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237 项 “南林”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简介:《国宝民歌 下》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们就不必回忆。假如记忆不会泯灭,我们就不必追迷。典藏是把记忆中的闪光,那已然飘远的感动,重新萦绕在你的心头,回响在你的耳边。 为那些曾经震撼历史的音乐,为那些饱含着你人生的旋律。因为时光不能倒流,因为记忆需要珍藏。——中唱典藏 无价之宝 有价收藏。 透过这质朴而迷人的旋律,感受中华民族的笑颜。聆听这天籁般的歌声,中国就将在你心中,这声凌晨就是这龙凤天国古老而多情的呢喃,是这个五千年文明大地最醇厚的倾诉……每一句都是我们的宝藏。 01 沂蒙山小调(山东)彭丽媛 演唱 02 回娘家(河北)朱明瑛 演唱 03 弥渡山歌(云南)林静 演唱 04 送情郎(东北)叶茅 廖莎 演唱 05 拔根芦柴花(江苏)王宁梅 演唱 06 打连成(内蒙)俞淑琴 演唱 07 采红菱(安徽)叶茅 廖莎 演唱 08 原乡情浓(台湾)叶茅 廖莎 演唱 09 摇篮曲(东北)于文华 演唱 10 赶牲曲(陕北)贠恩凤 演唱 11 五哥放羊(河曲二人台)贠恩凤 演唱 12 在那遥远的地方(新疆)李双江 演唱 13 新货郎(东北)郭颂 演唱 14 山清水秀太阳高(广西)廖莎 演唱
作者: 张能甫著
出版社:巴蜀书社,2002
简介:匦函:朝廷接受臣民投书的匣子,始置於唐。出现了1次。卷171《李中敏传》:“臣以为本置匦函,每日从内将出,日暮进入。意在使冤滥无告有司不为申理者,或论时政,或陈利害,宜开其必达之路,所以广聪明而虑幽枉也。” 告身:唐代授官的凭证,出现了重3次。卷9《玄宗纪下》:“禄山奏前後讨契丹立功将士跳荡等,请超三资,告身仍望好写。”卷112《李焉传》:“时吏部告身印与曹印文同,行角参杂,难以区分。”卷114《周智光传》:“优诏以智光为尚书左仆射,遣中使余元仙持告身以授之。”卷169《郑注传》:“召至九仙门,帝面赐告身。”同代用例:《王梵志诗》第274首:“啾唧被人言,御史来正断。除名仍解官,告身追入案。” 军头:唐代掌宿卫的军官名,出现了2次。卷57《刘文静传》附张平高:“义旗建,以为军头。”卷68《段志玄传》:“义兵起,志玄募得干余人,授右领大都督府军头。” 集贤院:官府名称,唐代始有逭一称谓。出现了42次。卷21《礼仪志一》:“说卒後,萧嵩代为集贤院学士,始奏起居舍人王仲丘撰成一百五十卷,名曰《大唐开元礼》,卷35《天文志上》:“无几而铜铁渐涩,不能自转,遂收置於集贤院,不复行用。”卷99《张九龄传》:“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张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卷102《徐坚传》:“其年,玄宗改丽正院为集贤院,以坚为学士,副张说知院事,累封东海郡公。”此词《大词典》失收。 季库:唐代国库之一,每个季度终了时储存财物的府库。出现了1次。卷135《裴延龄传》:“请於左藏库中分别置库:欠、负、耗、剩等库及季库、月库,纳诸色钱物。” 孔目官:开元五年置的掌管文书的官吏,其得名之由,参见胡三省的《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载”注:“孔目官,衙前吏职也。;唐世始有此名,言凡使司之事,一孔一目皆须经由其手也。”《旧唐书》中,总共出现了12次。卷43《职官志二》:“孔目官一人,专知御书典四人,并开元五年置。”卷126《陈少游传:“既而州府残破,无以上填,乃与腹心孔目官等设法重税管内百姓以供之。”同代用例: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7“金刚经鸠异”:“大和七年冬,给事中李公石为太原行军司马。孔目官高涉因宿使院,至冬冬鼓起时诣邻房。”《三水小牍逸文》:“尝一日,汝州监军使董弘蛰令孔目宫宋柔,奉启於都监致命。”《敦煌变文集》卷1《汉将王陵变》後题:“《漠八年楚灭汉兴王陵变》一铺,天福四年八月十六日孔目官阎物成写记。”此词《大词典》失收。 控鹤:唐代设置的宿卫近侍之官,出现了12次。卷6《则天皇后》:“初为宦官张易之及其弟昌宗置控鹤府官员,寻改为奉襄府,班在御史大夫下。”卷190中《文苑传中》“员半干”:“半千以控鹤之职,古无其事,又授斯任者率多轻薄,非朝廷进德之選,上疏请罢之。”此词《大词典》无举例。 好汉:勇敢有为的男子,出现了1次。卷89《狄仁杰传》:“仁杰常以举贤为意,其所引拔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宠等,至公卿者数十人。初,则天尝问仁杰曰:'要一好汉任使, 乎?仁杰曰:‘陛下作何任使?’则天日:‘朕欲待以将相。”其他例证:刘肃《大唐新语》卷6:“则天问狄仁杰曰:‘朕要一好汉使,有乎?”’ 耗登:丰歉,出现了1次。卷38《地理志一》:“谨详前代隆平之时,校今日耗登之数,存诸户籍,以志休期。” 鬟髻: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髻,出现了2次。卷29《音乐志二》:“舞四人,碧轻纱衣;裙襦大袖,画云凤之状,漆鬟髻,饰以金铜杂花,状如雀钗,锦履。”卷197《南蛮西南蛮传》东女国”:“其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则羔裘,饰以文锦,为小鬟髻,饰之以金。” 舅母:舅父之妻,;也称舅妈。出现了10次。卷8《玄宗纪上》:“八月戊申朔,加亲舅小功服,舅母总麻服,堂舅袒免”’卷27《礼仪志七》:“朕以为亲姨舅既服小功,则舅母於舅有三年之服,服是受我而厚,以服制情,则舅母之服,不得全降於舅也,宜服总麻。”其他例证:牛僧孺《玄怪录》卷2“刘讽”:“紫绥,取西堂花茵来,兼屈刘家六姨姨、十四舅母、南邻翘翘小娘子,并将溢奴来。”《大词典》举例为清代文康的《儿女英雄传》第3回。 纠讦:揭发暴露,出现了3次。卷70《王珪传》:“尴又与御史大夫李杰不协,递相纠讦,杰竟坐左迁衢州刺史。”卷185下《良吏传下》“杨茂谦”:“开元初,出为魏州刺史、北道按察使,与司马张怀玉本同乡曲,初善而末隙,遂相纠讦,坚贬桂州都督。” 今後:从今以後,出现了75次,包括“自今後”19次,“起今後”4次。卷5《高宗纪下》:“戊午,敕制比用白级,多为蟲蠹。今後尚书省下诸司、州、县,宜并用黄纸。”卷7g《傅奕传》:“及太宗嗣位,召奕赐之食,谓曰:‘汝前所奏,几累於我,然今後但须尽言,无以前事为虑也。”’卷119《崔群传》:“自今反学士进状,并取崔群连署,然与进来。”卷17l《李漠传》:”起今後,诸司四品已下官,及御史台六品已下并郎官,并望准,皮事,余依元和七年敕处分。”《大词典》举例为苏轼《登州召还议水军状》。 街树:种在街道两旁的树,出现了1次。卷19下《僖宗纪》:“四月甲申朔,大雨雹,大风拔两京街树十二三,东都畏夏门内古槐十拔七八,宫殿鸱尾皆落。”《大词典》的举例为叶石涛《狱中记》。 见於《旧唐书》中的所谓其他民族用语主要是指林邑、柬女、南诏等民族的用语。 史书中“林邑”一词始见於中古时代。《三国志,吕岱传》:“又遣从事南宣国化,暨徼外扶南、林邑、堂明诸王,各遣使奉;贡。”《旧唐书》专门有“林邑传”。《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林邑》:“林邑国,漠日南象林之地,在交州南千余里。” “东女”是一个少数民族,与羌族有关。史书中,“束女”一词始见於唐代所修的几部史书。《隋书·裴矩传》:“其束女国、南婆罗门国等,并随其所往,诸处得达。”《北史·裴陀传》亦有相应的记载。《旧唐书》的记载就更为详尽,《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东女国》:“束女国,西羌之别种,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柬女焉。” “南诏”一词,在史书中始见於《旧唐书》。《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南韶蛮》:“南诏蛮,本乌蛮之别种也,姓蒙氏。”南诏的.历史大略如是:古代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一个氐羌部落,这个:部落最早生活在甘肃、青海一带,後来有一支迁徙到川西北和滇西北。到了晋代,氐羌民族中又分化出现了僰族,焚族主要居住;在滇中,它与汉族关系密切。南北朝以後,氐羌民族再次分化组合,出现了白蛮等族。白蛮族是云南的汉族和僰族融合而成的。到了唐玄宗时代的公元738年,以白蛮为主体,在云南成立南韶:国,统一了这一地区的大多数少数民族。唐昭宗时代的公元902年,南韶灭亡。南诏与唐关系密切,它服从唐王朝的领导,到唐朝中央政府的支持,是当时势力最强大的一个民族。 《旧唐书》在叙述这些民族的有关情况时,使用了这些少战民族的一些用语。这一类的外来词主要者有如下一些: 宾就:古代少数民族用语,东女国对女王的称呼。出现了1次。卷197《南蛮西南蛮传》“东女国”:“东女国,西羌之别种,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主……女王号为宾就。有女官,曰高霸,乎议国事。” 铎槊:唐代南诏兵器名。出现了2次。卷13《德宗纪下》:“辛卯,南诏献铎槊、浪人剑、吐蕃印八纽。”卷197《南蛮西南蛮传》“南诏蛮”:“十年八月,遣使蒙凑罗栋及尹仇宽来献铎槊、浪人剑及吐蕃印八纽。” 高霸:古代少数民族用语,束女国对平议国事的女官的称呼。出现了1次。参见“宾就”。火珠:即火齐珠,当时的一些少数民族所拥有的实珠。出现了7次。卷22《礼仪志二》:“则天寻令依旧规制重造明堂,凡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南北广三百尺。上施宝凤,俄以火珠代之。”卷197《南蛮西南蛮传》“林邑”:“四年,其王范头黎遣使献火珠,大如鶸卵,圆白皎洁,光照数尺。”又“堕和罗”:“二十三年,又遣使献象牙、火珠,请赐好马,诏许之。”同代其他用例:《隋唐嘉话》卷中:“贞观初,林邑献火珠,状如水精,云得於罗刹国。”《大唐新语》卷8:“上有云盖,盖上施盘龙以托火珠。珠高一丈,围三丈。金彩荧煌,光侔日月。”结辽乌:鸟名,即秦吉了乙出现了土次。卷197《南蛮西南蛮传》“林邑”:“自此以南,草木冬荣,四时皆食生菜,以槟榔汁为酒。有结辽鸟,能解人语。” 开物成务:通晓万物的道理,并按道理行事而得以成功。出现偶5次。卷46《经籍志上》:“夫经籍者,开物成务,垂教作程,圣哲之能事,帝王之达典。”卷119《常衮传》:“崔佑甫除吏八百,人无闲言。开物成务之才,灭私徇公之道可知也。”按:这个成语《周易》已见。 慎终如始:自始至终都很谨慎。出现了8次。卷36《天文:志下》:“伏愿陛下勿以功高古人而矜大,勿以太平日久而骄逸,慎终如始,慧何足忧。”卷75《张玄素传》:“是知天下不可以力胜,神只不可以亲恃。惟当弘俭约,薄赋敛,慎终如始,可以永固。”按:这个成语《老子》已有。 善始善终:自始至终都很好。出现了1、次。卷124《李正己·传》“附宗人洧”:“背逆归国,治兵牧民,上表推诚,举贤代己,时称能善始善终者也。”按:这个成语《庄子》已见。 有备无患:事先有准备就可避免灾祸。出现了3次。卷18下《宣宗纪》:“今则便务修筑,不进干戈,必使足食足兵,有备无患,载洽亭育之道,永致生灵之安。”卷196上《吐蕃传上》:“《传》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所以格其非心,在乎有备无患。”按:这个成语《左传》已见。 义形於色:正义之色表现在脸上。出现了3次。卷18上《武宗纪上》:“吴汉任职,受诏而初无办严。卜式朴忠,未战而义形於色。”卷109《李多祚传》:“因即引天地神只为要誓,词气感动,义形於色。”按:这个成语《公羊传》已见。 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出现了6次。卷23《礼仪志三》:“癸巳,中书令张说进称:‘天赐皇帝太一神策,周而复始,永绥兆人。”’卷26《礼仪志六》:“请以今年夏缔,便为殷祭之源,白此之後,检、袷相代,五年再殷,周而复始。”按:这个成语《文子》已见。 两汉时代已有的成语24个,约占调查总数的17%。如: 便宜从事:斟酌情况,自行处理。出现了19次。卷56《唐俭传》:“高祖嘉俭身没虏庭,心存朝阙,复旧官,仍为并州道安抚大使,以便宜从事,并赐独孤怀恩田宅赀财等。”卷71《魏徵传》:“及践祚,擢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使安辑河北,许以便宜从事。”卷84《裴行俭传》:“今波斯王身没,其子泥涅师师充质在京,望差使往波斯册立,即路由二蕃部落,便宜从事,必可有功。”按:这个成语《汉书》已见。 ……
Collected works of professor He Fang
作者: 何方编著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简介:图书介绍:英文书名: Collected works of professor He Fang/著者: 何方(1931- ), 现为中南林学院经济林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集共选收132篇文章, 分为8个部分: 经济林栽培与造林总论; 经济林资源; 经济林发展战略; 经济林栽培各论; 其他树种栽培; 科学研究方法; 经济林学科建设、译文.
作者: 吴楚材,吴章文,罗江滨著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简介: 自1982年以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基点,对森林旅游和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理论与实务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研究内容中森林旅游研究主要包括:国外森林旅游研究动态,中国森林旅游的前途和地位,森林旅游资源分类分级及评价,森林旅游开发建设战略,森林公园规划设计规范;生态旅游研究主要包括:生态旅游概念及辨析,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及开发建设,自然环境资源的旅游开发利用;森林旅游和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相关理论与实务案例研究包括:空气负离子研究,森林小气候研究,植物精气研究,景区环境容量研究,森林保健效益研究,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游憩效益研究,森林旅游区空气细菌含量水平研究,中国野营地开发建设方向研究。上述研究包括案例调查或监测分析。
作者: 张冬泉,谭南林编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简介: 本书是全面论述windows ce操作系统开发和应用程序开发的一本专著。本书为windows ce初学者和windows ce的专业开发人员而写,“开发”和“实例”始终贯穿全书。本书集多年来作者从事windows ce技术开发和认证培训方面的经验,是国内第一本手把手教开发者如何进行windows ce开发的中文书籍。 为适应当前windows ce开发多版本共存的状况,本书横跨windows ce.net 4.2、windows ce 5.0和windows embeddedce6.0三个版本,并选用当前国内使用最广泛的arm9和ebox硬件平台,使开发者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windows ce操作系统开发和应用程序开发的核心技术。 本书内容上分为windows ce操作系统开发和应用程序开发,操作系统开发主要涉及操作系统定制开发和下载调试,应用程序开发则主要涉及本地应用程序开发、托管应用程序开发、串口应用程序开发、c/c++语言与汇编语言混合编程、托管代码与本地代码协同开发等内容,并着重对sql server mobile数据库开发进行了详细描述。 本书适合从事windows ce开发的各类初、中、高级技术开发人员阅读,并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及相关培训机构的参考教材。
Education of higher mathematics for college student
作者: 周铁军,何小飞主编
出版社: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简介:独立学院是我国近几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它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层面,应该主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动手能力强、与人才市场需求“零距离”的应用型实用人才。 由于目前独立学院都是依托“教学研究型”的母体学校创办的。在教学研究型大学,《高等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而且它还肩负着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担。通 过本课程的开设,传授给学生近现代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数学的思维方式,获取用数学量化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思想。这些教学指导思想,充分反映在目前“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高等数学教材的编写及教学过程中,与独立学院的“应用型”办学思想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湖南省独立学院联席会组织了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等全省相关独立学院编写了《高等数学》教材,以适应独立学院应甩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满足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 根据独立学院的特点,在编写本教材时作者采取了以下的编写思路。 1.按“理论注重基础,应用强化能力”的原则,强调对基础知识的介绍,淡化对理论的深入分析。 2.按照“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将每章知识分为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两部分,对于基础知识,注重每个数学概念的引入及它的意义的介绍,要通过应用知识的介绍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介绍知识时,注重直观性,如在教材中多用图形进行说明、多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举例。 4.把握好“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在注意“理论以应用为目的”的同时,还要注意数学理论的体系结构;在执行“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时候,以“够用”为主,精简内容,但同时要注意知识的前后关联性,体现知识的“必需”性。 5.从概念引入、理论介绍、知识应用、举例等各方面注意把握好难度,应该“浅显易懂”为主要原则。
作者: 吴楚材,吴章文编著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简介:《森林环境资源与森林旅游产品开发:理论与实践》的主要内容是:自1982年以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基点,对森林旅游和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理论与实务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研究内容中森林旅游研究主要包括:国外森林旅游研究动态,中国森林旅游的前途和地位,森林旅游资源分类分级及评价,森林旅游开发建设战略,森林公园规划设计规范;生态旅游研究主要包括:生态旅游概念及辨析,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及开发建设,自然环境资源的旅游开发利用;森林旅游和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相关理论与实务案例研究包括:空气负离子研究,森林小气候研究,植物精气研究,景区环境容量研究,森林保健效益研究,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游憩效益研究,森林旅游区空气细菌含量水平研究,中国野营地开发建设方向研究。上述研究包括案例调查或监测分析。
Three Gorges of the Yangtze River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简介:亚洲最长的河流——长江,发源于冰峰迭起的青藏高原,在它6300多公里的流程中汇集千河百川,横切深山峡谷,浩浩荡荡泻人东海。当它流经四川盆地,接纳了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几大支流后,水量骤然增加,以不可阻挡之势劈开崇山峻岭,夺路东下,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三峡。 三峡,是长江风景线上最为奇美的一条山水画廊。它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宣昌南津关,全长192公里,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 从旅游的角度,这条路线还可向西延伸至山城重庆以北的大足石刻;向东过荆州古城,直抵武汉。在这幅绵延700多公里的山水画卷上,神话般的胜景与古迹毗连交错,融为一体,令古今观者无不忘情其中,乐而忘返。 三峡奇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胜。瞿塘峡,以雄伟险奇著称。峡段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镇。长仅8公里,是三峡中最短,两岸峰峦最陡的一段。乘船进入峡口,只见两岸危崖壁立,其势如门,称为“夔门”。江水从此处争流而下,气势非凡,景色壮丽。行至峡中,则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如行地窟。三峡中段的巫峡,以幽深秀丽著称。峡段西起四川巫山大宁河口,东至湖北巴东官渡口,长45公里,是三峡中最长的峡谷。巫峡两岸奇峰林立,峡长谷幽,迂回曲折,云雾缭绕。船行其中,时而绝壁前阻,时而峰回路转,颇有奇趣。西陵峡,以滩多水险著称。峡段西起湖北秭归香溪河口,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66公里,因宽谷相隔,实长35公里。三峡著名的险滩——新滩、泄滩、崆岭滩皆在西陵峡。峡段内暗礁、危崖、急流密布,形势险峻。现经过多年整治,航道已大为改善。三峡中除这三个绝壁连绵、谷狭水深的大峡谷外,还有三个相对开阔的宽谷:大宁河宽谷、香溪宽谷、庙南宽谷。在宽谷地带,江面开阔,地势迂缓,柑园片片,茶圃飘香,是三峡主要农耕区。 此外,三峡还有不少支流风景线。这些支流多发源于大巴山和鄂西南林区,江水清澈可鉴,峡谷益窄益深,形成了一些所谓“不是三峡,胜似三峡”的风光区,如今已成为三峡胜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峡地区的旖旎风光与悠久历史,滋养出丰厚的人文景观。三峡地处中国古代楚文化发祥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西陵峡段内的湖北秭归,是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和西汉才女王昭君的故里。三国时期,三峡地区因地处吴蜀必争之地,风云一时,留下了无数的名胜古迹。重檐高阁的白帝城位于翟塘峡北岸,城内有蜀主刘备的托孤处,有蜀相诸葛亮夜观星相的观星亭;城东沙洲碛坝,相传是诸葛亮巧布八卦战阵的遗迹;西陵峡段内的夷陵古战场,留有蜀国大将张飞的“擂鼓台”。中国历代诗文大家,面对三峡胜景无不陶醉其中,多有吟咏,使脍灸人口的诗句与绝胜风光一同流芳百世。
作者: 易同培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2018年08月
简介:
《中国竹类图志(续)》是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西南花卉研究开发中心组织四川农业大学、*****昆明植物研究所、西南林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贵州省林业学校等单位的部分专家,经调查、研究和编写所形成的关于我国竹类植物分类的新研究成果;是继2008年《中国竹类图志》出版10年后,对我国竹类植物分类研究工作的全面补充。
《中国竹类图志(续)》内容共分四大部分:*部分,收录了《中国竹类图志》出版时个别遗漏的和2006年9月~2017年5月在全国各地陆续发现的竹类植物15属、43种、3变种、40变型,共86个竹种和种下分类群,几乎包括每个分类群的文字描述和特征照片(或点线图);第二部分,收录了264种竹子的花序描述;第三部分,补充了《中国竹类图志》中部分未附照片竹子(51个分类群)的照片;第四部分,附录,包括中国竹类植物名录、中国竹子分类群统计、待确定分类地位竹种、《中国竹类图志》勘误表。
《中国竹类图志(续)》可以作为科研院所从事植物分类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农林单位从事竹资源保护和利用的专业人士,以及广大竹业开发、生产、加工、流通等企业技术人员的重要参考书。
作者: 李昌鸿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年06月
简介:
《紫砂品赏》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几十年制陶生涯的回顾与总结。其中既有对紫砂艺术渊源的回溯,又有珍贵的实际操作技艺的归纳,更有对后学知识、技艺、做人方面的经验传授与教诲。
全书由紫砂壶的历史、宜兴紫砂陶的原料特点、紫砂陶成型工艺技术、紫砂壶的艺术创作四部分组成。
书中附有作者多年创作的紫砂精品,令人在阅读欣赏中体验一次精彩丰呈的文化之旅。
李昌鸿先生在国内紫砂界享有盛誉,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重大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84年,他与夫人沈蘧华合作研制的“竹简茶具”荣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这也是当代紫砂首次在国际上荣获大奖。
近年来他注重对中华文化的探讨和发掘,强调紫砂艺术与儒佛道的内在联系,力求擢升紫砂艺术的意境。该书即为他几十年传承与创新的结晶。
【目录】
*章 紫砂壶的历史
一、茗具精品源于茶 ...... 3
1. 古代饮茶之风 ...... 3
2.饮茶方法 茶具的变迁 ...... 4
二、宜兴紫砂陶的起源 ...... 7
三、紫砂壶的时代发展特点 ...... 11
1. 宋代的紫砂壶 ...... 11
2. 明代的紫砂壶 ...... 12
3. 清代的紫砂壶 ...... 15
4. 民国的紫砂壶 ...... 17
5. 1949年后的紫砂壶 ...... 19
第二章 宜兴紫砂陶的原料特点
一、紫砂陶的功能与效用 ...... 25
二、紫砂泥的矿源及选料 ...... 29
1.紫砂泥的地质特征与矿体形状 ...... 29
2.紫泥岩石类型及矿物成分 ...... 30
3.紫泥原料的工艺性能和特点 ...... 33
三、紫砂泥原料的制备 ...... 37
第三章 紫砂陶成型工艺技术
一、以紫砂泥泥料为基础 ...... 41
二、紫砂陶的成型工艺 ...... 43
三、紫砂陶的圆器成型 ...... 45
四、紫砂陶的方器成型 ...... 49
五、紫砂陶的花器成型 ...... 51
六、紫砂陶的筋瓤器成型 ...... 53
七、紫砂器构件的成型与粘接 ...... 55
1. 壶嘴 ...... 55
2. 壶鋬 ...... 56
3. 壶盖 ...... 57
4. 盖摘 ...... 59
5. 壶底 ...... 60
6. 壶线装饰 ...... 61
第四章 紫砂壶的艺术创作
一、走进艺术殿堂 ...... 65
1.徽商后裔 ...... 65
2.启蒙之教 ...... 66
3.同乡会助学 ...... 66
4.顾门弟子 ...... 68
5.与高庄教授相处的日子 ...... 73
6.送到家门口的进修班 ...... 77
二、紫砂艺术创作面面观 ...... 79
1.传统的继承 ...... 79
2.灵感的来源 ...... 112
3.文化积淀的融入 ...... 115
4.时代气息 ...... 123
5.友情与合作 ...... 127
【免费在线读】
第 一 章
紫砂壶的历史
紫砂陶器创始于何时,在我国陶瓷史上一直存在争议。明清时代的史籍中记载,紫砂陶器出现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间,由金沙寺的僧人始创。但学者们认为,宜兴紫砂壶的出现同中国历史上浩渺如星辰的其他名器一样,都有一个从萌芽到兴盛的工艺陶的升华过程,加上一些资料的参考以及近年来的考古学发现,推断它的历史应始于宋代,成熟于明清及民国,鼎盛繁荣于当代。
清代宜兴陶业进入全盛时期,紫砂壶艺术全面发展,特别是装饰艺术发展到了又一艺术*。手工工场的兴起令分工日趋细密,技艺逐渐完善,至清末,丁蜀一带兴起“家家做坯,户户务陶”的繁荣景象。清代的紫砂在选料、呈色、造型、烧制、题材、纹饰、工具方面均优于明代,而现代更是紫砂史上的繁盛高峰时期,名人辈出,工艺及造型丰富多彩,更为紫砂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在千百年的薪火相传中,由于紫砂原料的独特,紫砂壶造型艺术冠绝历代,独步千秋,成为无与伦比的陶中瑰宝。
一、茗具精品源于茶
紫砂壶文化是伴随着茶文化而出现的,以茶具为代表的紫砂陶器的起源、发展,与古代饮茶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1. 古代饮茶之风
我国是世界茶叶和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当比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据《华阳国志》、司马相如《凡将篇》和杨雄的《方言》等书中记载,武王伐纣时就已出现将茶作为贡品,以及反映当时买茶、烹茶、饮茶的事。早在汉代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对茶的功用有了很深的了解,饮茶之风先从巴蜀和江南一带向北发展,然后又从中国向世界各地传播,茶*终成为世界性的饮料。
我们的先人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茶学典籍,其中问世*早、内容*全面的是唐代“茶神”陆羽的《茶经》,其对茶的起源、品种、分布、制作,茶的冲泡用水、器皿以及茶的趣闻逸事等均有论述。
2.饮茶方法 茶具的变迁
饮茶的方法从古到今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不同时代的饮茶方法不同,茶具也随之不断地变化着。
*早人们采用混煮法,青、白釉瓷浅腹碗,用来饮茶*为恰当。
因为茗饮方法不同,饮具“茶壶”(宋代以前名“汤瓶”)也有不同的形制。唐代是“煎茶法”,所以壶腹大,口大,短流。
五代、宋代至元代主流饮茶方法是点茶法。点茶法是先将茶饼研碎,置于碗中,浇入沸水,并用茶筅搅打,然后饮用。点茶要求所用壶具为长曲流、小口。
明初至今采用泡茶法,即今天人们喝茶的方法,将茶叶放入茶具中,浇入沸水冲泡。“泡茶”对壶具提出了新的要求,壶身变矮小。壶小可以使茶保持“香不涣散”“味不耽搁”,进而保持茶叶本身的色、香、味。
可见,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历代贮茶、煮茶、饮茶的器具也不断丰富。茶具制品多种多样,材料繁多,主要有金器、银器、铜器、锡器、玉器、珐琅器、陶瓷器、瓷器等,日常普遍使用的是陶瓷器。
作为陶瓷器之一的紫砂壶,是在明代泡茶之风的引导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明·文震亨《长物志》),紫砂泥料的特性可使冲泡茶的色、香、味得到*发挥;而且紫砂矿泥的可塑性强,*适合制作茶壶,造型可随心所欲地变化,因此紫砂壶在日用陶器中脱颖而出,走上艺术化的发展道路,成为各种名瓷之外别树一帜的茶具。明清之际李渔亦在《杂说》中谈道:“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
茶文化的发展催生了紫砂壶的问世,而紫砂壶的发展又推动了茶文化。
二、宜兴紫砂陶的起源
江苏宜兴,以盛产陶瓷而久负盛名,它历史悠久,素有“陶都”之称。但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对有关陶瓷起源和发展的记载及文献资料甚少,现仅见到*早的资料为明万历初年王穉登写的《荆溪疏》一文,其中谈及宜兴陶瓷,亦莫过数十字。为更好地了解宜兴陶瓷的起源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宜兴陶瓷公司的重视下,在江苏南京博物院、南京艺术学院的指导下,南京大学历史系师生和宜兴陶瓷干部职工经上百次的座谈走访,对宜兴古窑址作了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周密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由此获得了大量的文物资料,给研究和解释宜兴陶瓷的起源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实物佐证。
宜兴地处长江下游的太湖之滨,境内河湖交织,丘陵起伏,蕴藏着丰富的陶土,产有充裕的为烧陶所需的松木、柴火。生息在这里的原始居民,除从事原始的耕作、捕猎、渔捞外,还创造和掌握了制陶的技术。
从宜兴张渚和丁蜀两个地区的古窑普查资料看,宜兴陶瓷的生产,起源不晚于五千年前。在突出的遗址,如张渚归径乡的骆驼墩和唐南村及丁蜀镇周墅乡的元帆村,都找到了与“马家浜文化类型”相类似的夹砂粗红陶的釜和鼎,细泥红衣陶钵,牛鼻式盖罐,与磨光的石凿、石斧、石镞、石喯的新石器遗址共存,并且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商周时期的遗址,大都在近水的丘陵地带。宜兴张泽乡鲤鱼头遗址发掘出土的陶器、残器、残片中夹有比较精制但欠完整的石凿、石戈、石喯等石器。陶器陶片有夹砂红陶、细泥红衣陶、几何印纹陶、黑陶和灰陶;器型有壶、盆、鼎、钵等器皿,其中夹砂红陶的手制痕迹比较清楚,黑陶和灰陶大都是轮制的,遗址中难以找到完整的窑址遗迹。据专家分析,当时多数是把器皿堆积一堆用树枝、柴火敞口烧造,或在柴火上涂上泥巴封闭烧成,烧制的温度在800℃~1000℃左右。
春秋战国时期,宜兴的陶瓷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这一时期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几何印纹陶和原始青瓷的工艺水平、器皿造型都有提高。这类硬陶和原始青瓷虽与浙江地区发掘的古陶相似,但经化验分析,在胎、釉上却有区别,这说明它不是在同一产区烧造,而是宜兴本区所产。几何印纹硬陶均呈紫褐色,器皿大都是收口、圆肩、平底状,印纹有麻布纹、水波纹、席纹、方格纹等,烧造温度在1000℃~1100℃。制作的方法有手工打泥条,泥片用内模挡制,然后用“印柱”内外拍打成型。有用轮制的,原始青瓷大都供殉葬之用,胎色灰白,坯骨细腻,器皿表面施青黄色釉,偶尔内部有施薄釉的。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宜兴陶瓷研究所的物化测定,宜兴原始青瓷的胎釉,与宜兴汉代窑址出土的釉陶基本一致,烧造温度在1200℃左右。
汉代,宜兴陶瓷是一个发展和提高的时期。在宜兴丁蜀地区,镇西南的南山北麓(亦有称“均山”),发掘的窑遗址有16座。从遗址看,窑业比较集中,这说明在两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宜兴就已成为一个制陶业中心。从“均山”“马臀窑”遗址看,窑基呈圆形,估计是“半倒焰式”窑。红陶已渐减少,大都是灰陶为主,器型有漂口双系弦纹罐,直口、漂口的壶,长颈壶等。成型方法都是陶轮旋坯制成,装饰的纹样有划花弦纹、水波纹、旋涡纹、蕉叶纹和拍打的格格纹、回纹。釉陶烧造成功,釉色淡绿中泛黄呈青黄色。由于釉药层比较薄,发掘出的残器、残片釉面容易剥落,胎骨比印纹划花硬陶要白些,呈青白色。东汉前期“均山”区釉陶的烧造成功,为六朝、唐、宋时期宜兴烧造青瓷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并使宜兴青瓷成为宜兴的一项专门品类的陶瓷手工业。
宜兴唐代青瓷比汉代均山青瓷又有明显的进步和发展,主要体现在:烧成的窑改成了龙窑烧制,提高了烧成温度和制品的烧结度,增加了产量;窑具又有改进,制品用套钵装烧(匣钵),使釉色更加光泽晶润;烧造的地域也有扩展,由原均山延伸到宜兴城西南的归径一带,这里依山傍水,有充裕的陶土和燃烧资源,水陆运输便利。从归径古龙窑遗址来看,它的残器、残片、窑具的堆积物深度在二三米以上,堆积物上层以军用器(韩瓶)居多,这亦说明归径地区生产的青瓷从晚唐开始经五代,一直生产到宋代,未曾间断。归径地区的青瓷与丁蜀南山均山、涧众的青瓷相比,胎骨要薄些,施釉比较均匀,釉色是茶绿色,釉面也润泽,质地更好些。由于宜兴地区缺优质高岭土,所以生产的青瓷总不及浙江会稽上虞窑和*王室享用的秘色窑那么精细。名窑四起,市场竞争难以取胜,品种又不多样,以致宜兴青瓷窑逐渐被废弃,宜兴窑业由此大量地向生产缸、坛、盆、罐、瓮的日用陶方面转移,宜兴的紫砂陶便在日用陶中脱颖而出。
1976年的古窑普查中,引人注目的是在丁蜀镇蠡墅村羊角山发现的长10米多、宽1米多的早期紫砂小型龙窑窑址。可惜的是总体遗迹已遭挖动,从仅存的堆积物断面观察,上层为近于现代日用陶缸、坛的残器残片,约有4米。中层是混合层,有类欧窑的陶片和缸、瓮、罐、壶,包括玉壶春式的瓶作为壶身的釉陶及器肩堆贴菱花状边饰的瓮、罐残器片等。下层为早期紫砂器的残器残片。在这些堆积物中壶是*主要的,堆积物的底层大量的是壶身,其中有圆形和六方形的。壶盖有平盖、虚盖、包盖,子口有十字形和圆形的,盖的摘手有圆珠形、桥梁形,鋬手是圆柱体圈成,有肩上添上桥梁和提梁系的。壶嘴是用泥片圈卷弯曲而成,好多还捏塑成龙头作装饰,有圈卷呈直筒碓形的,嘴和鋬,包括提梁鋬与壶身的添接是穿孔铆钉法制成,其中壶嘴的制作与宋代南方流行的龙虎瓶装饰的捏塑手完全一致。经过对羊角山窑址的发掘研讨,专家、学者认为,紫砂陶的生产和发展与宜兴陶瓷的生产有着直接和密切的关联,同时推定紫砂陶生产烧造起源于宋代,又主要是在北宋,羊角山紫砂古窑址为其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三、紫砂壶的时代发展特点
每个时代紫砂壶的基本风格和特征都不尽相同,这既受当时社会习俗、审美情趣等影响,也与每个制壶艺人的手法不同有关。总体来说,紫砂壶的历史发展及演变,表现为由粗到精,由简入繁,由实用器具发展至艺术品的过程。
1.宋代的紫砂壶
陶瓷业发展于新石器时代。紫砂陶瓷的创始,根据一些历史文献研究和古窑址的发掘,可以追溯到北宋中期,甚至有人提出唐代就已有紫砂壶,但目前尚未发现实物。宋代至明代这一期间,可以视为紫砂壶的萌芽期。
宋代一些文豪在诗词中有称颂紫泥新品、紫砂罐等的诗句,如大诗人欧阳修诗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紫瓯,即为紫砂制的盏。梅晓臣有诗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紫泥新品,极可能指的就是紫砂壶。诗句则道出人们已经用紫砂陶壶烹茶。
这些资料至少能证明陶艺工人已经掌握紫砂泥料的加工成型技术,并制成紫砂器具使用。
宋代的紫砂器具,包括紫砂壶,是作为日常实用器物出现的,与大多数陶器一样,还停留在“初创阶段”,尚未升华到艺术性层次。
2.明代的紫砂壶
进入明代,紫砂壶有明确史料可考,明朗化起来。这一时期,在历史上留下*早印记的紫砂制陶名手有二,一为金沙寺僧,二为供春。
明代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创始篇》中说:“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炼,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搏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 金沙寺僧未曾留下法号、名讳。在一件直形圆壶上,壶的嘴面的壶肩上刻画一“佛”字,壶对面刻“金沙寺”,因而得名。而在金沙寺僧前,还有许多制作陶缸、瓮的制陶人,他们的姓名和劳绩都被湮没在茫茫历史尘埃中。
另一位名供春者,便是紫砂工艺史上首位把紫砂壶引入艺术殿堂的紫砂人,《阳羡茗壶系》列其为“正始”。有供春树瘿壶传世。周容《宜兴瓷壶记》说:“今吴中较茶者,必言宜兴瓷,始万历,大朝山寺僧传供春者,吴氏小吏也。” 吴梅鼎《阳羡茗壶赋》序中记载:“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缶,即澄其泥为壶,极古秀可爱,世所称供春壶是也。”供春的作品被称赞为“栗色闇闇,如古金铁,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垂则矣”。
明代是紫砂茗壶的兴旺成熟期,名手辈出。供春之后,有时大彬,《宜兴瓷壶记》称“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茗壶系作大家”。时大彬创造了僧帽、菱花、六方、瓜棱等紫砂壶造型,对后世影响巨大。他不仅壶艺有造诣,对培育后代亦业绩辉煌,门下有李仲芳、徐友泉。师生的紫砂壶艺陶肆谣云:“壶家妙手称三大。”此期间,除时门外,还有邵盖、周后谿、邵二孙。
明末清初,时门的名弟子有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蒋伯荂、陈俊卿、沈君盛,都饶有时门风格。还有追仿大彬和私淑者李仲芳、徐友泉的,亦应列时门派系的有陈俊卿、闵鲁生、陈光甫、陈子畦(《阳羡茗陶录》)。
天启年以后除时门人外,亦不乏名手,如陈和之、陈用卿、陈仲美、沈君用、沈子澈、陈鸣远、惠孟臣诸家。他们有“气格高古,韵致清绝”的,有“重锼叠刻,细极鬼工”的,有“式极精雅,古雅浑朴”的,其中尤以鸣远*为突出,可与供、时并称为三大名匠(《阳羡茗陶录》)。这一时期还有些能手如项圣思、邵旭茂、陈绶馥等“技艺独绝,造工精细”,“书法亦工有晋唐帖意”,给紫砂工艺的绚烂时期增添了光彩。
明代是紫砂壶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紫砂壶开始走向成熟,并逐步脱离实用器皿,走上艺术化道路。
明万历年间,紫砂壶多形体较大。我们虽未见传器,但从文献来推定,自宋元至明,紫砂壶的容积在1000毫升以上,从供春的制陶术分析,“捏筑为胎”“茶匙穴中”“斲木为模”“腹半尚现节奏”(《阳羡茗陶录》),这都不是做小壶的方法。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由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明代司礼太监吴径墓中出土的提梁壶,就是很好的物证,它的容积在1600毫升以上。明万历,时大彬初时仿供春得手,喜好做大壶,“后游娄东,闻陈眉公与琅琊太原诸公,品茶试茶之论,乃作小壶”(《阳羡茗陶录》)。万历之后,壶形日渐缩小。从“盈尺兮丰隆”转向“径寸而平柢”一途。壶体变小,与士大夫饮茶趣味和习惯的改变有着直接的关系。
明代紫砂壶造型以筋纹器为主,制壶艺人将花瓣、瓜棱、菱花、云水等形体引入紫砂壶造型,把紫砂壶塑成花瓣式、瓜棱式等壶形,打破了茶壶造型单调的格局,令壶式活泼多样,增添了艺术意趣。这一风气一直延续到18世纪以后。
明代壶器风格上追求简洁,少有装饰。当时的紫砂壶整体比较协调,不加装饰,仅仅以筋纹线的变化及开光加强装饰效果,泥质颗粒较粗,正所谓“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
紫砂壶所用泥料为制作缸坛的粗泥,含有粗砂颗粒,杂质较多,烧成时收缩不一,表面粗颗粒略有凸出,呈梨皮状。
另外,当时的壶多与缸同窑烧制,缸坛的釉高温熔化后随气流升腾凝附到素身砂壶上,产生“飞釉”。万历后,烧制工艺有所改进,飞釉不再出现。
明万历后,紫砂艺人开始注重对泥料的加工、调配,用调砂泥料,即在较细的泥料中掺入颗粒较粗的生泥或熟料,烧成后壶表面砂粒隐约可见,典雅古朴。至今,一些高档紫砂壶仍用调砂泥制作。
另外,由时大彬开创“大胆弃模”的徒手制壶之路,之后的紫砂壶由手工捏制或手工拍打泥条造型而成。壶表经拍压,滋润光泽;内壁经拍压,有指印痕,疏松而保持了透气性,吸水率可达3%~5%。
3. 清代的紫砂壶
进入清代,紫砂壶的制作水平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特别是从清康熙中期到乾隆晚期,全国社会安定繁荣,江南地区富甲天下,上至宫廷皇室下至文人商贾,均雅好紫砂,于是宜兴紫砂壶进入历史上的繁荣期。
清代紫砂的练泥与烧造较明代有明显的进步,泥料加工后比较细腻,胎身表面平整。泥料配色也更丰富,朱泥、紫泥仍为主体,另有白色泥、乌色泥、黄泥、梨皮泥、松花泥等多种色泽。烧造采用龙窑,温度比较均匀,过温、欠温的现象很少出现。
清代,紫砂壶造型有新的变化,筋纹器型与自然形体相融合,后来被自然形体所取代。自然形体造型变化的引领者是陈鸿寿(别名陈曼生)。装饰风格上,明代紫砂壶少有装饰,而清代紫砂壶在装饰上下了大功夫。自康熙中期到乾隆晚期为止,装饰风格发展到*,采用了泥绘、加彩、浮雕、堆泥、贴花、施釉、搅泥、镂孔、包漆、包锡、磨光等技法。制作工艺也达到了更高的水准,器身采用拍身筒和镶身筒技法制作,流把采用明接与暗接,接口修饰比较均匀修和,基本为独孔。一般紫砂圆器可以达到精圆水准。
清代所制之壶多留有印款,“壶依字贵,字以壶传”。印款均为篆体方印,金石味很浓,一般在底部,盖内少有,把下印很少见,刻款为钢刀刻之,在底部,还有楷书刻名款、词句。
风格上,入清以后,宜兴砂器列为贡品,由此砂艺形成两种风格,一是“式度精艳,风骨闲雅”的文人风格,一是“由朴而华、日渐巧艳”的宫廷趣味。其中以仿古风尚推崇文人风格的有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徐令音、徐次京、郑宁候、华风祥辈。走向宫廷风格的艺人有杨友兰、王南林、邵基祖、陈汉文、邵德馨、邵玉亭、邵友兰诸家。在士人风姿的砂壶身上铺盖一层工整、繁缛而又豪华的气息,使士大夫美学理想受到损害。吴骞曾感慨地说:“阳羡茗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等价,百余年来,名辈既尽,时工所制,率粗俗不雅,或涂以黄丹,无一可以清玩。”(《桃溪客语》)康、雍、乾三代的宫廷用壶,制作精益求精,不惜工本,追求高贵富丽的皇家气派和奢靡之风。例如,烧成的壶还可以在壶体上施彩,再入窑烧制。但是该工艺掩盖了紫砂壶的自然古朴之美,乾隆嘉庆以后鲜再使用。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文人参与制壶,成为紫砂壶艺突出的时代特征。首创者为嘉庆时文人陈曼生,后继者有瞿应绍、邓奎、朱坚、乔重禧等人。紫砂壶从此转趋典雅道古,样式创新不说,壶上还引入书法、绘画、篆刻等装饰工艺。风格的多变对文人风格又有一个促进和提高。著录可考的壶工有惠逸公、范章恩、潘大和、葛子厚、吴月亭、申锡、邵大亨、邵二泉、杨彭年诸家。其中杨彭年、杨凤年兄妹与陈曼生合作创造了曼生十八式,作品世称“曼生壶”,开创了紫砂壶样一代新风,名重一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高手邵大亨。他的艺名虽远不出乡里,可壶艺练洁质朴,洗清季宫廷之繁缛习气,严谨治艺的风貌为人楷模。高熙在《茗壶说赠邵大亨君》中评价:“其佳处力追古人,有过之无不及。”大亨是继鸣远后在砂艺上达到又一*的人物,是砂艺史上杰出的里程碑,为后人所膜拜。
到清晚期,受战争、列强入侵的影响,紫砂壶发展一度陷于低潮。
鸦片战争后,砂壶好事者,既有封建官僚和文人,又有巨商和买办,酷嗜砂艺,设馆收藏,纷纷定制专款,如黄彭年“彭年”“子寿”壶,潘仕成“潘”壶,伍元华“万松园制”“听涛山馆”茗壶,蔡锦泉“听松山馆”壶,吴大澂“愙斋”阳文印款壶,胡远自题铭识,张之洞号“壶公”壶,金铁芝底钤“铁画轩”,端方盖内“陶斋”及“宝华庵”印。这一时期,壶手仍代代有人,道光咸丰年间的朱石梅、冯彩霞、邵湘甫、邵云清等,同治光绪宣统年间的邵郝大、黄玉麟、范鼎甫、周家福、王东石、陈光明、杨佰年、陈寿福、邵友廷、邵友兰。其中*引人注目的应推朱石梅、冯彩霞、黄玉麟、范鼎甫。
4. 民国的紫砂壶
清末,紫砂行业受战乱影响步入衰颓。民国初期,社会相对安定,出现大批制壶名手,如程寿珍、范大生、李宝珍、汪宝根、蒋燕亭、陈光明、冯桂林、邵云如、朱可心、裴石民、顾景舟、吴云根、任淦庭等。他们不但技艺扎实,而且各有绝活,一扫晚清紫砂颓势的同时,开创了民国初期的复兴局面。
进入民国之后,紫砂业开始缓慢复兴,*突出的表现就是经营紫砂的商号层出不穷,如利永陶业公司、吴德盛陶器行、陈鼎和公司、葛德和陶器店、铁画轩陶器厂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辛亥革命后,工商一体的窑户纷纷兴起,大窑户在外埠设店的近十多家。民国时期,蜀山有专营紫砂的“老豫丰”“新福康”“利永”等。以前,紫砂人才培养多为师承、家传,民国时出现了新的培养模式,如企业培训、学校职业教育等。1917年蜀山北厂创办江苏省立陶瓷工厂,招聘技工和技术工人,生产紫砂陶;1921年利永公司在宜兴蜀山开办“利永陶工传习所”,招收培养艺徒20名,聘名师授课传艺。1931年后,在长江下游各省、市都有紫砂经销地。1934年,成立“宜兴县陶业紫砂同业工会”至1946年10月此会解散,另立“宜兴县陶器业整理委员会”。
抗日战争前,紫砂工艺在芝加哥、巴拿马、伦敦、费城、比利时等世界博览会上屡获嘉奖。例如:1915年,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宜兴物产会选送的一批紫砂器获头等奖;1930年,比利时列日国际博览会,利永公司展出的紫砂陶获银质奖章;1905年,英国伦敦国际艺术展览会,范鼎甫的紫砂雕塑“鹰”获金质奖。突出的优秀艺人有冯桂林、范鼎甫、程寿珍、赵松亭、汪宝根、陈汉西、俞国良、范大生、李保珍、范福奎等。这些荣誉的获得,不仅扩大了民国紫砂的世界影响力,还证明了这一时期紫砂产业的整体实力。紫砂壶广受欢迎,除供应国内市场,还远销国外,部分商号甚至在日本、新加坡等国设店。像利永等大紫砂公司,不仅建有龙窑,还有自己的注册商标和发行所,产、供、销一条龙。
这一时期的紫砂壶仿古之风盛行。民国对明清紫砂珍品十分追捧,逐步将其发展成为市场的主流,至20世纪初达到高峰。毫不夸张地说,宜兴所有的*艺人都从事过仿古工作,仿品质量过硬,甚至与明清珍品不分伯仲。例如,顾景舟从仿古入手,终成一代壶艺名师。
紫砂商号私下也制作仿古壶,因为它们的利润更高。
民国时期,紫砂壶的制作分工更细,生产形成炼泥、制坯、刻字、焙烧、包装等专业分工。
在分工细化的同时,工艺制作创新颇多。如在传统泥料中加入千分之七的化工原料氧化钴、氧化锰等,配成墨绿泥、黑紫泥等泥色,使“五色土”更加妍艳;研制出均青釉、古铜釉等装饰方法,创造了在紫砂器上吹釉、挂釉、贴花、印花等加彩技法。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连年战祸,窑业衰落,民不聊生,艺人们流亡的流亡,弃业的弃业,七百多人的紫砂艺工队伍,至1949年时只剩下二十多人,紫砂业几乎陷入人亡艺绝、后继无人的境地。
紫砂壶市场每况愈下,一片萧条,但仍有一批艺人坚守。在漫长的战火中,他们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先人流传下来的文化和技艺,信念坚定:宜兴紫砂不能亡!
5. 1949年后的紫砂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的60多年间,紫砂壶迎来一个崭新的阶段,从战后恢复走向繁荣。制作工艺飞速进步,从业人员数量空前庞大。随着科技的发展,紫砂文化理论的研究及考古研究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从泥料的角度来讲,采用机器炼泥,泥料质量大幅提升,泥质比以往任何一个年代都细腻。壶制品更加规整。煅烧技法也不断创新,出现了煤气窑、电热窑、石油液化气窑等,令人惊喜。
另外,还出现了灌浆壶、辘轳壶、拉坯修坯壶等非传统紫砂壶加工方法,具有成品快、产出数量大的特点。不过,这些制作方法并不被紫砂玩家认可,不具有收藏价值,充其量就是一把喝水壶具而已。
进入现代以来,紫砂器物造型创新不断,百家争鸣。如顾景舟创作的云肩三足鼎壶、汉云壶、提璧壶、雪华壶等,令人惊喜;王寅春创作的玉笠壶、八方盅型壶等,使人眼前一亮;以花货见长的朱可心的竹段壶、云龙鼎,蒋蓉创作的荷花茶具、芒果壶、月色蛙莲壶、青蛙荷叶壶等,让人耳目一新。
此外,高庄教授的玉璧茶具,画家亚明的亚明方壶、高瓜壶,张守智的曲壶,韩美林的提梁系列壶,则开创了新时代艺术家与紫砂艺人合作的先河。
对于紫砂文化理论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获得突破。香港紫砂文化传播者罗桂祥出版《宜兴陶艺》一书,书中除紫砂壶器图谱外,还将紫砂的发展过程分为草创期、典范期、繁荣期、转化期、衰落期和复兴期等几个阶段,开辟了紫砂发展过程新的理论体系。
目前,从事紫砂陶艺的人员数量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涌现出了以顾景舟、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蒋蓉、施福生、谭泉海、汪寅仙、徐汉棠、徐秀棠、周桂珍、李昌鸿、鲍志强、顾绍培、曹婉芬、沈蘧华、毛国强、许承权、潘春芳、潘持平、高振宇等为代表的众多紫砂工艺大师。
简介:
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河南林州(原林县)人民历时10年建造起来的一条“人工天河”。50多年来,林州人在红旗渠精神的激励下,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谱写出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四部曲,使林州实现了由水资源匮乏的山区贫困县向**卫生城市、*美*国人文(生态)旅游目的地、**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国际生态休闲示范城市的跨越,抒写了林州人的时代传奇。
2011年,*同志强调,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2015年,是红旗渠通水50周年。为进一步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和林州市委市政府组织编撰了《丰碑》一书,旨在推动红旗渠精神在共筑伟大*国梦进程中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
【目录】
前言
第一篇红旗渠精神的壮丽诗篇
第一章峥嵘岁月战太行
一、生存倒逼战太行
二、战太行的主要举措
三、战太行的艰辛战绩
第二章十万大军出太行
一、砥砺前行出太行
二、出太行的主要举措
三、出太行的辉煌成就
第三章争创一流富太行
一、发展引领富太行
二、富太行的主要举措
三、富太行的壮丽诗篇
第四章自强不息美太行
一、责任担当美太行
二、美太行的主要举措
三、美太行的多彩画卷
第二篇
红旗渠精神的科学内涵
第五章红旗渠精神的形成基础
一、政治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三、文化积淀
四、生态状况
第六章红旗渠精神的孕育发展
一、红旗渠精神的孕育
二、红旗渠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三、红旗渠精神的时代特质
第七章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分析
一、大情大性大爱
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三、敢为人先、永不服输
四、自强不息、永不懈怠
第八章红旗渠精神的主要特征
一、党的历史使命与人民期盼相统一
二、领导表率与群众自觉相统一
三、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相统一
四、执行政策的原则性与开创性相统一
第三篇
红旗渠精神的独特魅力
第九章红旗渠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
一、红旗渠精神的民族性
二、红旗渠精神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三、红旗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十章红旗渠精神与共产党人精神
一、共产党人精神概说
二、红旗渠精神是与共产党人的世界观紧密结合的精神
三、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筑牢为共同理想奋斗的精神支柱
第十一章红旗渠精神与中华文化
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二、传承红旗渠精神必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红旗渠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第十二章红旗渠精神与人类文明进步
一、人类文明进步的内涵分析和简要回顾
二、中华民族对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贡献
三、红旗渠精神与人类文明进步同步前行
第四篇红旗渠精神的历久弥新
第十三章红旗渠精神与党的领导
一、红旗渠工程是展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壮丽诗篇
二、红旗渠精神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
三、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十四章红旗渠精神与党的群众路线
一、红旗渠是造福人民群众之渠
二、红旗渠精神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经典篇章
三、传承红旗渠精神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第十五章红旗渠精神与“三个自信”
一、红旗渠精神与“道路自信”
二、红旗渠精神与“理论自信”
三、红旗渠精神与“制度自信”
第十六章红旗渠精神与“四有”干部
一、“心中有党”,就要强化组织意识、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
二、“心中有民”,就要紧紧依靠群众、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期盼
三、“心中有责”,就要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能干事敢担当
四、“心中有戒”,就要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
第十七章红旗渠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大美林州,需要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
二、出彩中原,需要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
三、实现中国梦,需要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
余论红旗渠精神的人学思考
附录一红旗渠大事论
附录二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学习林县人民创业精神的决定(1993年8月29日)
附录三中共安阳市委关于在新时期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的决定(2014年5月5日)
附录四中共林县县委林县人民政府关于宣传、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的决定(1990年3月20日)
后记
作者: 发现者旅行指南
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 2017年03月
简介:
《发现者旅行指南·西藏》是一本全面、深度解读西藏的旅游文化读本。本书首先以近70页的篇幅,深度、直观地介绍西藏,然后分为拉萨、山南、林芝、昌都、那曲、日喀则等章,全面、系统介绍西藏各地的精彩美景。同时,在交通、美食、住宿、购物、娱乐等方面提供了详实的资讯攻略。这本书是您了解西藏、前往西藏旅行的*之书。
作者: 史军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2016年2月
简介: 本书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明理工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的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精诚合作,以国家林业局下达的“中国珍稀蝶类保护策略研究”等科研项目为支撑,历时3年完成的关于我国珍稀濒危蝴蝶保护方面的一部专业学术著作。 本书共8章。第1章,蝴蝶的资源概况;第2章,蝴蝶保护的意义;第3章,威胁蝴蝶生存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第4章,中国珍稀蝶类甄选;第5章,中国珍稀蝴蝶分述,分别介绍了28种珍稀濒危蝴蝶的特征、分布、习性、致危因素及保护措施;第6章,中国珍稀蝶类保护对策;第7章,珍稀蝶类保护行动计划——以云南省金平县马鞍底乡箭环蝶保护为例;第8章,结束语。书后还附有160余篇主要参考文献和5个与本书内容相关的蝴蝶名录。 全书注重内容的专业性和编撰的科学性,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文字简洁、图文并茂、使用方便,可以作为广大与蝴蝶保护、研究、开发与利用相关的行业管理者、科研技术人员、教育工作者以及基层环保人士的重要参考书。
作者: 南林
简介:
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其他六个诸侯王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个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帝国——秦朝。可是这个统一的王朝并没有如秦始皇所愿,千秋万代地统治下去。大泽乡陈胜、吴广等人揭竿而起,迅速地使大秦帝国分崩离析。在那场中国历*早的农民战争中迅速崛起的刘邦,以其特有的智慧,率领群雄打败了与之相抗衡的西楚霸王项羽,再一次将中原统一起来。古老的大汉王朝,在经历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时期的全面繁荣之后,渐渐地走向没落。“光武中兴”就像落日余晖一样,在短暂的繁荣之后迎接来更多的叹息!之后的几百年时间,中华大地上经历了多次政权的更替。无论是三足鼎立的三国时期,还是短暂统一的两晋政权,甚至是各自为政的南北朝政权,纷纷在其有限的生命里,为中国历史书写了许多不朽的篇章!本书为您精心挑选了63个精彩的历史故事,以期能够透过这些历史横断面,来展现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灿烂和辉煌。
作者: 王跃
出版社:群众出版社 2017年09月
简介:
谷文昌,河南林县人。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卓越功勋。新中国成立后,谷文昌留在福建东山工作。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畏艰苦,实事求是,带领东山县人民苦干14年,终于把一个荒岛变成了宝岛。他用自己的言行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敬仰。
2003年2月,原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张全景同志采写了长篇通讯《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县委书记—谷文昌》,新华社全文播发。2009年9月,谷文昌同志被评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015年4月7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文章《三十四年后的追寻——“四有”书记谷文昌》,记叙了这位一直让*总书记念念不忘、撰文称赞的 “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丰碑”的县委书记的生平事迹。
《真情永远》所讲述的就是以谷文昌下放宁化县期间,担任总指挥带领全县人民建设隆陂水库的感人事迹,由真人真事改编。剧本创作历时十余年,期间作者多次前往谷文昌生前工作及生活的地方实地采访调查,取得了大量的*手资料,又经反复修改订正才*终成文。《真情永远》全面、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谷文昌“不带私心干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高尚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讴歌了谷文昌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忘理想信念,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凸显出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英雄本色。
原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张全景同志欣然为本书作序。
作者: 袁怀宇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5年09月
简介:
《农村经济金融支持与低碳发展研究》是作者袁怀宇/郑东东,近五年来在农村经济与金融领域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包括四大部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生态安全视角的湖南农田水利投资困境与对策;基于碳汇价值的湖南林业融资创新机制研究。
作者: 阎奇武,黄远 主编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年8月
简介: 阎奇武、黄远编写的《混凝土结构习题集与硕士生入学考题指导(新世纪土木工程系列教材)》根据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混凝土结构”教学大纲和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2010)的要求,编写了习题集与答案,并与沈蒲生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教材配套;整理汇编了近几年全国各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生招生综合考试中相关混凝土结构考试内容,并编写了答案与专业考试指导。全书由中南大学、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共同编写 ,分10章,内容包括混凝土结构用材料的性能、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力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承载力计算、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力构件承载力计算、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变形、裂缝和耐久性、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各章的习题与参考答案,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生招生综合考试混凝土结构试题、答案与考试指导。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学习混凝土结构和准备硕士生招生专业考试复习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高等学校、广大自学者及从事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等工程技术人员的学习与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参考书。
作者: 孙茂盛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2017年03月
简介:
《竹类植物资源与利用》一书是由西南林业大学竹类专家经过几十年的调查研究、推广实践而编写完成的竹类资源利用专著。
《竹类植物资源与利用》共记载了世界上主要的竹类植物42属328种,变种12个,变型21个,组培种3个,栽培型11个;并附有彩色图片1000余幅。
《竹类植物资源与利用》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图片资料翔实,绝大多数图片是编者历经几十年的艰辛,跋山涉水拍摄到的。
《竹类植物资源与利用》从竹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分布、培育、竹种描述到开发利用各个方面作了全面介绍。
《竹类植物资源与利用》是一部简明扼要的具有实用性、大众化、科普性的读物。适合竹类植物爱好者、竹加工企业人员、学生、林业工作者参考。
作者: 叶文 等编著
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6年03月
简介: 本书一书由西南林业大学叶文教授、成海副教授负责,笔者以旅游与乡村建设融合为基础,以乡愁一生态文明建设一美丽乡村建设为主线进行编撰,通过总结云南旅游与乡村建设融合发展的经验教训,依托新农村建设,以美丽乡村、和谐乡村、幸福乡村为目标,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云南旅游与乡村建设融合发展的系统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