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21 项 “伯希和” 相关结果
藏文文献编号 Fonds Pelliot tibetain 0714-0849
作者: 金雅声,(法)郭恩主编;西北民族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编纂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简介:本书收伯希和藏文经卷P.t.714-849号,多密教典籍,有些不见于汉文藏经,许多佛经有待去订。譬如《圣无尽慧说大乘经》、《消除伤害幼儿十五大魔陀罗尼》、《说法第一圣富楼那赞》都是较少见佛经。佛经释论中《大乘经庄严论释》等等,都有极具参考价值。另有赞颂、祈原文仪轨等,也都是研究藏传佛教重要资料。
中外货币文化交流研究[电子资源.图书]
作者: 戴建兵等著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简介: 钱币学在西方学术界有十分显赫的地位,其中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德国、瑞典、荷兰、俄罗斯、印度等国家都有一批造诣深厚的钱币学者和专家。在丝路货币文献,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国斯坦因、法国伯希和、德国勒科克、俄罗斯科兹洛夫、日本桔瑞超、瑞典斯文赫字等人在中亚和中国西部进行考古调查时,从中国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挖掘走许多珍贵的文物和钱币,保存于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博物馆等地。这些钱币资料数量十分庞大。本书对近年来的中外货币文化交流研究作了讨述。
Manusrits de Dunhuang Etd’asie Centrale Conserves a La Biblioteque Nationale de France
作者: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编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简介:本册收伯希和号3771-3860号,共90号。文献内容丰富,涉及经史子集诸方面。3771号珠英学士集,为元代以来各家书目失载,所载诗皆为《全唐诗》所收。3847号尊经为景教经典,简介景教经典收量及汉译情况,为景教遗存名著。
温泉铭
作者: (唐)唐太宗书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
简介: 《晋祠铭》,唐贞观二十年(646年)正月刊立,现存山西太原晋祠。晋祠乃古之祀唐虞之所,高祖李渊起兵,曾祝祷于此,唐太宗李世民巡幸至晋祠,为报神明之恩,遂亲为撰文作铭并书之。行书,碑额[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用飞白书。石质粗劣,颇多漫漶,复经后人深挖,形神俱损,非旧拓而难以窥见当年之风彩。有乾隆问旧拓摹刻本,石亦在晋祠。 唐太宗李世民,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高祖李渊之次子,封秦王,助高祖讨隋而有天下,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诛太子,迫高祖禅位,次年改元贞观。性好书,大力提倡之,科举以书判取仕。尊崇王羲之书法,推其为[尽善尽美],亲撰《晋书·王羲之传论》,遂开千载尊王之风。善行书,其《论书》称[孟口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又其《指意》亦云[思与神会,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矣],对我们把握唐太宗的书法风格和美感,颇有益助。 以行书入碑,自唐太宗始《晋祠铭》为其代表作。杨宾《大瓢偶笔》云:[今观此碑,绝以笔力为主,不知分间布白为何事,而雄厚浑成,自无一笔失度。]此即得之骨力,顺乎自然,不期然而然的成功,其妙不在法度,而又无一笔不合古法。又,杨守敬《评碑记》云:[太宗书法直入山阴堂奥,而此碑殊不佳,盖因石质恶劣,锋芒全杀,已失真面目也。] 《温泉铭》,单刻帖,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并书,行书。石久佚,宋时拓本即已罕觏,传世有宋《绛帖》摹刻本,清《筠清馆法帖》据之再为摹刻。光绪年问,敦煌千佛洞发现唐拓孤本,末有墨书[永徽四年八月围谷府果毅儿]题记一行[民]、[基]一字缺笔避讳。其字神彩秀发,生动流丽,较之常见的《筠清馆法帖》本,不啻云泥之比,十分珍贵。唐本发现不久,即为法国人伯希和所得,现藏巴黎图书馆。按[永徽]为高宗年号,衔接太宗时间极近,知唐拓本《温泉铭》应为太宗书法原貌,此为《晋祠铭》所不及处。 俞复跋此帖云:[伯施(虞世南)、信本(欧阳询)、登善(褚遂良)诸人,各出其奇,各诣其极,但以视此本,则于书法上固当北面称臣耳。]朱长文《续书断》以太宗与虞、欧、褚并登妙品,评其书云:[翰墨所挥,道劲妍逸,鸾风飞翥,虬龙腾跃,妙之最者也]斯评颇得太宗书旨《温泉铭》足以当之。
敦煌小说合集
作者: 张涌泉主编审订;窦怀永,张涌泉汇辑校注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
简介:《敦煌小说合集》内容简介:敦煌文献的发现,为中国乃至世界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前所未见的新鲜资料。一九〇九年九月,继英人斯坦因之后掠取大批敦煌卷子的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北京六国饭店展示其所获部分四部典籍、佛教写经,罗振玉、蒋斧、王仁俊、董康等京师名宿前往参观抄录。同月二十五日,罗振玉发表《敦煌石室书目及发见之原始》,这是世界上第一篇公开发表的介绍敦煌文献的论文。在这篇著名论文中,作者对包括伯三二二八号古小说在内的数十件敦煌写本、刻本和拓本的情况作了简单的介绍。稍后,罗氏又在《东方杂志》第六年第十一、十二期上发表《莫高窟石室秘录》一文,考定伯三二二八号古小说即唐唐临所撰之《冥报记》。今日看来,罗氏的考证固然未必稳妥,然而却揭开了敦煌小说整理研究的序幕。从罗氏的上述成果算起,敦煌小说的搜集、整理、刊布、研究,已经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历程。 一百年来,敦煌学界在以文本校录、本事考证等为主要内容的敦煌小说整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产生了多种敦煌小说或包括敦煌小说写本在内的整理著作,也刊布了一大批考论敦煌小说或相关问题的学术论文。限于篇幅,下面仅从文献学的角度,对百年来敦煌小说整理研究的历程作一个简要的回顾。
藏文文献编号 Fonds Pelliot tibetain 0850-0990
简介: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9》收伯希和藏文文献p.t.850-1000号,其中的佛经戒律文献,如:《一切有部戒律》、《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分别解脱戒经》等,可作藏汉文献的比较研究。《说世间形成史》、《罗摩衍那故事》、《苯教故事》、《苯教王室殡葬礼仪》、《父子礼仪问答》、占卜书灯饰研究藏传佛教和西藏社会重要资料。另外《尚书》藏文译本,是藏汉文化交流重要文献。《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9》文献涉及面广,资料极丰富。
中国古代名碑名帖:邓石如作品集
作者: 魏文源
出版社: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10年02月
简介:《晋祠铭》,唐贞观二十年1646一正月刊立,现存山西太原晋祠。行书,碑额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用飞白书。石质粗劣,颇多漫漶,复经后入深挖,形神俱损,非旧拓而难以窥见当年之风采。 唐太宗李世民,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高祖李渊之次子,封秦王,助高祖讨隋而有天下。性好书,大力提倡之,科举以书判取仕。尊崇王羲之书法,以行书入碑,自唐太宗始,《晋祠铭》为其代表作。杨宾《大瓢偶笔》云今观此碑,绝以笔力为主,不知分间布白为何事,而雄厚浑成,自无一笔失度。 《温泉铭》,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并书,行书。光绪年间,敦煌干佛洞发现唐拓孤本,末有墨书,永徽四年八月围谷府果毅儿题记行民、基一字缺笔避讳。其字神彩秀发,生动流丽,较之常见的《筠清馆法帖》本,不啻云泥之比,十分珍贵。唐本发现不久。即为法国人伯希和所得,现藏巴黎图书馆。按水徽一为高宗年号,衔接太宗时间极近,知唐拓本《温泉铭》应为太宗书法原貌,此为《晋祠铭》所不及处。 俞复跋此帖云:伯施虞世南、信本欧阳询、登善褚遂良诸人,各出其奇,各诣其极,但以视此本,则于书法上固当北面称臣耳。朱长文《续书断》以太宗与虞、欧、褚并登妙明,评其书云:翰墨所挥,道劲妍逸,鸾凤飞翥,虬龙腾跃,妙之最者也斯评颇得太宗书旨《温泉铭》足以当之。
西域密码
作者: 舒敏著
出版社:中国书店,2007
简介:自序 一、寻访古道雄关 1.张骞之前丝绸之路就已经存在? 2.丝绸之路的三条古道 3.历史凝结下来的见证:玉门关 4.不为时间所衰减的历史光彩:阳关 5.嘉峪关上的明代壁画不可不看 6.东西文明的硬拼 二、丝路花语 1.远古的记录:《穆天子传》 2.寓意深奥的伏羲女娲交尾图 3.千年干尸之谜 4.华光四射的战旗使罗马军团溃不成军 5.诗人岑参竟然在古墓中留下一纸财单 6.一个女人和丝绸的美丽传说 三、凝固的历史 1.踏在高昌故城的千年墟土上 2.从大地上直接雕刻出来的交河故城 3.火焰山中的柏孜克里克石窟寺 4.把红色张扬到极致的天山大峡谷 四、沙漠中的“庞贝城”楼兰 1.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比这把铁锨更值得寻找 2.神秘的楼兰古城 3.我不太赞同“水断城空”之说 4.楼兰地区带来的困惑 5.古老的罗布泊文化 五、小河墓地:红色的死亡殿堂 1.罗布荒原中的小河墓地忽隐忽现 2.沃尔克·贝格曼的猜想 3.男根与女阴:死对生的崇拜 4.没有底的船样的棺木 5.草编的文明 6.小河墓地终于再现 六、在喀什土地上 1.班超“回马定疏勒” 2.艾提尕清真寺是喀什的中心 3.喀什在充满宗教力量的呼唤声中醒来 4.最真诚质朴的激情 5.一定要在喀什的老街中走一走 6.戴着长长面纱的维吾尔族妇女 7.不肯让我照相的维吾尔族老人向我要香妃蝴蝶花的女孩 8.造访高台民居 9.到喀会就不能不去逛大巴扎 10.拜谒香妃墓 七、劫难敦煌 1.前秦建元二年的发端 2.石破天惊:藏经洞的发现 3.千秋功罪:王圆箓其人其事 4.浩劫起于斯坦因 5.只有一件文物精品逃过法国人伯希和的眼睛 6.浩劫愈演愈烈 7.伯布和展览引起的震惊 8.前无古人的文化壮举 9.当文明受到践踏 八、寻觅龟兹故国 1.费力地寻找到龟兹故城遗址 2.龟兹国的两个历史细节 3.龟兹乐舞的华彩乐章 4.智慧之子鸠摩罗什 九、尼雅河唤醒的记忆 1.尼雅遗址就是古精绝国所在地 2.《仓颉篇》汉简惊现尼雅 3.佉卢文记录的爱情故事 4.尼雅果真出土了“王星出东方利中国”汉锦吗 十、穿越塔克拉玛干 1.初识塔克拉玛干沙漠 2.沙漠公路宛如一条无限延伸的美丽飘带 3.塔克拉玛干的沙子是金黄色的 4.神话般的“五彩山” 5.遭遇沙尘暴 6.终于看到了沙漠中的胡杨 附录:主要参考书目
敦煌考古大揭秘
作者: 彭金章[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简介:引 言 第一章 荒凉而神秘的莫高窟北区 1.莫高窟为什么划分南区和北区? 2.莫高窟北区保存有248座洞窟,为什么原来只有5个洞窟有编号? 3.北区与南区的洞窟有什么不同? 4.北区的破洞子、烂洞子是画工和塑匠们的居住之处吗? 5.北区洞窟内原本有没有壁画和塑像? 6.敦煌石窟惟一的藏传密教洞窟为什么开凿在偏僻的北区? 7.莫高窟确实还存在第二个藏经洞吗? 第二章 屡遭劫难的莫高窟北区 1.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在近代最先进入了莫高窟北区? 2.法国人伯希和在北区盗掘的文物现藏何处? 3.俄国人奥登堡在北区盗掘的文物现藏何处? 4.“公主脚”是沙皇俄国残部在北区发现的吗? 5.“将军手”是张大干发现的吗? 6.张大干掘取的北区文物现藏何处? 第三章 来自发掘现场的报告 1.北区洞窟为什么要全面重新编号? 2.考古人员如何在北区洞窟进行调查和测绘? 3.历史的沙尘知多少? 4.莫高窟北区与南区洞窟的开凿方式有什么不同? 5.古代僧人如何在陡峭的崖面洞窟之间行走? 6.北区洞窟开凿的时代晚于南区吗? 第四章 揭开尘封的僧侣生活 1.莫高窟的僧人在哪里修禅? 2.莫高窟的僧人居住在哪里? 3.僧人居住的洞窟中为什么遗存有兽骨和皮革? 4.僧人可以和家眷一起居住在僧房吗?僧人可以回家居住吗? 5.僧人是怎样埋葬在洞窟中的? 6.为什么在瘗窟中发现许多被切割的头盖骨? 7.有的脱塔、脱佛是用僧人骨灰制作的吗? 8.僧人有专用的储物间吗? 9.莫高窟的僧人有贫富差异吗? 10.僧人日常如何生活? 11.莫高窟的僧人有薪水或私房钱吗? 第五章 寻找破解出土文献的密码 1.北区有印刷佛经的工场吗? 2.北区出土的西夏文活字印刷品是世界孤本吗? 3.北区出土的西夏文大藏经是国内孤本吗? 4.是谁抄写的汉文佛经? 5.是谁编纂了西夏语、汉语双语双解辞典? 6.北区发现了哪些西夏文通俗读物? 7.北区出土的回鹘文木活字为什么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8.北区发现的回鹘文书记载了哪些重要信息? 9.北区发现的藏文文书记载了哪些重要信息? 10.北区发现的回鹘蒙文、八思巴文文书记载了哪些重要信息? 第六章 佛门之外的发现 1.在佛教圣地为什么出土了基督教的叙利亚文《圣经》和铜十字架? 2.北区出土的波斯银币曾经在敦煌流通吗? 3.为什么西夏铁币与宋代钱币出土于同一个洞窟中? 4.佛教殿堂为什么发现了道教经典? 5.佛教殿堂为什么发现了汉文《资治通鉴》? 第七章 考古大发现揭示谜底 1.北区是密教活跃之地吗? 2.莫高窟的僧人来自何方?有外国僧人在北区修持吗? 3.古代莫高窟的画工、塑匠住在哪里? 第八章 保护环境的思考 1.北区崖面上为什么没有建筑遗址保存下来? 2.北区发现的至元三十年汉文文书为什么非常重要? 3.为什么称大泉河是莫高窟的生命河? 4.大气降水是如何对北区洞窟造成破坏的? 5.现代科技可以预防自然环境对石窟造成的破坏吗? 附录一 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分类表 附录二 敦煌大事记
大月氏都城考
作者: (法)沙畹等著;冯承钧译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3
简介: 《西北史地丛书·冯承钧西北史地著译集:大月氏都城考》是冯承钧先生翻译的沙畹、伯希和等人关于西域史地研究的文章合集,包括《大月氏都城考》《魏略西戎传笺注》《乾隆西域武功图考证》等,均是学界公认的高水平译作。书中对大月氏都城的考证,对于《乾隆西域武功图》的考证,更见作者深厚的史地功底。冯承钧翻译过程中,添加了许多注释,更增加了读者对原文的理解。《西北史地丛书·冯承钧西北史地著译集:大月氏都城考》不仅开启了我们了解西方汉学大师的窗口,也是广大中亚史地研究者的必备参考书。
名人笔下的傅斯年傅斯年笔下的名人
作者: 王富仁,石兴泽编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1999
简介: 内容提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 涌现过一批广有建树、人文性格 独特鲜明的大师级文化名人,他 们的人生经历和卓越智慧不啻是 启迪后人的一部大书。本书是傅 斯年卷,共收文章64篇,分傅斯 年记述、评价中外人物如蔡元培、 陈独秀、丁文江、宋子文、汪精 卫、罗斯福、萧伯纳、伯希和、 李约瑟等的文字,以及胡适、钱 穆、周作人、罗家伦、蒋梦麟、 陶希圣等回忆他的文字组成。内 容涉及傅斯年等名人的家世、个 性、品格、经历、治学交游诸多 方面,为读者了解傅斯年及这一 “名人群落”提供了多种视角。
藏文文献编号 Fonds Pelliot tibetain 0001-0046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简介:《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1》主要内容: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为伯希和于1908年从敦煌藏经洞获取。其材料多属吐蕃佛教前弘期,对于研究西藏文明史、汉藏关系等,具有很高的学术及出版价值。法藏藏文文献计3358号,内容涉及历史、宗教、语言学、艺术、占测、科技、文化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是未经加工的手稿,在进一步拓展对古藏文的研究方面提供了重要途径。《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1》为第一册,收录法藏藏文文献Fonds Pel.tib.0001-0046号,内容以藏文佛经为主,包括许多未收入《甘珠尔》的佛教经典、论述及赞文、祈愿文等,还有少量信函、药方等世俗文献。以汉藏文双语编辑。第一册另附彩色图版42幅,包括相关文化遗址遗存、重要文献等。
中国经典碑帖释文本·欧阳询化度寺碑
作者:
出版社:苏州古吴轩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0-1-1
简介:《中国经典碑帖释文本·欧阳询化度寺碑》主要内容简介:《化度寺碑》全名《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唐李百药撰,欧阳询正书,刻于唐贞观五年(631)。相传北宋庆历初,范雍在南山佛寺曾见《化度寺》原碑,叹为至宝。寺中僧人误以为石中有宝,破石求之,不得而弃,碑断为三石。后经靖康之乱,残石碎佚。此碑翁方纲考为三十五行,行三十三字.宋时即有翻刻本,翻刻分南瘦北肥两种。光绪年间,在敦煌千佛洞发现一旧拓《化度寺》剪裱残本六页,曾分别为法人伯希和英人斯坦因所得,现存法国巴黎图书馆、英国伦敦博物院。据王壮弘考证也是翻刻本。传世拓本仅吴县吴氏四欧堂藏本是原石拓之孤本,即今所刊者.此本经明王孟阳、陈伯恭、成亲王、荣郡王、潘祖荫等收藏。至潘氏,他又作为侄女潘静淑的陪嫁物,归吴湖帆收藏。吴氏将此本与宋拓欧书《九成宫》、《虞恭公》、《皇甫诞》三碑合装一匣,名曰“四欧秘笈”。原册首有吴湖帆绘《勘碑图》、《化度寺碑式》。册中有翁方纲、罗振玉、吴湖帆、伯希和、沈尹默等人题跋,李鸿裔,朱孝臧、吴梅、蒋祖诒、叶恭绰等观款等。现藏上海图书馆。
出版社:
简介:在藏语写卷中,有两种比较特殊的卷子。一种是用藏文在汉字旁边注音的,称为"对音本"。一种藏文全部或部分是汉文的音译,称为"音译本" (或"译音本")。这种对音本和音译本的写卷,对于研究古代汉语的语音、汉语史、汉语方言和音韵学;研究古代藏语的语音、藏语史和藏语方言,都是极为宝贵的材料。 目录 序言 体例说明 正文 (一)汉一藏古今字音对照表 (二)藏一汉古今字音对照表 (三)汉藏对音语料 注释 附录一汉字古声识音表 附录二藏文、转写符号、安多音、拉萨音对照表 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 原卷影印件(部分) ……[看更多目录] 序言敦煌石窟,举世闻名。在敦煌石窟群体中的代表窟群莫高窟(千佛洞)第16窟中的藏经洞(今编号为第17窟),曾经宝藏了将近千年的五万余件六朝、隋、唐以至宋代的写本和木刻本及各类文物。其内容涉及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涉及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交流的许多方面。写本和刻本使用的语言文字,除汉文外,还有藏文以及古代西域语言。从藏经洞出来的写本和木刻本文献,特别是写本文献,受到全世界有关学者专家的关注。他们争相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由此形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一一敦煌学。 敦煌学的研究对象,除了敦煌石窟的建筑、壁画、雕塑以及与敦煌的历史文化等有关问题之外,就是藏经洞裹出来的这些写本和刻本,而最主要的是写本。写本涉及的内容,既然包含了诸多方面, 自然引起了各学科的学者从各自的学科出发来进行研究。从这裹可以看出,敦煌学实际上是一种边缘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哪种学科,就与哪种学科搭界。写本使用的语言既有汉语,也有包括藏语在内的其它语言。对藏语写卷的研究,自然又和另一门边缘学科一一藏学搭上了界。 因此,近八十年来,中外有关学者对此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艰苦细致并卓有成效的研究。在研究这些材料的同时,把时代相同性质相近的《唐蕃会盟碑》,也作为音译本纳入了研究对象。研究这些材料的人,有语言学家,也有藏学家。 过去研究过这些材料的入主要有: 伯希和(p.pelliot)与马伯乐(h.masperro)曾经引用过对音本《千字文》一部分(1920年)。 羽田亨写过《汉蕃千字文的断简》(1923年)。 托玛斯(陶慕士,f.w.thomas)与柯乐逊(g.l m.clauson)将译音本《金刚经》比定,全部注出了相应的汉字(1926年)。柯乐逊将《阿弥陀经》比定全部注出了相应的汉字(1927年)。柯乐逊遗为《金刚经》与《阿弥陀经》各做了两个藏汉互见的索引.托玛斯用《大乘中宗见解》的译音本(ch.9,ii,17号)和牠的对音本(ch.80.xi号)两种写本仔细校刊,把对音本裹空白的藏音参照本书的重字跟译音本的相对字,大部分填补起来,做成一个实际连贯的本子(1929年). 罗常培根据《千字文》、《大乘中宗见解》、《阿弥陀经》、《金刚经》和《唐蕃会盟碑》以及《开蒙要训》(汉字注音本)等材料,写出了《唐五代西北方音》(1933年)。这是第一部综合研究藏汉对音的专著。该书将对音材料与《切韵》比较,提出了唐五代西北方音的音韵系统,并运用现代西北方音资料,探讨了唐五代西北方音的流变。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4[敦煌资料]
作者: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法国国家图书馆编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简介: 本册收录伯希和敦煌收集品P2059号至P2084号。其中《三阶佛法卷第三》长卷是研究隋唐时期屡受敕禁的佛教三阶教派的孤本材料;《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决》、《萨婆多宗五事论》是敦煌高僧昙旷、法成的重要译著;《庆经赞》、《三宝四谛问答》、智周《大乘入道次第》等则是有关佛法传布、礼忏、修行的重要资料;有关因明、戒法、瑜伽论义记、金刚旨赞等则是历代藏经未收文献。长篇章草《因明入正理论略抄》、行草长卷《大乘起倍论略述》均为罕见的书法精品。
敦煌国宝劫难记
作者: 蒋季成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简介: 1900年,正值八国联军入侵,炮击大沽,攻陷天津,进占北京,清军无力抗击,义和团勇士惨遭杀戮,慈禧、光绪仓皇西逃,丧权辱国的清王朝被迫割地赔款,惶惶不可终日的垂死关头,在古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发现了秘藏千年的几万件经卷、文书、绘画的“藏经洞”。腐败无能的清王朝政府自顾不暇,无力保护这批稀世珍宝,而帝国主义列强却闻风而动,争先恐后地打着“探险”、“考察”、“考古”、“游历”等幌子窜入郭煌,在庄严圣洁的佛地,展开了一场不闻炮声,不见硝烟,但却惊心动魄,骇人听闻的文化掠夺;演出了一幕幕令国人刻骨铭心,永世难忘的劫难史。 在那场持续了四分之一世纪的莫高窟文物“国际争夺战”中,直接插足其间的主要有英、法、俄、日、美等国的斯坦因、伯希和、奥勃鲁切夫、鄂登堡等,被他们劫走的几万件经卷、文书、绘画,佛像、壁画至今仍深锁在欧洲、美洲、亚洲的一些博物馆、图书馆中。 在那长夜难明的几十年漫长岁月中,敦煌儿女面对腐败无能,崇洋媚外的官府和贪赃枉法,昏庸无知的官僚,他们从迷惘到觉醒,从屈从到抗争,爱乡护窟,无私无畏,流血流汗,前赴后继,以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支支可歌可泣,光照千秋的抗争曲。
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
作者: (法)伯希和(Paul Pelliot)著;耿昇译
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简介:《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内容简介为:敦煌藏经洞的开窟、敦煌文献的发现和敦煌学的诞生,已经100余年了。明年又恰恰是法国伯希和敦煌劫经的100周年(1908-2008年),我国西域与敦煌历史文物和文献的外流,其实已经远远地超过了100年。在西方和日本的科考、探险、考古学家们劫掠敦煌西域文物的狂潮中,法国探险家、语史学家、东方学家和汉学家伯希和的西域敦煌探险,则颇为引人注目。本文试对伯希和西域敦煌探险团在我国新疆和甘肃各站,特别是在敦煌从事考察和劫掠文物的史事,略作钩沉,以对《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的大历史背景作以介绍,以飨我国学术界。
蒙哥
作者: (法)伯希和等著;冯承钧译
简介:《冯承钧西北史地著译集:蒙哥》是我国著名史地学家和翻译家冯承钧先生(1885-1946年)翻译的伯希和和闵宣化关于中亚语言、种族及史地研究的文章合集,包括伯希和著《蒙哥》、《荨麻林》、《莎儿合黑塔泥》、《四天子说》等,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蒙古的历史、地理、宗教、人名、种族等进行了梳理和考证,解释了许多历史悬疑问题。闵宣化著《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是关于东蒙古一带辽代都城上京的探察考古文集。
高地亚洲
作者: (法)伯希和(P. Pelliot)著;耿世民译
出版社:中华书局,2005
简介:本书共分为《中亚简史》和《高地亚洲》两部分。 《中亚简史》一书中论述的主要是统治阶级和征服者的政治历史,对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很少提到。书中在一些地方还反映出在资产阶级历史学界曾广泛流行的关于东方“永恒的封建主义”的观点。此外,作者在本书中虽未像苏联政府那样露骨地宣扬沙俄兼并中亚地区的“伟大进步意义”,但也未对沙皇俄国的殖民侵略活动进行深刻揭露,一些地方只是一笔带过。 《高地亚洲》为1931年伯氏对法国雪铁龙中亚考察队出发前所做的报告,同时年巴黎出发。书中高度概括地介绍了中央亚细亚两千年的历史,对我们尚有参考价值。个别过时的观点,我们已在相关的地方做了按语。
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 帖木儿帝国
作者: (法)闵宣化 撰,冯承钧 译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3-1
简介: 《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原文发表于1922年法国东方学刊物《通报》。文中对辽代上京、中京及其它一些城市的地理位置、古迹遗址、河道、山脉进行了考察。共27节。各节前有标题。文前有伯希和的附注、译者的序。闵宣化、布哇撰的《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帖木儿帝国(冯承钧译著集)》全书分2编:先讲了帖木儿,共11章;再讲了帖木儿系,又分上、下篇,上篇始自帖木儿之死迄沙哈鲁之死,下篇始自兀鲁伯之即位迄叔鲁儿之死。
吐火罗语考
作者: (法)伯希和,(法)列维著;冯承钧译
中华书局,2004
中国碑帖经典--唐太宗温泉铭
作者: 上海书画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0年12月
东域纪程录丛
作者: (英)H.裕尔撰;(法)H.考迪埃(Henri Cordier)修订;张绪山译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中华性医学珍籍集成
作者: 樊友平等主编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Sinologie Francaise.Volume 5
作者: 《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
中华书局,2000
Biography of Li Ji
作者: 岱峻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敦煌密码
作者: 王家达著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Essence of France Dunhuang studies
作者: 郑炳林主编;耿昇译
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Notes critiques d’histoire Kalmouke
作者: (法)伯希和著;耿升译
中华书局,1994
苏门答剌古国考
作者: (法)费琅著;冯承钧译
中华书局,2002
法藏敦煌西域文献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郑和下西洋考 交广印度两道考
作者: (法)伯希和 撰,冯承钧 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3-1
之后再无大师
作者: 岳南著
八旗文化,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