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泗桥“铁军”显神威
长沙攻克后,8月12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偕同北伐司令部主要成员,包括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行营参谋长白崇禧、总军事顾问加伦等一行抵达长沙。当晚即召开了前方主要将领会议,讨论下一步作战方略。经反复讨论,议决采纳李宗仁等几个军长的意见,第二期作战,仍以两湖为主战场,先鄂后赣,消灭吴佩孚,得手后,再挥戈东南,进兵江西、福建,扫荡孙传芳。目标既定,作兵力部署如下:中央军,由第四、第七、第八军组成,以唐生智为总指挥,继续向北进攻,直取武汉;右路军,由第二、第三军组成,由朱培德任总指挥,集结醴陵、攸县,负责监视江西之敌;左路军,由新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的黔系部队组成,由袁祖铭任指挥,率王天培、彭汉章两部(第九、第十军),负责封销长江上游;总预备队,*、第六军。
按照北伐第二期作战部署,首战为突破吴军的汨罗江防线,担任作战任务的第四、七、八军分为两路纵队:前敌总指挥唐生智率所部第八军为左纵队,进攻浯口以西和黄田以东之敌,而后北上攻占岳州,挺进武昌;第四、七两军为右纵队,由李宗仁统一指挥,下分两路:一路进攻浯口,强渡汨罗河,攻击平江以西之敌,进而北上,再攻武长线之蒲圻,而后沿铁路进攻武昌,此路由第七军担任,李宗仁亲自督率;一路由第四军副军长陈可钰指挥,进攻平江,直取通城、崇阳,出击粤汉路,向武昌推进。一切就绪后,各部按计划于8月18日进入阵地。19日,北伐二期战役打响。
平江是吴佩孚用来阻止南军北上*防线的重点,素有“平江失、则岳阳不保,武汉亦危”之说。8月19日拂晓,第四军开始向平江发起攻击。左翼,第十二师三十五团及炮兵营担任佯攻,牵制敌人在鲁肃山、审思岭的兵力。中路,叶挺独立团从左,三十六团从右,两路进攻平江。右翼,陈铭枢率第十师进攻淡江、中洞之敌,向平江作迂回攻击。9时左右,三十六团在当地农民帮助下,进至平江北门占领画桥以东一带高地。叶挺独立团搜索前进至狮子岩附近后,一部向审思岭侧翼之敌攻击,一部向平江攻击前进,三十六团正面进攻受阻后,团长黄琪翔亲率部队直扑敌阵,敌始全线动摇,溃退入城。北伐军随后跟进,与敌在城中展开激战,城内残敌被消灭。北伐军占领平江,突破汨罗江防线后,乘胜向北追击。8月22日攻占岳州,北伐战场推进到湖北境内。
8月21日,也就是北伐军攻下岳阳的前一天,还在南口指挥作战的吴佩孚接到岳阳守军十万火急的电报,吴知湖北危殆,于是不再耽搁,他命齐燮元驻长辛店处理一切,自己则亲率陈德麟、刘玉春所部星夜南下,25日抵汉口,才下车即获知岳阳已落入北伐军之手。吴佩孚大为震怒,立即召开紧急军事会议,重新布防,宣布以刘玉春为联军第八军总司令,调集精锐宋大霈、董政国、孙建业、陈嘉谟各部2万多兵力死守汀泗桥。
汀泗桥镇为鄂南*门户,位于武长铁路咸宁以南,是通往武汉的必经要隘。奉命攻打汀泗桥的北伐军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这支部队从广东出发后,一路上士气高昂,该军的叶挺独立团,因将佐、士兵多为共产党员,更以“作战勇猛,身先士卒”著称。是役,第四军以该团和所部另一支劲旅第十二师第三十五团担任主攻,其他各部则从两翼配合。26日晨,战役打响。由于汀泗桥易守难攻,敌军凭借有利地形,配置猛烈火力,封锁了桥头阵地。北伐军苦战一天,连续冲锋十多次,未能突破。为赶在吴佩孚援军到达前拿下汀泗桥,第四军指挥部决定“不顾任何牺牲,当夜实行全线夜袭”。是夜,第四军第三十六团乘夜向敌据点发起偷袭,突破中央阵地并占领了若干据点。叶挺独立团则由一位当地农民做向导,攀山过岭,迂回到敌人后方。次日拂晓,第四军全线总攻击开始。叶挺团从敌人背后出其不意发起猛攻,正面部队乘势冲锋,夺占铁桥。在第四军将士各部奋勇冲杀下,汀泗桥守军遭分割围攻,扼守铁桥的守军不敢恋战,仓皇溃逃。第四军将士乘机攻占该桥,并对逃敌穷追猛打,又于当日一气攻占了军事重镇咸宁。
整个汀泗桥战役,自26日上午10时半三十五团在高猪山与敌军接火,到27日上午9时汀泗桥东南高地战斗胜利结束,前后仅用22个半小时时间。在攻打汀泗桥战役中国民革命军连战告捷,第四军打出了声威,也由此获得了“铁军”之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