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6 项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相关结果
Liquidity black holes:understanding, quantifying and managing financial liquidity risk
作者: Avinash D. Persaud主编;姜建清译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简介: 本书分四个部分共十四章,分别介绍了外汇市场的流动性、产权投资市场的流动性、固定收益市场的流动性与EMU的影响、中央银行对流动性的看法、流动性黑洞、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与亚洲金融危机、流动性黑洞的度量、流动性黑洞的检验理论、流动性与信息、外汇市场的波动性与对央行储备的信息披露、市场流动性与风险管理、金融体系的流动性与信贷风险转移、对市场危机和消失了的流动性的解析与政策选择、流动性与国际金融新架构等内容。本书中的观点代表了美国主流思想对市场流动性监管的普遍看法,从理论上探讨了防范流动性黑洞的思路和策略,再加上对大量美国市场流动性风险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上发生的几次较大规模的金融危机等实例的剖析,更为解决流动性监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问题解决方法和框架。
利息理论及其应用
作者: 刘明亮,邓庆彪主编
简介:本教材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率政策为基础,介绍了利率、利息理论 及其应用问题。本教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篇,主要介绍了利 息理论的起源、利息中的基本概念及一些常用的度量方式;第二部分为实 务篇,主要介绍了在利率的影响下,金融产品如年金、债券、股票等的定 价及其变化,以及投资行为中收益率的计算;第三部分为应用篇,主要介 绍了现代金融市场中与利率紧密相联的一些金融工具。 本教材可供高等学校保险专业、精算专业及投资、财务管理等专业教 学使用,也可作为保险公司员工职业培训的教材。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
作者: 聂明著
简介: 本书以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为主体,借鉴国际银行业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实践经验,参照巴塞尔委员会《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及中国银监会等国内外银行监管机构相关监管规则及指导性文件的原则精神,结合作者在银行合规风险管理领域的实际工作经验,较为系统和具体地介绍了有关构建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体系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框架,以及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具体动作和评价方法等。 该书体例清楚,语言简洁,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可供国内各商业银行从事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各个层面的专业人士参考,也可作为银行员工合规培训的基础教材使用。
发展经济学
作者: 郭熙保,周军编著
简介: 《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类管理类核心课程系列教材:发展经济学》以五篇、十八章的篇幅系统、完整地介绍了发展经济学的学科框架和知识体系,包括经济发展导论、经济发展中的结构转变、经济发展的国内要素、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市场与政府等。《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类管理类核心课程系列教材:发展经济学》结构清晰,表述流畅,在评介主要理论观点的同时,注重以新的数据,紧密结合现实的发展加以阐述,便于读者以实践印证理论,以理论启发思考。为增强教学效果,每章特设章前提示、本章小结、重要概念、复习与思考等。《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类管理类核心课程系列教材:发展经济学》可供经济学、管理学专业教学使用。
Study on the margin trading of China’s stock market
作者: 孙国茂著
简介: 在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时期,对于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与探索总是在不断的进行着,尤其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与国际的逐步接轨,高科技手段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需要研究的新课题也是接踵而至。中国证券业协会研究部继续发挥证券业学术牵头人的作用,在2001年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证券业协会2002年重点研究课题”,由各证券公司根据课题目录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课题进行研究。《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前沿问题研究—2002》即为这次研究成果的结集。中国证券业协会组织相当的力量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评比,本书汇集的就是这次评奖活动中获奖的39篇论文。这些论文基本上代表了证券行业对当前证券市场最前沿问题的研究水平。一方面,这些课题具有前瞻性,内容涉及未来几年中国证券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讨论中国证券业如何在挑战中生存和发展。如投资基金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就是关系当前基金业发展的重点课题之一,证券公司的融资问题、浮动佣金制下的证券营业部发展模式、股票的信用交易等,都是关系当前证券业发展中的焦点问题。另一方面,本次课题研究的范围较广泛,从证券公司发展的环境研究、制度建设研究,到证券公司的业务创新研究与国际比较和借鉴的研究,即充满了时代特色,又充满了挑战性。该书所选择的获奖论文,分别由31家具有雄厚研究实力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投资公司以及2所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进行研究总结。这些论文既是各获奖单位研究实力的体现,也在客观上成为展示证券行业研究水平、研究兴趣和对行业发展责任感的平台和窗口。该书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深度,更多是从实际业务出发,讨论相关前沿问题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可操作性,相信该书对指导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规范、对证券从业人员了解和研究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营销管理学
作者: 耿锡润主编
简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观念的深入人心,营销和管理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紧密联系的整体:营销是对外的,即要首先看消费者有什么需求没有满足,企业的目标市场在哪里,然后确定市场策略;管理是对内的,即经理要考虑员工的需求,要找到合适的管理方法,要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和认知,也要有做事情的策略和方法。简言之,管理是对内的营销,营销是对外的管理!因此,营销管理对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书作为营销管理学的课程教材,共分十三章对内容进行阐述。分别介绍了营销管理与市场导向、发展基于盈利性客户关系的营销战略、营销环境及其分析方法、消费者市场及其购买行为分析、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战略、基本竞争战略与战略选择、管理产品和品牌决策、管理服务营销、管理定价决策、设计和管理分销渠道、整合营销传播与促销组合、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以及营销组织、营销计划与营销执行等内容。本书采用案例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行文,在深入浅出地介绍相关营销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对理论进行说明,对营销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教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入浅出,语言流畅,内容详尽、充实,脉络清晰。 本书作为一本融合了现代信息、网络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具有前瞻性的营销学教程,是作者近二十年从事营销学、广告学研究和兼职于各类企业的营销、销售、广告、培训和策划实践突出业绩的总结和经验凝聚,可作为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MBA及相关专业的营销管理学教程,同时也可作为企业中高级营销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观念的深入人心,营销和管理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紧密联系的整体:营销是对外的,即要首先看消费者有什么需求没有满足,企业的目标市场在哪里,然后确定市场策略;管理是对内的,即经理要考虑员工的需求,要找到合适的管理方法,要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和认知,也要有做事情的策略和方法。简言之,管理是对内的营销,营销是对外的管理!因此,营销管理对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书作为营销管理学的课程教材,共分十三章对内容进行阐述。分别介绍了营销管理与市场导向、发展基于盈利性客户关系的营销战略、营销环境及其分析方法、消费者市场及其购买行为分析、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战略、基本竞争战略与战略选择、管理产品和品牌决策、管理服务营销、管理定价决策、设计和管理分销渠道、整合营销传播与促销组合、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以及营销组织、营销计划与营销执行等内容。本书采用案例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行文,在深入浅出地介绍相关营销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对理论进行说明,对营销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教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入浅出,语言流畅,内容详尽、充实,脉络清晰。 本书作为一本融合了现代信息、网络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具有前瞻性的营销学教程,是作者近二十年从事营销学、广告学研究和兼职于各类企业的营销、销售、广告、培训和策划实践突出业绩的总结和经验凝聚,可作为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MBA及相关专业的营销管理学教程,同时也可作为企业中高级营销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观念的深入人心,营销和管理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紧密联系的整体:营销是对外的,即要首先看消费者有什么需求没有满足,企业的目标市场在哪里,然后确定市场策略;管理是对内的,即经理要考虑员工的需求,要找到合适的管理方法,要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和认知,也要有做事情的策略和方法。简言之,管理是对内的营销,营销是对外的管理!因此,营销管理对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书作为营销管理学的课程教材,共分十三章对内容进行阐述。分别介绍了营销管理与市场导向、发展基于盈利性客户关系的营销战略、营销环境及其分析方法、消费者市场及其购买行为分析、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战略、基本竞争战略与战略选择、管理产品和品牌决策、管理服务营销、管理定价决策、设计和管理分销渠道、整合营销传播与促销组合、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以及营销组织、营销计划与营销执行等内容。本书采用案例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行文,在深入浅出地介绍相关营销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对理论进行说明,对营销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教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入浅出,语言流畅,内容详尽、充实,脉络清晰。 本书作为一本融合了现代信息、网络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具有前瞻性的营销学教程,是作者近二十年从事营销学、广告学研究和兼职于各类企业的营销、销售、广告、培训和策划实践突出业绩的总结和经验凝聚,可作为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MBA及相关专业的营销管理学教程,同时也可作为企业中高级营销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