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20年工业节能情景研究

副标题:无

作   者:戴彦德,等

分类号:

ISBN:9787513639712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总结了中国工业发展和能源消费的主要特征,借鉴日本工业转型的历史经验,并预测中国工业及能源消费的前景。同时,在研究2020年工业及重点行业的节能情景的基础上,提出工业“十三五”节能的政策建议。

目录

**章中国工业发展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一、中国经济和工业发展转型升级势在必行/1
(一)全国经济增速和工业部门发展速度大幅回落/2
(二)工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3
(三)工业行业利润大幅下滑/5
(四)工业产品出口遭遇新的“瓶颈”/5
(五)企业成本上升压力加大/6
(六)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压力加大/7
二、中国工业转型发展面临严峻挑战/9
(一)“十二五”规划描绘了工业转型的良好前景/9
(二)工业企业转型面临的实际困难/10
(三)社会各界对未来工业经济发展仍存在不同认识/12

第二章中国工业发展和能源消费回顾
一、工业是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部门/16
(一)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16
(二)工业对GDP增长具有拉动作用/16
(三)高耗能产品产量大幅增加有力支持了家园建设/18
(四)高耗能产品在国际上的比重持续提高/19
二、工业能源消费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20
(一)工业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20
(二)高耗能为特征的原材料工业是近年工业能源消费的重点/22
三、工业节能是中国节能工作的重中之重/24
(一)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持续下降/24
(二)有力地支撑了全国节能目标的实现/26
(三)推广先进技术和淘汰落后是“十一五”工业节能的*主要途径/26
(四)工业企业是节能工作的主体/29

第三章从日本工业转型历史经验看未来中国工业及能源消费前景
一、主要国家转型时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变化规律/34
(一)工业转型阶段划分及特点/35
(二)主要发达国家工业转型时期经济增速和产业结构变化规律/36
(三)各国工业化进程中主导产业变化规律/37
二、日本工业转型发展历程/39
(一)日本工业转型发展时期的基本特点/39
(二)日本工业转型时期典型行业发展状况/46
三、中国和日本工业转型发展对比研究/59
(一)中国1998—2011年工业发展规律/59
(二)中国和日本工业转型发展期间的对比/68
四、从工业转型规律探索中国工业未来发展前景/87
(一)研究方法/87
(二)各行业工业增加值的测算结果/93
(三)各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测算结果/107
(四) 整个工业部门的测算结果/131
五、研究结论/133
(一) 关于日本工业转型的经验/133
(二)关于中国1998—2011年工业发展的规律/134
(三)关于未来中国工业部门的发展趋势/134
(四)关于未来中国工业部门的节能目标/135
第四章2020年工业及重点行业节能情景研究
一、分析方法和模型框架/137
(一)方法论/137
(二)模型结构和主要假设/140
二、钢铁工业节能情景分析/143
(一)钢铁工业总体概况/143
(二)主要设备生产能力和能源利用效率/146
(三)模型构建/151
(四)主要假设/152
(五)主要结果/154
三、建材工业节能情景分析/154
(一)行业发展总体情况/155
(二)行业能源消费状况和能效水平/157
(三)模型构建/160
(四)主要假设/160
(五)主要结果/162
四、有色金属工业节能情景分析/163
(一)行业发展总体情况/163
(二)典型高耗能产品生产情况和能效水平/167
(三)模型构建/171
(四)主要假设/172
(五)主要结果/174
五、石油化学工业节能情景分析/174
(一)行业发展总体情况/174
(二)典型高耗能产品生产情况和能效水平/176
(三)模型构建/180
(四)主要假设/181
(五)主要结果/182
六、电力工业节能情景分析/183
(一)行业发展和能源消费/183
(二)能源效率提高/188
(三)模型构建/191
(四)主要假设/192
(五)主要结果/194
七、工业节能情景分析的主要结果/196
(一)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和终端能源消费量/196
(二)终端能源消费的行业结构/198
(三)工业终端能源消费的品种结构/200

第五章结论和建议
一、主要结论/203
(一)转型升级阶段工业发展的特点/203
(二)2020年以前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展望/206
(三)影响工业节能的主要因素/207
(四)关于“十三五”时期的工业节能目标/211
二、政策建议/213
(一)突出节能对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作用/213
(二)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企业节能积极性/214
(三)做好重点行业节能工作/215
(四)强化非高耗能工业的能源利用效率/216
(五)推动节能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217
(六)加强工业节能基础能力建设/219


表目录


表2-1主要高耗能产品产量变化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18
表2-22000—2011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21
表2-3“十一五”期间按主要高耗能行业分类的能源消费量及构成/24
表2-4工业部门节能对全国节能量的贡献度/26
表2-5中国主要工业行业主要先进节能技术应用情况/28
表3-11951—1965年日本钢铁产业合理化计划投资明细/47
表3-2工业子行业轻重工业划分具体方式/60
表3-31998—2010年工业及其子行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总结/61
表3-4各阶段增速大于工业平均增速行业种类及数量总结/63
表3-5增速时序变化形态及对应行业/64
表3-61998—2010年工业子行业发展形态分类/67
表3-7中国主要化工产品产量年均增速总结/81
表3-8中国汽车年产量在世界上的位次变化/86
表3-9工业各子行业“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比重预测结果(基于方法一和方法二)/94
表3-10主要化工产品2015年和2020年产量/99
表3-11电力工业预测全社会用电量/102
表3-12未来工业子行业及总体工业增加值增速估计结果/103
表3-13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估计总结/109
表3-14几种主要有色金属单位产品能耗“十二五”规划目标/110
表3-15根据几种化学产品推算出的化学工业总能耗/117
表3-16纺织工业主要产品年均增速的设定/118
表3-17几种纺织产品单位综合能耗的规划数值/119
表3-18纺织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预测结果/119
表3-19供电煤耗国内外对比/122
表3-20电力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计算结果/122
表3-21石油、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计算结果/123
表3-22工业子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预测结果/125
表3-23工业主要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的测算结果/128
表3-24工业总体单位增加值能耗情景设定/133
表4-1中国钢铁产量和占世界比重的变化趋势/144
表4-2中国粗钢产量500万吨和1000万吨以上企业数量及占比变化趋势/145
表4-32005—2012年重点钢铁企业工序能耗/147
表4-4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
(GB21256—2007)/148
表4-5现有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耗限额限定值
(GB21256—2007)/150
表4-6新建粗钢工序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准入值/150
表4-7粗钢生产工序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先进值/150
表4-8“十二五”期间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152
表4-9钢铁行业主要产量变化假设/153
表4-10钢铁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的变化结果/154
表4-11“十一五”期间全国水泥与熟料产量及增速/155
表4-12“十一五”期间水泥单位产品能耗变化/158
表4-13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16780—2007,GB16780—2012)/161
表4-14水泥行业情景主要假设/162
表4-15建材其他行业主要假设/162
表4-16建材行业和水泥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的计算结果/163
表4-172005—2012年主要有色金属产量/164
表4-182005—2011年中国再生金属利用量与总产量比重/166
表4-19电解铝企业单位产品能耗标准(GB21346—2008)/168
表4-20铜冶炼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GB21248—2007)/169
表4-21铅冶炼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GB21250—2007)/170
表4-22锌冶炼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GB21249—2007)/171
表4-232005—2011年主要有色金属能耗指标/171
表4-242015年主要有色金属产量预测/172
表4-25“十二五”期间有色金属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录/172
表4-26有色金属行业主要产量变化假设/173
表4-27有色金属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的变化结果/174
表4-28我国石油化学工业主要产品产量/175
表4-292010年石油化学工业部分产品开工率/176
表4-30主要石油化工产品的产量变化假设/182
表4-31石油和化工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的变化结果/182
表4-32中国人均装机容量和人均用电量变化/185
表4-33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数/187
表4-34发电用煤及其占全国煤炭消费量的比重/187
表4-352000年以来中国各种发电方式的装机容量及比重变化/188
表4-362000年以来中国的发电量及其结构/189
表4-372000年以来中国发电部门的能源效率变化/190
表4-38发电企业能耗限定值基础值/190
表4-39发电企业能耗准入值/191
表4-40发电企业能耗先进值的基础值/191
表4-41中国电网的线损率/191
表4-42中国“十二五”电力发展主要目标/193
表4-43中国“十二五”电力发展主要目标/194
表4-44中国工业能源消费的变化/196
表4-45中国终端用能工业能源消费的变化/197
表4-46中国电力部门中计入工业部门统计口径的能源消费量的变化情况/198
表4-47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四大原材料工业的能源消费/199
表4-48可能情景下四大原材料工业占工业终端能源消费总量
的比重/199
表4-49可能情景下其他工业的终端能源消费总量/200
表4-50可能情景下其他工业占工业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200
表4-51可能情景下中国工业终端能源分品种消费/201
表4-52可能情景下中国工业终端能源消费结构/201
表4-53四大原材料工业的能源分品种消费/202
表4-54四大原材料工业的能源分品种消费结构/202


图目录


图1-1中国GDP增速和工业增加值增速的关系/2
图1-22004—2012年中国水泥产量和过剩产能变化/3
图1-3主要地区人均水泥产能变化/4
图1-4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销售利润率变化/5
图1-5国际原油价格/6
图1-6中国的空气污染——酸雨/8
图1-7美国航空航天局于2013年初拍摄的中国华北地区的雾霾情况/8
图2-12000—2012年中国GDP和工业增加值增长情况/17
图2-22000—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中,轻、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比较/17
图2-32010年中国主要高耗能产品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比重/20
图2-42000—2011年能源消费总量与工业能耗增长情况/21
图2-52005—2010年高耗能行业能耗增长情况/22
图2-62005—2010年主要高耗能产品单位综合能耗变化情况/25
图2-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按企业规模划分)/29
图2-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按登记注册性质划分)/30
图3-1日本、韩国工业转型时期经济增速变化情况/36
图3-2主要国家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37
图3-3经济长波理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业化进程/38
图3-4日本“二战”后人均GDP变化情况/40
图3-5日本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变化情况/41
图3-6日本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速情况/41
图3-7日本城市化进程/42
图3-81965—1975年日本工业发展速度和三类工业的发展速度变化/43
图3-91965—1975年日本工业发展情况/44
图3-101966—1976年日本工业各行业增加值增速/45
图3-111955—1995年日本钢铁产量时序变化/48
图3-12日本钢铁产量与钢铁工业增加值关系的变化/48
图3-13日本钢铁行业吨钢增加值的变化(1990年不变价/吨)/49
图3-141955—2004年日本铜、铅、锌产量时序变化/50
图3-151955—2004年日本原铝和再生铝产量时序变化/51
图3-161955—2004年日本有色金属行业的产量与增加值/52
图3-17日本有色金属行业吨有色金属增加值的变化/53
图3-181955—2005年日本水泥和平板玻璃产量时序变化/53
图3-191955—2004年日本建材行业的产量与增加值/54
图3-201955—2000年日本主要炼油产品产量时序变化/55
图3-211955—2000年日本炼油行业的典型产品产量与增加值/55
图3-221948—2008年日本发电量及其构成/56
图3-231943—2003年日本发电主要燃料消耗量/57
图3-241948—2004年日本汽车产量和汽车出口量/58
图3-25日本汽车产量和汽车制造业增加值/59
图3-26中日两国在可比时期GDP年均增速比较/69
图3-27中国和日本三产相对比重比较/70
图3-281998—2011年中国采选业和主要轻工业增加值比重变化/71
图3-291998—2011年中国主要重工业增加值比重变化/72
图3-30中国和日本主要轻工业增加值比重的比较/73
图3-31中国和日本主要重工业增加值比重对比/75
图3-32中日可比时期钢铁产量和铁钢比比较/77
图3-33中国1975—2010年各种有色金属产量变化/79
图3-34中国和日本可比时期有色金属产量变化趋势比较/80
图3-35中国和日本可比时期水泥产量变化趋势比较/81
图3-361991—2010年中日主要化工产品产量变化趋势比较/83
图3-371991—2011年中国成品油产量时序变化/85
图3-38中国和日本可比时期成品油产量变化趋势比较/85
图3-39中日可比时期汽车产量和增速比较/87
图3-40中国工业未来发展情景研究思路示意图/88
图3-41学习曲线示意图/90
图3-42由概率密度图和累计概率图转化成情景的示意图/92
图3-43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量与增加值的关系/96
图3-4410种有色金属产量与增加值关系/97
图3-45水泥和平板玻璃产量与非金属矿制品增加值关系/98
图3-46主要化工产品产量与化学工业增加值关系/99
图3-47原油加工量和焦炭产量同石油炼焦行业增加值关系/100
图3-48汽车产量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关系/101
图3-49供电量和电力工业增加值关系/102
图3-50纸产量与工业增加值关系/103
图3-511998—2018年工业主要行业*可能情景下工业增加值变化/105
图3-52粗钢和生铁产量与单位增加值能耗变化关系/108
图3-5310种有色金属产量与单位增加值能耗关系/110
图3-54非金属制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与产量变化关系/111
图3-55乙烯产量与乙烯综合能耗的关系/113
图3-56合成氨产量与合成氨综合能耗的关系/114
图3-57纯碱产量与纯碱综合能耗的关系/115
图3-58烧碱产量与烧碱综合能耗的关系/115
图3-59电石综合能耗与电石产量的关系/116
图3-60纸产量与造纸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的关系/117
图3-61纺织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随时间变化状况/120
图3-62全社会用电量和供电煤耗的关系/121
图3-63原煤产量和单位增加值能耗关系/124
图3-64主要行业各情景下单位增加值能耗变化/130
图3-65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在2015年和2020年的概率分布/132
图4-1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情景分析过程/138
图4-2LEAP模型示意图/139
图4-3本书采用的行业结构划分/140
图4-4中国统计系统部门划分/141
图4-5钢铁工业部门模式结构/151
图4-62010年水泥行业能源消费构成/157
图4-7建材工业模型结构/160
图4-8有色金属工业模型结构/171
图4-9石油化工部门的模型结构/181
图4-1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中,重点产品所占能源结构
的变化/182
图4-112000年以来中国的发电装机容量和新增装机/184
图4-122000年以来中国发电装机的增长速度/184
图4-13中国2010年发电装机及近7年平均增幅与典型发达国家全国装机的比较/185
图4-142010年中国人均装机容量与发达国家的比较/186
图4-152010年中国人均用电量与发达国家的比较/186
图4-16电力部门的模型结构/192
图4-17电力部门发电煤耗的变化情景/194
图4-18电力部门的化石能源消费量/195
图4-19中国工业能源消费的变化/197
图4-20中国工业终端能源消费量的变化/198
图5-1日本超市的筷子柜台/205
图5-2日本超市的净水器柜台/206
图5-3中国工业能源消费的变化/207
图5-4工业节能的影响因素/208
图5-5用能企业的节能基础能力建设/219
图5-6政府的节能基础能力建设/221
图5-7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机构的节能基础能力建设/222
图5-8节能服务公司的基础能力建设/223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中国2020年工业节能情景研究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