读者亲熟的《海德格尔传——来自德国的大师》一书的作者,本书是他的又一部惊心动魄之作。
Origin of “Fengshui” culture of China
作者: 王育武著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简介:《中国风水文化源流》主要内容:《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的选题所涉范围是比较全面的,从中国古代建筑思想、理论,建筑制度、建筑文化观、建筑艺术、建筑形制、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等各个层面来阐释中国建筑文化的特征,是一套全面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大型学术丛书。这在国内还属首次,必将促进我国建筑研究学术水平的提高,并对完善全社会的建筑意识产生积极作用,发挥广泛深远的社会效益。在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研究中,还要进一步重视对传统建筑技术和建造过程的整体研究,鼓励用新的方法,新的视点来重新诠释古代传统建筑文化,所以文库要不断地充实。中国建筑需要建构适应时代新发展的“传承一转换一创新”机制。建筑是大地的印记,优秀的建筑师的创作一定有广阔的天地。《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的出版,就像茫茫大海与天相接处出现的一片建筑文化的船帆,正向我们驶来,愈来愈近,愈来愈清晰。 《中国风水文化源流》分八章,深入而系统地探讨了中国风水思想的形成——包括祖先崇拜观念的形成和大地理观的形成、天道观与风水思维、汉代象数易学的发展与堪兴术的鼎盛、宋明理学与风水的形势宗和理气宗、元清时代游牧民族的萨满地理观以及近现代风水思维的特征。
三联书店,2005,2008重印)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