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的研究取向是政治科学研究,目标是建立一个系统化的政治博弈论框架,以期有助于分析和解释政治事实。
在本书中,政治博弈与政治的概念是无甚差别的,都是指具有公共性特征的权力(博弈)活动。围绕这个概念,我们对政治博弈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包括研究参与政治博弈的人,即政治博弈者(第2篇),以及政治博弈的环境、过程(第3篇)和结果(第4篇)。我们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一定的政治博弈结果是如何造成的?本书的研究显示,政治博弈的结果只能从政治博弈的过程中去寻求解释。而对于政治博弈过程,人性与个性是解读其奥秘的关键,因为政治博弈的过程就是人们参与政治博弈活动的过程,而人们为什么要参与政治博弈,以及怎样参与政治博弈,这都要从人性和个性中才能得到解答。就人性而言,在我们的观察中,理性人并不是什么假设,而就是一个事实,尽管有一些限制。人性是对人们行为的普遍性解释,但不是充分的解释,我们还必须注意个性差异才行,否则我们就难以解释人们行为的差异。有了对人性与个性的了解,我们就能够充分解释政治博弈决策为什么会是那样的,但这对于解释政治博弈结果来说却不够充分,因为政治博弈的结果不仅取决于政治博弈决策的情况,它还取决于政治博弈决策的实施情况,于是政治博弈环境以及政治博弈资源这些因素便渗透到政治博弈过程中来了。所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才构成了对政治博弈结果的完整解释,甚至我们可以尝试据此来对政治博弈结果进行一些预测。
本书并不是简单地套用当前的博弈论框架来研究政治问题,实际上在书中,我们对当前的博弈论做出了重大改造:一是把作为目前博弈论基础的被动博弈模式,改造为以主动博弈模式(又包括观念博弈和信息博弈两种类型)为主,兼顾被动博弈。一句话,我们要知道,人们往往不仅参与博弈,而且还构建博弈;二是把目前仅仅作为对策论的形式化的博弈论,改造为兼顾博弈决策实施问题的经验的行为理论。所有这些改造都源于我们的研究取向,即政治科学研究的要求,而目前的博弈论作为形式理论,是与这个要求格格不入的。或许,这两大改造就是本书最大的特色。此外,建立系统化的政治博弈论框架,这本身也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
目录
序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阐发道德的理想主义
1.1时代悲感与意义唤醒
1.2开出药方:“道德的理想主义”
1.3儒学是一人文的道德宗教
第2章心性论与性善说:牟宗三政治哲学的基础(上)
2.1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本体”考察
2.2心性:牟宗三新儒家政治哲学的“神髓”
2.2.1“照着说”心性:——即存在即活动的绝对本体
2.2.2“接着说”心性:——“良知坎陷”造成心性论哲学新形态
2. 3中国式“奇里斯马”崇拜及其政治阴影
第3章心性论与性善说:牟宗三政治哲学的基础(下)
3.1从“心理合一”处说人性
3.2“人性善”不是现代政治的必要前提
3.2.1“幽黯意识”与“相对人性论”
3.2.2“合群体性”与“善”:兼论“性善论”政治哲学的流弊
第4章中国政治精神与政治形态论
4.1中国民族文化精神之反省
4.2理性的运用表现与理性的架构表现之政治形态
4.3“以曲通而明”:由“运用表现”转为“架构表现”
4.3.1“曲通”与“良知的自我坎陷”
4.3.2圆融与曲折:良知是个内在紧张的概念
4.4牟宗三的“政道”与“治道”观
4.4.1政道与治道的概念诠释
4.4.2儒、道、法三家治道之比较
4.4.3治国之道:“德治”抑或“法治”
第5章牟宗三论道德自由、立宪民主与理性国家
5.1道德自由与政治自由合一论
5.1.1道德理性下的“自由”和“自由主义”
5.1.2“坎陷”以成立政治主体的自由
5.1.3置入伯林关于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视野
5.2民主政治是“新外王的第一义”
5.2.1“现代化的本质”:开出民主政治
5.2.2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呼唤、纠错及其无力
5.3道德理性之民族国家
5.3.1创立政制、建立国家: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历史任务
5.3.2评牟宗三之“自由主义政府、唯心主义国家”
第6章结束语:“去魅时代”与政治文明
6.1牟宗三政治哲学的保守主义特征
6.2“后牟宗三”的新儒家政治哲学向何处去?
6.3构筑“去魅时代”的政治文明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阐发道德的理想主义
1.1时代悲感与意义唤醒
1.2开出药方:“道德的理想主义”
1.3儒学是一人文的道德宗教
第2章心性论与性善说:牟宗三政治哲学的基础(上)
2.1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本体”考察
2.2心性:牟宗三新儒家政治哲学的“神髓”
2.2.1“照着说”心性:——即存在即活动的绝对本体
2.2.2“接着说”心性:——“良知坎陷”造成心性论哲学新形态
2. 3中国式“奇里斯马”崇拜及其政治阴影
第3章心性论与性善说:牟宗三政治哲学的基础(下)
3.1从“心理合一”处说人性
3.2“人性善”不是现代政治的必要前提
3.2.1“幽黯意识”与“相对人性论”
3.2.2“合群体性”与“善”:兼论“性善论”政治哲学的流弊
第4章中国政治精神与政治形态论
4.1中国民族文化精神之反省
4.2理性的运用表现与理性的架构表现之政治形态
4.3“以曲通而明”:由“运用表现”转为“架构表现”
4.3.1“曲通”与“良知的自我坎陷”
4.3.2圆融与曲折:良知是个内在紧张的概念
4.4牟宗三的“政道”与“治道”观
4.4.1政道与治道的概念诠释
4.4.2儒、道、法三家治道之比较
4.4.3治国之道:“德治”抑或“法治”
第5章牟宗三论道德自由、立宪民主与理性国家
5.1道德自由与政治自由合一论
5.1.1道德理性下的“自由”和“自由主义”
5.1.2“坎陷”以成立政治主体的自由
5.1.3置入伯林关于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视野
5.2民主政治是“新外王的第一义”
5.2.1“现代化的本质”:开出民主政治
5.2.2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呼唤、纠错及其无力
5.3道德理性之民族国家
5.3.1创立政制、建立国家: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历史任务
5.3.2评牟宗三之“自由主义政府、唯心主义国家”
第6章结束语:“去魅时代”与政治文明
6.1牟宗三政治哲学的保守主义特征
6.2“后牟宗三”的新儒家政治哲学向何处去?
6.3构筑“去魅时代”的政治文明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浙江省中学数学和物理名师教学研究论文集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