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275 项 “勃拉姆斯”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美人鱼工作室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年06月
简介:
本书是针对音乐爱好者量身定做的简谱版的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曲集。读者可以摆脱繁杂的五线谱,轻松弹奏克莱德曼曲集。本书包括《献给爱丽丝》、《梦中的婚礼》、《痛苦的心》、《勃拉姆斯的摇篮曲》等30首歌曲,这30首歌囊括了克莱德曼大部分的钢琴曲,本书大多曲子是以C调弹奏,简谱上方配有和弦图,让你不会五线谱也能轻松弹奏乐曲。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你轻松地走进钢琴曲的大门,并从中找到快乐。本书适合音乐爱好者作为音乐启蒙,同时也适合老年人阅读。
作者: 蒋新俭
简介:
《声乐》内容包括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发声练习与练声曲、中外优秀艺术歌曲、民歌以及儿童歌曲等。
【目录】
**章 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
**节 歌唱发声的器官及其作用
第二节 歌唱的姿势
第三节 歌唱的呼吸
第四节 歌唱的发声
第五节 歌唱的共鸣
第六节 歌唱的咬字吐字
第二章 发声练习与练声曲
**节 发声练习
第二节 练声曲选
第三章 歌曲
**节 中国作品
花非花——白居易词 黄自曲
花非花(简谱)——白居易词 黄自曲
送别——李叔同词 〔美〕奥特威曲
送别(简谱)——李叔同词 〔美〕奥特威曲
问——易韦斋词 萧友梅曲
问(简谱)——易韦斋词 萧友梅曲
清流——贺绿汀词曲
清流(简谱)——贺绿汀词曲
梅娘曲——田汉词 聂耳曲 宋承宪配伴奏
梅娘曲(简谱)——田汉词 聂耳曲
踏雪寻梅——刘雪庵词 黄自曲
踏雪寻梅(简谱)——刘雪庵词 黄自曲
点绛唇·赋登楼——王灼词 黄自曲
点绛唇·赋登楼(简谱)——王灼词 黄自曲
西风的话——廖辅叔词 黄自曲
西风的话(简谱)——廖辅叔词 黄自曲
月之故乡——彭邦祯词 刘庄、延生曲
月之故乡(简谱)——彭邦祯词 刘庄、延生曲
嘎达梅林——内蒙古民歌 桑桐配伴奏
嘎达梅林(简谱)——内蒙古民歌
康定情歌——四川民歌 江定仙编曲
康定情歌(简谱)——四川民歌
在那遥远的地方——哈萨克族民歌 王洛宾改编 陈田鹤配伴奏
在那遥远的地方(简谱)——哈萨克族民歌 王洛宾改编
高高太子山——赵大纲词 克义曲 黎英海配伴奏
高高太子山(简谱)——赵大纲词 克义曲
牧羊姑娘——荻帆词 金砂曲 李西安配伴奏
牧羊姑娘(简谱)——荻帆词 金砂曲
情深谊长——王印泉词 臧东升曲 丘和西配伴奏
情深谊长(简谱)——王印泉词 臧东升曲
大海啊,故乡——王立平词曲
大海啊,故乡(简谱)——王立平词曲
故乡的小路——陈克正词 徐露曲 何以佳配伴奏
故乡的小路(简谱)——陈克正词 徐露曲
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刘毅然词 刘为光曲 王哺配伴奏
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简谱)——刘毅然词 刘为光曲
我和我的祖国——张藜词 秦咏诚曲 范哲明配伴奏
我和我的祖国(简谱)——张藜词 秦咏诚曲
祖国,慈祥的母亲——张鸿喜词 陆在易曲
祖国,慈祥的母亲(简谱)——张鸿喜词 陆在易曲
第二节 外国作品
我亲爱的——〔意〕乔尔达尼曲 尚家骧译配
我亲爱的(简谱)——〔意〕乔尔达尼曲 尚家骧译配
尼娜——〔意〕柏戈莱西曲 尚家骧译配
尼娜(简谱)——〔意〕柏戈莱西曲 尚家骧译配
渴望春天——〔奥〕奥弗贝克词 〔奥〕莫扎特曲 姚锦新译配
渴望春天(简谱)——〔奥〕奥弗贝克词 〔奥〕莫扎特曲 姚锦新译配
摇篮曲——〔德〕克劳谛乌斯词 〔奥〕舒伯特曲 尚家骧译配
摇篮曲(简谱)——〔德〕克劳谛乌斯词 〔奥〕舒伯特曲 尚家骧译配
摇篮曲——〔德〕勃拉姆斯曲 尚家骧译配
摇篮曲(简谱)——〔德〕勃拉姆斯曲 尚家骧译配
沉睡的美人——〔美〕福斯特词曲 盛茵译配
沉睡的美人(简谱)——〔美〕福斯特词曲 盛茵译配
金发的珍妮姑娘——〔美〕福斯特词曲 盛茵译配
金发的珍妮姑娘(简谱)——〔美〕福斯特词曲 盛茵译配
雪绒花——〔美〕哈默斯坦词 〔美〕罗杰斯曲 薛范译配
雪绒花(简谱)——〔美〕哈默斯坦词 〔美〕罗杰斯曲 薛范译配
洛列莱——〔德〕海涅词 〔德〕西尔歇曲 廖辅叔、毛宇宽译配
洛列莱(简谱)——〔德〕海涅词 〔德〕西尔歇曲 廖辅叔、毛宇宽译配
慕春——〔德〕席勒词 〔奥〕舒伯特曲 周枫、丁彦博译配
慕春(简谱)——〔德〕席勒词 〔奥〕舒伯特曲 周枫、丁彦博译配
鳟鱼——〔奥〕舒巴尔特词 〔奥〕舒伯特曲 金帆译配
鳟鱼(简谱)——〔奥〕舒巴尔特词 〔奥〕舒伯特曲 金帆译配
在路旁——巴西民歌 汪德健、刘淑芳译配
在路旁(简谱)——巴西民歌 汪德健、刘淑芳译配
乘着那歌声的翅膀——〔德〕海涅词 〔德〕门德尔松曲 尚家骧译配
乘着那歌声的翅膀(简谱)——〔德〕海涅词 〔德〕门德尔松曲 尚家骧译配
桑塔·露琪亚——意大利民歌 尚家骧译配
桑塔·露琪亚(简谱)——意大利民歌 尚家骧译配
小夜曲——〔德〕雷尔斯塔甫词 〔奥〕舒伯特曲 邓映易译配
小夜曲(简谱)——〔德〕雷尔斯塔甫词 〔奥〕舒伯特曲 邓映易译配
第三节 儿童歌曲
小小少年——肖章译词 李青蕙记谱、配歌
种太阳——李冰雪词 王赴戎、徐沛东曲
小白船——朝鲜族民歌
小螺号——付林词曲
采蘑菇的小姑娘——晓光词 谷建芬曲
绿色的童谣——韩景连词 平安俊曲
生日——王晓岭词 晓洪曲
祖国,祖国,我们爱你——潘蓉词 潘振声曲
夏天的雷雨——盛璐德词 马革顺曲
小小葫芦娃——姚忠礼词 应炬曲
颂祖国——维吾尔族民歌
娃哈哈——维吾尔族民歌 石夫记谱、编词
小星星——法国名歌
牧童之歌——新疆民歌
嘀哩哩——望安词 潘振声曲
【免费在线读】
声乐课程是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声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性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发声技能技巧、演唱方法与表演技能训练、中外优秀歌曲的演唱等。本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发声基本功的训练及演唱不同题材、体裁、风格的中外歌曲,广泛接触中外优秀声乐文化,掌握声乐的基础知识,了解歌唱发声、演唱的一般规律,培养一定的歌曲分析和演唱能力,提高声乐的审美能力。
本教材内容包括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发声练习与练声曲、中外优秀艺术歌曲、民歌以及儿童歌曲等。
本教材注重声乐基础知识与声乐技能相结合。选择的歌曲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通过声音的训练、歌曲的演唱,提高学生的发声技能和歌曲演唱能力。此外为了方便学习,教材中的中外艺术歌曲、民歌,除了有五线谱的伴奏,还增加了简谱以及歌曲演唱提示介绍等。
在教材的编写中,得到李和平教授的指导。在资料收集、核对、乐谱的移谱、抄录等工作中,得到了黄光翠、王卓、黄慧慧等人的协助,在此表示感谢!
编 者
2015年5月
作者: 勃拉姆斯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5年08月
简介:
作者: 柴科夫斯基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3年04月
简介:
(1840-1893)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
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出生于乌拉尔的伏特金斯克城,父亲是一个冶金工厂的厂长兼工程师,母亲爱好音乐,很会唱歌,也会弹琴,因此,他们家庭充满了音乐气氛。他自幼便已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但是,家里的人却从来没有想到他将来会成为一个职业的音乐家。
柴科夫斯基十岁时进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但他仍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钢琴,并时常去看歌剧。1859年他毕业后曾在司法部任职。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抓紧学习音乐,参加社交性钢琴演奏和创作活动。1862年柴科夫斯基进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于他终于踏上接受真正的专业音乐教育的决定性道路。毕业后(1866年),应尼古拉·鲁宾斯坦 的邀请,柴科夫斯基就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历时十一年之久。但他时常为这妨碍他的创作活动的枯燥的讲课工作而感到苦恼,既使这样,他还是创作出各种各样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最初的三部交响曲、交响诗《弗兰契斯卡·达·利米尼》、幻想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舞剧《天鹅湖》以及《第一钢琴协奏曲》等。这是柴科夫斯基创作的第一个时期。
1877年,柴科夫斯基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他当年结婚,快速仳离。这是他一生中精神最为痛苦的一年,他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为此他辞去音乐学院的职务,并就此永远结束了繁重的教学工作。此后,在1885年以前,他主要住在乡下或到国外,多半在瑞士或意大利。
这个期间,通过鲁宾斯坦的介绍,他得到一位非常热爱音乐和十分慷慨的富孀——梅克夫人的赏识和资助(1877-1890年),使他有可能就此专心从事音乐创作。同时,1877年开始,是柴科夫斯基的创作的极盛时期。他开始创作两部天才的作品——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和他的成名作《第四交响曲》。
这时候,俄国的现实生活进入反动的时期,革命的力量转入地下活动,俄罗斯社会思想和俄罗斯艺术的一切进步的和民主的表现,都受到了残酷的压制。他在这个时期中的一些重要作品,反映了亚历山大三世统治下的黑暗的反动时期的社会情绪——俄国人民,特别是俄国知识分子感到惶惑不安和不知所措的情绪,以及思索着祖国的命运和生活的意义的心境。但他并不是消极无为的,柴科夫斯基在扎记中曾说:“从完全听从命运, 转而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克服悲惨的命运”,从而表现了他对生活是持肯定的态度。
柴科夫斯基的晚年是他创作的*时期。1888-1889年他访问了德国、捷克、法国 和英国,与勃拉姆斯、格里格、德沃夏克、古诺、马斯涅等结下了友谊。1891年他到美国作演出旅行,获得很大成功。1893年6月,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在这 期间,他除了创作《叶甫根尼·奥涅金》、《第四交响曲》外,还创作了《第五交响曲》、 《曼弗里德交响曲》,歌剧《黑桃皇后》、《约兰塔》,舞剧《睡舅人》、《胡桃夹子》;还 有《暴风雨》、《意大利随想曲》、《一八一二年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以及各种器乐重奏、钢琴独奏、声乐浪漫曲等,几平涉猎所有体裁。特别是他在1893年夏天写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是他的绝笔之作,同年10月16日由作者在彼得堡亲自指挥这部作品的第一次演出。不料,10月2I日他意外地感染了霍乱病,于10月25日不幸与世长辞。
柴科夫斯基是总结全欧洲音乐发展的整个时代的一位伟大的世界规模的俄罗斯人。他建立了自己宏大的交响音乐体系,它不同于贝多芬的体系,而是以俄罗斯风格概括了贝多芬之后的交响音乐的许多发展,这使他成为交响音乐方面登峰造极的人物之一。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柴科夫斯基也是我国人民所熟悉和热爱的西欧作曲家之一。
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写了七部交响曲,其中《g小调第一交响曲》是他的交响乐体裁的处女作,是一部真正的俄罗斯交响曲,其特征是着重于心理描写、充满爱国主义的抒情情调。这部交响曲也是人们理解他的交响乐作品的人门阶梯和“门径”。 柴科夫斯基曾说:“我全心全意地渴望我的音乐传播开去,渴望有更多的人喜欢它,会从这望面得到安慰和支持”。
历史上有过许多音乐家,对于他们的才能,专业音乐工作者给予的评价比一般听众安分的多,但是柴科夫斯基所一贯追求的——只是他的音乐 使更多人被感动,为大多数人所喜爱,这个愿望在他生前就已经实现了。柴科夫斯基的知音,不只是专业音乐工作者,而且还有广大的无名听众。他的音乐力求用最直接的抒 发个人感情的方式,来表达最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他以大家都能理解的音乐语言组织出 一层生活中的诗意和人类感情中风流迷人的成份,因而能触动人们的心灵。《g小调第一交响曲》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前言】
【媒体评论】
作者: 鲍尔吉·原野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9年01月
简介:
本书是我社出版的鲍尔吉·原野散文精选集(六本)中的一本,分为“巴甘的蝴蝶”“去加格达奇的火车”“从勃拉姆斯开始”“绵羊似的走马”四辑。书中描写的是作者一方面热爱、赞颂故乡的好景好情,并时刻关注着自己族群的生活现实,表现出鲍尔吉原野具有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忧患意识,挖掘人性的美好。而且有效地避免和摆脱了同类题材写作所常见的平庸、肤浅和琐碎,而代之以温馨、健朗与醇厚。
作者: 刘元举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9年05月
简介:
本书通过深圳交响乐团多场精彩演出的乐评结集,生动反映深圳交响乐团自改革开放初始创建,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奋斗,而今跻身中国优秀职业交响乐团行列,在国际、国内乐坛树立一定艺术地位的发展历程。本书作者为深圳交响乐团驻团艺术家,以音乐爱好者与作家的双重视角,解读音乐家与音乐团体、西方古典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从中进一步折射出改革开放为中国乐团走向世界带来的活力与动力。
【目录】
*乐章
深圳交响乐团的“新大陆” 3
《第六交响曲》 7
颂歌 11
陈萨和马勒《第五交响曲》 14
为神殿赋予当代情怀的白建宇 18
从《图画展览会》说起 26
挑战极限的《春之祭》 32
跨进国家大剧院 35
指挥的魅力 38
在布鲁克纳的大海上
—写在深圳交响乐团 “2012春夏音乐季”的首演之后
42
今昔话《梁祝》 46
贝多芬“第十交响曲” 50
“诺林顿老爹” 54
从山洞到城堡 58
汗水溻透T恤 61
II 交响乐之城
—一个作家的音乐现场
张昊辰的键盘轰炸 65
又一次“进京赶考” 70
久违的“英雄”情怀 73
精灵之舞 77
十指游弋十年梦 81
舒曼的春天 85
管乐音乐会 89
鼓浪屿的许斐平 91
谛听春天的交响 95
大海托起浪花
—有感于第三届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赛事上的深圳交响
乐团协奏 99
从殷承宗到三大男歌唱家 102
第二乐章
交响诗境 109
享受“莫扎特” 的神童 112
印象布鲁赫 114
“柴一”的恒久魅力 116
天才的诅咒
—读《帕格尼尼:才华的诅咒》有感 119
乞力马扎罗雪峰的豹子
—殷承宗钢琴独奏音乐会感言 122
III
目录
《田园》 随笔 140
美国之夜 151
邵恩风格 154
衣丞的单簧管 157
尊重经典 160
再读肖邦 163
阔步行进的贝多芬 167
克迪的音乐妙境 170
厦门的钢琴图腾 175
国际钢琴大赛拾贝 178
弱弹贝多芬 181
傅聪的“莫扎特” 185
郎朗带来的“鼻音” 协奏 189
崛起:古典音乐的新力量 192
雅辛斯基与肖邦 195
别开生面的大师课 198
大师的光芒 201
《菩提树下》聆听禅音 204
塞纳河舞动的瑰丽光彩 211
关于弹琴孩子的智性选择
—回答琴童家长的重大问题 213
“音乐事件”之我见 217
傅聪在东莞演出 220
东方音乐剧的独特审美 225
IV 交响乐之城
—一个作家的音乐现场
第三乐章
音乐在我周围环绕 231
我的交响乐之旅 235
杰出的音乐人 262
怪癖是天才的特质吗? 266
钢琴风暴
—兼评“培养世界冠军的钢琴教育家但昭义”系列丛书
269
为快乐而吹奏—欣赏李继贤的“创意月”演奏 286
夏日里*后一朵玫瑰 289
关于《交响山歌•客家新韵》
—刘元举回答记者王俊之问 292
“客家山歌”朗诵词
—为深圳交响乐团的大型交响曲《交响山歌·客家新韵》所作 298
五字颂歌(朗诵词)
—应邀为大型交响曲《人文颂》而作 304
为大型交响合唱《希望》所作 307
在高空倾听室内乐 309
期待之中 312
哈恩的记忆 315
祖宾·梅塔“掺金子” 318
我们关注的部分 322
目录 V
下雨天不要听大提琴 324
双钢琴的魅力 327
让才华飞扬 330
从《皇帝的新娘》说起 334
勋菲尔德的中国故乡 338
拉丁大英雄 343
情人节的美妙音色 347
《苏格兰幻想曲》 351
冰城弦音如幻 354
钢琴的河流 357
“杂粮”大餐 361
源自心灵的默契 364
用心打造古典的精美 367
琴音在喜玛拉雅缭绕 371
还在圣彼得堡 374
第四乐章
回荡在欧罗巴的中国声音 388
马勒“天堂曲” 400
钢琴音乐周 404
协奏之缘 408
又见祖宾·梅塔 412
来自大提琴的感动 415
梅塔临风:三江浩荡 乌苏里扬波 418
VI 交响乐之城
—一个作家的音乐现场
还有多少人相信爱情
—从三部歌剧看中国演出市场 423
大提琴的船载满悲伤 428
薛苏里现象 434
半个世纪的钢琴情怀
—刘诗昆与齐格然·阿利哈诺夫重逢上海 438
展示自己的内心生活 447
大提琴之夜令人沉醉 450
有感于深圳的钢琴土层 454
走笔北方音乐夜 458
阿尔卑斯山的浪漫 462
一把名贵小提琴所带来的…… 466
一个跨越六十年的音乐故事 471
平安夜与傅聪谈艺论道 476
美丽人生 486
钢琴中国风 489
麦斯基的风雨夜 492
波西米亚抒情 497
秋天的旋律
—欧罗巴四国的音乐地理 501
俞峰引领我们进入圣殿 514
穿越时空的歌剧力量 518
火红的开年音乐会 522
音乐盛宴从阳春到金秋 525
不朽的协奏曲 528
目录 VII
在华盛顿听深圳交响乐团新年音乐会 531
欢乐有回味 535
附录 539
后记 550
【免费在线读】
交响乐之城
—一个作家的音乐现场
《田园》随笔
深圳交响乐团新音乐季演出的第二场,是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诗意的音乐,需要诗化的表达。仍然在深圳音乐厅,仍然是爱华德指挥。在维也纳郊外的海利根斯塔特这个地方,有一条悠长的“贝多芬小路”—正是在这条小路上,贝多芬构思并创作了这首
“田园”。
柔曼的旋律,诗化的感受,已经双耳失聪的贝多芬,从生命的沉重中从容走向诗意的轻松。在这部作品中,他表现了对大自然的深切依恋,是一部体现回忆的诗篇。*乐章是“到达乡村时的愉快感受”,那欢快的节奏,如溪流淙淙。过渡到第二乐章时的“溪畔小景”,有着更加轻盈的旋律。第三乐章表现“乡民欢乐的集会”时的“贝多芬式”激动,又让我在深圳音乐厅经历了一次激情的沐浴。
此前,我听过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这首田园风光长诗,当然年轻的“深交”无法与资深的柏林爱乐乐团相比,但感受现场的气息,更接近于乡村晨雾缥缈的溪畔,乐队鲜活的动态给我带来了更多的体验和联想。
熟悉深圳交响乐团的人,无不为他们能够提升到今天的程度而感慨。记得几年前,在交响乐团的排练厅观众席上,我见到了第九任团长姜本中先生。他虽然退休在家,却仍然忙于作词、作曲,还去一些单位讲授音乐,他是一个热情的音乐传播者。让我感动的是,
141
第二乐章
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关心着这个曾经让他挚爱也让他伤感的乐团。
拍练厅的舞台显得窄小了,人员太多,塞得满满登登。在台下观看的姜本中先生则感慨地说:“过去可不是这个样子,哪有这么多人上台。”我问有多少,他说“*多时不过五十个,而真正上台排练的,也就二十来个吧。再说,那时候哪有这种气氛?这种排练效果?”他看到台上坐了百八十位演奏员,在爱华德的指挥棒下,那么全神贯注地投入,那么一丝不苟地排练马勒《第六交响曲》时,一阵唏嘘感叹。在他眼里,现在的乐团真是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归功于改革开放。
敢于接受挑战,为自己找难题,这其实就是深圳人的特点。当年的深圳人,确实具有杀开血路的勇气,尽管现在只是一个口号了。深圳人敢为天下先,充满创造性,开拓性。*个股票市场,*个拍卖土地,*个取消票证,*个诞生了肖邦大赛*名的中国人,填补了中国钢琴界七十年的空白等。历数起来,*的奇迹太多了。据《民间观察》一书中记载:“曾有人做过统计,深圳的‘中国*’‘世界之*’达183个之多。”这还是指十多年前。
深圳交响乐团前任团长陈川松大胆聘任国外指挥家爱华德担任乐团音乐总监,这在全国是开了先河的,这也应列入深圳这个城市诸多个“*”之中。深圳特区的含义,现在我宁愿将其解释为能够给没有体现出大作为的人提供一个创造人生辉煌的台阶。
《第六交响曲》进行到了第三乐章。爱华德在平静中呈典雅姿态,手势舒缓划动,仿佛面前有一泓春水,他在搅动起阵阵涟漪,然后,又一层层去抚平。
台上台下的爱华德给我的感觉比较一致,为人谦和,彬彬有礼。他的住处距我非常近,时常能够看到他踏进一家超市,那头灰白发
142 交响乐之城
—一个作家的音乐现场
一闪,就消失在普通人群中。
他说话时表情生动,声音斯文:“总体来说吧,世界上任何一个乐团都会有问题的,声音色彩变化,八九十个人在演,像一个人似的,弦乐要揉弦,小提琴弓法的位置要同步,像一个人,这都不容易做到。室内乐演奏,重奏,四重奏,强弱要更清楚,好的乐团可以不用指挥了。不需要指挥,是*完美的乐队了(他说这话时,笑了)。指挥不是节拍器,是要能够做到感化每一个乐手的。”
默契*重要,演出时一定要*程度的默契。呼吸也是一种音乐,非常重要。每首音乐走向不是在演奏一个个音符,举个小例子说,德国音乐四百年历史,而谱子上写的是分句,一小节一小节的,看谱子是没有音乐的。因为每一小节句子断开了。在很早以前,是没有小节划分的,直接音符划分,只是演奏时为了规范起见,才分出一、二、三、四……演奏家在演奏时,*好忘记断开的小节。有种一直向前的感觉。
声音的想法*主要,要有很多想法。谱子上只标出一个“弱”字,可以有多种想法。如何去演奏弱音?音乐就是语言,独特的语言,如何告诉听众这个“弱”处理?说一句话,加上自己的感情,发自内心,声音色彩就不一样了。一个曲子中间有许多不一样的东西。音乐是很人性化的东西,情感蕴含其间,却并不是机械的。
我问他:“深圳交响乐团与你指挥过的*好乐团的差距是什么?”
他答:“*好乐团都有自己的特色,就像每个学生不一样。比如柏林爱乐乐团、德累斯顿爱乐乐团,都有自己的特色。深圳交响乐团技术上没有一点问题,声音概念上,跟欧洲乐团相比,可达到80%程度。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乐团。乐手应该相对稳定,不要总换人,新人需要磨合,尤其首席,不要常换,要有安定感、家园感。柏林
第二乐章 143
爱乐首席不换,有自己稳定的东西。招人要有非常严格的考试,一年的试用期,如果试用期通过,一生都可以胜任。”(他说的这话,肯定适用德国人和德国演奏家,是否适合中国人和中国演奏家呢?)
“演奏员要适应乐团,演奏员之间要互相熟悉,要有默契。要成熟,乐手成熟,乐团也要成熟。如果胜任,就要保留,要团结,一起发展。”他加重语气。
爱华德的父亲是地质勘探领域的教授。他在三四岁时,父亲在中国待了好长一段时间。他对于中国充满神往,从小就滋生了一种神
秘感。
由于父母热爱音乐,他从小就跟着父母看演出,听音乐,弹钢琴。他在6岁时*次接触到钢琴,非常喜欢。他跟俄罗斯指挥家杨松斯学习指挥,他身上不仅有德奥的严谨,更洋溢着俄罗斯的热血与激情。俄罗斯的激情与中国观众有着历史渊源,尤其对于老一代的中国观众。我曾观赏过杨松斯指挥的柏林森林音乐会,一共19首短曲子,各个精品,首首精彩。在杨松斯没有挥动手臂时,他的形象普通得像个站柜台的。而当他一旦挥动指挥棒,全身一下子充满电源,尤其两只眼睛像由五种以上的宝石镶嵌而成,闪动之间,各种光泽迸出奇妙。他在潇洒当中深含幽默与诙谐,有时候,你会感觉他简直就像卓别林。他的动作有木偶化的节奏,也有足球运动员在完成一脚打门之后,瞬间做出的激情定格。他简直是个动作设计大师,不经意间能做到千变万化。森林音乐会的阔大现场,拥有两万多观众,完全被他和他的乐队征服,他们身心俱悦地投入到了他的旋律与节奏之中。人群在晃着,美妙而陶醉,全场那么多人像在一艘巨大的甲板上随波摇荡。台上台下的互动心领神会,真是一场特殊效果的古典音乐会。
144 交响乐之城
—一个作家的音乐现场
杨松斯的指挥已经不局限在音乐厅内,他是在驾驭千军万马,出海远航。
如果从指挥家的自身魅力与感染力而言,爱华德确实深受他老师的影响。但细究起来,爱华德的儒雅激情式还是与杨松斯有着很大的不同。
对于中国人而言,俄罗斯音乐学派相对容易掌握,而德奥的东西似乎更难演奏。德奥跟古典更接近。德奥音乐简单说有六个字:沉思、神秘、浓厚。马勒《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与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都是他在指挥,有何不同?爱华德认为:非常不一样的作品,挺难解释。时间背景不同,战争对作品的影响也不一样。莫扎特和贝多芬时代,没有战争;马勒时期欧洲混乱,思想混乱;柴科夫斯基时代安定,更秩序化,但人的情感更趋复杂。
他*爱马勒作品。原因之一,是这位作曲家表现出了战争对人的改变和巨大影响,如*次世界大战,世界一下子变了。柴科夫斯基的作品有序、规矩,而马勒的作品更即兴,他自己似乎都不知道往哪里发展,任思路飘摇而去。有一段时间,德国没人演奏马勒的作品,没人指挥。等到马勒演火了,德国人才开始演奏马勒。马勒很怪,谶语式作曲家,写《亡儿之歌》他的孩子死了,妻子愤怒,离异。马勒一直不规范,勃拉姆斯属于规范之列。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乐章,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后乐章,表达更复杂的一些感情,说明柴科夫斯基是个非常不幸的人,内心压抑,没人知道是为什么,只能是自己帮自己了。
与爱华德交谈,感觉他更像一个学者。他是学者型的指挥家,也可以说是指挥家型的学者。
第二乐章 145
深圳交响曲的管理模式是团长与音乐总监双轨制,自1998年开始。当时的音乐总监张国勇,携上海文化而来,他将乐团真正弄上正轨。他有迅速改变乐团的能力与魄力,让乐团正规化,成为国内交响乐团的“正规军”,按着音乐规律办事,与国际接轨。于是,开始搞音乐季演出。这是国外的惯例,一年搞两季,春夏音乐季、秋冬音乐季。深圳季节不鲜明,不像东北反差那么鲜明。但是,每次演出的台幕上,却将春夏季音乐会或秋冬季音乐会这两季,标明得一清二楚。
俞峰是2001年底上任总监的。一个乐团的成长,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是一种承袭性的。比如柏林爱乐乐团,从彪罗时代开始,到富特文格勒时代达到*。到了卡拉扬时代,他就是再专横再有个性,他也没有去改变乐团的风格,而是承袭了前辈指挥留下的东西,发扬光大。所以,一个乐团的基础工程并非由一任指挥完成,而现在爱华德棒下的那么多大制作能够得以顺利完成,前两位中国指挥家俞峰和张国勇是功不可没的。
乐团演奏员对俞峰评价很高。俞峰留学德国,也是爱华德所在的那所音乐学院培养出来的中国指挥家。柏林音乐学院,德国*好的音乐学院。这所学校*德奥传统,许多世界著名大师出自这个学校。俞峰为深圳交响乐团排练了大量的德奥作品,包括马勒的《第二交响曲》《第五交响曲》这两首难度较大的作品,还有理查·施特劳斯、瓦格纳等人的作品,都是世界*级的作品。有人说,如果不是俞峰打下的基础,就是把卡拉扬请来都不行。言外之意,爱华德能够将乐队带到今天的高度,也应该记住俞峰的付出。团里人说得生动形象:张国勇是快速搭起架子盖起房子,而俞峰进行了精装修,他将深圳交响乐团的德奥作品的基本功一步步夯实。内行人说,
146 交响乐之城
—一个作家的音乐现场
一个交响乐团的水平怎样,要用德奥作品衡量,如贝多芬、勃拉姆斯、
马勒的作品等。
曾经的深圳市副市长邹尔康来过深圳交响乐团视察工作,他感叹道:“我们财政收入要是达到十个亿就好了。”他的话外音是,要是达到十个亿就会大力资助交响乐团发展。这是三十年前的老黄历了。如今的深圳,财政收入何止十个亿啊!然而,真正投入到乐团的又有多少?何况,深圳音乐厅至今还没有归属“深交”,而其他城市的音乐厅大都是归属于交响乐团的。
国内每个省现在都有一个交响乐团,有的还不止一个。而且,交响乐发展呈上升趋势,各团都有演出季,这是走上了正轨。衡量一个城市的真正文化艺术水平,不仅要看有无交响乐团,更要看交响乐团所处专业音乐艺术的档次。
深圳交响乐团是个很有战斗力的队伍,也是一支充满激情的队伍。这个团队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随处可见。往大的方面说,是开阔与进取的精神;往小的方面讲,是不甘居人后的竞争意识。这个团没有惰性,这里不养懒人或不惯毛病。这是一池流动的水,在流动中,始终保持着鲜活与清澈。
我采访过几位乐手。乐队队长说,要给我找年龄大点的,因为年头久,对乐团历史知道得多。结果,找来的却是三十几岁的年轻人。莫非在乐团年龄段中,而立之年,已经属于老龄了?
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些年轻人一茬又一茬考进来,笑语在走廊上灌溉漾荡,飘向“深交”那个陈旧的院落。那本已拥挤的停车场,不知什么时候又会增添一些新的小轿车,各种颜色各种品牌,只要你一见满院子里排满了小车,一辆紧咬着一辆,一直排列到了大门口,那么,肯定今天是在排练;而突然满院皆空,光亮明净之时,那么,
第二乐章 147
就一定是他们到外面演出了,或者是在家放假休息。
看这些年轻人将车子开出大门,也是蛮有趣的。一到快下班时,本来就很窄的黄贝路,加上不远处的十字路口修地铁,像圈地一样割出一块用铁板拦上,路就瘦了一片。而高峰时的车辆堵得密不透风,看上一眼,就有上不来气儿之感。这时候,要想从深圳交响乐团里驶出到马路上,那简直难如登天(因为乐团大门坐落在一条“扭曲”的路上)。各种纠结,却阻挡不了年轻的驾驶者,他们能够灵巧驾驭乐器就一定可以驾驶车辆。有时一等再等,也是锻炼性子。
开始他们不习惯,还会闪着大灯,也会鸣着喇叭,焦急地张望;后来,他们习惯了,变得淡然沉稳了。
我在想,当他们一个个变得无精打采的时候,他们就该被另一批雄壮鸣笛的新队员取代了吧!这就是我体验或观察到的交响人生与交响城市。
在我的感觉中,集中体现深圳这座城市的年轻与激情的泵站,就在“深交”这个大门口。而每天鱼贯式进出的车辆,便是城市青春或衰老的节拍器。
与这些年轻人相比,聂冰总是说自己老了。其实,他也正值壮年。他原来是乐队二提首席,只不过这些年工作需要,走上了领导岗位,当过多年副团长,主抓乐团业务。如今他在前任团长退休以后,众望所归地走上团长的岗位。他是专家型的人才,精通业务,视野开阔,人脉广泛,情商颇高,厚道之中不失睿智。尤其在理解人的方面,得到了乐团上下一致好评。他既有对西方音乐文化的深刻理解,又坚持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在他上任之后,将乐团大门口的“关碍”打通拓宽了,车辆进出时不再“扭曲”了,算是理顺了。这似乎是一个象征,乐团上下平坦,犹如一条平静的大河,安静中有着成熟
148 交响乐之城
—一个作家的音乐现场
的状态,而一旦在某种重要场合演出时,大河就会发出激情的巨浪,那是翻江倒海之力。
追溯深圳交响乐团的成立,要回到1981年。当时由深圳市委宣传部牵头,深圳市文化局、市文联参与,成立了深圳特区交响乐团招聘小组,马伯仁、梁崇汉等人为小组成员,具体负责招聘工作。那时候深圳很困难,尤其人才短缺。招来一批星海音乐学院的毕业生,有二十多人。随后又从沈阳和武汉音乐学院招来一拨人。乐团虽然成立了,但市场并没有形成,只是年节庆典能够演上几场。真正搞交响乐,那是1985年后,自姚关荣前来担任“深交”的首席指挥开始的。他原是北京电影乐团的指挥,带了一拨人过来。
他是上海人,相貌端庄儒雅,头发梳理光亮,纹丝不乱,衣着气质都很考究,有古典的端庄感。他还是名人,名人治团是一种趋势。资深的乐团人是这样说的:“姚关荣是60年代留德的,我们小时候看的电影都是姚老师录制的。他的到来,让演奏员们看到了希望。我们当时就是冲着姚关荣来的。”
年轻时的聂冰,更具东北大汉的味道,1982年他还在沈阳音乐学院读书,眼瞅要毕业了,深圳交响乐团去那里招聘人才,他被选中。此前他也听说过深圳,也很向往这个出奇迹的城市。但是,有的老师却认为他为人厚道仁义,不大适应到深圳这样的需要敢闯精神的地方发展。老师的话毕竟是有道理的,加之父亲有病,他就耽搁下来,没有能够成行深圳。人与哪个城市的缘分是有定数的,1985年他还是经不住诱惑,从广州赶往深圳。
他行色匆匆地赶来,没带身份证,也没带户口本,连必须有的边防证他也没有。他只是让广州的朋友赶急帮忙办了一个边防证,背上一把小提琴,像掉队的士兵背着枪,一晃一晃地跑着去追赶队伍。
第二乐章 149
他气喘吁吁搭上一辆公共汽车,便在颠簸中来到了深圳。车上坐满了人,都是年轻的面孔,也都那么踌躇满志。他一直瞅着车窗外的深圳街巷,满是芭蕉树的林带,满目的稻田,红沙土,阳光下红得刺眼,像火一样燃烧。他怎么看深圳也没有大都市的味道。
他在一条老街下车了,东一头、西一头去寻交响乐团,几经打听,徒步穿梭,很快就弄得满头大汗。他首先领略的是深圳的闷热,阳光的刺眼。这种闷热是陷进去而拔不出来也逃不出去的闷热。越闷越想找透气口,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就会加倍地闷热。他为找不见乐团的大门而深陷苦恼之时,突然听到了一声圆号。
那个声音在他听来,如一股浩荡的春风扑面,也似一泓高山泉水入潭,一下子就让他心胸通透了。他像被军号召唤的士兵,寻声快步跑去,拐进一条小街,直入一条简陋大街,然后进院,然后再向右急拐—找到了,他的音乐理想彼岸—深圳交响乐团。
从此,他在这里走上了人生的舞台和艺术的舞台,他与这个团队经历了风风雨雨,受到了若干考验和锤炼,有喜悦也有伤悲,但是,他的人生主旋律还是在这里顽强奏响,且坚定而豪迈。
现在,他屈指一算,三十二年就这么弹指一挥间。他由清瘦俊朗的二提首席,成为一位成熟老练的一团之长。他升任团长后却依然低调,还留在原来的二楼办公室,每天处理日常工作,总有很多人找他。当过演奏员的他,很体贴乐手,无论年轻年老的,都程度不同地从他这里沐一身温馨。业余时间,他也搞教学,培养了一批有才华的少年小提琴手。他特别关注青年演奏家的成长,为他们提供舞台。他上任后就让“八零”后的指挥林大叶荣任“深交”的艺术总监,并且也想方设法引进“八五”后的张景婷作乐团首席。两个年轻人为乐团带来了勃勃生机,在国内外舞台赢得盛誉。聂冰团
150 交响乐之城
—一个作家的音乐现场
长非常懂业务,也讲人性,懂人心。
深圳交响乐团非常具有吸引力,时不时地会将各路精英吸纳进来。乐队人员是这样评价他们的指挥:有的指挥训练乐队很好,但演奏并不一定好;而爱华德这个指挥既能培训乐队,又能在演出时候出彩,他很全面,激情、镇定、从容。
在亚洲,新加坡、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地区都有不错的乐团,经济促动文化发展。*有钱的城市才有*好的交响乐团。有人说,衡量一个城市的富有,就看交响乐团的水平。世界一流城市,一定会有一流的交响乐团、一流的歌剧院。而中国一流的城市,也必将会有一个与此相适应的交响乐团。其实,深圳交响乐团已经成了这座城市*亮眼的一张名片了,他们每年都在国内担纲一些重要演出,每年都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他们现在没有喊什么空口号,他们只是扎实地搞好每一场演出,正如雄心勃勃的新任总监林大叶在寄语中所言:选好每一首曲子,让每一件乐器闪光。
2017年10月3日
上海大师班音乐会期间,请来了好多钢琴教学的演奏大师,他们各自具有看家本领。或者讲课讲得妙趣横生,或者演奏风光无限,令人回肠荡气。然而,在这些声名显赫的大师中,居然有一个另类,那就是来自美国的大卫·杜巴。他既是电台、电视台的主持人,又是朱利亚学院的教授,还是著名的传记文学作家。他*著名的是他曾经访谈过诸如霍洛维兹等几十位当代*知名的钢琴大师所留下的文字。就是说,他的巨大影响力既不在教学方面体现,也不在演奏的舞台上,而是在他的文字之中。
此番他来到上海,搞了一次讲座,只不过这个讲座很特殊。前来听他讲课的人太多了,室内坐不下,已经都挤到了门口走廊处,加了椅子,还是不够,有人就宁可站着也要听他的课。台上摆放着两架钢琴,外边这架是一位学生在弹奏。这位学生弹得是李斯特的《拉科齐进行曲》。学生弹得很卖力,弹完后,惴惴不安地抬起头来瞅着大师,等待着指导。
大师杜巴凑近学生问道:“你多大了?”学生回答:“16岁。”杜巴却一脸幽默地说:“你怎么像61岁呀!”全场一片哗然。
本来就不放松的学生此时更加惶恐。杜巴让他站起来,面向观众做出微笑的表情,学生难为情地照做了一次,但笑得十分勉强。这个少年无法自然,面部肌肉僵硬着。杜巴让学生到台侧去,做一
第二乐章 199
遍重新走上台的样子。他见台侧站着的学生过于紧张,便告诉学生
不必紧张,要做个深呼吸,就可以放松了。学生很听话,使劲做着
深呼吸。由于做得过于认真,深呼吸的声音传遍课堂, 似乎在告诉
老师“我已经非常认真地照做了”,杜巴和听众同时笑了。
杜巴给他解释说:“你自己做深呼吸就行了,无须做得这么惊天
动地让别人知道。”学生因此更加不好意思了,随后杜巴打了手势,
学生往台上走。小伙子可能从未做过这样的演习,他走得疲沓而松散。
杜巴给他纠正着,耐心给他讲解,要亢奋,要感激观众,感激音乐,
要充分体现表演的欲望。可是,我们的学生都过于内向内敛了,说
白了就是太死板。学生紧张地出汗了,大师见状说道:“热了,就把
衣服脱掉吧,不过不要全脱。”学生没有被他逗笑,但现场却笑得不
行了。
杜巴告诉他:“今天是你的节日,因为你获得了演奏的机会。能
够有这样的机会,你就应该感觉到你是在过节,所以,你要有节日的
快乐。”
杜巴不断地给他讲解着,简直像个导演,而这位学生也像是学
表演的。这种别开生面的教学方式,对于台下坐着的中国钢琴教授
而言,可谓别开生面。这么高水平的美国大教授来中国授课,却教
学生如何走台步。
其实,走台步是不能忽略的一环。郎朗的父亲郎国任就曾十分
看重走台步,郎朗很小的时候,在上台演出时,他就一遍遍教会儿
子如何走“大师步”,曾经一度人们取笑过郎朗那么小,上台却像个
小大师。如今的郎朗蜚声天下,不能说原因全部归于他的父亲对他
的台步训练,但至少这种训练对于郎朗上台后的心态调整、表演欲
望以及日后的成功是大有裨益的。
200 交响乐之城
—一个作家的音乐现场
中国学生都是好学生,都是听话的学生,尤其这些能够坐到台上给大师们弹琴的学生。但是,他们的表情与性格在弹琴时体现出的大同小异,就是个性不够张扬,过于谦逊,过于内敛,锋芒不敢外露,甚至根本就没有锋芒。这就显得缺乏魅力,也显不出灵气。
法国著名钢琴家卡萨利斯在讲大师课时,也发现了我们学生这方面的问题。他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口气温和得不得了。即便这样,我们的学生也仍然显得紧张。换了另外一个学生上台弹奏时,虽然肌肉肢体仍然紧张,但却敢于做出个性化的动作了。弹完后,卡萨利斯大师说:“我对于你的勇敢表演表示钦佩,不过……”,下边自然是谈到技巧了。光有表演,没有技巧当然是不行的。
钢琴的奥妙很深,要弹好,需要一个人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内在的对于音乐的理解,有时候就差那么一点点。卡萨利斯对中国学生说:“再慢一点点,再弱一点点,再响一点点,再多一点点‘鲁巴托’(rubato,钢琴术语,意思是自由节奏或弹性节奏)。”杜巴的教学是在调整中国学生对于钢琴的态度和生活习惯,卡萨利斯的教学是在开启中国学生的灵性。他本身就是位灵光四射的钢琴演奏家,而他的教学亦是引领开启灵性的钥匙。我们太需要这样的钥匙了!
2006年11月3日
第二乐章
郎朗带来的“鼻音”协奏
一年有一百五十多场演出的郎朗,此番被安排在上海的东方艺术中心演出大厅。这里可以容纳1900人。纵观这个演出大厅,完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音乐厅,要比音乐厅敞亮开阔得多,空间感现代且新颖。木质结构,温暖延伸的曲线,自前而后,起伏有致。宽阔的空间,如同一艘设计精美的巨大船舱。而由低至高起伏不已,并且分隔明确的不同观众区域,一眼看去,就如同联合国的议会大厅。我将不同观众区域称作“岛屿”。两侧的墙壁挂着轻盈的帆式浮雕或装饰物,管风琴的管子闪亮的部分是在前台上边立着,而更多的管子则深植于墙体之中,据说有六千多根。
郎朗出场时依然面带微笑。他弹的曲子与杭州演出相差无几,以莫扎特奏鸣曲开篇,而后是肖邦。肖邦弹得颇有力度,能够强烈传递出肖邦作品中柔中有刚的特色,正如他在北京为中央首长们演出时,*高兴地说,他终于从郎朗的指下听懂了肖邦作品“鲜花中藏有大炮”的说法。
*令我感动的是他演奏的舒曼那首《童年情景》。从开始就进入了那种意境—他是那样的安静,缓缓进入,似曾笼罩着一层薄雾,雾岚中的山林,还有蹚水过溪的孩子,这孩子像丢失了什么东西,低头徘徊之时,有种寻找的力量,磁石般抓住人心,反复回现乐曲主题,有种黏稠的东西如泣如诉,催人泪下。这时候,郎朗的指法
190
交响乐之城
—一个作家的音乐现场
十分稳健而老到,他已经告别了童年,却依然对童年有着如此的神往。如果从他现在的年纪而言,他告别童年的时间不过八年,然而,他却像一位老人,在寻找童年的键盘中,抚摸出了无限惆怅的岁月。
我在当天的日记中记下了现场的感受:“声音太清纯了,犹如泉水淙淙淌过鹅卵石面。灯光柔和极了,郎朗眯缝着眼睛,完全沉浸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汗水在他的脸上悄然流淌着,有一道逐渐加宽的湿迹,越来越明显。那汗湿的痛迹与他指法的轻抚,构成倾听者的难忘情境,他像一个老人,一个沧桑老人在无限眷恋地回味着早已告别的童年时代。如此多的繁重演出,如此走红的现实,他能够将激情万丈的曲子弹出辉煌并不奇怪,而他如此孤寂、如此绸缪地演绎着一个老人的诗化回忆,则不能不令我感叹。”
郎朗在上海滩的演出越到后边越受欢迎。他的加演曲目更是一首比一首激动人心。特别是当他弹到那首“一条大河”(《我的祖国》)时,全场出现了集体无意识的共鸣。全场1900名观众,随着深沉抒情的旋律,用鼻音随着节奏哼唱出一片浑厚的旋律,极有层次,也极其抒情。这种特殊的“合奏”或“齐奏”,起初是轻轻的荡漾,随着乐曲的深入情感的深入,“合奏”化作一股自发的“浪潮”,带着黄浦江的涌动的潮汐与斑斓的渔火灯光,使东方艺术中心的钢琴独奏音乐会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潮。这是一种极其特殊的合奏音响,这在我听过的所有音乐会现场上都是不曾有过的。这种鼻音轻柔中含有厚重,而唯美的旋律完好地保持了上海观众那份高雅的表达热望,既恰到好处,又震撼人心。
演出结束后,我在门口见到傅聪先生。他急切地问我如何能够找到郎朗。我只能告诉他,一会儿我在那边与郎朗一起签名售书,届时他一定会过来的。
第二乐章 191
于是,傅聪就在出口耐心等待。这时候,我对傅聪说:“我感觉郎朗气质变化得太大了,他的动作颇有点像巴伦博伊姆。”傅聪莞尔一笑说:“你以为我看不出来呀?他今天弹莫扎特弹得很好,肖邦也有很多变化,确实不错。”
过了好一会儿,郎朗出来了,他见到前来为他祝贺的傅聪先生十分高兴。我将他们会面时的镜头拍摄下来。随后,我们坐在一起签售《天才郎朗》(刘元举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出版)这本书,还有他的CD盘。
当晚我很晚才回到住地。躺下后,耳畔始终在回荡着那个鼻音合奏的“一条大河”,如同涨潮,时紧时松地扑上岸来。
不知道郎朗这个晚上什么时候入睡,也不知道他是否会想起1997年的时候,在他出国留学之前,头一次登陆上海滩演奏的情景。那时候,上海也不肯接纳他这位来自东北沈阳的钢琴“神童”,他的票不好卖,一些家乡人替他奔走宣传。
可是现在,可是今天晚上,上海滩不仅充分认知了郎朗,而且,上海音乐学院聘他为钢琴系兼职教授,他成了上海音乐学院有史以来*年轻的教授。
2005年9月9日
作者: [德]迈克尔·托佩尔(Michael Topel)编订;路旦俊译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简介:J.海顿 1、老师与学生,Hob,XVIIa:I 第二乐章 J.C.巴赫 2、A大调 奏鸣曲,op.18之5 第二乐章 W.A.莫扎特 3、G大调行板 4、C大调奏鸣曲,KV19d 第二乐章 L.贝多芬 5、六个变奏,WoO74 主题,变奏I和II C.M.韦伯 6、C大调小奏鸣曲,op.3之1 F.舒伯特 7-10、四首兰德勒舞曲,D814 F.门德尔松-巴托尔迪 11、无词歌,op.62之4 R.舒曼 12、G大调圆舞曲,op.130之2 F.李斯特 13、普罗旺斯古老的圣诞歌 A.布鲁克纳 14、15、两首小品 J.勃拉姆斯 16、F大调情歌圆舞曲,op.52a之4 17、A大调圆舞曲,op.39之15 G.福雷 18、摇篮曲,Op.56之1 选自《洋娃娃》 C.德彪西 19、小步舞曲 选自《小组曲》 E.萨蒂 20、返场曲 选自《梨形曲三段》 A.勋伯格 21、c小调钢琴小品 1896 I.斯特拉文斯基 22、波尔卡 P.欣德米特 更多>>
作者: 科斯特·普斯克伊 关璐 著
简介:欢乐颂(Ode to Joe)安迪蒂(AntiTi)咏叹调(Air)船歌(Barcarolle)苏珊娜(Oh,Susanna)茉莉花的绿叶(The Green Leaf of the Jasmine)我说再见(I say Adieu)小的歌曲(Little Song)伏尔加船夫曲(The Volga Boatmen’S Song)慢的(Slowly)加沃特(Gavotte)滑稽表演(Burlesque)固定音(Ostinato)绿袖子(Greensleeves)摩尔达维亚舞蹈(Dance from Moldavia)孩子们的歌(Children’S Song)加沃特(Gavotte)因为我们是快乐的(Because we are cheerful)我必须得走(Musz I Denn)蒂里同巴(Tiribomba)进行曲(March)回旋曲(Rondino)山鹰(E1 Condor Pasa)铃鼓舞(Tamboufin)彩色袜子(Colored Socks)加洛帕(Galoppa,Galoppa)普世欢腾(Joy to the woru)对话(Dialogue)匈牙利舞曲(Hungarian Dance)问候(Greeting)风流寡妇圓舞曲(Merry Widow Waltz)卡辛博(E1 Cacimbo)帕凡舞曲(Pavane)耶拉齐娜(Yerakina)高原的节日(E1 Humahuqueno)天鹅湖主题曲(Theme from “Swan Lake”)欢庆(Rejoicing)贝多芬(Ludwig vail Beethoven)科斯特·普斯科尤(Costel Puscoiu)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科斯特·普斯科尤(Costel Puscoiu)美国民歌(American Folk Sonff〕罗马尼亚民歌(Romanian Folk Song)荷兰民歌(Old Dutch Song)科斯特·普斯科尤(Costel Puscoiu)俄罗斯民歌(Russian Folk Song)科斯特·普斯科尤(Costel Puscoiu)亨德尔(George Friedrich Handel)莫扎特(Leopold Mozart)科斯特·普斯科尤(Costel Puscoiu)英国民歌(Old English Song)罗马尼亚民歌(Romanian Folk Song)保加利亚民歌(Bulgarian Folk Song)亨德尔(George Friedrich Handel)瓦蓝迪·拉特格伯(Valentin Rathgeber)德国民歌(German Folk Song)意大利民歌(Italian Folk Song)亨德尔(George Friedrich H andel)简·飞利浦·拉模(Jean Plilippe Rameau)玻利维亚民歌(Bolivian·Folk Song)简·飞利浦·拉模(Jean Plilippe Rameau)马其顿民歌(Macedonian Folk Song)智利民歌(Chilian Folk Song)亨德尔(George Friedrich Handel)科斯特·普斯科尤(Costel Puscoiu)约翰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科斯特·普斯科尤(Costel Puscoiu)弗朗斯·雷奥(Frantz Lehar)智利民歌(Chilian Folk Song)加布里埃尔·福莱(Gabrid Faure)希腊民歌(Grecian Folk Song)玻利维亚民歌(Bolivian Folk S0nQ)柴可夫斯基斯基(Pete Ilici Tchaikovsky)亨德尔(George Friedrich Handel)
作者: 【德】贝恩德-沃克尔·勃拉姆斯(Bernd-Volker Brahms)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6年8月
简介:《羽毛球全攻略:技术、战术与训练(名将点评全彩图解版)》分为两部分,第yi部分讲述羽毛球技术、训练以及理论,从装备选择、握拍方式、预备位置等基础知识,到发球、底线、近网、杀球、平抽、反手等击球技巧,以及步法、战术和训练方法等,并融合专业羽毛球运动员的亲自点评,从比赛心理、高级技巧到运动员都在用的训练方法,帮助使用者突破瓶颈、提升运动表现。第二部分全面梳理了羽毛球运动技术术语、羽毛球赛事规则、专业羽毛球运动员背景等,帮助使用者全面了解羽毛球世界。
作者: 陶立夏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年07月
简介:
我要一个人去完成你许诺过的旅行,我要为我们两个人,去看一看永恒。那一刻我知道,曾以为这一生会有说不完的话给你,但很多话留在心底会更好。
爱一个人很难,不爱一个人更难,而*难的是真正离开一个人。我不明白人心,我不明白时间。所以我只有远行。
罗马、伦敦、北德、乌兰巴托、拉穆、阿拉格、赫尔辛基、墨尔本、新加坡、得克萨斯、奈良、耶路撒冷、米兰……从一个车站到另一个车站的路上,我开始对人世的离别,深信不疑。
当所有的碎片渐渐拼凑成一个人看的风景,我开始明白,走那么多路,并不是要再次找寻到你,而是为了失去你。
于是,我在哭墙前对世界上所有的神明说,让我们自由。翻过这千山万水,再不用回头。
陶氏金句摘选:
我对着喷泉说:“让他爱上我吧,让他爱上我吧,我们一起重回罗马。”
现在我回来了,依旧是一个人。M,我想,我们不应该在自己的愿望里牵涉进别人的意愿,否则神明都不知如何决断。
伦敦,是下在我生命中的一场豪雨,但终有一天,会在我记忆里渐渐止息。而我的心,也总会有一小部分留在了那里,在一杯伯爵茶的香气里,守候一个个潮湿阴霾的早晨,和一段美好年华的邂逅。
我选择搭乘火车,去会见勃拉姆斯、巴赫、托马斯·曼与弗朗茨二世。在他们的背影后面,我尝到了海风、盐、杏仁糖以及啤酒的味道。从一个车站到另一个车站的路上,我开始对人世的离别,深信不疑。
沙杰汗的寝宫正朝着泰姬陵的方向,以白色大理石建造,上面刻满繁复的花纹,这是世界上*精美的监狱。站在阳台外,凝视着不远处的泰姬陵,我仿佛懂得了沙杰汗的心。可望而不可即的无奈与绝望。他是否曾经祈祷时间快点过去,早日安睡在爱人身旁?
现在,人们都忘记了沙杰汗的荒淫跋扈,只记住了他执着一念的爱情。
一个人旅行这么久了,开始发现每样东西都有着不同的光芒、不同的声音。甚至会在夜里,做着不同的梦。在异乡的街头停下来,抬头看见对街美丽的玻璃窗,隔着时间、纬度、季节以及空间无从代替的人情世故。
一路上,我常常想起关于遗忘的事情,因为我的记忆力也越来越差了,尤其是*近几年的记忆,忘得特别快。我猜想,那些正被我们忘记的回忆,会不会像一支支燃烧的蜡烛,时间风一样经过,于是蜡烛渐次熄灭。*后,我们被困在一间漆黑的屋子里,只能靠烧旧信取暖。
但圣安东尼奥却是一座不愿意遗忘的城市,因为那里的阿拉莫遗迹是得克萨斯精神的发源地。
坐缆车下山,我继续向死海进发。扑面而来的,是什么都没有的死寂。只有炎热。
谁曾想,一片了无生机的死亡之海,也曾是埃及艳后当年的私人SPA 场。
当我向裴明告假的时候,他说:“见过死海,就当是死过一次,很多事可以重新开始。”
在结束的地方开始,这是乐天派的思维方式。我只希望,那些结束了的,永远不要再重来。
看着窗外掠过的风景,我想上帝的仁慈在于,他只让我们知晓我们曾多少次地相遇,却并不告知我们曾多少次地错过。在生命的无尽旷野之上,我们没有相遇,只是擦肩而已。越走越远,终于无处告别。但是那些短暂的相聚却在时间的河流里凝成琥珀,辗转反侧里,念念不忘。
在我们生命中,有些人,再不能回到相识的*初。但是,我们会记得。
作者: 孔在齐著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2006
简介:先拆去古典音乐的框框 许多人听到古典音乐就害怕,因为他们或许和齐宣王一样,“非能 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但正如孟子所说,“今之乐,由古 之乐也”,而且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音乐愈 多人一同欣赏就愈有乐趣,因此笔者愿意把听音乐的一点心得,与大 家共享。听音乐应从什么乐曲开始?这其实因人而异,不一定“由浅 入深”,因为“深”或“浅”实在并无标准。 以笔者来说,由于从小学习钢琴,所以是 由钢琴曲听起,渐及钢琴和乐队的协奏曲,钢 琴和其他乐器的合奏。但我有一位朋友,以 前从未接触过所谓古典音乐,在偶然的机会 下第一次听到瓦格纳(Richard wagner, 1813—1883)的歌剧“汤豪瑟”(Tannhauser), 就被其旋律吸引住了,从此常常买唱片和听音乐 会,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和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的交响曲旋律都能琅琅上口,但他照样是流行曲 迷,足以证明古典及流行,并非互相排斥的。 音乐迷有好几种。一种是“发烧友”,注重音 响“爆棚”;一种是“怀旧派”,几十年前的演奏 家一定好过今天的名家,录音不佳,根本不是 问题;许多人是“背景音乐派”,但求好听, 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看书或做别的事,但 最能获得音乐之乐的是“好学派”,就是 不但在听音乐时心无旁骛,并且还阅读 一些音乐书籍和乐曲介绍,自学一些音 乐常识甚至钻研乐曲结构。他们认为惟有这样, 才能进入听音乐的较高境界,令身心沐浴于乐韵之中,真正达到心旷 神怡之境。但是各位不必以为要欣赏音乐便非如此不可,虽然许多朋 友的经验多是一旦进入了这个境界,确是其乐融融。 但这并不是说,听音乐要像钟子期般,听到俞伯牙弹“高山”和 “流水”,就要领会个中意境,因为有许多音乐是没有所谓“节目内容” 的,例如巴赫(J.S.Bach,1685—1750) 的许多曲子,其特点就是好听,既不像贝 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般“和命运搏斗”, 也不似德彪西(Claude Debusy,1862— 1918)的音乐般予人“山在虚无飘渺间” 的印象。因此如何领会音乐之乐,实在不 必定出许多框框,但多一些音乐方面的知识,总是有帮助的。 笔者爱上古典音乐,是因为小时候爱看卡通片。原来卡通片中许 多追逐场面,往往用了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的《第二匈 牙利狂想曲》和罗西尼(Gioacchino Rossini,1792—1868)的歌剧《成 廉·退尔》(william Tell)序曲(0verture)中的片段,当朋友介绍这 ……
作者: 刘雪枫著
出版社:三联书店,2008
简介:本书以音乐为主线,带领读者神游欧洲音乐的故乡——奥地利。 奥地利的音乐是一段光辉的历史,它是莫扎特、贝多芬的世界,也与海顿、舒伯特密不可分;它是勃拉姆斯、约翰·施特劳斯被人膜拜的乐园,也是布鲁克纳、马勒和勋伯格体味酸甜苦辣的炼狱。奥地利的音乐也是沉浸在音符里的现实,从维也纳、萨尔茨堡到林茨,从格拉茨到因斯布鲁克,甚至在格蒙登、默德灵这样的小城,音乐会和歌剧都会随时与你相遇。当然,除了音乐,奥地利还有哈布斯堡王朝的辉煌故迹、美丽蓝色的多瑙河、醇美甘洌的葡萄酒、堪比天堂的湖光水色……在奥地利从东到西的狭长的极不规则的版图上,汇集着美不胜收的人文与自然名胜,它是欧洲文明的荟萃地,是德意志、西班牙和匈牙利等文化元素的交融并陈之所,是真正的“欧洲心脏”。 作者足迹遍及奥地利著名音乐胜地,多次出席重要的音乐节庆活动,观赏数十场歌剧及音乐会,沿途撰写音乐旅行随笔,忠实记录了一次次心灵怡悦之旅。本书以旅行为线索,通过对音乐故地的探访,唤起对音乐家往昔生活的追述,对音乐精神的思考,对音乐发展史的评说,每篇文章后附有作者根据多年爱乐经验遴选出的相关唱片推荐,供有兴致的读者延伸聆赏。更多>>
出版社:广东音像出版社,2010
简介:《马克西姆:热情》融沉稳内敛的古典与激情摩登流行乐一体的钢琴圣手惊艳力作!《BRAHMS SONATA MAESTOSA》、《CARNIVAL》、《THE SWAN》等众经典乐章重新编曲,古典与现代在音符间亲密碰撞!点燃激情的光束,低回沉醉于马克西姆醉人的热情! Maksim 马克西姆,全名Maksim Mrvica,是目前最受瞩目的跨界钢琴演奏家!1975年生于克罗地亚一个叫做Sibenik的小镇的,九岁开始学习钢琴,随即展现他在钢琴演奏上过人的天赋。1993年 Maksim 马克西姆 赢得札格拉布音乐比赛钢琴大奖,之后的五年他在札格拉布音乐学院学习钢琴演奏,再前往布达佩斯的李斯特音乐学院进修,值此之时(1999年)Maksim 马克西姆 赢得鲁宾斯坦钢琴大赛首奖。2000年马克西姆定居巴黎,师事Igor Lazko。2001年他赢得巴黎庞拓斯钢琴大赛首奖。 Maksim(马克西姆)在克罗地亚非常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他在故乡发行的克罗地亚现代钢琴小品专辑成为2001-2002年最畅销的古典跨类专辑。其外在的魅力与独特的表演氛围吸引了克罗地亚知名的音乐家、也是作曲家Tonci Huljic的注意,并将他介绍给音乐制作人/经纪人Mel Bush(此人也是陈美的经纪人),让Mel惊为天人,立刻与 Maksim 马克西姆 签下合约,并交由EMI Classics全球发行他的超重量级专辑《The Piano Player 钢琴玩家》。Maksim(马克西姆)希望吸引不同年龄层的乐迷欣赏他的音乐:"我希望能创造出令人兴奋的情境。"于是在 Maksim 马克西姆 的现场演奏中,观众会看到激光束、干冰、电视墙……等等非常摩登的视觉效果,让年轻人疯狂不已!但是当 Maksim 马克西姆 演奏古典的钢琴曲目时,展现出来的又是截然不同的沉稳内敛风格,向死忠的古典乐迷证明他洗炼的钢琴演奏技巧,同样叫人低回沉醉。 新专辑《热情》除延续了马克西姆独特的个人风格外,编曲方面也尝试了新的突破。Matt Robertson为《庄严的勃拉姆斯奏鸣曲》的重新编曲给了Maksim更大的发挥空间,古典与现代在音符间碰撞出更激烈的火花。乐迷耳熟的《CARNIVAL 狂欢节》、《THE SWAN 天鹅》等曲目也经由Dominic Beken、Paul Clarvis等编曲家的重新编曲,在Maksim指间流淌出全新的音符,亲密无间的合作让《APPASSIONATA 热情》这张专辑充满激情,这将是Maksim又一张令人惊艳的、叫人期待的作品。 艺人国内宣传计划: 2010年马克西姆中国巡演时间地点 第一轮 第01场:2010年9月17日, 成都锦城艺术宫 第02场:2010年9月20日, 福州大剧院 第03场:2010年9月22日, 南昌大剧院 第04场:2010年9月24日, 石家庄河北省艺术中心 第05场:2010年9月26日, 郑州大会堂 第06场:2010年9月30日, 厦门工人体育馆 第07场:2010年10月2日, 珠海华发水郡湿地公园 第二轮 第08场:2010年12月4日, 北京北展剧场 第09场:2010年12月5日,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第10场:2010年12月8日, 青岛大剧院 第11场:2010年12月10日,深圳音乐厅 第12场:2010年12月12日,广州星海音乐厅 推荐曲目: 01 CARNIVAL 狂欢节 04 THE SWAN 天鹅 08 APPASSIONATA 热情 曲目列表: 01 CARNIVAL 狂欢节 02 HABANERA 哈巴涅拉 03 TRAMUNTANA 特曼恩塔纳山 04 THE SWAN 天鹅 05 SERENGETI PLAINS 塞伦盖蒂平原 06 AQUARIUM 水族馆 07 DUMKA 杜姆卡 08 APPASSIONATA 热情 09 VARADERO 巴拉德罗 10 BRAHMS SONATA MAESTOSA 庄严的勃拉姆斯奏鸣曲 11 ANA’S DREAM 安娜的梦 发行日期:2010年11月
作者: (德)戴维·嘉雷特(David Garrett)小提琴演奏
出版社:北京东方影音公司,2009
简介: 《戴维·嘉雷特:激情喝彩》在这张最新专辑《激情喝彩》中,戴维·嘉雷特用他的小提琴激情诠释了迈克尔·杰克逊的冠军经典“犯罪高手”,皇后乐队名曲“谁愿永生”等流行经典,更积极挑战展现极限主义的磅礡名曲:维瓦尔第《四季》中的“夏”、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等等。极速王子也有温柔一面,他以爵士风情重塑格什温名曲《夏日时光》,而万分优雅的巴赫 “咏叹调”及德彪西的“月光”等,都让听者沉醉在他温暖的诠释当中。 戴维·嘉雷特生于德国,师承梅纽因及帕尔曼等小提琴巨擘,自小以音乐神童形象示人,曾为著名的DG唱片公司录下多张古典唱片,成年后则化身偶像型男,以他出神入化的小提琴技艺,重新定义流行音乐,第一张跨界大碟“自由自在”在全球引起风潮,并成功打进英国流行榜第17名。放眼当今乐坛,戴维·嘉雷特,是唯一能同时将古典榜及流行榜通杀的小提琴超级玩家。 “古典乐坛的贝克汉姆”吉尼斯世界纪录公认之“全世界演奏速度最快的小提琴手”! 金唱片 “Free”之后《激情喝彩》(Encore)冲破音乐界限,自在穿梭于流行与古典之间主打曲Smooth Criminal致敬流行巨星迈克尔·杰克逊。 重点推介 Smooth Criminal 犯罪高手 迈克尔·杰克逊冠军单曲 WhoWants To Live Forever谁愿永生 皇后乐队经典名曲 Hes A Pirate加勒比海盗 电影《加勒比海盗》主题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