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66 项 “[战国]孟轲”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战国)孟轲著;金良年注评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
简介:《孟子》内容简介:过去习惯将儒家思想称为“孔孟之道”,“孔”当然是“至圣先师”孔子,“孟”则是指战国时代儒家著名学者孟轲(约前372一前289),被称为“亚圣”。他的故乡在现今山东的邹县,距孔子的家乡不远。司马迁在《史记》中只为他作了一篇一百四十字的传记,其中还包括了近五十字的时代背景介绍,因此,后人对他生平的了解十分粗略。 据说他的父亲名激,很早就去世了,幼年的孟轲实际由母亲抚养长大。孟子在早年很得力于母亲的教诲,汉代刘向《列女传》中记载的“孟母三迁”故事,后来还写进了大名鼎鼎的训蒙读物《三字经》,被作为贤母教子的典范而广泛流传,在过去几乎家喻户晓。孟子长大后,曾“受业子思之门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奠定了他以儒家学说为终生信仰的基础。学业成就后,他像当时许多学者一样,一面设帐授徒,一面游历各国,向诸侯国君阐说自己的主张。他曾先后到过齐、宋、滕、魏、鲁等国,并一度担任齐宣王的客卿,在齐国的稷下学宫讲过学。据《史记》记载,由于当时的君主不采纳他的治国主张,所以他就不再过问世务,而以著作的方式来阐发儒家学说,写成了《孟子》一书。但后人一般认为,今天所见的《孟子》并非出于孟子自作,它和《论语》一样,也是由他的门徒编纂而成的,不过与《论语》稍有不同的是,其中的部分章节很可能经过孟子的亲自润饰。朱熹也曾说过:“《论语》多门弟子所集,故言语时有长长短短不类处。《孟子》疑自著之书,故首尾文字一体,无些子瑕疵。不是自下手,安得如此好!”(《朱子语类》卷十九)现在流传的《孟子》共有七篇,约三万五千余字,据《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的记载,西汉时的《孟子》传本有十一篇,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孟子》七篇属“内篇”,另有《性善》、《辨文》、《说孝经》、《为政》(前三篇或作《性善辨》、《文说》、《孝经》)等四篇为“外篇”。
出版社:岳麓书社,2000
简介: 孟子名轲,邹国(故城在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安王十七年(前385年),卒于周赧王十一年(前304年)前后。关于他的父母,我们知道得很少。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买东家豚肉”及“不敢去妇”等故事,刘向的《列女传》还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很得力于母亲的教导。 孟子出生时,孔子的孙子子思也已去世若干年了。他曾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离娄下》)《荀子·非十二子篇》把子思、孟轲列为一派,《史记·孟荀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是较为合理的。 关于孟子的生平,我们从《孟子》原书考察,孟子第一次到齐国正当齐威王之世。他在齐大概不甚得志,连威王所馈兼金百镒都谢绝了(《公孙丑下》)。威王三十年,宋王偃始称王,而且要行仁政(见《滕文公下》,孟子便到了宋国。告戴不胜多荐贤士(《滕文公下》),答戴盈之间(同上),都在这个时期。在孟子看来,宋王偃左右贤人大概不多;既不能使宋王偃为善,孟子也就在接受馈赠七十镒(《公孙丑下》)后离开了。当他留在宋国的时候,滕文公还是太子,因去楚国,道经宋国国都彭城,而两次和孟子相见(《滕文公上》)。不久,孟子回到邹国,和邹穆公的问答(《梁惠王下》)大概在这个时候。或许由于孟子说话过于率直,引起了穆公的不满,便停止了馈赠,因而使得孟子绝粮(见应劭《风俗通·穷通篇》)。滕定公死了,文公“使然友之邹问于孟子”(《滕文公上》)。鲁平公即位,将要使孟子学生乐正克为政(《告子下》),孟子便到了鲁国。可是因为臧仓的破坏,孟子便有“吾之不遇鲁侯,天也”(《梁惠王下》)的慨叹。滕文公嗣位,孟子便去了滕国。文公“问为国”,又使“毕战问井地”(《滕文公上》)。齐人打算修建薛邑城池,文公害怕,又曾请教孟子(《梁惠王下》)。和许行的信徒陈相的辩论(《滕文公上》)也在这个时候。滕国究竟只是个方不过五十里的小国。孟子很难有所作为,为梁惠王后元十五年,便来到了梁国,这时,他已年近七十了。和梁惠王的问答(《梁惠王上》)应该都在这一时期。第二年,惠王去世,襄王嗣位,孟子和他一相见,印象就很坏(《梁惠王上》)。这时,齐威王已死,宣王嗣位,孟子便由梁来齐。“加齐之卿相”(《公孙丑上》),“出吊于滕”(《公孙丑下》)都在这几年间。宣王五年,齐国伐燕。两年之后,“诸侯将谋救燕”(《梁惠王下》),孟子劝宣王送回俘虏,归还重器,和燕国臣民商量立君,然后撤兵。可是宣王不听,第二天,燕国和诸侯的军队并力攻齐,齐国大败。齐宣王便说“吾甚惭于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因此辞职。他一方面非常失望,一方面又因年岁已大,主张又不能实现,只得说道:“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馀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公孙丑下》)孟子这时年已七十馀,从此便不再出游,而和“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志,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 了。 关于《孟子》的作者,我们认为上面所引的太史公的这段话较为可信。这单,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概念:《孟子》一书的撰写,虽然有“万章之徒”参加,但主要作者还是孟子自己,而且是在孟子生前便基本上完成了。关于这一点,魏源在《孟子年表考》中有所体会:“又公都子、屋庐子、乐正子、徐子皆不书名,而万章、—公孙丑独名,《史记》谓退而与万章之徒作七篇者,其为二人亲承口授而笔之书甚明(咸丘蒙、浩生不害、陈臻等偶见,或亦得预记述之列)。与《论语》成于有子、曾子门人故独称子者,殆同一间,此其可知者。”
简介:《大学》(春秋)孔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要实现这三个修养目标,必须按照八个条目来循序渐进地实行。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春秋)孔子 在古人心目中,此书是修身治国的宝训。因此,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中国人的圣书。它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过深远、持久的影响,后人称之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中庸》(春秋)子思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劂中。 《孟子》(战国)孟轲 孔子以后最有影响的一位儒家大师。被世人奉为“亚圣”。唐代思想家韩愈认为,孔子的精髓惟孟轲传承,“柯之死,不得其传”,足见孟子的地位。 《尚书》(战国)孔子 是我国现存最古老而完整的史书,它是对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历史最原始最真实的记录,保存了我国上古时代极为珍贵的史料,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南宋蔡沈在《书经集传序》中所说:“天下大经大法,皆载此书。” 《周易》(商)姬昌编著 历代帝王用它卜知朝代更替,江山短长;居官者用它爻知仕途吉凶;百姓用它封卜旦夕祸福。 《诗经》(春秋)孔子 梁启超说:“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礼让》(西汉)戴圣 人人各有欲望,争则纷乱,礼则安邦。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相敬,天下可治。 《左传》(春秋)左丘明 适时地提出了“夫民,神之主”和“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主题,记载并肯定了邾文公、郑子产、齐晏婴等政治家所提倡的“重民”思想。大胆地阐扬和维护平民利益,重视“人事”作用,敢于怀疑“天道”权威,字里行间洋溢着古代民主思想的风采与人文精神的底蕴。
出版社:岳麓书社,2009
简介:《孟子译注》主要内容简介:孟子是儒门亚圣,他的思想是上承孔子、下启荀子的先秦儒学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他的“仁政思想”和“性善论”等对后世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2012
简介: ◆论语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死后由其弟子或再 传弟子辑录整理而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论语》全书共20篇,493章,其内容涉及广泛,涵盖了哲学、政治、 伦理、经济、文学、道德等诸多方面,是研究孔子生平及其儒家学说的主 要资料。◆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主要经典,由孟子及其弟子以散文的形式合作撰写 而成。其内容涵盖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哲学理念以及人生道德修养等诸多 方面。和《论语》一样,其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对 中国人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中国先 秦以后孔、孟并举,他们的学说统称为“孔孟之道”。
作者: [战国]孟轲著;吴兆基编译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1999
简介:《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和思想,同时也记载了孔子一些弟子的言行和思想的著作。《孟子》大体上属于政治哲学,但又不限于此。孟子在政治哲学的框架内,进一步论及了经济、哲学、修养、教育等问题。
作者: [(战国)孟轲著];王常则译注
出版社: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幼年丧父,靠母亲抚育成人。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他悉心钻研孔子学说,后来成为儒家第二位大师,被称为“亚圣”。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均不被采纳。六十多岁回家乡,聚众讲学,著书立说。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发展。他生活地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劝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根本行不通。孟子还主张社会分工,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却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结论,为阶级剥削和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一生活动于战国中期。是孔子思想和政治主张的继承者、发扬者,也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大师和代表人物。后世,1083年被宋神宗封为“邹国公”,1331,被元文宗加封为“邹国亚圣公”。至今被世人尊称为“亚圣”。 在中国,“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位有远见的母亲真是没有白费心思,她的儿子孟轲终于在中国历史上久享盛誉,与儒学始祖孔子一道被称为“孔孟”,孟子本人也被尊为“亚圣。”在这部著作中,作者构建了完整、庞大的孟学体系。千百年来,无数学者把这一庞大的学说体系条分缕析,或以注疏、章旨形式,或以旁通、体认等名目,指出孟学所蕴含的价值。 《孟子》一书是研究孟子思想最直接、最可靠的材料。从汉代开始,研究《孟子》、为之注疏者,代不乏人,尤其是宋神宗熙宁年间《孟子》被尊奉为经书之后,注疏者更是日见其众。在数以千计的《孟子》研究著作中,受到人们一致赞誉的主要有三种,即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和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另外,宋孙爽的《孟子注疏》和清代宋翔凤的《孟子赵注补正》也是较有影响的注本。下面分别略作介绍: 《孟子》成书之后,最初是作为诸子之书流传的。至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孟子派的儒生也惨遭横祸,但《孟子》书却没受到什么损害,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赵岐说:“孟子既没之后,大道遂绌。逮至亡秦,焚灭经术,坑戮儒生,孟子徒党尽矣。其书号为诸子,故篇籍得不泯绝。”(《孟子题辞》)到了西汉时代,《孟子》的地位稍有提高。汉文帝时曾一度把《孟子》立于学官,设置博士,称为传记博士。传记是经书的附庸,在古籍中其地位列于经、子之间。可见《孟子》在西汉初年的地位比之秦代有所提高。汉武帝即位之后,由于实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政策,只立五经博士而废置传记博士。《孟子》于是乎又从传记退回到诸子地位,终两汉之世也没有什么变化。由于《孟子》在汉代基本上是作为诸子之书流传的,所以研治《孟子》的人数不多,不象经书那样热门。两汉研治《孟子》的著作见于著录的,计有扬雄《孟子注》、程曾《孟子章句》、郑玄《孟子注》、高诱《孟子章句》、刘熙《孟子注》和赵岐《孟子章句》凡六家。至今,除赵岐《章句》外,其余几种皆已散佚,只有在清代的辑佚书中纔能窥见一些一残缺的片段。 本书除收入了《孟子》的全文外,还附有详尽的注释及通俗易懂的白话译文。本书内容丰富,注释细致全面,较好地反映了原著的思想内涵。该书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部古代文学经典,对弘扬传统文化、充分发挥经典古藉的作用具有较大的帮助作用。
作者: (战国)孟轲著;张文修编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
简介:《孟子》是儒家《四书》之一,它在儒家典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人。他的先世已不可考,赵歧在《孟子题辞》中说,孟子是鲁国公族孟孙氏的后代,所以他将母亲归葬于鲁。杨向奎先生认为,这种说法是比较可信的。《春秋演孔图》和《阙里志》说他父亲名激,字公宜;他母亲姓仉,这些说法都不可确信。 《孟子》一书对于儒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继承并发展了孔了的思想。宋代理学家程颐说:“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又说:“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作者: [(春秋)孔丘著];刘宏章注释.孟子:全文注释本/[(战国)孟轲著];乔清举注释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2000
简介:尽管现而今,我们早已习惯并使用白话文近一个世纪了,可中国世代流传的诸子百家典籍,尤其是儒家学说,在中国的历史文化长河里依然要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宋代赵括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孟子则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虽然书中多为治国平天下一类的言论,其实在我们今人的生活中依然可以得益颇多。 《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和思想的一部书,同时也记载了孔子一些弟子的言行和思想。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言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所以,《论语》就是孔子的弟子把听孔子讲课以及孔子与时人、弟子谈话时所作的笔记,加以整理、编纂而成。 《论语》的成书,大约在战国时期。传到汉代初年时,有三种不同的本子,这就是《鲁论语》、《齐论语》和《古文论语》。《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二十二篇,比《鲁论语》多出“向王”、“知道”两篇,其它篇章的章句也多有不同。《古文论语》是汉景帝时鲁恭王刘余在曲阜孔子旧宅的壁中发现的。《古文论语》有二十一篇,也没有“向王”和“知道”两篇,但把《尧曰》篇“子张问”又另为一篇,于是便有了两个“子张”篇。《古文论语》当时没有传授,所以在汉代初年,实际上只有《鲁论语》和《齐论语》两个本子流传。到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以《鲁论语》为基础,把《鲁论语》与《齐论语》融合为一,称《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照《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作《论语注》,成为后世的流传本。后人为《论语》作注释的极多,主要有三国时何晏《论语集解》,南朝皇侃的《论语义疏》,北宋邢禺的《论语注疏》,南宋朱熹的《论语章句集注》,清朝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近人主要有程树德的《论语集解》,杨树达的《论语疏证》,杨伯峻的《论语译注》,钱穆的《论语新解》,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等。 《论语》在汉代是被作为传,列为初学者的必读书,先学习《论语》和《孝经》,然后再进而学习五经(《诗经》、《尚书》、《易经》、《仪礼》、《春秋》)。从宋以后,《论语》被列为经。从汉至清朝二千年间,《论语》一直是中国初学者的必读书,是儒家最主要的经典,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和精神风貌的形成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今天,《论语》也是我们研究儒学,特别是研究孔子的最主要的思想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死于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是殷商的苗裔。孔子自己也说:“而丘也,殷人也。”(《礼记·檀弓上》)周武王灭了殷商,封殷商的微子启于宋。孔子的先祖即是宋国的宗室。到孔子曾祖孔防叔时,因避宋国内乱而迁居到鲁国。孔防叔曾担任过鲁国的大夫。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其母颜征在。叔梁纥做过陬邑宰,人称之陬人纥。孔子生于陬邑昌平乡阙里(今山东省曲阜东南)。孔子三岁丧父,家道衰落,所以孔子说:“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论语·子罕》,下引《论语》只注篇名。)二十岁左右曾作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放牧),都是地位低下的小官吏。三十岁左右即以知礼著称,开始招收学生,以讲学为业。三十五岁因鲁发生内乱,第一次离鲁适齐,一年后返鲁。五十一岁时,孔子任中都宰,颇有政绩,“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升为司空,后又迁为大司寇,主管司法工作。五十五岁时,因与季氏的矛盾,弃位,第二次离鲁,周游列国,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陈国、蔡国等,十四年后,孔子六十八岁又返回鲁国,继续从事教育,整理古典文献。孔子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有七。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作者: (战国)孟轲著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
简介:《中国古代文化全阅读第1辑6:孟子(注音版)》孟子(约前372-前289年),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学成后,历游齐、帛、滕、魏等国,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孟子》一书即是记载其活动及他与时人、弟子相互论辩、问答之书,是孟子学说思想的代表作。《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相传另有《外书》四篇,已佚。《中国古代文化全阅读?孟子》大义,论性善,论养气,论尽心知性知天,论义利王霸,论井田封建什一,论民贵君轻,论仁义孝弟等等,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孟子也由此被公认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致有“亚圣”之称。其书自汉之后,盛行于世。至宋代,列为儒家经典之一,自此孔、孟并币尔,“孔孟之道”成为中国正宗儒学的代名词。
出版社: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
简介: 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大儒,孔子后一人,有“亚圣”之称。幼年曾得力于母亲的教诲,后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本书记载了孟子的出世、讲学、周游列国、著书立说特别作齐宣王客卿时发展孔子仁政主张的故事。一事一图,生动有趣。是了解传统文化,解读孔孟之道的有益读本。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简介:《孟子:中国古典名著全译典藏图文本》是战国孟轲所著的《孟子》。《孟子:中国古典名著全译典藏图文本》结构包括原文及注释。注释详实,通俗易懂,让读者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古代文学的渊源。《孟子:中国古典名著全译典藏图文本》将提高读者自身的文化修养,激发您对古典文学的探寻兴趣。这是一本优秀的课外教育读物,不妨一阅。 中国古典名著全译赏析典藏图文本。
出版社:崇文书局,2004
简介:《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所著。《孟子》主要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其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孟子》也是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孟子》是古典散文从章到篇的划时代的代表,它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所著。主要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其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本书呈现该著作的原文,且对文章要义进行了解说,最后还有译文,方便读者阅读理解。
作者: (战国)孟轲 著,孙玉莹 译注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8-8-1
简介:《孟子选注》系《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系列之一。《孟子》不仅是一部儒家的经典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集。其文章不仅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而且浅近如话、明白晓畅,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影响深远。《孟子选注》中的七篇互相独立,运用了“言近而旨远”的方式,集中表达了孟子的思想主张。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简介:孟子与孔子齐名,被尊为“亚圣”,是儒家的先师之一。《孟子》集中收录了孟子的言论和学说,为儒家经典中的“四书”之一。 全书虽仅3万余言,但却言简义丰,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孟子》倡导仁政王道,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写下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千古名言。《孟子》雄辩精深,说理精到,文笔优美,曲折尽情,开散文之先河,在思想、文章方面对后世影响甚远。
作者: (战国)孟轲著;(东汉)赵歧等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1998
简介: 孟子名轲,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邹城市),大约生于公元前三八五年前后,卒于公元前三00年前后。孟子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思想,成为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在封建社会中,孟子被推崇为仅次于孔子的第二位圣人,号称“亚圣”。 《孟子》一书是研究孟子思想最直接、最可靠的材料。从汉代开始,研究《孟子》、为之注疏者,代不乏人,尤其是宋神宗熙宁年间《孟子》被尊奉为经书之后,注疏者更是日见其众。在数以千计的《孟子》研究著作中,受到人们一致赞誉的主要有三种,即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和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另外,宋孙爽的《孟子注疏》和清代宋翔凤的《孟子赵注补正》也是较有影响的注本。下面分别略作介绍: 《孟子》成书之后,最初是作为诸子之书流传的。至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孟子派的儒生也惨遭横祸,但《孟子》书却没受到什么损害,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赵岐说:“孟子既没之后,大道遂绌。逮至亡秦,焚灭经术,坑戮儒生,孟子徒党尽矣。其书号为诸子,故篇籍得不泯绝。”(《孟子题辞》)到了西汉时代,《孟子》的地位稍有提高。汉文帝时曾一度把《孟子》立于学官,设置博士,称为传记博士。传记是经书的附庸,在古籍中其地位列于经、子之间。可见《孟子》在西汉初年的地位比之秦代有所提高。汉武帝即位之后,由于实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政策,只立五经博士而废置传记博士。《孟子》于是乎又从传记退回到诸子地位,终两汉之世也没有什么变化。由于《孟子》在汉代基本上是作为诸子之书流传的,所以研治《孟子》的人数不多,不象经书那样热门。两汉研治《孟子》的著作见于著录的,计有扬雄《孟子注》、程曾《孟子章句》、郑玄《孟子注》、高诱《孟子章句》、刘熙《孟子注》和赵岐《孟子章句》凡六家。至今,除赵岐《章句》外,其余几种皆已散佚,只有在清代的辑佚书中纔能窥见一些一残缺的片段。 赵岐《孟子章句》是汉代《孟子》研究之硕果仅存者,也是完璧流传至今的最早一部《孟子》注本,因此它是研究汉代孟子学的唯一可靠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赵岐(一0八二0一),字分卿,东汉末年京兆长陵人,最初名嘉字台卿,后因避难而改名字。赵岐与当时中常侍唐衡之兄京兆虎牙都尉唐玹有矛盾。延熹元年,唐玹任京兆尹,赵岐乃其治下之民,于是避祸出逃。唐玹果然逮捕了赵岐的家属宗亲,陷以重法,全部杀掉。赵岐出逃后,隐姓埋名,四海为家。在北海郡卖饼为生时,遇到一位叫孙宾石的人,二人交了朋友,并把赵岐带回家藏于复壁之中。唐玹死后,赵岐纔又回到京师为官。相传他的《孟子章句》就是在流亡期间完成的。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刊记序》评论《孟子章句》说:“赵岐之学以较马、郑、许、服诸儒稍为固陋,然属书离辞,指事类情,于训诂无所戾。七篇之微言大义,籍是可推。”《四库总目提要》也评论说:“蓋其说虽不及后来之精密,而开辟荒芜,俾后来得循其途而深造,其功要不可泯也。”总起来看,这两家的评论大致还是符合实际、较为允当的。 赵岐注的最大优点,是在名物训诂方面保存了不少古义,注释大体上也较为精到。大概因为赵岐离战国时代较近,对古代的成语、习语较为熟悉。后世的注家,因时代久远,对一些一古代的常用语较为生疏,因此往往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例如《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折枝一词在古代是指按摩、搔痒等一些解除身体疲乏的动作,因此赵岐说:“折枝,按摩,折手节解罢枝也。一罢枝,即疲肢。赵注准确地解释了“折枝”的含义。但唐人陆善经不明“折枝”的古义,解释成“折草木之枝”。表面上看起来陆说似乎很通俗,而实际上是望文生义。朱熹也不懂“折枝”之义,所以袭用了陆善经的错误。又清赵佑《四书温故录》说:“《文献通考》载陆筠解为声折腰枝,犹今拜揖也。”把“折枝”解释成弯腰拜揖,也是因不明古义而出现的望文生义。由此可见,赵岐注在保存古义方面功劳匪浅。
简介:诸子经典 《诗经》〔春秋〕孔丘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诗歌305篇,为 孔子删订。它以黄河流域为文化背景、以现实主义精神为艺术特 征,反映了周初至春秋五六百年的史实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怒 哀乐,内容丰富,如一部百科全书,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欣赏 价值。它是我国古代诗歌园圃中的一朵久艳不衰的瑰丽奇葩,它 与《楚辞》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两大不朽源头。曲阜 孔庙设有诗礼堂,孔子主张诗礼,认为不读《诗经》无以为文, 不懂礼,无以为人,由此可见《诗经》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 《楚辞》屈原、宋玉等 屈原(公元前353—公元前276),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 人。宋玉,生卒年代史载不详,楚国人。《楚辞》是一部收录了 屈原、宋玉等楚辞大家作品的集子。书中以鸿篇长句见称,且绝 少章句重复,内容丰富,句法组织灵活,内含多幻多姿、浓郁艳 丽的文学意蕴。它以长江流域为文化背景,以浪漫主义精神为艺 术特征,开创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诗歌的第一个光辉典范,它与 《诗经》在我国文学史的殿堂上形成了双珠竞彩、“诗”“骚” 合璧的灿烂景观。 《论语》〔春秋〕孔丘 孔丘(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 山东省曲阜县)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 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将他的言论记录汇编而成的语录体散 文的典范,为“四书”之一。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中国人的圣 书,汉代以来,成为人们必读之书,元代被定为科举用书。在 古人的心目中,本书就是修身治国的宝训。北宋名相赵普晚年 常读本书,爱不释手,从中领悟理政决策的道理,后人称之为 “半部论语治天下”。 《孟子》〔战国〕孟轲 孟轲(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是继孔子之后先秦儒家学派的又一重要代表人物。《孟子》一 书从孔子的“仁”学出发,对人生的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系统 的探讨,形成了先秦哲学史上第一个完整的人学体系。它提出 了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端,进而指出了发现善端、发挥 善端的方法,并加以外推提出了“民贵君轻”、施“仁政”、 以“王道”治理天下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是继《论语》 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儒学私人著述。为“四书”之一。 《大学》〔春秋〕曾参 《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最主要的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 的一篇,后经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抽出改编而独立出来,南宋朱熹 又对其增补作注,与《论语》、《孟子》、《中庸》同时刊行,人称 “四书”。读《大学》可明白做人的道理。 《中庸》〔战国〕子思 《中庸》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它与《论语》、《孟子》、《大 学》并称“四书”,是一篇儒家哲学论文,是人们行事、反醒、约 束自己的道德规范,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是古代科举考试必读书 目之一。 《荀子》〔战国〕荀况 荀况(公元前334—公元前236),又称荀卿,战国后期赵国 人,先秦儒家最后一个大师。《荀子》一书内容广泛,全面 记载荀子在政治、经济、军事、哲学等方面的思想,其天道 论和性恶论最为引人注意。荀子的思想吸取了先秦各家学说 的精华,集先秦思想之大成。 《礼记》〔西汉〕戴圣 《礼记》传说为西汉经学家戴圣编辑,它是一部影响很大 的儒家经典。有学者中肯评价说:“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 意识形态影响最大的儒书中,《礼记》仅次于《论语》,比 肩于《孟子》,而远超于《荀子》。 《墨子》〔战国〕墨翟 墨翟(约公元前476—公元前390),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针对社会问题,提出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 乐、尊天、事鬼、兼爱、非攻等十项主张,包含了平等互助、友 好相处、天下一家、主持公道等一整套社会博爱共济思想。对后 世民间农民均平思想、市井侠义风格以及老百姓盼望盛世、明君 清官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老子》〔春秋〕李耳 李耳,又称老聃,被尊为道家鼻祖,其生卒不详。其著 《老子》,又称《道德经》,以“道”为最高实体范畴来说 明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同时“道”又是 人类社会所必须遵守的准则。该书采用格言体,文辞质朴, 散韵结合,内容富于哲理,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黄老”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是重要的一页。 《庄子》〔战国〕庄周 庄周(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 人物。《庄子》一书通过神话和寓言的形式,表达了不计名 利、适性逍遥、物我两忘的退隐思想。该书文字汪洋恣肆, 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奇诡莫测,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 诗意。如《逍遥游》中巨鲲化为大鹏,《秋水》中河伯望洋 兴叹等,都写得气格宏张,境象雄伟,在先秦哲理散文中极 其罕见。 《列子》〔战国〕列御寇 列御寇,生卒年不详,可能为春秋末至战国初郑国人。 《列子》通过像“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百余个寓言 故事,以质朴简洁的语言,生动流畅地表达了关于宇宙自然 代谢和人的生死问题等许多深刻的思想内涵,因而具有很高 的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部具 有鲜明特色和重要影响的著作,在古代文学史也留下了一道 灿烂的风景线。 《商君书》〔战国〕商鞅 商鞅(约公元前390—公元338),原姓卫,又称卫鞅或 公孙鞅,后于秦受封于商邑,故而又称商君。战国中期法家 思想的代表。《商君书》蕴藏商鞅所代表的法家学派经典的 法制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社会历史观点,同时也记 录着秦国的一些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乃至变法的史实。 通过本书,可以看出法家革故鼎新的变法思想的精髓,得出 秦国从贫弱脱颖而出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原因,贪图改革者 商鞅的思想与政治魄力。 《韩非子》〔战国〕韩非 韩非(约公元前280—公元233),韩国人,先秦法家思想 集大成者。《韩非子》一书将法、术、势有机结合,建立另一 套以集权专制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 思想。书中阐述的社会发展观、天道观和认识论,都含有唯物 主义辩证法思想。该书所主张的法制思想对封建社会中央集权 制度的建立产生重大影响。秦统一后实施的实际上是韩非的法 家思想,而历史上的儒家正统往往挥舞着韩非子法家的大旗, 形成了中国奇特的“名儒实法”的现象。 《管子》〔春秋〕管仲 管仲(公元前725—公元前645),名夷吾,字仲或敬仲,春秋 齐国颖上(今安徽省颖上县)人,齐国著名政治家。《管子》一书 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论理、自 然科学待诸方面,揉合了法、儒、道、阴阳诸家思想,是我国春 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一部非常重要作品,书中丰富多彩的理论 中所蕴藏的许多哲理和真理,有些至今熠熠生辉。 《周易》〔西周〕姬昌 《周易》是一部远古占筮之书,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 分。前者由六十四卦组成,包括占筮、预见吉凶成败、历史事件、 战争情况、生产经验、商业贸易、婚姻习俗、宗教祭祀、民间歌谣 等广泛内容,其中独特的阴阳互补方法,是朴素的辩证思想方法, 最具有价值;后者是对前者的解释,在意义上有所开拓。本书对中 国古代哲学、宗教、文学、史学的发展起了重大影响,它所高扬的 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的积极进取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所谓 读《周易》,知天命。 《黄帝内经》〔战国〕佚名 《黄帝内经》,作者不详,黄帝为托名,是中医理论的 奠基之作。该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对战国以前中 医进行概括和总结,形成独特而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凡摄 生、预防、生理、病理、病因、病机、诊法、治则、脏象、 经络、五运六气、方药、针炙、导引、按摩等理论,莫不赅 备,乃中医理论之渊薮。全书讨论了内科、外科、妇科、五 官科189种病证,321种证侯,以及砭石、针法、炙法、汤液 等多种治病方法。几千年来,该书的理论体系一直指导着中 国医疗临床实践。 《孙子兵法》〔春秋〕孙武 孙武,字长卿,生卒不详,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 惠民县)人,伟大军事家。《孙子兵法》是现存我国和世界军事 理论史上最早形成战略体系的一部兵学专著。全书从战略理论 的高度论述战争问题,内容丰富而深刻,充满智慧,涉及到战 争规律,哲理、谋略、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以及气 象等多方面内容,堪称古代兵学理论的宝库和集大成者,被誉 为“兵经”、“百代谈兵之祖”,且已蜚声海外,在世界军事 学术史上占有极突出的地位。中国人实际上把《孙子兵法》奉 为谋略“圣经”、把孙子本人奉为兵家始祖。 《孙膑兵法》〔战国〕孙膑 孙膑,原名和生卒均不详,因曾受膑刑,故世人称之为 孙膑。战国齐国人,当时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指挥家。 《孙膑兵法》继承了《孙子兵法》的基本内容,在很多方面 又有所发展,在战争观、战略、战术和军队建设方面都有独 到的见解。本书《擒庞涓》中所创造的“围魏救赵”,攻其 必守的战法,已成为中外军事史上避实击虚的著名战例,被 历代军事家和军队统帅所效法和运用,毛泽东曾对这一战例 作出高度评价。此外,《陈忌问垒》中的“增兵减灶”,制 造假象诱敌就范的战法,也成为历史上设伏的重要典范。 《尉缭子》〔战国〕尉缭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的一部著名典籍,历代受到 学者们的高度重视,清人任兆麟认为“不在孙武以下”,对研 究中国军事学史、哲学史、先秦史都有很高价值。 《吴子》〔战国〕吴起 吴起(前440—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战国时 代著名军事家。《吴子》继承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总 结了战国军事思想和观点,与《孙子兵法》齐名,并称为“孙 吴兵法”,被奉为兵学经典。 《鬼谷子》〔战国〕鬼谷子 鬼谷子,传说姓王,名诩,一说名禅,尊为王禅老祖。《鬼谷 子》一书集中论述论辩和游说的方法,除此之外还涉及一些治国、 治军道理。内容博大精深,发人深省,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德国、 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地也有很大影响。 《孝经》〔战国〕孔门后 《孝经》是孔门后学编纂的阐述“孝道”的经书。它以“孝治天 下”为宣扬孝道的唯一宗旨,历来为统治者所重视。汉代以后直到 清朝灭亡,它一直作为国民教育的蒙学读物,对中国思想观念影响 极大。 《吕氏春秋》〔秦〕吕不韦 吕不韦(?——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属河南)人,秦国丞 相。《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门下食客共同编纂而成的,是对先 秦众家学说的兼采和综合,是一部具有杂家性质的典籍。全书体 例完整,编纂有序、眉目清晰,在先秦典籍中堪称首创。吕不韦 曾悬赏千金以求增删一字,可见本书的价值所在。该书“备天地 万物古今之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具有相当规模和统一 结构的私人学术著作。 《淮南子》〔西汉〕刘安 刘安(?—122),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淮南王。《淮南 子》是一部杂家名著,以道为主,兼采儒、法、兵等诸家之说, 行文论说有条理,析事明畅深刻,多用神话和传说,既有史料价 值,又有恢宏谲怪色彩。 《尚书》佚名 《尚书》是“上古之书”,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相传为 孔子编订。全书以记言的体例记录了远古圣王贤臣的言论,尽 管只言片语,往往胜过一大篇道理,历来受到最高的敬意,是 中国许多重要传统观念的源头和中核。自汉代以来,它一直是 儒家的重要经籍之一,为后世学子所研读,并形成了一门专门 之学:“尚书学”。 《左传》〔春秋〕左丘明 左丘明,生卒不详,春秋时鲁国人,曾任史官。《左传》是 《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 体史著。全书记载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255年间的历史 事件,春秋时期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天文、地理、神鬼、 灾祥、文化、风俗等方面的事情均有收录,内容富比《春秋》, 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该书“情韵并美,文彩照耀”,描写生动真 实,谋篇布局严整善变,是中国史传文学领域的一颗明星。梁启 超称赞本书的问世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秦汉以降史界 不祧之大宗。” 《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儒 学大师,哲学家。《春秋繁露》是一部儒家经典,书中集中 阐发了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为特征的天人观、历史观和政 治观,力图把大一统的封建是度神圣化、永恒化,维护和巩 固封建的君权、父权、夫权,在历史上产生极深远的影响。 《史记》〔西汉〕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 汉史学家。《史记》以人物的活动为中心来叙述朝代更迭和重 大事件的演进,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真实地记录了中国 古代的天文、地理、历法、礼乐、政治、经济和少数民族等情 况,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一言”的扛鼎 之作,同时又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山之作,被鲁迅称赞为“史 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两千多年来成为史学和文学同 共的典范。也是毛泽东终身推崇的“两部大书”之一。 《贞观政要》〔唐〕吴兢 吴兢(670—749),字西斋,汴州浚仪(今河南省开封市) 人。唐代著名历史学家。《贞观政要》是一部颇具特色的专 题性政治史,是对中国二千多年封建史上最辉煌的一段大唐 盛势的鼎盛时期即贞观时期唐太宗君臣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 的全面总结,意图为当时的统治者玄宗提供鉴戒,以扭转危 局。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此书,反映它当作施政的重要参考, 书中许多论断至今仍闪耀着哲理的光辉,给人以启迪。是从 政为官的必读之书。 宗教经典 《华严经狮子章》 《华严经狮子章》是唐代高僧法藏所著,内容深奥,思想精 粹成熟,言简意赅,是华严宗理论的代表之作。 《阴符经》 《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托名黄帝,真正作者尚无 定论。它用诗的语言阐释天地万物变化一般规律,提出人应按天 道行事。本书历来被道教界推崇,被奉为与《道德经》相比拟的 道经。 《金刚经》 《金刚经》是一部成书最早的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主要 讲述佛教的认识论哲学,被历代高僧称之为诸佛之智母,菩萨 之慧父。 《性命圭旨》 《性命圭旨》不署撰者姓名,托尹真人高弟所著。书中采 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内丹修炼的理论与功法做了详尽的阐述, 真可谓是“扫清譬喻,泄尽天机。” 《抱朴子内篇》 葛洪(284—363),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省) 人,东晋著名学者、道教大师。《抱朴子·内篇》主要讲述修仙 证道的道理,基础内容包括神仙论、养生术、炼丹术三大主题。 其养生之道最为珍贵,书中载述了近10种养生方法,如行气、房 中、导引、辟谷、服食、医药、佩符、符水等。另外对各种护生 的方术也有所猎涉,如登涉之道、隐论之道、坚齿之道、聪耳之 道、目明之道等等,这些方法直到现在仍具有一定的价值。本书 是中国古代生命哲学的权威论著。 《楞严经》 《楞严经》是唐代神龙元年(705)从天竺译来的佛经,其核心 内容讲修定,是一部大乘秘密部定学经典。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影响极为广泛而又深远,对现代社会仍具有重大价值。 《坛经》〔唐〕慧能 慧能(638—713),俗姓卢,范阳(今北京市西南)人,禅宗 六祖,禅宗南宗创始人,中国佛教史和哲学史上的传奇人物。 《坛经》是中国浩繁的汉字佛籍中唯一被称为“经”的佛教典 籍,提出了“心即真如”的佛性论和“顿悟成佛”的方法认以 及“凡夫即佛”的宗教结论,以简明言快的方式确立了新的成 佛途经,并体现了反传统的革新精神,对后世不少思想家如李 贽、谭嗣同等产生了积极的启发作用,其“直指心性,见性成 佛”的思想,上承孟子、下启宋明理学,是陆王心学的重要思 想来源,其所代表的禅宗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出现了“禅诗”、“禅画”之说。 《黄庭经》 《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基本经典之一,它用七言韵语写成, 且言简意赅,文字古朴,蕴含丰富内容,它与《道德经》、《周易 同参契》相提并论,是中国古典气功四大经典之一。 《般若波密多心经》 《般若波密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从印度译来的佛经, 短小精萃,言简意丰,代表了佛教思想的精华,便于持诵,历 代广为流传。 《妙法莲花经》 《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是历朝高僧所讲经、诵经 最多的一部,被称为“经中之王”。 《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是“净土三经”中流传最广的一部,内容主要是 宣说西方极乐世界的美妙及称名念佛的功德。宋明以后成为寺院 每天必念的日课,在家信徒也多能背诵。 《太上感应篇》〔北宋〕佚名 《太上感应篇》成书于北宋末年,作者不详,是一部短小精 深、与《道德经》齐名的道教典籍。作者借“太上”之口阐发了 他的观点,指出求道者只要不懈地行善,必能得到天神的佑护, 实现追求的目标。由于作者极力倡导在世俗生活中行善去恶,因 而这部道经又被人们当作善书,并称尊为“善书之首”。 《太极图说》〔南宋〕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称廉溪先生,宋明理学的 开山鼻祖。本书开一代学风之先,被清圣祖康熙皇帝誉为“有 宋理学之宗祖”。 《维摩诘经》 《维摩诘经》是从外国译入的一部非常有影响的大乘佛 教经典,其道理宏博精深,为中国佛教各宗派的形成提供 了理论基础。 《百喻经》 《百喻经》是印度僧人伽斯那扎撰佛经译成中文的新 书名,是佛祖释迦牟尼历次讲法言论的实录。经中的故事 诙谐风趣,含义广博深刻,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文豪鲁 迅、诗人冯雪峰、学者周绍良等均出版过此书并提倡。 家训经典 《颜氏家训》〔南北朝〕颜之推 颜之推(531—595),湖北江陵人,南北朝教育家。《颜氏 家训》是我国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教材,书中涉及范围非 常广泛,经典训话、史事考订、礼俗重失、居家处世之道、养 生归心之要,以及历算、音乐、书画、医药等所谓的“杂艺” 皆有所论述。对德育、智育、体育的全面培养尤为重视,对学 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也作了有益论述。它开近代早期教育论 和现代终身教育论的先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 系宏大的家训专著。 《孔子家语》佚名 《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古书, 体例与《论语》相近,在篇幅上远超出《论语》,内容十分丰 富,对孔子的先世,孔子的出生死亡、孔子的日常生活,孔子 的教学活动、政治活动,以及孔门弟子的言行,都有记录和介 绍。全书重点记述孔子的思想主张,尤其是政治主张、伦理道 德思想、教育思想和方法,现在仍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该书 与《论语》珠联璧合,是研究孔氏家学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 《治家格言》〔清〕朱相庐 朱相庐(1617—1688),名用纯,字致一,自号相庐,江苏昆 山人,清代学者。《治家格言》全文五百余字,以警句,箴言的 形式讲述了许多为人处世、修身治家的道理,是我国古代的家教 名篇。 蒙学经典 《三字经》〔南宋〕王应麟 王应麟,生卒不详,字伯厚,南宋庆元人,宋代学者。 《三字经》是我中南宋到清末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启蒙读 物。它既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塑造普 通中国人的自然观、伦理观、道德观、价值观、历史观上也 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古人赞之“袖里通鉴纲目”,“若能 句句知诠解,子史经书一贯通。”在海外本书也备受青睐, 日本、俄罗斯、欧美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大学将之列为东方 语系汉语专业的初级读物。在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 为《儿童道德丛书》之一。 《千字文》〔南朝〕周兴嗣 《千字文》四字一句,通篇用韵,朗朗上口,行文流畅,气 势磅礴,词藻华丽,内容丰富,广为世人喜爱和传诵,是一部优 秀的启蒙读物。 《绝妙好词》〔元〕周密 周密(1232—1298),字公瑾,号草窗、萍洲,又号四水 潜夫、弁阳老人。元代济南人,宋末三大词人之一。《绝妙 好词》大体反映了南宋词坛婉约格律词的艺术成就。 《千家诗》〔南宋〕刘克庄— 《千家诗》收录了南北朝、五代、唐宋时期的368人的1281首 诗,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有不少作品为人熟知诵吟。 《百家姓》〔南宋〕佚名 《百家姓》,作者不详,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与《三字经》、 《千字文》并列为我国古代优秀启蒙读物。 《增广贤文》〔清〕周希陶 《增广贤文》,作者不详,曾为周希陶增订并刊行。全书以 千字的妙文,以格言的形式,阐述了对人际交往的看法,介绍了 待人接物的经验,极具有说服力和生命力。 《唐诗三百首》〔清〕蘅唐居士 蘅行居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今江苏无锡 人。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朝不同时代的77位诗人的310首诗。 由于这些诗皆为精选好诗,又便于学习成诵,因而收到了老幼 皆宜、雅俗共赏的效果,成为家吟户诵影响久远的读物。后来 屡经翻刻重印,流传之广,200年未尝稍息。 文论经典 《文心雕龙》〔南朝〕刘勰 刘勰生卒不详,字彦和,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寄居 京口(今江苏镇江),南朝文学理论家。《文心雕龙》是我国 第一部全面而又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其内容十分丰富,包 括文学史、文学概论、文体论、创作论、文学批评、文学鉴 赏等方面的论述,全面讨论了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鉴 赏等一系列基本原理和方法。该书结构完整、体系严密,篇 章之间互相照应,互相补充,在古代文论著作中独一无二, 是中国文化史上空前绝后之作。 《人间词话》〔清〕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又 号永观。浙江海宁人,中国近代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和 美学家。其著《人间词话》是一部文艺批评论著,从现实出 发,对诗词的境界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他所提出的进行艺 术创造或学术研究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 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光阑珊处”, 广为后人传知。 轶事经典 《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 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刘宋宗室,袭封 临川王。《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本小说,因它主要记载两汉魏 晋时代一些人物的轶闻琐事,鲁迅称之为“志人小说”。全书分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从品行、个性、素养、气 质、道德、才能等诸般品质方面对士大夫们的言谈轶事进行纪实 性描写。开创了“志人”文言小说流派,其玄远隽永的叙事语言 及其生动传神的白描手法,为《三国演义》、《水浒传》、《儒 林外史》、《红楼梦》等白话长篇小说提供了艺术经验。该书堪 称中国文化史中的一座宝座。 神话经典 《山海经》佚名 《山海经》是一部以神话为主又包罗万象的多学科典籍,称得 上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除记载了大量的神话资料外,还涉及到天 文、地理、历史、宗教、哲学、民族、名俗、动植矿物和医药卫生 等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因而此书的性质至为奇特。历代学者对它 有不同的分类。该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独特而无可替代的 地位。 百科经典 《梦溪笔谈》〔北宋〕沈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字浙江杭州)人,北 宋杰出的科学家。《梦溪笔谈》是一本笔记体学术著作,广 泛地记载了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就。全书内容包括 天文、历法、气象、数学、地质、地理、物理、生物、化学 、医药、工程建筑、工艺技术、语言文字、文学、卜筮、史 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该书是中国古代八大科学名著之 首,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科学史上的 坐标”。 《天工开物》〔明〕宋应星 宋应星(1587—1661),字长庚,江西奉新县人,明末 科学家。《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一部优秀的科技著作。内 容十分丰富,涉及农业、蚕丝业、纺织业、染料生产、农用 机械、制糖业、陶瓷业、铸造业、造船业、打制业、采煤 业、烧矿业、制油业、采矿业、兵器制造、造纸业、颜料 生产、制曲、珠宝开采等古代重要生产行业。全面记录了 我国明代及前代科技领域所得的巨大成就,科技价值很 大,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集大成之作。“国故中最值得 赞许的一部科学典籍”,中国古代八大科学名著之一。 权谋经典 《三十六计》佚名 《三十六计》作者及成书时间均无可考,它是中国古代智能 谋略宝库里一件精美绝妙的作品。 《六韬》〔战国〕佚名 《六韬》又名《太公六韬》,作者托名姜太公,真实姓名不 可考。它与《孙子兵法》一样在全世界受到推崇和研究。 《三略》〔战国〕黄石公 黄石公,真实姓名不详,相传是曾给张良授书的神秘圮上老 人。《三略》是我国第一部讲述战略问题的专著。 《诸葛亮将苑》〔三国〕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水)人,三国 时期蜀汉丞相,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诸葛亮将苑》是我国古 代军事史上专门论述为将之道的兵书,全书以为将之道为核心展 开论述,内容涉及择将之道、为将之道、用兵之道、取胜之道等 多个方面。指出了为将者应该具有的品格、修养、能力、素质, 以及应该克服的弊病等。本书论述全面、充分、精辟,深受历代 军事家和研究者们的推崇,被称之为中国历史上“专论为将之道 的第一部书”、“一本古代的将才学”,“统军带兵的将领的必 读之书”。 《便宜十六策》〔三国〕诸葛亮 《便宜十六策》不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兵书,其中治国道理 占很大篇幅,是一部“治国治军的经典”。 《刘伯温百战奇略》〔明〕刘基 《刘伯温百战奇略》,作者真实姓名不详,刘基(伯温)是托 名。它全面系统地论述古代的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历来为兵 家重视和推崇,赞誉颇多。 《曾胡治兵语录》〔民国〕蔡锷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近 代爱国将领。《曾国治兵语录》系统地反映了清末湘军统帅曾 国藩、胡林翼的治军思想和治军方法,深为蒋介石推崇。 《菜根谭》〔明〕洪应明 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生平不详。《菜根谭》 是一部语录体的说禅劝世作品,全书的内容主旨为:说禅劝 世,宣扬佛、道儒思想;对大千世界的深刻认识与透辟剖析 及对修心养性、齐家治国的精彩论说。该书对佛教教义丰富 智慧的阐发,对社会的深刻洞察与剖析,对人们认识历史, 认识现实,认识人与事物、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有重大启 迪意义。书中发人深省的哲理与确切恰当的设哈被日本企业 界视为搞好企业管理的信条。《环球》杂志对日本出现《菜 根谭》热评价说:“论企业管理的书籍成千上万,而从根本 上说,多数抵不过一部《菜根谭》。”为人处世,必读《菜 根谭》,“嚼得菜根,百事可为”是中国人处世哲学之一。 《围炉夜话》〔清〕王永彬 王永彬,生平不详,清朝人。所著《围炉夜话》是一本相当 深刻的人生教科书。书中林林总总有数百条人生格言警句,虽然 都是三言两语,但可谓“立片言而居要”,内容相当深刻。贯穿 首尾的思想多为正宗的儒家学说,催人奋进,颇具教育意义。古 人云:开卷有益。本书中有关处世之道的格言妙语俯拾即是,读 了令人对人生有了更深层的领悟。 《智囊》〔明〕冯梦龙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明末文 学家。《智囊》是作者对智慧这一学问研究心得的结晶,是一部 很有价值、很有影响的类书。 游记经典 《徐霞客游记》〔明〕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朝著 名旅行家、文学家和地理家。一生用去30余年功夫游历和考察 了相当于今天中国19个省区直辖市的地方,将所见所闻详尽生 动地记录下来,著成《徐霞客游记》一书。书中从山川源流、 地形地貌地考察到奇峰异洞、暴布温泉的探索;从动植物生态 品种到工业、矿产、农业、运输业、城市建筑的记述;从风土 人情的了解到民族关系和边陲防务的关注等莫不详备真确,被 誉传为“千古奇书”、“古今一大奇著”。
出版社:岳麓书社,2011
简介: 古典名著犹如世代相传的火种,它点亮了人类的智慧和情感。 《孟子》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孟子(阅读无障碍本)》由杨伯峻、杨逢彬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