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26 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相关结果
View from nowhere
作者: (美)托马斯·内格尔( Thomas Nagel)著;贾可春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简介: 人的自我具有一种分裂的本性,它能超越自己的经验即从客观的观点来 思考世界,也能从自身所处的特殊视角即从主观的观点来看待世界。本书旨 在处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系问题。作者认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 看待客观性。客观性无法对世界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但解决的方法不是禁 止客观化,而是求得客观性与不可还原的主观性的协调,即以本然的观点看 世界。作者探讨了这个问题在身心关系、知识与怀疑、思想与实在及道德哲 学等方面的表现。作者处理这一问题的独特方法,为哲学探究开辟了一条全 新的途径。在形而上学、认识论及价值哲学等领域,本书都是一部极为重要 的著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作者: 陈先达主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简介:编者说明 这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受教育部社科司的委托而编写的。编写本书的目的是贯彻199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规定的精神,为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提供一本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一个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的新的哲学体系。这本教科书充分强调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不理解实践就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和变革所在;同时又强调在实践观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简介:本书在保持原版教材优点的前提下,充分吸收教师的合理建议,增强普适性,突出层次性,更加适合教学需要。本书审稿专家、教育部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瑞森教授认为,“这本教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基本观点的表述和阐发是简明的、正确的。该书吸收了当前我国哲学界的研究成果,并增加了‘三个代表’、与时俱进的新内容,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性,编写体例鲜明简洁,是一部较成熟的公共课哲学教材。” 这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为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提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其宗旨在于帮助大学生学习、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并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一个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相统一的理论体系。这本教材强调了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不理解实践的观点就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和革命变革;同时又强调了在实践观上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因为脱离了辩证唯物主义就无法划清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实用主义以及狭隘经验主义的界限。所以,在准确地阐述实践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掌握其精神实质是贯穿这本教材的指导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和教学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体系重在阐述这门学科的基本观点,它既要依据学科的科学体系,又要符合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规律。这本教材既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为依据,又充分考虑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实践的要求,并力图提供一种符合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从而再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内在联系。 这本教材是1999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修订本,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作了较大的调整、修改,并力图有所提高。修订的主要依据是教育部2003年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时也考虑到《200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的要求,力图使二者结合起来。在修订中,我们还充分考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以及专家、学者对原教材提出的宝贵意见,尽可能使这本教材贴近教师,贴近学生,适应教学实践。 这本教材是集体合作的产物。此次由陈先达、杨耕、陈志良共同修订和定稿。原教材的执笔者,除陈先达、杨耕、陈志良外,还有王霁、杨彦钧、郝立新、刘建军。 本书由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审。教育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瑞森教授,教育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叶敦平教授,受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委托审阅了这本教材,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贺耀敏教授非常关注这本教材的进展,责任编辑俞学明、李艳辉为这本教材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审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简介:放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教材,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推荐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修订本。自2003年6月出版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以其观点明确、重点突出、逻辑清晰、语言简练等鲜明特点,深受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实践也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确存在着不足之处,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需要更加深入而全面的阐释,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需要反思和补充,尤其是求真务实、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扩展了我们的理论视野,它们所内含的创新精神启示我们从新的高度去理解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我们决定对《马克思土义哲学原理》做一次修订,并向读者献上该书的第2版。 第2版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命名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同时又把实践的观点贯穿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中,并力图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2版没有改动第l版的总体框架,但对一些具体章节作了重要的调整、修改和补充:对第一章中的“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第二章中的“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集中体现:列宁的物质定义”的内容作了调整;对第三章中的“目的通过手段实现自身”,第四章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六章中的“社会的实践本质”、“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和功能”的内容作了修改;对第二章中的“五、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第四章中的“一、世界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第八章中的“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及其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的内容作了补充,增加了求真务实与实事求是、科学发展观与发展的关系、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则等方面的内容。此外,我们还作了一些技术性的修改。 此次修订由陈先达、杨耕承担。在修订过程中,我们力图保持和发扬第1版的优点,克服和弥补第1版的缺点和不足,以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不断完善。追求完善,这是学者应有的品格。
学哲学用哲学
作者: 李瑞环[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简介:本书是按专题摘编、真实记录李瑞环同志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著。 《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逻辑顺序,结合作者本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际,提炼概括出十个观点,构成本书主体的十个部分。一、从客观实际出发。二、坚持实践的观点。三、重视总结经验。四、掌握辩证分析方法。五、注意研究特殊性。六、坚持发展的观点。七、坚持生产力决定论。八、坚持群众观点。九、弘扬中华民族“和”的思想。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这十个部分既是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述和阐发,又是对上述观点的具体应用。每个观点皆从实践中来、从人民群众中来,每个观点又接受过实践的检验、人民群众的考验,体现了为民务实的风格。在精选每一章节时,编者筛选出重点反映上述观点的有关文章、论断、讲话,观点鲜明,针对性强。 全书既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理论修养,又体现了作者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理论修养的学风,还体现了作者求真务实、言之有物、诙谐幽默、平易近人的文风,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很强的可读性,是一部优秀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读物。
The New History of Marxist Philosophy
作者: 安启念著
简介:本书站在新世纪的高度,广泛吸收中外哲学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的最新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史做了新的审视与梳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及其在东西方国家发展的具体机制、经验教训、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富有创新精神是本书的突出特点。
Coffee and philosophy:a conversational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with reading
作者: 布鲁斯·N. 沃勒(Bruce N. Waller)著;肖红春,董琳利译
简介: 《咖啡与哲学:对话体哲学导论》通过三个大学生的激情论辩,围绕一些永恒的问题,以自然演进的方式呈现了西方哲学史中的观念、论证、反驳、批评、诘问和回答。书中的对话不仅自然地呈现了伟大哲人们的思想观点,而且能激发读者从哲学的高度去思考生活与人生。在领略思想交锋的过程中,我们还能感受到轻松、机智、幽默和善意,感叹哲学原来如此有趣,与我们如此之近。 心灵和身体可以分离吗? 世界是被决定的还是包含丰富的可能性? 私有财产真的是神圣不可侵犯吗? 贫富分化下能够实现真正的民主吗? 我凭什么成为我自己?
Philosophy of subjeetivity:an interpretation of human existence and its
作者: 郭湛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简介: 人的主体性问题是近代以来哲学的重要主题,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中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针对西方学者对现代性和主体性的批判, 以及由此而来的人们对“还有没有、还要不要主体性”的困惑,郭湛编著 的《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作了深入的分析和观点鲜明的回 答。《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除“导言”和“结语”外,共 十章。前五章,首先提出主体和主体性概念,分析了主体性的矛盾内涵, 论述了人生的阶段和个人主体性的演化,然后讨论了群体主体性、人类主 体性,以及个人、群体和人类主体性的一致性。后五章,由人的认识的主 体性开始,论及对象化中的主体性,强调生产、建设和创造的主体性,而 后分析了当代主体性困境的实质,进而探讨了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以 及信息与网络时代人的主体性问题。
Dream weaver:one boy’s journey through the landscape of reality
作者: 杰克·鲍温(Jack Bowen)著;阮航,陈燕译
简介: 苹果是红色的吗?什么是红 ?如果我们不去看,不去听,不去尝,不去嗅,所有的颜色、声音、 气味和味道还存在吗? 为什么柏拉图说智者是那种知道自己一无所知的人? 14岁的我还是十年前的我吗?我用什么证明我是我? 我们已经认出了飞碟,还能称之为不明飞行物吗? 与14岁男孩伊恩一起,进行一系列奇特的游历。你会了解150多位哲学 家的观点――从苏格拉底、孔子到诺曼?乔姆斯基。在每一章,伊恩都会 遭遇一场发人深省的历险,跟随他,读者会追问那些永恒的哲学问题。 梭罗曾经说过:“成为一名哲学家,不仅仅是有敏锐的思想,也不仅 仅是去建立某个学院,而是要爱智如命。由此要过一种简朴、独立、高尚 而值得信赖的人生。” 跟随杰克?鲍温的《织梦人》开始我们的哲学之旅 吧!
从思考到思考之上
作者: 李天命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简介: 如何思考得确当灵锐?如何生存得愉快而有意义?如何可以面对死亡而不失宁定安然?此乃“思、生、死”三题——人生最根本、最切实、最重大的三个思想性问题。本书正是对此三题的奠基探讨。 原初哲学最主要的形式是谈话。本书前导篇即以机智幽默兼坦诚直爽的对话抛砖引玉,然后由主体篇、总览篇依次铺开。思考三式,招简功深;三大盲潮,一一剖驳。李天命博士面对曲解,“不动如山”;面对名关,“开心不变态”:面对生死,“神秘乐观”。 读前“忙、盲、茫”,读后“静、劲、净”。
因果观念与休谟问题
作者: 张志林著
简介: 《因果观念与休谟问题》凭借语言分析和案例研究的双重方法,立足于重要经典文献和当前研究现状,独创性地提出了因果关系、因果描述、决定论描述、概率描述、因果律、因果式自然律、因果解释等一系列新的定义,有根有据地对许多流行观点提出了有趣的反驳。尤值一提的是,作者重新发现了长期被哲学界遗忘的“休谟因果问题”,并尝试性地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解决方案。《因果观念与休谟问题》是一本充满个性的创新之作。
杜维明先生访谈录
作者: 杜维明,卢风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简介: 《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是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卢风与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及哲学讲座教授杜维明先生的访谈录,主要讨论现代性的价值导向。现代社会以目益复杂的制度和日益发达的媒体激励,劝诱人们以努力赚钱、及时消费的方式追求人生意义,其价值导向是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而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实质是物质主义。《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着力分析如此粗俗的价值观何以能成为强有力地影响制度的主流价值观。整个访谈探讨了现代性的价值导向、进步主义与文明的可比性、多元主义与相对主义、主客二分以及事实与价值的二分、体知与闻道、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等问题。杜维明先生关于消解排斥性二分、回归“根源性智慧”、儒家与基督教比较、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等论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作者: 陈先达,杨耕编著
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3版)》是为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提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其宗旨在于帮助大学生学习、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并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一个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相统一的理论体系。这本教材强调了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不理解实践的观点就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和革命变革;同时又强调了在实践观上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因为脱离了辩证唯物主义就无法划清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实用主义以及狭隘经验主义的界限。所以,在准确地阐述实践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掌握其精神实质是贯穿这本教材的指导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和教学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体系重在阐述这门学科的基本观点,它既要依据学科的科学体系,又要符合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规律。这本教材既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为依据,又充分考虑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实践的要求,力图提供一种符合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从而再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内在联系。 这本教材是1999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修订本,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作了较大的调整、修改,并力图有所提高。修订的主要依据是教育部2003年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时也考虑到《200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的要求,力图使二者结合起来。在修订中,我们还充分考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以及专家、学者对原教材提出的宝贵意见,尽可能使这本教材贴近教师,贴近学生,适应教学实践。
New history of marxist philosophy
简介: 本书站在新世纪的高度,广泛吸收中外哲学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的 最新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史做了新的审视与梳理,在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实质及其在东西方国家发展的具体机制、经验教训、当前面临 的主要问题以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富有创新精神是本书的突出特 点。
Beyond the death
作者: 霍韬晦著
简介: 建国六十年,人间一甲子。中国走过了漫长的革命斗争的道路,如今正在开放,经济生活正在改善,国际地位正在上升,百年宏愿逐渐得成。中国文化则来迟一步,现在仍未得到全面复苏;她的通透的历史智慧与对生命意义的寻求尚未为国人所悉,大家仍然挤着登上由西方开出的全球化列车。但令人宽慰的是,中国文化复苏的条件已经出现:随着西方霸权没落,金融体系崩溃,人类在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轨道上迷失之后,必然要对自己的历史作出深刻的反省。经过了几千年的文明,由石器时代到今天的科技社会,由争夺猎物到今天的争夺市场,由以物易物到今天的竞相消费,人类究竟要往何处去?在地球资源日益缺乏的今天,如何应付资本主义的高速运转?更严重的,为了产品的销售,必须鼓吹享受和拥有,成功以财富衡量。背后的推动力,就是人类无限的贪欲和自我。这样下去,就不只是经济危机,而是文化危机和人类生存的危机。
哲道行者
简介: 大智大慧能尽除一切烦恼——这是幻想。烦恼是无法尽除的,烦恼是生 命本身的一种成分,不太烦恼就OK。只要知道异性有些心思不是你所能够了 解的,知道这一点就已经是一种非常受用的了解了。有智无情者白活,有情 无智者乱活。有脑无心者不解情,有心无脑者浪费情。
Strangerhood of philosophy
作者: 陶国璋著
简介: 《哲学的陌生感》采用散文形式谈论哲学问题,全书的主题围绕自我、 生存和生命。作者以浅白的语言探究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常思考的人生问题 ,带引大家反省自我、反思生活,尝试从生命中体验哲学的奥妙,寻找人生 的方向。
Individuals:An Essay in Descriptive Metaphysics
作者: (英)彼得·F.斯特劳森(Peter F.Strawson)著;江怡译
简介:作者在书中主要阐述了一种描述的形而上学,即认为形而上学应当满足于描述我们关于世界的思想结构,研究世界与作为世界一部并以某种方式与之相关联的人类的一些普遍必然的特征;摧毁了他所谓的“修正的形而上学”,即认为实在是比现象界更为终极的观点,认为只有满足某些标准的事物才是真实的,由此引出关于现象和实在的不同领域的区分。 在逻辑实证主义和日常语言哲学所掀起的一片反形而上学的喧嚣中,本书重新确立了形而上学作为一门值得尊敬的理智学科的地位。逻辑、语言、形而上学被结合在一起加以探讨,许多原本被抛弃的论题成为分析哲学的中心话题;“形而上学”课程生重新成为大学哲学系的必修科目。
Logical basis of metaphysics
作者: (英)迈克尔·达米特(Michael Dummett)著;任晓明,李国山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简介:《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中文修订版)》最为系统地反映了作者哲学思想的全貌。全面阐述了意义、真与反实在论等问题。从弗雷格的意义理论出发。作者阐发了弗雷格的涵义和指称的概念,对弗雷格关于涵义与指称区别的论证做了进一步的辩护,批判了真值条件意义理论,提出了辩护主义的意义理论以及意义理论的显示原则、交流原则,试图把应用于数学领域的直觉主义逻辑方法推广到日常语言领域,解决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问题,以奠定其哲学理论的逻辑基础。
Guide to Marxist philosophy classics
作者: 聂耀东主编
简介: 本书介绍了那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较大影响的著作,其中 既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也包括他们在不同历史时 期和不同社会条件下的继承者的著作。对这些著作的介绍是从三个方面进行 的:历史条件、主要观点和简要评述。在观点介绍时,力求忠于作者原意。 考虑到一些著作的评价存在争议,在简要评述时对不同评价观点做了说明, 以供读者阅读和研究时参考。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