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国当代诗学流变史》的附录,收入了近百种诗学研究著作,并有作者简介与著作简介,很有学术积累意义。
目录
序蓝棣之
前言
上编客体诗学:诗学的泛化、僵化与进化(1949—1976年)
第一章对主体诗学的清算与当代客体诗学的开启
第一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现代主体诗学的清算与当代客体诗学的开启
第二节艾青与何其芳诗学的转向
第三节解放区民歌运动与民歌体新诗成为新诗的主流
第二章20世纪50—70年代的主流诗学:古典诗歌与民歌相结合
第一节毛泽东新诗学之一——新诗形式不成功
第二节对新诗不成功原因的分析: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文字与形式
第三节毛泽东新诗学之二——新诗的方向:古典诗歌与民歌相结合
第三章20世纪50—70年代的学者诗学:新诗形式与新诗格律
第一节20世纪50年代的新诗格律体大讨论
第二节何其芳诗学
第三节卞之琳诗学
第四章20世纪50—70年代客体诗学前提下的不同主张
第一节诗歌情感的客体性
第二节诗歌评论与诗歌艺术
第三节“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诗学
第五章20世纪50—70年代的“地下诗学”——中国当代“地下诗歌”语言研究
第一节语言视角:“地下诗歌”与公开发行诗歌的对比研究
第二节透明性与自足性之间语言滑动的诗性得示
下编主体诗学:重建、发展与多元(1976—2003年)
第六章20世纪80年代诗学之一:崛起的人道主义诗学与主体诗学的奠基
第一节人的本位与诗的本位
第二节人的尊严、地位与抒情自我
第三节个人心灵与主体感受
第七章20世纪80年代诗学之二:“朦胧诗学”、“三个崛起”与主体诗学的建立
第一节“朦胧诗”与“三个崛起”
第二节“三个崛起”的诗学理论与主体诗学的建立
第三节“三个崛起”论争的历史地位
第八章20世纪80年代诗学之三:第三代诗学与主体诗学的多元
第一节第三代诗人诗学的登台与命名
第二节第三代诗学之一:后现代的价值倾向
第三节第三代诗学之二:语言、修辞与叙述
第四节第三代诗学之三:女性诗歌与诗学
第九章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诗学的母题:对语与交汇
第一节20世纪90年代诗学的登场:“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概念的浮起
第二节诗人立场
第三节诗歌资源
第十章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诗学的态度:去蔽与敞亮
第一节沟通的可能
第二节现实语境与历史境遇
第三节承担的限度
第十一章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诗艺:复归与并置
第一节日常诗意的抒写
第二节作为策略的反讽——以伊沙为例
第三节复调:诗与生活的对话——以王家新为例
附录:诗学研究著作(1976—2003年)
参考文献(音序)
人名索引(音序)
后记
前言
上编客体诗学:诗学的泛化、僵化与进化(1949—1976年)
第一章对主体诗学的清算与当代客体诗学的开启
第一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现代主体诗学的清算与当代客体诗学的开启
第二节艾青与何其芳诗学的转向
第三节解放区民歌运动与民歌体新诗成为新诗的主流
第二章20世纪50—70年代的主流诗学:古典诗歌与民歌相结合
第一节毛泽东新诗学之一——新诗形式不成功
第二节对新诗不成功原因的分析: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文字与形式
第三节毛泽东新诗学之二——新诗的方向:古典诗歌与民歌相结合
第三章20世纪50—70年代的学者诗学:新诗形式与新诗格律
第一节20世纪50年代的新诗格律体大讨论
第二节何其芳诗学
第三节卞之琳诗学
第四章20世纪50—70年代客体诗学前提下的不同主张
第一节诗歌情感的客体性
第二节诗歌评论与诗歌艺术
第三节“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诗学
第五章20世纪50—70年代的“地下诗学”——中国当代“地下诗歌”语言研究
第一节语言视角:“地下诗歌”与公开发行诗歌的对比研究
第二节透明性与自足性之间语言滑动的诗性得示
下编主体诗学:重建、发展与多元(1976—2003年)
第六章20世纪80年代诗学之一:崛起的人道主义诗学与主体诗学的奠基
第一节人的本位与诗的本位
第二节人的尊严、地位与抒情自我
第三节个人心灵与主体感受
第七章20世纪80年代诗学之二:“朦胧诗学”、“三个崛起”与主体诗学的建立
第一节“朦胧诗”与“三个崛起”
第二节“三个崛起”的诗学理论与主体诗学的建立
第三节“三个崛起”论争的历史地位
第八章20世纪80年代诗学之三:第三代诗学与主体诗学的多元
第一节第三代诗人诗学的登台与命名
第二节第三代诗学之一:后现代的价值倾向
第三节第三代诗学之二:语言、修辞与叙述
第四节第三代诗学之三:女性诗歌与诗学
第九章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诗学的母题:对语与交汇
第一节20世纪90年代诗学的登场:“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概念的浮起
第二节诗人立场
第三节诗歌资源
第十章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诗学的态度:去蔽与敞亮
第一节沟通的可能
第二节现实语境与历史境遇
第三节承担的限度
第十一章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诗艺:复归与并置
第一节日常诗意的抒写
第二节作为策略的反讽——以伊沙为例
第三节复调:诗与生活的对话——以王家新为例
附录:诗学研究著作(1976—2003年)
参考文献(音序)
人名索引(音序)
后记
中国当代诗学流变史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