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21 项 “伯希和”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伯希和
出版社:中西书局 2017年04月
简介:
马可波罗是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也是旅行世家。马可波罗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出了一本《马可•波罗行纪》(又名《马可•波罗游记》、《东方闻见录》),记述了他在东方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可?波罗行纪》英译本的注释本以伯希和的《马可•波罗注》(Notes on Marco Polo)为精细深刻。
作者: [(清)夏敬渠著]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
简介: 《姑妄言》是辽东人曹去晶创作于清代雍正初年的长篇章回小说,但从未见于文献记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其残抄本在上海一露鸿爪。六十年代,全抄本在前苏联被发现,但国内学者尚无法看到。九十年代《姑妄言》全刊本在台湾面世,一面世即引起学界轰动。《姑妄言》形式独特,内容丰富详瞻、包罗万象,对于研究中国古文学史、文化史、民俗史乃至经济史等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中国本土未见记载、在域外沉睡了一百五十年的《姑妄言》的发现与出版,是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史上的一件盛事,也是中俄学术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一 沉睡域外迹难求 1963年,前苏联汉学家李福清教授开始调查苏联所藏中国章回小说及俗文学作品版本。这次调查收获颇丰,第一天就发现了东方研究所所藏《石头记》八十回抄本,即著名的“列藏本”《石头记》。接着,李福清教授发现不少俗文学目录未著录的俗文学作品(鼓词、弹词、子弟书、大鼓书等),还有一些章回小说的版本。这些作品,在当时堪称大全的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和日本大冢秀高编的《增补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都未见著录。李福清教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一件在中国文学研究史上意义重大、类似发掘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掘藏工作。随着调查的进展,1964年李福清教授在苏联最大的国家图书馆——列宁图书馆的抄本部门,又意外发现了一部奇特的章回小说——二十四卷全抄本《姑妄言》。 《姑妄言》是怎样的一部书?又是怎么来到俄国的?这更是一段曲折动人的传奇故事。这段传奇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俄国学者收集、保留中国古籍的满腔热忱和严谨的态度。《姑妄言》在中国本土没有得到完整的保存,却完整地保存在域外,这要归功于俄罗斯的科学家康·安·斯卡奇科夫(Skachkov)。 1848年,俄罗斯派遣在当时以博学著称的斯卡奇科夫,来到北京的俄罗斯东正教教馆,从事一项在教馆设置天文台的任务。斯卡奇科夫非常珍视这次了解古老的中国文化的机会。他来到北京之后,马上开始学中文并搜集中国书籍。他对书籍的兴趣广泛。为了完成俄罗斯帝国交给他的任务,他购买大量有关天文、地理、水利的著作。除此之外,他还购买文学、宗教、历史、经济、语言、哲学、民族学等诸多领域的书籍,还有各种历史地图。他甚至还购买了有名的一些藏书家如徐松、姚文田、姚元之等人的藏书。斯卡奇科夫不但购买当时刊刻出版的书籍,还购买未刊刻的旧抄本。正是由于他对中国书籍兼收并蓄的态度,全抄本《姑妄言》才得以被他购买并保存在俄国,并最终于一百五十年后回归故土,在相关学术领域掀起一阵惊喜的浪潮。 当年,全抄本《姑妄言》与斯卡奇科夫的所有藏书一起运回俄罗斯,在俄国虽几经波折,幸免于流失。1863年,斯卡奇科夫回到俄国之后不久,就想把他收藏的中文书卖给教育部,但教育部不买。他又询问当时俄国唯一的研究东方文化的机构——科学院亚洲博物馆的态度。非常遗憾,尽管当时最有名的汉学家V.P.Vasilev也写信给科学院,证明斯卡奇科夫的一千五百多部中文藏书具有非常宝贵的价值,但科学院限于经费不足,最终,也没有购买。1867年,斯卡奇科夫把他的藏书交付给圣彼得堡皇家公共图书馆,请其代为暂时收藏。直到1873年,一个与中国做贸易(在汉口买茶叶)的西伯利亚城大商人A.Rodionov,以获得政府的一枚勋章为条件,付钱购买了斯卡奇科夫的中文藏书,并捐赠给莫斯科Runjantsev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的图书馆就是列宁图书的前身,1990年改名为俄罗斯国家图书馆。 斯卡奇科夫的中文藏书自此睡在图书馆的一隅,很多年都没有人去做整理编目的工作。1914年、1925年日本汉学家羽田亨博土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P.pelliot)教授分别到莫斯科看过斯卡奇科夫的中文藏书,但他们都是历史学家,只注意到斯卡奇科夫收藏的历史资料,并没有注意到包括《姑妄言》在内的文学书籍。1937年,列宁格勒博物馆的汉学家V·N·Kozin接受列宁图书馆的邀请,来此整理斯卡奇科夫的收藏。不幸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整理工作只好停止。Kozin死于列宁格勒围城之时。二十多年之后,列宁图书馆邀请在东方研究所工作多年的老汉学家A·I·Melnalknis于业余时间到馆整理斯卡奇科夫收藏的旧抄本并编纂书录。1964年,当李福清教授来到列宁图书馆抄本部门浏览此处所藏中文抄本之时,Melnalknis从斯卡奇科夫收藏的抄本中取出几部文学作品,推荐给研究中国文学的李福清。李福清教授打开一个较大的纸盒子,里面放的就是二十四册的抄本小说《姑妄言》。 深谙汉学的李福清教授,自然明白这些中文抄本的重要价值。他撰写了《中国文学各种目录补遗》一文,公布了包括《姑妄言》在内的一批未见著录的中国文学作品及版本,发表在《亚非民族》杂志1966年的初刊号上。可惜,由于当时中苏关系比较紧张等种种原因,这一发现可能根本就没被中国学者看到,更谈不上引起中国学术界应有的注意。1974年,莫斯科东方文学出版社出版Melnalknis编的《斯卡奇科夫所藏中国手抄本与地图书录》,仔细记录了斯卡奇科夫收藏的抄本及手绘的地图、风俗画三百三十三种。其中著录有《姑妄言》,注明抄本是几个人抄的,有人写楷书,有人写行书;第二卷、第二十一卷有中国收藏家的图章;用的纸是“仁美和记”和“仁利和记”两个纸厂的;注明每册缺哪一页(如第八册缺第十七页和第十八页)、哪一页撕掉一块等。Melnalknis的著录非常详细,但他所编的目录却很少有人使用,苏联国内、国外的汉学家以及中国学者,也都几乎全没注意到。 在俄藏抄本《姑妄言》沉睡异域的同时,《姑妄言》残抄本在中国本土也曾一露鸿爪。1941年,上海藏书家周越然见到一部“清初素纸精抄本”残篇,仅存三回。上海优生学会据以排印出版,并标有“海内孤本”字样。这就是残刊本《姑妄言》。这是《姑妄言》首次公开出版,但书前标明“会员借观,不许出售”,流通范围极小。残刊本《姑妄言》仅有40-41回,相当于全抄本的第18回而不足。周越然所见抄本为三回,上海优生学会只刊印了两回。残抄本后来不知所终。同年,周越然《孤本小说十种》中的第六节谈《姑妄言》残抄本,这是《姑妄言》首次见于公开著录的书籍。但残刊本《姑妄言》和周越然的介绍文字都发表于孤岛时期的上海,一般人很难见到。当时的小说版本目录专家孙楷等人都没有见到,故而也未能引起学术界的注意。1984年,日本大冢秀高教授编印《中国通俗小说改订稿》,记录《姑妄言》是“?卷?回,周越然旧藏”。1987年增补时,著录的仍是周越然旧藏的“素纸精抄本,存第四十至四十二回”。1990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通俗小说书名提要》,据周越然《孤本小说十种》著录了上海优生学会铅印残本,但未见该书。1993年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才介绍了残刊本的内容和居士山人序的大意。 六十年代,域外的李福清教授发现全抄本《姑妄言》,国内的学者也颇有耳闻。但因国内学者当时都无缘见到该书,《姑妄言》的真实面貌始终笼罩在一层神秘的面纱之后。学者们根据自己的耳闻,对此产生一些猜测。李福清曾与孙楷第通信,提到《姑妄言》。孙楷第回信说从未见过该书,因作者署名“三韩曹去晶”,怀疑它是韩国人用中文写的作品。1993年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怀疑该书是明末清初的作品。《姑妄言》到底是怎样一部书?虽然四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就有周越然和李福清的著文介绍,但能够见到这些文章的人很少,能够见到残刊本和能够去列宁图书馆翻阅全抄本的人就更少了。1997年,法国学者陈庆浩、台湾学者王秋桂得到列宁图书馆的授权,将俄藏全抄本《姑妄言》收入他们主编的《思无邪汇宝》丛书(精装十册排印),由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与台湾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出版,全刊本《姑妄言》从此面世。 二 品式清奇眼目新 《姑妄言》现存有四个版本: (一)俄藏全抄本《姑妄言》,抄于雍正年间,共二十四册。第一册先是《自序》,后为《曹去晶自评》,再后依次为《姑妄言目录》、《林钝翁总评》、《姑妄言首卷》,再以《秦淮旧迹·瞽妓遗踪》为《引文》,接下来是《姑妄言卷之一》,即第一回正文。以下每册一卷一回,共二十四卷。卷首《自序》题“雍正庚戌中元之次日三韩曹去晶编于独醒园”。卷首《林钝翁总评》署名为“庚戌中元后一日古营州钝翁书”。依此可知作者是曹去晶,书成于清朝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全抄本避康熙讳而不避乾隆讳,应是抄于乾隆之前。 (二)上海优生学会据以排印的残抄本《姑妄言》,存第四十回、第四十一回、第四十二回。是清初素纸精写本,每半叶九行,每行二十五字。第四十二回缺首两叶。 (三)残刊本《姑妄言》(非卖品),1944年上海优生学会铅字排印。存一册,为第四十回和第四十一回。封面分三栏,右栏偏上写着双行小字“海内孤本”和大字“姑妄言”,中栏居中写着”优生学会逍遥子校”,左栏偏下写着“会员借观不许出售”。卷首有居士山人所写《邓序》和周越然所写《周序》。 (四)全刊本《姑妄言》,台湾大英百科股分有限公司1997年1月初版。共十册,收入《思无邪汇宝》丛书之中。内容主要以俄藏全抄本为主,以上海优生学会残刊本为参校。第一册卷首有《〈姑妄言〉出版说明》,并附有影印的俄藏抄本和残刊本的一些叶面。第十册以李福清先生撰写《〈姑妄言〉小说抄本之发现》做为后记。 《姑妄言》是一部从形式到内容都非常奇特的长篇章回小说。形式上引人注目的有两点。其一,小说引文一卷,正文有二十四回,每回三、四万字,全书正文字数九十多万,加上五万左右评点的文字,将近一百万字。一般说来,中国古代章回小说回目是二十四回左右的,正文字数都不超过三十万字;正文将近一百万字的,回目都约有一百回到一百二十回之多。《姑妄言》洋洋近百万字却只有二十四回,说目前来说,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其二,回目本身很奇特。《姑妄言》每一回的回目都有双重标题,各回除一般章回小说以一对联语为回目外,又有另外一对联语为附目,这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姑妄言》的内容也很奇特。回前《引文》的标题为《秦淮旧迹·髻妓遗踪》,介绍故事发生地点南京的地理、历史、风俗,详细叙述了明朝嘉靖以来当地盛行瞽妓的风俗及原因。从第一回到第二十四回叙说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故事错综复杂,牵涉的人物非常之多,基本上是以许多个家庭为单位,一一叙述这些家庭的来龙去脉、身世经历。内容虽然复杂,也有许多涉笔艳情、夸张怪诞之处,但整个故事脉络完整,时代背景突出,笔墨基本写实,情节新奇有趣,不失为一部煌煌巨著。 小说以梦为开头。书叙明朝万历年间,南京应天府的闲汉到听(字图说)醉卧古城隍庙,梦见城隍神判断自汉至明朝嘉靖年间十殿阎君所未能解决的历史疑案,依据情理,按照情节发展,将一些历史人物各判转世接受报应。其中董贤、曹植、甄氏、武三思、上官婉儿、杨太真、赵普、严世蕃等,转世生在普通平民家庭;李林甫转世为阮大铖,秦桧转世为马士英,明成祖永乐转世为李自成,忠于建文皇帝而被永乐杀害的诸大臣转世为史可法等明末忠臣。这时又有一白氏女子和四个男子的未了情案,也判他们各自转世再结情缘。书中主线就是这转世而来的一女四男的纠葛故事,其中瞽妓钱贵尚情重义,书生钟情忠孝侠义俱全,三个纨绔子弟宦萼、贾文物、童自大最终改邪归正。故事主线围绕着钟情、宦萼、贾文物、童自大这四个家庭展开。书中副线是那一干转世而来的忠奸人物,围绕着他们转世之后的家庭的遭际,依次显现明朝末年魏忠贤专权被杀、李自成造反入京、崇祯帝煤山自尽、弘光帝南京继位、马士英阮大铖把持朝政迅即败亡、满清朝廷入主中原等历史背景,最后以钟情缅怀故国抛妻别子入山甘做遗民的凄婉情绪为全书的终结。 《姑妄言》的结构更是独具风格。书中独特的时间安排,在中国古代小说史独树一帜,值得注意。书中的时间安排初看颇显凌乱,其时间安排似乎出现了大面积的错位现象。其实,这是一种独特的错落有致的时空安排,是将史书中编年体形式和纪传体形式揉和在一起产生的结果。书中主线人物(钟情、钱贵、宦萼、贾文物、童自大)的故事,基本上按照编年体的形式展开。这是与绝大多数中国古代小说相一致的。因为深受史书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小说从一开始(也可以说自始至终)都遵循着编年体的形式。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到《红楼梦》,大致都有清晰的故事纪年可循。《姑妄言》中的主线故事也有清晰的故事纪年可循,但其副线故事的时间安排却如天马行空,随事生发,错综复杂。这是因为,书中副线人物(二级主要人物)的故事,是按照纪传体的形式展开的,往往将一个人物的主要故事集中起来叙述完毕,再回头叙述另外一个人物的主要故事,这其间故事时间就出现了超前和滞后的现象。其实这种时间安排并不是作者的独创,也不是作者无力把握作品结构而出现的瑕疵,而是吸收了史书中纪传体形式的结果。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这种独特的结构和时间安排,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创新和尝试,读来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 颉颃《金瓶》书无价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姑妄言》残缺的一小部分刚刚浮出历史的地表,它的艺术风格和重要价值就使有幸阅读的学者大为惊叹。居士山人接到友人送来的《姑妄言》三回残抄本,情不自禁挑灯夜读,认为“虽残篇剩简,犹醇醇有味”。他感到残存的《姑妄言》布局与《醒世姻缘传》有些相似,却没有《醒世姻缘传》的酸腐之气;《姑妄言》的叙事笔调象袁中朗的文风一样轻灵简洁,其中穿插的一些小词,也清新可诵。只是由于残存的《姑妄言》无头无尾,无法得知作者的情况,让居士山人发出深沉的浩叹。周越然也认为《姑妄言》文字的美雅,并不在《金瓶梅》之下,而且《金瓶梅》用北方土白,不易通晓,《姑妄言》用普通白话,更易明白。周越然还认为《姑妄言》的文笔和字数都不在《金瓶梅》之下,但两书的命运却大不相同,《金瓶梅》流传颇广、多受推祟,《姑妄言》却是素无著录、寂默无闻。这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令人遗憾的一桩事情。 《姑妄言》的价值是多方面的。首先,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姑妄言》具有较大的研究和利用价值。从《姑妄言》与其它小说的关系来说,依据成书于雍正六年的《姑妄言》,可以考证其它小说的成书年代。书中涉及大量早先或同时的小说。除《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书外,还有《如意君传》、《后西游记》、《灯草和尚》、《锋剑春秋》等。《锋剑春秋》现存最早的是同治年间的版本,因此一般把它看作是乾隆以后的作品。有了《姑妄言》的记录,就可知《锋剑春秋》最迟在雍正年间就已经出现了。从中国古代小说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姑妄言》的地位也值得注意。一般来说,从《金瓶梅》、《醒世姻缘传》、《林兰香》到《红楼梦》、《歧路灯》等,中国古代世情小说的发展趋势是由俗而雅,而成书年代与《红楼梦》相近的《姑妄言》,却逆历史潮流而行,似乎又表现出向《金瓶梅》“俗”的艺术风格回归。这种倾向是《姑妄言》特有的呢,还是古代小说史上犹自涌动着一股我们目前尚不十分了解的暗流?这些课题都值得进一步做深入的探究。从艺术形式上说,《姑妄言》还保留了中国古代小说在体制方面勇于尝试的特例。 其次,《姑妄言》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书中正文及批语中提到或引用很多善书、戏剧、小说、鼓子词、唱本、宝卷、吴歌等艺术作品,为我们研究当时的文化艺术形态提供了难得的鲜活的标本。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书中保留了大量笑话、谚语、古语、俗语、歇后语等俗文化形态,为明末清初的俗文化研究保留了新鲜生动的史料。 另外,《姑妄言》还可以为其它相关学科提供研究素材。《姑妄言》中保存了丰富的社会史料,既有对当时人们生活情态、风俗制度的生动描述,还有对当时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对忠实的记载。不但可以从中复制明末清初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社会生活。还可以对历史经济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提供有益的帮助。 作为继《金瓶梅》之后的又一部记录大量艳情内容的世情小说,《姑妄言》还反映了当时的复杂多样的性风俗和性心理,保存了一些房中理论,记录了许多具体例证,为当前方兴未艾的性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四 开辟草莱拭宝光 正因为《姑妄言》具有上述诸方面的重要价值,故而全刊本《姑妄言》一面世,就迅速引起有关学者的足够重视,相继发表了一些研究论著。 学者们首先对《姑妄言》的版本进行了探究。陈庆浩先生执笔的《〈姑妄言〉出版说明》,全面介绍了《姑妄言》的作者、评者(以林钝翁为主)、版本和内容。李福清先生撰写的《〈姑妄言〉小说抄本之发现》,详细报导了俄罗斯所藏全抄本的来历。这两篇文章载于台湾排印本《姑妄言》的首尾两册。王长友先生比较了残刊本和残抄本的异同,发现了残抄本有三回而残刊本只有两回的原因,即上海优生学会所印的非卖品排印小说,大多为艳情、淫秽之作如《浪史》等等,《姑妄言》残抄本第四十回、第四十一回讲崔命儿淫乱丧生的故事,较为完整,第四十二回讲宦萼行善的故事且有残缺,故舍弃第四十二回不印。王长友先生认为残抄本当抄于乾隆年间,晚于抄于雍正年间的俄藏本数十年。他在比勘了俄藏本和残抄本(残抄本已遗失,但残刊本基本保持了残抄本原貌)之后,发现残抄本的删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改体制。俄藏本每回四万字,一正、一附两对回目。残抄本则把原书的一回在情节转移接榫处锯解开来,把体制特异的《姑妄言》变得如常见的章回小说那样每回万把字,一对回目。(2)去附加。俄藏本带有大量批语,在批语和正文之间穿插有大量诗词、小曲、故事和笑话,残抄本则删去了所有的批语和部分的艺术穿插。(3)删情节。牵涉明末清初时事的相关情节,在残抄本中都被删去。(4)改故事。残抄本的删改人根据自己对人物、情节的好恶,对原本人物故事作了一定的修改。从版本研究的角度,王长友先生推测出《姑妄言》不传于世的原因,即“《姑妄言》既涉及明末历史,有大量违碍语,又有出格的淫秽描写,是双料禁止对象,嘉庆、道光以后当然难以存活”。 《姑妄言》作者研究也初步展开。陈益源先生因担任《思无邪汇宝》的执行编辑,在校勘《姑妄言》俄藏抄本的过程中,觉察到作者曹去晶有利用大量现成素材的习惯,遂留心加以考证。通过广泛仔细的比勘,陈益源先生发现《姑妄言》直接拿来做为写作素材的《留溪外传》、《滇游记》、《黔游记》,竟同为江苏江阴人陈鼎的著作,陈鼎曾辑《明季殉难诸大臣姓名录》五卷、《东林外传》二十四卷,而《姑妄言》也痛斥魏忠贤党人,同情东林党人(如第八回),曹去晶和陈鼎的关系值得继续探讨。另外,《姑妄言》还大量采用《峒(奚谷)纤志》、《滇行纪程》、《东还纪程》做为写作素材,《峒(奚谷)纤志》的作者陆次云曾任江阴县知县,《滇行纪程》、《东还纪程》的作者许续曾是江苏华亭人,循着这些线索爬梳典籍,可能对研究《姑妄言》的作者以及成书过程大有帮助。王长友先生在1998年天津中青年学者红学会议上所做的发言中,认为曹去晶应当是丰润曹氏家庭中的一员。因为丰润曹氏家族中,曹潜字去非,曹洁自去尘,等等,依此类推,曹去晶的真名可能也是水偏旁的某字。王长友先生在另外一篇短文中认为作者曹去晶和评者林钝翁可能本是一人。 至于长篇小说《姑妄言》的文学性质,陈庆浩、陈益源、黄卫总、何天杰等都认为是一部“集大成的艳情小说”。张俊先生在《清代小说史》中,根据《姑妄言》所反映的广阔的生活场景,把它归为世情小说中的家庭生活类作品。 《姑妄言》与时代相近的其它小说之间的比较研究,也陆续展开。如前所述,在《姑妄言》残抄本被发现的时候,居士山人就觉察到《姑妄言》与《醒世姻缘传》的布局相似而风格不同,周越然先生也觉察到《姑妄言》和《金瓶梅》的内容相近而语言风格不一。美国哈佛大学黄卫总先生也注意到《姑妄言》与《醒世姻缘传》的许多相似之处,他还发现《姑妄言》与《红楼梦》之间也有值得注意的关系,譬如两书的作者都来源于东北,都对江南生活很熟悉,故事主要发生地都是南京等等。王长友先生也认为《姑妄言》是与《红楼梦》靠得最近、关系最直接的一部长篇小说。比如,从作者的角度来说,《姑妄言》和《红楼梦》的创作、批点、传抄,都曾在一群亲友中进行,这简直成了由北而南的曹氏家庭的风尚。从结构布局和思想内容上来看,《红楼梦》讲“假”与“真”,《姑妄言》讲“妄”与“不妄”;《红楼梦》以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隐括全书,《姑妄言》以醉卧听城隍断狱暗伏故事,《红楼梦》和《姑妄言》都对现实持强烈的批判态度,都持尊女抑男的反传统观念。 《姑妄言》在学术史上尤其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也有了初步的探讨。何天杰先生认为《姑妄言》的作者以因果轮回的观念来建构小说的框架,企图重建道德信仰体系,但却无力把这一思想贯彻到底,这种现象可以从对整个封建末世失望的伤感文学之潮的背景上去理解。而《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批判现实主义巨著,正是在这一伤感主义之潮的基础上产生的。 《姑妄言》的语言研究也有了成果。王长友先生注意到,《姑妄言》运用的语言,并不是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中常见的文白相杂的语言,而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一种是文言或文言气息颇重的书面语言,另一种是几乎可称纯粹的口语化的白话语言,这两种语言在《姑妄言》中是交互并存的。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语言,是由人物性格的叙事功能决定的。描写景物、夸饰某些事物和描写文人或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物的活动或心理、语言时,描写神仙鬼怪时,《姑妄言》运用的是文言或半文言的叙述描写,其它地方运用的则是流利准确而简洁的白话。《姑妄言》的人物语言更是多彩多姿,各具个性,比如钟情出言稳重诚挚,钱贵雅洁深沉,贾文物咬文嚼字,邬合敏捷圆滑,等等。另外,《姑妄言》大量运用谚语、古语、俗语、歇后语,使作品的语言更加简明活脱,也使运用这些语言的下层人物的性格跃然纸上。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姑妄言》的语言风格是特异的,曹去晶在语言艺术的运用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成就也是显而易见的。 对《姑妄言》中出现的艺术形式方面的研究也有起步。陈益源先生对《姑妄言》中的荤笑话进行了考察。他统计了《姑妄言》中荤笑话的数量,考察了这些荤笑话的来源,指出《姑妄言》正文笑话数量是《金瓶梅》中笑话数量的三、四倍,荤的色彩也更浓厚,很能切中“不亵不笑”和“对景发笑”的笑话原理,体现了曹去晶运用口语素材的写作技巧。荤笑话的运用和保存,也是《姑妄言》的重要价值之一。 就《姑妄言》的研究现状来说,成绩是可喜的,已经涉猎的范围比较广泛,覆盖了版本研究、作者研究、横向比较研究、纵向考察研究、语言研究、文本研究等多个领域。但总的来说数量还很有限,一些领域的研究还仅出现一篇论文。这与《姑妄言》全刊本出现较晚、阅读人数有限、研究时间较短等因素都有关系。从研究前景来看,已经开拓的领域尚需深入研究,期待着进一步的繁荣;还有广阔的研究领域等待着有志者的开辟和耕耘。关于《姑妄言》作者的研究,目前还仅仅处于举步的阶段;关于《姑妄言》与其它小说之间的比较研究,还远远没有全面展开;关于《姑妄言》在古代小说史上地位的研究,实际上还未真正着手;关于《姑妄言》的文本研究也还远远不够。另外,《姑妄言》中含有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可以为社会学、民俗学、历史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案例,这些方面的研究工作还未有人涉猎。随着《姑妄言》版本的不断增多,阅读人数的不断增加,研究领域的不断加深和拓展,《姑妄言》多方面的重要价值,一定会获得深入而广泛的探究。《姑妄言》这部几乎消失于历史浮尘之中的煌煌巨著,也一定会甩落埋地下的泥土气息,和《金瓶梅》、《红楼梦》等一度遭厄的优秀之作一样,重现耀眼的光辉
作者: 甘肃省文物局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年11月
简介:
《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是我社继《法藏敦煌藏文文献》《英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献》后的又一大型文献出版项目。敦煌藏经洞的古藏文文献,被英国斯坦因(1905年)和法国伯希和(1908年)分别掠取了泰半,其余散出部分大多分藏于甘肃各地博物馆。《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将全部甘肃所藏收录出版。配合我社正在进行的法藏、英藏敦煌藏文文献,将基本完整重现敦煌藏经洞流出的藏文文献。
敦煌藏文文献是公元8-9世纪的文献,相较于目前流行的“后弘期”甘珠尔、丹珠儿文献,是重构“前弘期”吐蕃时期西藏历史文化和藏汉关系的*主要资料,已经并将继续推动对西藏前期历史宗教的研究。 《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为“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将收录全部甘肃省13家单位收藏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约6700件(号)的敦煌藏文文献,8开全彩印刷。本书为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5敦煌市博物馆卷,收入Db.t.0582-Db.t.907号。
作者: 周达观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8年10月
简介:
《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真腊风土记 西游录》约八千五百字。书中除了描写国都中的伟大建筑和雕刻之外,还广泛地叙述当地人民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贸易等,和叙述当地人民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情况。这各方面的重要史料,是现存的同时人所写的吴哥文化极盛时代的记载。连柬埔寨本国的文献中,也没有像这样一部详述他们中古时代文物风俗生活的书籍,所以研究柬埔寨历史的学者对它极其重视。书中也记载了柬埔寨人民与我国人民的通商友好关系,是研究元朝同真腊交通的重要参考资料。书出来之后,便受到我国学术界的重视,迄今刊本有十余种之多。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也带着大国主义的思想;书中对于所谓“奇风异俗”的记述,有时夸大了他们落后的一面,并掺杂一些荒诞无稽的传闻。但这些叙述,只占《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真腊风土记 西游录》的极小部分。清末,上海滩上文人所辑的《香艳丛书》,节录《真腊风土记》,专选《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真腊风土记 西游录》中这些反映落后面的几则,把《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真腊风土记 西游录》原来的面目也歪曲了。
《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真腊风土记 西游录》作者周达观,自号草庭逸民,浙江省温州路永嘉县人。元朝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奉命随使赴真腊;次年(即1296年)至该国,居住一年许始返。这次遣使为各书所未载,仅赖这书得知始末。他返国后,根据亲身见闻,写成这书。吾邱衍《竹素山房集》卷二,有题作《周达可随奉使过真腊国作书纪风俗因赠三首》的诗(《武林往哲遗著》本)。如果“可”字不误,则达可当为达观的别号。至于钱曾《读书敏求记》作“周建观”(卷2),则建字显系达字之误。据《竹素山房集》集末所附胡长孺撰墓志,吾邱衍卒于至大四年腊月甲午(1312年2月5日)。可见《真腊风土记》于1312年以前便已成书。林坤《诚齐杂记》(《津逮秘书》本)有“丙戌嘉平望日永嘉周达观序”,丙戌系元顺宗至正六年(1346年),这时周达观还在世,上距随使赴真腊已五十一年,当已是年逾古稀的老年人了。周达观是否尚有其他著作,现已无考。有之亦已失传。伯希和译注的1902年初稿中,误以为《诚斋杂记》乃周达观所撰写,系沿《说郛》本《诚斋杂记》之误;伯氏在1951年出版的增订稿中,已依《津逮秘书》本改正,认为《诚斋杂记》的作者是林坤。雍正《浙江通志》经籍门根据万历《温州府志》,载有周达观《滇腊纪闻》。
【前言】
真腊便是现今的柬埔寨。《隋书》(卷82)有《真腊传》,同书《炀帝本纪》(卷4)载“大业十二年二月己未(公元616年2月24日),真腊国遣使贡方物”。这是我国史书中初见真腊这一个国名。唐宋时仍称真腊。明代万历后,我国改称它为柬埔寨(关于真腊国名,详见下文《总叙》中真腊条注)。
公元十至十三世纪为柬埔寨文明*灿烂的时代,也称为吴哥时代。国都吴哥城中的许多建筑和雕刻,都是这时代的文物精华。十九世纪中叶被重新发现时,这遗址仍保存得相当良好,后又经精心修复,便成为东南亚*重要的古迹之一。惜近年来柬埔寨遭受侵略,这地区也屡遭兵火。吴哥古迹有否损失,不得而知,这是一切关心吴哥古迹命运的人们所挂念的。
这本《真腊风土记》便是反映吴哥时代情况的著作。它记载柬埔寨十三世纪末叶各方面的事物,既翔实,又生动;《四库全书提要》也称赞它“文义颇为赅瞻”。全文约八千五百字。书中除了描写国都中的伟大建筑和雕刻之外,还广泛地叙述当地人民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贸易等,和叙述当地人民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情况。这各方面的重要史料,是现存的同时人所写的吴哥文化极盛时代的记载。连柬埔寨本国的文献中,也没有像这样一部详述他们中古时代文物风俗生活的书籍,所以研究柬埔寨历史的学者对它极其重视。书中也记载了柬埔寨人民与我国人民的通商友好关系,是研究元朝同真腊交通的重要参考资料。书出来之后,便受到我国学术界的重视,迄今刊本有十余种之多。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也带着大国主义的思想;书中对于所谓“奇风异俗”的记述,有时夸大了他们落后的一面,并掺杂一些荒诞无稽的传闻。但这些叙述,只占本书的极小部分。清末,上海滩上文人所辑的《香艳丛书》,节录《真腊风土记》,专选本书中这些反映落后面的几则,把本书原来的面目也歪曲了。
作者周达观,自号草庭逸民,浙江省温州路永嘉县人。元朝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奉命随使赴真腊;次年(即1296年)至该国,居住一年许始返。这次遣使为各书所未载,仅赖这书得知始末。他返国后,根据亲身见闻,写成这书。吾邱衍《竹素山房集》卷二,有题作《周达可随奉使过真腊国作书纪风俗因赠三首》的诗(《武林往哲遗著》本)。如果“可”字不误,则达可当为达观的别号。至于钱曾《读书敏求记》作“周建观”(卷2),则建字显系达字之误。据《竹素山房集》集末所附胡长孺撰墓志,吾邱衍卒于至大四年腊月甲午(1312年2月5日)。可见《真腊风土记》于1312年以前便已成书。林坤《诚齐杂记》(《津逮秘书》本)有“丙戌嘉平望日永嘉周达观序”,丙戌系元顺宗至正六年(1346年),这时周达观还在世,上距随使赴真腊已五十一年,当已是年逾古稀的老年人了。周达观是否尚有其他著作,现已无考。有之亦已失传。伯希和译注的1902年初稿中,误以为《诚斋杂记》乃周达观所撰写,系沿《说郛》本《诚斋杂记》之误;伯氏在1951年出版的增订稿中,已依《津逮秘书》本改正,认为《诚斋杂记》的作者是林坤。雍正《浙江通志》经籍门根据万历《温州府志》,载有周达观《滇腊纪闻》。
作者: 祖艳馥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2015年11月
简介:
《史与物》所及一九○九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中国学者和学术机构等写给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的三十八封信,以及与此相关的十三个附件,是为研究过去两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近现代学术的起源以及覆盖欧亚大陆的思想迁徙和运动所收集的相关史料,和基于这些史料的研究扩展。该书对汉学、国学、汉学与国学相遇的概要式回顾,将作为把这些珍贵信件回置到当时场景的背景表述;而史与物,则是编著者对信件,和信件可供回溯的中国人文社科知识体初建期学术盛况和中外学术互动的分析与展示。
作者: 西北民族大学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年08月
简介:
敦煌藏经洞的古藏文文献,大约是被英国斯坦因(1905年)和法国伯希和(1908年)分别掠取了一半,其中很多重要文献分藏于两地。《法藏敦煌藏文文献》自2006年开始出版,由西北民族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和法国国家图书馆合作,包括全部法藏敦煌藏文文献的图版。本书为法藏敦煌藏文文献第17册。
作者: 菲利普·弗朗德兰
简介:
伯希和(PaulPelliot, 1878—1945)被誉为汉学界的“祖师爷”,又因“劫掠”敦煌藏经洞文献而被视为“丝绸之路上的外国魔鬼”。他到底是学者、旅行家,还是强盗、军人、政客、赌徒、特务和殖民者?
作者经过调查和访谈,勾勒出伯希和的传奇人生和复杂面貌。在这部迄今*完整的传记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伯希和的学术态度,在中国西部地区备受争议的探险活动,还能了解他更多传奇经历:早年奉命在越南皇宫清查写卷和刻本,义和团运动期间表现出“骑士般的好斗性格”,在巴黎与多位学者进行唇枪舌战,十月革命后为西伯利亚的白俄军队筹措资金和武器,以及德国占领期间的抗争。
作者: 汪泛舟
简介: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选诗多涉佛道内容,下卷,选诗多涉世俗生活。(一)本书,只是个选著本。它的诗篇来源,既有拙作《敦煌石窟僧诗较释》中的主要部分;同时,也增添了世俗与道教诗歌作品,凡诗二百七十四首。这些作品,也基本反映了敦煌历史实际及其爱国精神脉络与民族团结斗争的概况。(二)在编排上,上卷诗分为四个部分:一、为杂咏与修禅诗,凡七十二首;二、为高僧与名僧诗,凡三十七首;三、为佛经与道家诗,凡五十一首;四、为寓托与别体诗,凡七首。这样,选诗也就打破了时代畛域,而以内容为基准。不过,每部分作品都有时代考证。读者通过阅读时,对于作品的年代,自会完全知晓。下卷诗也分为四个部分:一、为敦煌古迹与巡礼诗,凡二十四首;二、还有张氏归义军时期诗,凡十五首;三、为流传敦煌节气诗,凡三十三首;四、为流传敦煌编年诗,凡三十五首。这些诗,除**、第二部分为张氏归义军时期诗外,三、四部分,皆为流入敦煌的中原作品。(三)在解读上,著者依据诗篇的难易程度,分别采取了多样化的形式:如《南山宣律和尚赞》等,则是分段校注与解读的;《无名歌》等,则是分段分析的;《九相观诗并序》、《维摩诘十四品诗》等,都是一首一首校注与解读的,而没有简述其手法。其全诗的艺术特点,则又统统都放入了*后部分;《敦煌廿詠并序》、《詠廿四气诗》等,都在分首解读与写作特点外,还有内容与形式方面的总述。《悬水精数珠诗》、《同前》、《敦煌》、《皈依于灯下感受》、《贺大夫十五郎加官》等绝大多数诗篇,则都是既有校注、解读,又都有对于写作艺术性进行详细揭示的。(四)卷号代码:S.为英人斯坦因编码代称;P.为法人伯希和编码代称;俄Дх1-2800.为俄东方研究所藏敦煌写卷编号代称;孟.为俄孟列夫编码代称;北图.为北京图书馆编码代称。(五)著者以前著述中的校录与注释等文字,有于本书不同者,皆以本书为准;因为以前一些著作,有本人亲自校录与考析的,也有少数写卷系分配别人代为校录与考析的,加之时间关系,本人未能统校,便交出版社付梓。这样,难免会有疏漏、衍讹与校录考析不同的情况。本书,是本人后出的专著。汲取以前的教训,这次从“录诗”始,至“解读”终,都是自己一人完成,自然有后出转精之愿望。(六)本书,分为原诗重录、抄卷简述、校注详细、解读通俗四分。由于有详细校注加通俗解读的帮助,这样,就使更多的人们能够看懂所选每首敦煌古诗,从而也有效地扩大了读者层面。因此,本书一书,既适合中外学林与佛道各界人士参阅和研究;同时,更加适合广大青年学生和古诗爱好者们阅读和欣赏。该书,可谓是一本学术加普及的读物。
作者: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编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简介: 《法藏敦煌西域文献(19)》收录法藏敦煌西域文献伯希和号2825至此2907号,内容极其丰富,。多完整文献,史料价值颇高。佛经中有绘图本《十王经》、《金刚经》卷首八金刚图,及经变图。与佛教相关文献则有礼忏文,原文,释门文范等。道经亦有数种。世俗文书数量较多,有转帖、牒状、契约、便历等。四部书有《李荣注老子道德经》、《文选音》、《蔡琰胡笳十八拍》、《李陵苏武往还书》、《王梵志诗》等。于阗文文献则有官方律书、医书药方、诗歌等。
法文题名:Documents Xixia de Dunhuang conserves a la bibliotheque nationale de France
作者: 李伟,(法)郭恩主编;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编纂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简介: 李伟、郭恩主编的《法藏西夏文文献》是世界西夏学文献重要组成部分,是法国著名学者仁希和于1908年在敦煌莫高窟第181、182两窟中发掘获取,百年来基本无人整理,是学术界一个谜。现对这些文献全部作了释读和考定,并对残片进行缀合。这些文献形式多样,有木刻本,活字本和手写本等,文献内容有《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地藏菩萨本愿经》《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佛说入胎藏会经》及《大智度论》《无量寿宗要经》等等,还有不见于汉文佛经的《二十一种行》,并附收伯希和收购西夏文《华严经》。
Manusrits de Dunhuang Etd’asie Centrale Conserves a La Biblioteque Nationale de France
作者: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编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简介:本书收伯希和号3917至4020号,其中除佛经外,多与佛教相关的寺院牒、文范及菩萨佛像的木刻捺印、手描彩绘佛像。世俗文书则多转帖、社约、墓志铭、星占、医书。传统四部类书稿亦有收录,史料价值较高。
藏文文献编号 Fonds Pelliot tibetain 0301-0443
作者: 金雅声,(法)郭恩主编;西北民族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编纂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简介:本书收法藏敦煌藏文文献伯希和第301-443号,其中以佛经和密教文献为主。其中有《摩利友天女陀罗尼》、《圣大黑天陀罗尼》、《六门陀罗尼》等陀罗尼、言、咒语;有修行,超度,供养、坛城、启请,观想等仪轨;第351号为景教卜辞、352号为占星术等等。内容十分丰富。
作者: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编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简介:本书收录伯希和号第4647至4999,逾350号,内容极为丰富,除收录佛经、道经外,四部类书占很大篇幅。世俗文书,包括牒、状、帖、历占相当比例,是研究敦煌学重要资料。其中白描佛画和鞍马卧牛也具一定艺术性。
作者: 西北民族大学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年10月
简介:
敦煌藏经洞的古藏文文献,大约是被英国斯坦因(1905年)和法国伯希和(1908年)分别掠取了一半,其中很多重要文献分藏于两地。《法藏敦煌藏文文献》由西北民族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和法国国家图书馆合作,包括全部法藏敦煌藏文文献的图版。本书为法藏敦煌藏文文献第16册。
作者: (法)伯希和撰;冯承钧译
出版社:中华书局,2008
简介: 蒙古人西征打开了中国和欧洲交往的道路,导致罗马教廷向蒙古大汗的一系列遣使,教廷档案馆保留的文书,教会史书中的有关记载,都是这方面史实的鉴证,一直为学者们重视和研究. 伯氏此文乃分三次发表,第一卷在1923年,第二卷第一、二两章在1924年,第三章在1931年,相隔有七年,因此前后有些地方稍嫌重复,但此文引用了大量的拉丁文和波斯文史料,教会史书以及一些西方学者写作的有关专书和论文,有不少是我们不易见到的,特别是关于列边阿答,阿思凌、安德·龙如美三人事迹的说明和考证,对中外关系史,蒙古史的研究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Manusrits de Dunhuang Etd’asie Centrale Conserves a La Biblioteque Nationale de France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简介:本书收伯希和3137号至3276号敦煌西域文献。全书除部份佛经的经律论和道教经典外,多世俗文书。与寺院相关的有戒牒、抄经历、开支历、祈愿文和赞文等。民间的则有社司转帖、祭文、医方、药方、解梦书等。官方则有归义军敕文、案牒判凭等。
作者: 中山大学中文系主编;谭步云编注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11
简介: 《论语精粹》前言 前言 一 这是为在学校里读书的青少年学生编写的一本《论语》读本。 《论语》,根据传世典籍及出土文献的记载,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记录。在文体上,大致属于对话体,但也有描述性的文字。 前贤们——譬如宋代的程颐——认为,《论语》也许是曾参和有若的门人所辑录的。因为在《论语》中,除了孔子外,只有曾参和有若被尊为“子”(朱熹《论语集注·论语序说》)。这当然是很有道理的。不过,除了曾参和有若外,孔门弟子中至少还有闵损(《先进》篇第十三章)、冉有(《冉雍》篇第四章、《子路》篇第十四章)等被尊为“子”。况且,《论语》中有不少的文字只是孔子和个别学生对话的记录,别的学生并不在场。因此,《论语》恐怕是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集体创作比较符合事实。 关于孔子及其弟子,司马迁的《史记》有《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作了尽可能真实的记载。如果拿《论语》与《史记》比较,可以发现司马迁的记述大多采自《论语》。 除了《史记》外,还有一部以前被视为伪作的《孔子家语》记载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许多事迹,可补《史记》之不足。因为在河北定州中山怀王刘脩(公元前69-公元前55年在位)墓中出土过类似《孔子家语》的汉简,学者们整理为《儒家者言》。而在安徽阜阳汝阴侯夏侯竈(?-公元前165)的墓中也出土过相关的《儒家者言》。近年上海博物馆从海外购回的战国楚简也有类似的内容。所以学者们今天多认为王肃(公元195-256)并非伪撰,而是整理。因此,了解孔子及其门人,《孔子家语》也是重要的参考书。 此外,汉人刘向撰《说苑》,有相当的篇章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先秦两汉的子书,例如《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淮南子》、《论衡》等也有零星的文字记录。 今人钱穆有《先秦诸子系年》(商务印书馆,2001年8月第1版)一书,对包括孔子及其门人在内的先秦诸子事迹有很好的董理。想进一步了解孔子及其门人,不可不读此书。 二 《论语》一书,先秦时已在流传。例如1997年在荆门郭店发现的战国楚竹简,就有《论语》的片言只语。这可以推论:即便整理之前的《论语》,其版本恐怕也是异彩纷呈的。只是因为经过秦火,绝大部分已经不传。现在我们看到的《论语》,实际上经过了汉人的整理。据《论语集解》何晏的序言说:汉初有三个《论语》的整理本,分别为《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分别都有研究者和修习者。到了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择善而从,把《鲁论语》、《齐论语》合而为一,于是有了后人称之为《张侯论语》的《论语》。现在我们看到的《论语》大致是《张侯论语》,而《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则渐次湮灭了。不过,宋代的郭忠恕所编的《汗简》收有《古论语》的古文,说明延至宋代,《古论语》尚存残本。 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定州发掘西汉中山怀王刘脩的陵墓时,发现了书写在竹简上的《论语》,虽然有所残缺,却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写本。后来,研究人员整理为《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文物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一书。有学者认为,这个本子应早于《张侯论语》,可能属于《齐论语》(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9页,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隋唐年间《论语》的抄本很多,出自西域敦煌、吐鲁番等地,为伯希和、斯坦因、罗振玉等人所得。这些文献,对传世本《论语》的校勘乃至阅读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读者可参李方的《敦煌〈论语集解〉校正》(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论语》很早就被奉为经典。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倡议正定经本文字,于是有了用隶书书写的《熹平石经》(也称为“一体石经”),其中就有《论语》。可令人奇怪的是,在三国·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刻制的《三体石经》却没有收入《论语》。 传世本《论语》,有两个注解本最为流行,一个是朱熹的《论语集注》,另一个是经过阮元校勘的《论语注疏》(何晏集解,邢昺疏)。清末民初时人简朝亮所作的《论语集注补正述疏》,荟萃了历代诸家注解,加以己说,则是后出转精的佳作。徐复观说:“按简氏此书远胜刘宝楠《论语正义》,而时人不知重视,殊为可惜。”(《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16页)笔者以为,这个评价是恰当的。 《论语》全文,如果不算标点符号,大约只有17,000字,篇幅并不大。因此,这个所谓的“精粹”,实际上只汰其重复者,而基本上保持了原貌。 三 作为丛书中的一种,这个本子大致循以下的体例:【题解】→【原文】→【注释】→【译文】。以下对这几个方面作一说明。 【题解】部分:简要说明文章出处,并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做必要的提示,以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消化。 【原文】部分:大体采用收入《十三经注疏》中的《论语注疏》为底本,大体一仍其旧,文字歧异之处,尽可能参照各种版本,尤其是出土文献的本子,择善而从,并在注释中加以说明。正文的标点,斟酌各家之说进行断句,采用规范的标点符号标示,专名也一律标示专名号(译文部分除外),以方便读者阅读。断句有疑义处则在注释中加以说明。 【注释】部分:对难以理解的字、词、句作解释,给非常用字注音。涉及具体的训释,则参考各家的说法,取长补短。引用诸家所述,为节省篇幅计,一律只标示姓名。进一步的阅读,读者可参考阮元校勘的《论语注疏》(收入《十三经注疏》,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朱熹的《论语集注》(收入《大学中庸论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第1版)、简朝亮的《论语集注补正述疏》(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李方的《敦煌〈论语集解〉校正》(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以及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的《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文物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论语》里有许多抽象难懂的术语,实在难以翻译的,我们的注释就尽可能详细,希望对读者阅读有所助益。可以通过翻译理解的,我们就只作简注。此外,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在引用到出土文献本子的文字时,尽量采用现行规范汉字而不用文献里的通假字、异体字、古字等等。 【译文】部分:把原文翻译成白话文,以便读者对照阅读,帮助理解原文。关于翻译,严复有所谓“信、达、雅”的标准。事实上,由于语言与语言之间存在不可译性,要做到“信”和“达”都很难,更不必说“雅”了。笔者的翻译大致采直译之法,力求真实、准确地复述原文内容。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2版),尽管不无可商榷之处,然而,给笔者的翻译启发良多却是无庸讳言的。 作为一个选读本,尽管笔者力求做到最好,但《论语》毕竟是经过了秦火的先秦文献,佶屈聱牙之处不少,加上时间稍仓促,就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笔者真心地希望读者诸君提出宝贵的意见乃至批评。谢谢! 谭步云 2010年7月16日
出版社: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
简介:《敦煌石窟论稿》内容简介:贺世哲先生1930年出生于陕西省延川县,1960年毕业于甘肃师范大学历史系,曾在兰州艺术学院任教,1961年12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历任敦煌文物研究所考古室主任、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贺世哲先生一生从事敦煌石窟考古工作,他曾主持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的调查工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编纂了《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这是一项耗时较长、十分艰苦的调查研究工作,敦煌研究院曾经几代人进行调查记录。贺世哲先生和同仁们一起靠着烛光和手电,在黑暗的洞窟中艰苦地反复调查、辨认和记录,并参考了包括法国人伯希和记录在内的前人成果,终于编成了这部珍贵的《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是研究敦煌石窟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贺世哲先生《从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部分洞窟的营建年代》一文,是在对各时代供养人题记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和敦煌遗书资料,对敦煌石窟从北朝到元代各个阶段的部分洞窟开凿年代做出推论,这些年代学上有力的论断,是我们认识敦煌石窟时代最可靠的依据。 贺世哲先生还对敦煌壁画的经变画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早年,贺先生曾与施萍婷先生合作对《法华经》和敦煌壁画中的法华经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的研究,包括对某一个佛经的翻译及流传、该经典在敦煌一带的传承关系、依据该经典绘制壁画的产生与发展,并与敦煌以外地区的同一经变进行比较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