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选收的是作者近年以中文刊发的有关民国史的部分论文,各文都多少触及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一些面相,又都与民国政治相关,故定名为“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由于民国政治中不少具有“特色”的行为方式与清季以来的社会变迁密切相关,故将讨论科举制改革影响的一篇小文收入,作为引论,全书分“思想与社会”、“文化与政治”和“从内政到外交”三个部分。
目录
目录
引论:清季社会变迁与民国政治——科举制改革的影响
上篇 思想与社会
(一)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特殊表现形式:以胡适的世界主义与反传统思想为个案
1 针对“双重标准”的世界主义
2 祖国:你如何爱他?
3 新旧文明过渡之使命:从昌明国学到反传统
4 余论
(二) 救国抑救民?“二十一条”时期的反日运动与辛亥五四期间的社会思潮
(上) 反日运动
1 集会与排货
2 救国储金
3 国耻与国耻日
(下) 从外患到内忧
1 此真堪痛哭也
2 私恩宁忘公仇
3 国与人民全然打成两橛
4 收拾民族之责仍然不了
结束语
(三) 走向“政治解决”的“中国文艺复兴”——五四前后思想运动与政治运动的关系
1 新文化人认知中的文化与政治
2 胡适与国共两党的早期关系
3 余论
中篇 文化与政治
(四) 五代式的民国:一个忧国知识分子对北伐前数年政治格局的即时观察
1 中央政府失控与南北分裂局面的复杂化
2 地方意识的增强
3 文武关系的诡论性演变
4 民族主义在政治中的有意识运用
5 余论:统一的愿望
(五) 地方意识与全国统一:南北新旧与北伐成功的再诠释
1 北伐前的南北局势
2 南北与新旧
3 南新北旧的具体检讨
4 结论与反思
(六) 个人与国家:北伐前后胡适政治态度之转变
1 从新文化运动到国民革命
2 主动呼应国民革命
3 “白色恐怖”的刺激
4 与“党化教育”的合离
5 诤臣与诤友:“努力做一个轰轰烈烈像个样子的梦”
下篇 从内政到外交
(七) 中外矛盾与国内政争:北伐前后章太炎的“反赤”活动与言论
1 引言:政治家或文章士
2 内政与外交打成一片的语境
3 反赤声中的章太炎
4 余音:国士与遗民
(八) 北伐前期美国政府对中国革命的认知与对策
1 几个背景因素
2 在列强竞争中美国向南方的逐渐倾斜
3 南京事件对美国政策的影响
(九) 济南事件与中美关系的转折
1 国民党的革命外交
2 华盛顿路线还是东京路线
3 济南事件
4 转折
5 余论
#
引论:清季社会变迁与民国政治——科举制改革的影响
上篇 思想与社会
(一)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特殊表现形式:以胡适的世界主义与反传统思想为个案
1 针对“双重标准”的世界主义
2 祖国:你如何爱他?
3 新旧文明过渡之使命:从昌明国学到反传统
4 余论
(二) 救国抑救民?“二十一条”时期的反日运动与辛亥五四期间的社会思潮
(上) 反日运动
1 集会与排货
2 救国储金
3 国耻与国耻日
(下) 从外患到内忧
1 此真堪痛哭也
2 私恩宁忘公仇
3 国与人民全然打成两橛
4 收拾民族之责仍然不了
结束语
(三) 走向“政治解决”的“中国文艺复兴”——五四前后思想运动与政治运动的关系
1 新文化人认知中的文化与政治
2 胡适与国共两党的早期关系
3 余论
中篇 文化与政治
(四) 五代式的民国:一个忧国知识分子对北伐前数年政治格局的即时观察
1 中央政府失控与南北分裂局面的复杂化
2 地方意识的增强
3 文武关系的诡论性演变
4 民族主义在政治中的有意识运用
5 余论:统一的愿望
(五) 地方意识与全国统一:南北新旧与北伐成功的再诠释
1 北伐前的南北局势
2 南北与新旧
3 南新北旧的具体检讨
4 结论与反思
(六) 个人与国家:北伐前后胡适政治态度之转变
1 从新文化运动到国民革命
2 主动呼应国民革命
3 “白色恐怖”的刺激
4 与“党化教育”的合离
5 诤臣与诤友:“努力做一个轰轰烈烈像个样子的梦”
下篇 从内政到外交
(七) 中外矛盾与国内政争:北伐前后章太炎的“反赤”活动与言论
1 引言:政治家或文章士
2 内政与外交打成一片的语境
3 反赤声中的章太炎
4 余音:国士与遗民
(八) 北伐前期美国政府对中国革命的认知与对策
1 几个背景因素
2 在列强竞争中美国向南方的逐渐倾斜
3 南京事件对美国政策的影响
(九) 济南事件与中美关系的转折
1 国民党的革命外交
2 华盛顿路线还是东京路线
3 济南事件
4 转折
5 余论
#
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