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解释了“血气”和“气血”的意义有何不同?、“脉”是怎样分化为“经”、“络”等名称的?、十二经脉是怎样命名的?有何演变?脏腑分阴阳,与经脉的对应关系如何?等123个问题。
目录
目录
1. “血气”和“气血”的意义有何不同?
2. “脉”是怎样分化为“经”、“络”等名称的?
3. 十二经脉是怎样命名的?有何演变?
4. 脏腑分阴阳,与经脉的对应关系如何?
5. 何谓十二经别?其作用与临床意义怎样?
6. 十二经别与十二络脉有何异同?
7. 《灵枢》与《难经》所载十五络有何不同?如何理解?
8. 为什么足太阴脾经既有“足太阴之络”,又有“脾之大络”?
9. 肌肉、筋肉、分肉、〓肉的区分意义如何?
10. 何谓十二经筋?它与经脉有哪些不同?
11. 经筋的作用、病候及治疗特点怎样?
12. 何谓皮部?其临床意义如何?
13. “关、阖、枢”还是“开、阖、枢”?
14. 皮部的命名对六经辨证有何启示意义?
15. 何谓“支节”和“三百六十五节”?
16. 十二经血气多少的记载何以有不同?以何者为合理?
17. 如何理解气血多少和“出气”、“恶气”的意义?
18. 何谓得气?针刺要得什么样的“气”?
19. 何谓“是动、所生病”?有哪些不同的解释?
20. 《脉书》“十一脉”与《灵枢》所载有哪些不同?区分意义如何?
21. 为什么六阳经不说主“腑”所生病?
22. 为什么《脉书》中称手三阳经为“齿脉”、“肩脉”、“耳脉”?
23. 为什么手三阳经分主“津”、“液”、“气”所生病?
24. 为什么足阳明经主“血”所生病?
25. 为什么足太阳经主“筋”所生病?
26. 为什么足少阳经主“骨”所生病?
27. “十一脉”与“十二经脉”比较相差哪一条?
28. 手太阴肺经何以“起于中焦”?
29. 手少阴心经的无穴通路有哪些特点?
30. 足阳明胃经为何循行于胸腹?
31. 胸腹部如何定线和分经?各书记载有哪些不同?
32. 手、足少阳经在肩、颈部是怎样交叉的?
33. 为什么说耳、目为“宗脉之所聚”?
34. 对“心系”有哪些不同的解释?
35. 何谓“目系”?有哪些经络通过?
36. 嗌、咽、喉、肺系、颃颡的具体部位和经络联系如何?
37. 督脉的命名含义如何?为什么又称“阳脉之海”?
38. 督脉的循行分布有哪些特点?
39. 督脉“合篡间,绕篡后”是什么意思?
40. 任督脉与营气的运行方向如何?
41. “导引本经”是什么意思?
42. 为什么胃与冲脉都称为“五脏六腑之海”?
43. 为什么称冲脉为“经络之海”、“十二经之海”和“血海”?
44. 冲脉是“并少阴之经”,还是“并阳明之经”?
45. 带脉的循行与各经脉的关系如何?
46. 阴阳〓脉的循行与卫气的关系如何?
47. 为什么说阴阳维脉“不环流灌溉诸经”?
48. 叶天士为什么说“病久入络”?
49. 为什么提出“厥阴之阳”?
50. 为什么说“八脉隶乎肝肾”?
51. 《素问·刺腰痛》篇诸脉的实际意义如何?
52. 八脉如何交会八穴?
53. 什么是交会穴?它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54. “负阴而抱阳”与“背为阳,腹为阴”之说何以有不同?
55. 为什么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56. 背俞穴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各家定位有哪些不同?
57. 募穴是怎么确定的?有何特点?
58. 华佗夹脊穴如何定位?与背俞穴有哪些不同?
59. 藏医所论的“俞”、“膜”和“脉”的特点如何?
60. 针灸经络与印度佛经的关系如何?
61. “四大”与“四百四病”之说从何而来?
62. 水沟穴的急救作用有哪些?
63. 风池、风府、风门三穴的治疗作用有何异同?
64. 何谓“惺惺”及“惺惺穴”?
65. 天容穴归属哪一经?有何演变?
66. 廉泉穴有几?其归经与定位如何?
67. 何谓“膏肓”?“膏之原”、“肓之原”的意义如何?
68. 膏肓俞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说“膏肓补虚劳”?
69. 肓门穴主治“乳余疾”等,如何理解?
70. 贲门、幽门、阑门、魄门的意义与穴位的关系如何?
71. “命门”名称是怎么来的?有哪些含义?
72. 与脐相平的穴有哪些?相互关系如何?
73. “膻中”、“气海”指哪些部位?相互关系如何?
74. 为什么关元穴有扶阳固脱的作用?
75. 真气、元气、原气与原穴的关系如何?
76. 十二原是怎样提出来的?有何重要性?
77. 何谓“标、本”、“根、结”?两者有何异同?
78. 标本理论对临床取穴有何指导意义?
79. “中气穴则针游于巷”是什么意思?
80. 何谓“四关”?其重要意义何在?
81. 各经五输穴何以都起于四肢末端?有何含义?
82. 五输穴的脉气流注与经脉走向是否矛盾?应如何理解?
83. 为什么说“六府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
84. 为什么有同名穴?相互之间有何联系?
85. 《内经》、《难经》关于五输穴的选用有哪些方法?临床上如何运用?
86. 何谓“子母补泻法”?临床上如何应用?
87. 如何理解《难经》所说的“当刺井者,以荥泻之”?
88. 为什么《灵枢·本输》未载手少阴经穴?
89. 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四穴的主治作用有何异同?
90. 《难经》所载八会穴的临床意义如何?
91. 十六郄穴的主治特点如何?
92. 《四总穴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临床应用有何发展?
93. 足三里穴有哪些治疗作用?
94. 为什么说“面口合谷收”?
95. 为什么说内关、公孙“合于心、胸、胃”?
96. 怎样理解“头项寻列缺”?
97. 怎样用至阴穴纠正胎位?其机理如何?
98. 清冷渊与青灵两穴的演变关系如何?
99. 少府和蠡沟的主治症何以会相同?
100. 子午流注针法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101. 马丹阳与“天星十二穴”有何关系?
102. 何谓担截法?如何应用?
103. 为什么说“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104. 《灵枢》和《素问》解释“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有何不同?
105. 针刺补泻是怎样“从卫取气”、“从营置气”的?
106. 何谓“迎随”?具体方法有哪些?
107. 针刺中如何分“三才”?它与《内经》、《难经》理论有何联系?
108. 针刺补泻法与轻重刺激的关系怎样?
109. “平补平泻”有哪几种用法?
110. 如何理解《席弘赋》所说的“左右捻针寻子午”?
111. 掌握针刺深浅的客观依据有哪些?
112. “巨刺”和“缪刺”有何异同?
113. 如何分析《灵枢·官针》中的三种“输刺”?
114. 何谓“五态之人”?与针刺的关系如何?
115. 怎样分析“五邪之刺”?其临床意义如何?
116.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具体操作和研究情况怎样?
117. 何谓“龙、虎、龟、凤”四法?怎样运用?
118. 什么叫接气通经法?
119. 艾灸法怎样分补泻?
120. “八木之火以灸”是什么意思?
121. “炊灼九窍而定经络”一语如何理解?
122. 为什么说王惟一“尤工厉石”?
123. 皮刺法的由来和理论依据怎样?
[附篇1] 关于原穴、原气和神气关系的探讨
[附篇2] 《脉书》臂五脉与手六经及其经穴主治关系的分析
?3q"x
1. “血气”和“气血”的意义有何不同?
2. “脉”是怎样分化为“经”、“络”等名称的?
3. 十二经脉是怎样命名的?有何演变?
4. 脏腑分阴阳,与经脉的对应关系如何?
5. 何谓十二经别?其作用与临床意义怎样?
6. 十二经别与十二络脉有何异同?
7. 《灵枢》与《难经》所载十五络有何不同?如何理解?
8. 为什么足太阴脾经既有“足太阴之络”,又有“脾之大络”?
9. 肌肉、筋肉、分肉、〓肉的区分意义如何?
10. 何谓十二经筋?它与经脉有哪些不同?
11. 经筋的作用、病候及治疗特点怎样?
12. 何谓皮部?其临床意义如何?
13. “关、阖、枢”还是“开、阖、枢”?
14. 皮部的命名对六经辨证有何启示意义?
15. 何谓“支节”和“三百六十五节”?
16. 十二经血气多少的记载何以有不同?以何者为合理?
17. 如何理解气血多少和“出气”、“恶气”的意义?
18. 何谓得气?针刺要得什么样的“气”?
19. 何谓“是动、所生病”?有哪些不同的解释?
20. 《脉书》“十一脉”与《灵枢》所载有哪些不同?区分意义如何?
21. 为什么六阳经不说主“腑”所生病?
22. 为什么《脉书》中称手三阳经为“齿脉”、“肩脉”、“耳脉”?
23. 为什么手三阳经分主“津”、“液”、“气”所生病?
24. 为什么足阳明经主“血”所生病?
25. 为什么足太阳经主“筋”所生病?
26. 为什么足少阳经主“骨”所生病?
27. “十一脉”与“十二经脉”比较相差哪一条?
28. 手太阴肺经何以“起于中焦”?
29. 手少阴心经的无穴通路有哪些特点?
30. 足阳明胃经为何循行于胸腹?
31. 胸腹部如何定线和分经?各书记载有哪些不同?
32. 手、足少阳经在肩、颈部是怎样交叉的?
33. 为什么说耳、目为“宗脉之所聚”?
34. 对“心系”有哪些不同的解释?
35. 何谓“目系”?有哪些经络通过?
36. 嗌、咽、喉、肺系、颃颡的具体部位和经络联系如何?
37. 督脉的命名含义如何?为什么又称“阳脉之海”?
38. 督脉的循行分布有哪些特点?
39. 督脉“合篡间,绕篡后”是什么意思?
40. 任督脉与营气的运行方向如何?
41. “导引本经”是什么意思?
42. 为什么胃与冲脉都称为“五脏六腑之海”?
43. 为什么称冲脉为“经络之海”、“十二经之海”和“血海”?
44. 冲脉是“并少阴之经”,还是“并阳明之经”?
45. 带脉的循行与各经脉的关系如何?
46. 阴阳〓脉的循行与卫气的关系如何?
47. 为什么说阴阳维脉“不环流灌溉诸经”?
48. 叶天士为什么说“病久入络”?
49. 为什么提出“厥阴之阳”?
50. 为什么说“八脉隶乎肝肾”?
51. 《素问·刺腰痛》篇诸脉的实际意义如何?
52. 八脉如何交会八穴?
53. 什么是交会穴?它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54. “负阴而抱阳”与“背为阳,腹为阴”之说何以有不同?
55. 为什么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56. 背俞穴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各家定位有哪些不同?
57. 募穴是怎么确定的?有何特点?
58. 华佗夹脊穴如何定位?与背俞穴有哪些不同?
59. 藏医所论的“俞”、“膜”和“脉”的特点如何?
60. 针灸经络与印度佛经的关系如何?
61. “四大”与“四百四病”之说从何而来?
62. 水沟穴的急救作用有哪些?
63. 风池、风府、风门三穴的治疗作用有何异同?
64. 何谓“惺惺”及“惺惺穴”?
65. 天容穴归属哪一经?有何演变?
66. 廉泉穴有几?其归经与定位如何?
67. 何谓“膏肓”?“膏之原”、“肓之原”的意义如何?
68. 膏肓俞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说“膏肓补虚劳”?
69. 肓门穴主治“乳余疾”等,如何理解?
70. 贲门、幽门、阑门、魄门的意义与穴位的关系如何?
71. “命门”名称是怎么来的?有哪些含义?
72. 与脐相平的穴有哪些?相互关系如何?
73. “膻中”、“气海”指哪些部位?相互关系如何?
74. 为什么关元穴有扶阳固脱的作用?
75. 真气、元气、原气与原穴的关系如何?
76. 十二原是怎样提出来的?有何重要性?
77. 何谓“标、本”、“根、结”?两者有何异同?
78. 标本理论对临床取穴有何指导意义?
79. “中气穴则针游于巷”是什么意思?
80. 何谓“四关”?其重要意义何在?
81. 各经五输穴何以都起于四肢末端?有何含义?
82. 五输穴的脉气流注与经脉走向是否矛盾?应如何理解?
83. 为什么说“六府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
84. 为什么有同名穴?相互之间有何联系?
85. 《内经》、《难经》关于五输穴的选用有哪些方法?临床上如何运用?
86. 何谓“子母补泻法”?临床上如何应用?
87. 如何理解《难经》所说的“当刺井者,以荥泻之”?
88. 为什么《灵枢·本输》未载手少阴经穴?
89. 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四穴的主治作用有何异同?
90. 《难经》所载八会穴的临床意义如何?
91. 十六郄穴的主治特点如何?
92. 《四总穴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临床应用有何发展?
93. 足三里穴有哪些治疗作用?
94. 为什么说“面口合谷收”?
95. 为什么说内关、公孙“合于心、胸、胃”?
96. 怎样理解“头项寻列缺”?
97. 怎样用至阴穴纠正胎位?其机理如何?
98. 清冷渊与青灵两穴的演变关系如何?
99. 少府和蠡沟的主治症何以会相同?
100. 子午流注针法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101. 马丹阳与“天星十二穴”有何关系?
102. 何谓担截法?如何应用?
103. 为什么说“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104. 《灵枢》和《素问》解释“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有何不同?
105. 针刺补泻是怎样“从卫取气”、“从营置气”的?
106. 何谓“迎随”?具体方法有哪些?
107. 针刺中如何分“三才”?它与《内经》、《难经》理论有何联系?
108. 针刺补泻法与轻重刺激的关系怎样?
109. “平补平泻”有哪几种用法?
110. 如何理解《席弘赋》所说的“左右捻针寻子午”?
111. 掌握针刺深浅的客观依据有哪些?
112. “巨刺”和“缪刺”有何异同?
113. 如何分析《灵枢·官针》中的三种“输刺”?
114. 何谓“五态之人”?与针刺的关系如何?
115. 怎样分析“五邪之刺”?其临床意义如何?
116.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具体操作和研究情况怎样?
117. 何谓“龙、虎、龟、凤”四法?怎样运用?
118. 什么叫接气通经法?
119. 艾灸法怎样分补泻?
120. “八木之火以灸”是什么意思?
121. “炊灼九窍而定经络”一语如何理解?
122. 为什么说王惟一“尤工厉石”?
123. 皮刺法的由来和理论依据怎样?
[附篇1] 关于原穴、原气和神气关系的探讨
[附篇2] 《脉书》臂五脉与手六经及其经穴主治关系的分析
?3q"x
针灸学释难[电子资源.图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