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疾病预测是一个古老而新颖的课题,历史源远流长,从人类有疾病就
有了疾病预测。近60多年来,国际上疾病预测学重新兴起,作者率先借鉴
现代科学“激活”传统医学,从而形成崭新的《疾病预测学》,使古老传
统的“未病学”焕发了青春。全书十七章内容中,既可以看到预测医学的
新成就,即引进了细胞学,基因、蛋白质分子学,量子、纳米学,数理统
计、模型学,气象卫星摇控监测生态环境,及现代生物学、物理学、化学
检测疾病的微先兆信息知识与技能;又能读到传统预测医学的精华,如唯
象(相)体语医学,体质遗传学,脉象学,时辰生物钟,经时空,五运六气
,阴阳五行,干支数理模型学。尤其可贵的是,使二者融会贯通,使预测
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创造性发挥,阐述了如疾病的阈值论、中介
论、耗散论、量变质变论、层次系统论、隐显信息论、发展趋势论、黑箱
论、纵横整体论、个体群体稳态论、差异论,及对遗传性、传染性、地方
性、职业性疾病,社会性、生活性、躯体心理性疾病,亚健康,未病四态
进行科学预测,将为促进中医现代化、丰富国际疾病预测学做出贡献。
本书适合于广大社区、乡镇基层的全科医生和临床、防疫、疾病控制
等医技人员以及医学院校师生学习参考,并指导群众自我保健。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疾病预测学的作用意义
第一节 疾病预测的内容和意义
一、 疾病预测的内容
二、 疾病预测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疾病预测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一、 春秋战国时期——未病理论奠定,疾病预测思想诞生
二、 秦汉时期——未病学思想指导疾病预测发展
三、 晋、隋、唐、金时期——疾病预测防治进一步发展
四、 金元明清时期——摄生预防,提高疾病征兆及传变规律的认识
五、 近代——疾病预测理论认识,方法和技术应用
第三节 疾病预测学的作用
一、 疾病预测分析当前疾病形势,针对性制定疾控方针计划
二、 根据预测困扰社会的生活性疾病发展趋势,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三、 高科技技术应用有效地促进疾病预测
四、 现代疾病预测学激活传统预测医学发展
五、 促进疾病预测相关边缘学科的渗透发展
第四节 疾病预测学的研究目的
一、 远期目标——人人健康的无医世界
二、 近期目标——预防医学发展新阶段
三、 疾病学——Ⅱ级预防
四、 疾病学——Ⅰ、Ⅲ级预防
第五节 疾病预测的原则
一、 预防观点
二、 超前观点
三、 长期务实观点
第六节 疾病预测的重点是易感低体质人群和个体
第七节 疾病预测学的研究前景及存在问题
一、 疾病预测学前景
二、 疾病预测学存在问题
第二章 疾病预测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致病损伤基本阈值
一、 病因理论
二、 发病阈值
第二节 疾病的关节点
一、 生命体多难以用确定的度来表现一定的质
二、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有不同性质表现
第三节 疾病的遗传方式
一、 生物遗传与变异规律
二、 显性、隐性规律
二、 交叉遗传
四、 基因表达与疾病
五、 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阈值
六、 遗传变异论在疾病预测中的作用
第四节 疾病潜隐信息是早期预测的关键
一、 隐潜信息基本概念
二、 潜病理信息临床预测疾病的意义
二、 潜隐信息显化标志在疾病预测中的作用
四、 潜前病理信息显化是疾病预测的关键
五、 潜前病理变化是前兆信息的根本
六、 前病证信息评估
第五节 疾病是内稳系统与阴阳五行、脏腑的失调
一、 阴平阳秘恒动有序
二、 协同调控,动中稳定
二、 脏腑经络气血调节
第六节 疾病与体质易感性、倾向性
一、 体质概念
二、 体质类型与疾病
三、 影响体质因素
四、 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五、 运气与体质疾病
六、 病理体质的理论基础与检测方法
第七节 全息律先兆是疾病的表征
一、 全息律是预测疾病的基点
二、 生理全息与病理全息先兆
三、 全息先兆标记
四、 太极、数码全息结构
第八节 疾病病理生理特性与疾病
一、 耗散结构性
二、 泛系综合性
三、 黑箱模糊性
四、 中介性
五、 发病趋势性
第九节 发病层次性与健康稳定性在疾病预测中的作用
一、 遗传病发病系统层次
二、 癌症发病系统层次
三、 疾病病机系统层次
四、 健康的连贯性、稳定性
第三章 疾病预测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疾病预测学的科学思维
一、 疾病预测学的科学思路
二、 疾病预测学的指导思想
三、 潜隐病理信息显化的思维方式
四、 创造性思维培养
第二节 健康态、未病态特征类型评估
一、 健康态理念与标准
二、 未病态理念与特征
三、 未病态类型
四、 未病态评估
第三节 生物医学测量法
一、 生物医学测量技术和特点
二、 生物医学测量仪器的指标
三、 生理、病理信号
四、 生物医学信号标示
五、 医学成像
第四节 症状、体征量化分析法
一、 量化诊断
二、 中医量化数字化诊断
三、 近代医学量化数字化诊断
第五节 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分析法
一、 生活事件应激
二、 应激适应
第六节 环境医学分析法
一、 地方性疾病预测
二、 职业性疾病预测
三、 营养性疾病预测
四、 寄生虫疾病与传染病预测
第七节 生物及疾病信息反馈与疾病预测
一、 生物反馈疗法
二、 生物反馈与疾病预测
三、 信息反馈系统分析
四、 疾病信息反馈分析
第八节 疾病监测与疾病预测
一、 疾病监测基本概念
二、 疾病监测类型
三、 疾病监测对疾病预测的作用
第四章 唯象与全息分析
第一节 唯象医学信息概念
一、 唯象与预测医学
二、 唯象信息与预测医学
三、 唯象医学在疾病预测中作用
第二节 气色光泽、压痛与疾病
一、 气色光泽与疾病
二、 病区压痛点总论
第三节 面部、五官表相征兆与疾病预测
一、 面部表相征兆
二、 五官表相征兆
第四节 脉象皮纹及指(趾)甲表相征兆
一、 脉象与疾病预测
二、 皮纹及皮肤与疾病先兆
三、 甲诊疾病先兆
四、 手酸碱区及手部三斑、络脉
第五节 常见疾病的先兆症状
一、 味觉与嗅觉
二、 欲食与厌食
三、 声音
四、 呕、〓、呃征兆
五、 失眠与嗜睡
六、 疲乏预兆
七、 消瘦与肥胖征兆
八、 头痛、头晕、头风征兆
九、 皮肤异常征兆
十、 麻木征兆
十一、 瘀血征兆
第六节 分泌、排泄物与疾病信息
一、 唾液、涕、泪及口臭信息
二、 痰变化信息
三、 汗信息
四、 尿液变化信息
五、 粪便变化信息
第五章 数理统计学在疾病预测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统计分析学概述
一、 数理统计基本概念
二、 数值资料的统计描述
三、 总体均数的估计和t检验
四、 方差分析
五、 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
六、 二项分布及其应用
七、 卡方(X2)检验
八、 直线相关与回归
九、 统计表与统计图
第二节 调查分析预测
一、 回顾性调查
二、 前瞻性调查
第三节 数理统计分析预测
一、 易感性、阈值、作用力分析
二、 正常值偏离度及特异性分析
三、 媒介能量分析
四、 危险状态预测性及趋势分析
第四节 数理统计模型预测
一、 微分方程模型
二、 动力系统模型
三、 时间序列模型
四、 建立预报方程
第五节 模糊数理预测
一、 模糊数学诊断模型在疾病预测中应用
二、 模糊数理模型在疾病因素分析中应用
三、 模糊聚类分析及疾病电脑预测
第六节 BP神经网络预测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第七节 序值检验及曲线与跟踪预测法
一、 序值检测法
二、 周期性曲线预测
三、 疾病预测跟踪预报
第六章 传染病学与疾病预测
第一节 传染病预测
一、 传染病预测方法分类
二、 传染病预测步骤与要求
第二节 传染病预测方法
一、 定性预测
二、 定量预测技术
三、 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四、 传染病暴发的预测模型
第三节 传染病疫情预测预报方法的研究
一、 确定预测病种,抓住流行的主要因素
二、 对有可能上升引起暴发流行的趋势疾病预测
三、 控制流行的主要环节和重点传染病
四、 传染病发病规律在预测中的应用
五、 应用“Z-D”现象预测传染病疫情研究
第四节 传染病预测效果和存在问题
一、 传染病预测效果评估
二、 疾病预测存在问题思考
第七章 遗传病学与疾病预测
第一节 基因预测疾病基本知识
一、 基因检测疾病
二、 基因预测疾病进展
三、 遗传疾病预测
第二节 遗传学疾病预测基本方法
一、 健康家谱预测疾病
二、 姓氏预测疾病
三、 舌象、切诊预测遗传性疾病
四、 几种遗传性疾病的特殊肤纹
第三节 婚前、产前检查是疾病预测的重要方法
一、 婚前健康检查和教育
二、 产前检查
第四节 遗传疾病数理分析
一、 群体关联分析
二、 复等位基因遗传疾病数学模型分析
三、 复杂遗传疾病QTL分析
第五节 基因染色体预测疾病
一、 基因诊断预测法
二、 染色体诊断技术
三、 基因芯片、蛋白芯片技术研究
第六节 遗传病学相关学科与疾病预测
一、 疾病基因和遗传基因工程分析法
二、 遗传毒理分析法
三、 药物基因和药物遗传学分析法
四、 免疫遗传学分析法
五、 体质遗传学方法
第八章 气象学与运气学预测疾病
第一节 气象学与疾病关系
一、 气象因素对发病的影响
二、 气象对常见病影响例举
第二节 运气学与预测疾病
一、 从非典准确预测看五运六气预测疾病作用
二、 运气推算方法与作用
三、 六淫病因先兆
四、 运气气化病机与体质
五、 运气与灾害学
第九章 生物钟学说与疾病预测
第一节 生物钟特性
一、 生物钟节律整体性
二、 生物钟节律多样性、复杂性
三、 生物钟节律的遗传性、变异性
四、 生物节律整合性
第二节 生物节律的性质
一、 生物节律的外源性、内源性和温度补偿性
二、 生物节律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三、 生物节律相对稳定性和疾病变异性
第三节 生物节律机制
一、 外源论机制
二、 内源论机制
第四节 生物钟假说及临床特点
一、 生物钟机制原理的假说
二、 生物钟紊乱的临床特点
第五节 生物钟紊乱疾病例举
一、 时差综合征
二、 心率变异、血压变异
三、 心脏病患者昼夜节律
四、 肿瘤节律
五、 内分泌疾病时间节律
六、 传染病的节律
七、 抑郁症和癫痫节律
第十章 细胞及元素病理信息分析
第一节 细胞形、质与疾病
一、 细胞形态、质地分析
二、 血液活性物质和相关成分与疾病
三、 细胞能量与自由基
四、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第二节 元素与疾病
一、 元素病理作用
二、 微量元素与疾病
第十一章 蛋白、基因、大分子物质病理信息表达
第一节 蛋白质、蛋白质组表达疾病信息
一、 蛋白质类型及作用
二、 蛋白质组结构功能作用
第二节 基因、基因组表达变异与疾病
一、 功能基因组学表达与疾病预测
二、 基因结构变异与疾病
三、 DNA损伤修复与疾病
四、 基因表达调控异常与疾病
五、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与疾病
六、 大分子与复杂性状疾病
第三节 疾病基因、蛋白、标记物信息表达
一、 基因、蛋白、标记物表达对疾病预测的作用
二、 疾病信息标记物分析法
三、 示踪标记及放免标记
第四节 弘扬中医学的作用显示潜隐疾病信息
一、 有证“无病”的虚证患者的血液微医学分析
二、 血栓前状态血液变化分析
三、 脾虚证动物模型分析
四、 温病先征兆血液变化
五、 温病传变动物模型病理分析
六、 “胸痹”的红细胞膜形态变化分析
七、 中医的寒热证与细胞ATP/ADP的关系
第五节 疾病基因与疾病预测
一、 基因结构异常与疾病
二、 致病基因与疾病预测
三、 疾病相关基因的克隆与研究
第十二章 纳米科学技术在疾病诊断和预测中的应用
第一节 纳米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一、 影像学诊断
二、 实验室、细胞、遗传学诊断
三、 病原微生物诊断
第二节 纳米生物探针在医疗诊断研究中的应用
一、 纳米生物探针
二、 分子信标探针
三、 纳米金、量子点生物探针
第三节 纳米级生物传感器及生物芯片
一、 纳米技术与生物传感器
二、 生物芯片研究与应用
第四节 纳米载体细胞分离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一、 基因、活性物、药物载体
二、 细胞及细胞成分分离与提纯
二、 免疫纳米磁球在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应用
第十三章 临床疾病预测例举
第一节 心血管疾病预测例举
一、 冠心病预测
二、 高血压病预测
二、 中风发病预测
第二节 癌症预测
一、 癌症前奏征兆
二、 癌症潜前期表达的病理信息
第三节 代谢性疾病预测例举
一、 糖尿病
二、 钙代谢障碍
三、 骨质疏松症
第四节 内分泌疾病预测例举
一、 妇女更年期综合征
二、 男性更年期综合征
第五节 遗传性疾病预测例举
一、 解读疾病基因
二、 解读功能基因
三、 病理基因揭示
四、 疾病、健康、行为基因例举
第六节 消化、呼吸系统疾病预测例举
一、 消化系统疾病例举
二、 呼吸系统疾病例举
第七节 妇产科疾病预测例举
一、 怀孕预测
二、 不育症预测
第八节 传染病预测例举
一、 艾滋病预测
二、 麻疹预测
三、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预测
第九节 精神分裂症预测
一、 临床分型
二、 预测
第十四章 亚健康未病态的识别
第一节 亚健康未病态
一、 概念
二、 亚健康未病态征兆
第二节 疲劳
一、 疲劳
二、 疲劳感
三、 慢性疲劳感诊断
四、 疲劳的临床意义
第三节 疲劳综合征
一、 疲劳综合征诊断
二、 疲劳综合征病因
第四节 过劳死
一、 过劳死病因及表现
二、 过劳死防范
第十五章 心理性疾病预测
第一节 心理性疾病态层次
一、 心理性疾病层次
二、 心理性疾病层次关系
第二节 心理健康标准和心灵商指数
一、 心理健康标准
二、 心灵商
第三节 心理疾病先兆
一、 心理性先兆征
二、 未病态心理类型
第四节 类神经病征兆
一、 焦虑未病态、疾病态层次分析
二、 恐惧未病、疾病态层次分析
三、 疑虑未病、疾病态层次分析
第五节 类精神病未病态、疾病态
一、 抑郁未病态、疾病态分析
二、 自卑与孤独未病态、疾病态分析
第六节 类神经症与类精神病表现心理异常现象
第十六章 社会适应不良预测
第一节 社会心理未病态、疾病态
一、 社会心理素质
二、 社会心理不良分析
三、 人缘商的测量
四、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第二节 人际交往性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主要表现
一、 人际交往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
二、 人际交往性不良心理表现
第三节 人格层次多态性
一、 不良人格、性格改变
二、 人格层次类型及表现
第十七章 中医疾病预测学临床应用
第一节 先兆证在疾病预测中作用
一、 先兆证在疾病预测中意义及形式
二、 潜前未病态征兆特点
三、 传变未病态征兆特点
四、 危证先兆证特点
五、 中医先兆证规律
第二节 急诊先兆证(症)
一、 闭证先兆
二、 脱证先兆
三、 厥证先兆
第三节 危象病证先兆
一、 危象病证特点
二、 昏迷先兆
三、 高热先兆
四、 抽搐先兆
五、 中医学危证、重证及病愈征兆识别
第四节 衰老先兆
一、 形衰先兆
二、 九窍衰老先征兆
三、 神衰先兆
四、 心理衰老的自我测定
第五节 传变未病态及先兆
一、 疾病传变的方式
二、 传变与并发症
三、 传变趋向的预测
四、 传变的预兆
五、 影响传变的主要因素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章 疾病预测学的作用意义
第一节 疾病预测的内容和意义
一、 疾病预测的内容
二、 疾病预测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疾病预测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一、 春秋战国时期——未病理论奠定,疾病预测思想诞生
二、 秦汉时期——未病学思想指导疾病预测发展
三、 晋、隋、唐、金时期——疾病预测防治进一步发展
四、 金元明清时期——摄生预防,提高疾病征兆及传变规律的认识
五、 近代——疾病预测理论认识,方法和技术应用
第三节 疾病预测学的作用
一、 疾病预测分析当前疾病形势,针对性制定疾控方针计划
二、 根据预测困扰社会的生活性疾病发展趋势,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三、 高科技技术应用有效地促进疾病预测
四、 现代疾病预测学激活传统预测医学发展
五、 促进疾病预测相关边缘学科的渗透发展
第四节 疾病预测学的研究目的
一、 远期目标——人人健康的无医世界
二、 近期目标——预防医学发展新阶段
三、 疾病学——Ⅱ级预防
四、 疾病学——Ⅰ、Ⅲ级预防
第五节 疾病预测的原则
一、 预防观点
二、 超前观点
三、 长期务实观点
第六节 疾病预测的重点是易感低体质人群和个体
第七节 疾病预测学的研究前景及存在问题
一、 疾病预测学前景
二、 疾病预测学存在问题
第二章 疾病预测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致病损伤基本阈值
一、 病因理论
二、 发病阈值
第二节 疾病的关节点
一、 生命体多难以用确定的度来表现一定的质
二、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有不同性质表现
第三节 疾病的遗传方式
一、 生物遗传与变异规律
二、 显性、隐性规律
二、 交叉遗传
四、 基因表达与疾病
五、 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阈值
六、 遗传变异论在疾病预测中的作用
第四节 疾病潜隐信息是早期预测的关键
一、 隐潜信息基本概念
二、 潜病理信息临床预测疾病的意义
二、 潜隐信息显化标志在疾病预测中的作用
四、 潜前病理信息显化是疾病预测的关键
五、 潜前病理变化是前兆信息的根本
六、 前病证信息评估
第五节 疾病是内稳系统与阴阳五行、脏腑的失调
一、 阴平阳秘恒动有序
二、 协同调控,动中稳定
二、 脏腑经络气血调节
第六节 疾病与体质易感性、倾向性
一、 体质概念
二、 体质类型与疾病
三、 影响体质因素
四、 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五、 运气与体质疾病
六、 病理体质的理论基础与检测方法
第七节 全息律先兆是疾病的表征
一、 全息律是预测疾病的基点
二、 生理全息与病理全息先兆
三、 全息先兆标记
四、 太极、数码全息结构
第八节 疾病病理生理特性与疾病
一、 耗散结构性
二、 泛系综合性
三、 黑箱模糊性
四、 中介性
五、 发病趋势性
第九节 发病层次性与健康稳定性在疾病预测中的作用
一、 遗传病发病系统层次
二、 癌症发病系统层次
三、 疾病病机系统层次
四、 健康的连贯性、稳定性
第三章 疾病预测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疾病预测学的科学思维
一、 疾病预测学的科学思路
二、 疾病预测学的指导思想
三、 潜隐病理信息显化的思维方式
四、 创造性思维培养
第二节 健康态、未病态特征类型评估
一、 健康态理念与标准
二、 未病态理念与特征
三、 未病态类型
四、 未病态评估
第三节 生物医学测量法
一、 生物医学测量技术和特点
二、 生物医学测量仪器的指标
三、 生理、病理信号
四、 生物医学信号标示
五、 医学成像
第四节 症状、体征量化分析法
一、 量化诊断
二、 中医量化数字化诊断
三、 近代医学量化数字化诊断
第五节 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分析法
一、 生活事件应激
二、 应激适应
第六节 环境医学分析法
一、 地方性疾病预测
二、 职业性疾病预测
三、 营养性疾病预测
四、 寄生虫疾病与传染病预测
第七节 生物及疾病信息反馈与疾病预测
一、 生物反馈疗法
二、 生物反馈与疾病预测
三、 信息反馈系统分析
四、 疾病信息反馈分析
第八节 疾病监测与疾病预测
一、 疾病监测基本概念
二、 疾病监测类型
三、 疾病监测对疾病预测的作用
第四章 唯象与全息分析
第一节 唯象医学信息概念
一、 唯象与预测医学
二、 唯象信息与预测医学
三、 唯象医学在疾病预测中作用
第二节 气色光泽、压痛与疾病
一、 气色光泽与疾病
二、 病区压痛点总论
第三节 面部、五官表相征兆与疾病预测
一、 面部表相征兆
二、 五官表相征兆
第四节 脉象皮纹及指(趾)甲表相征兆
一、 脉象与疾病预测
二、 皮纹及皮肤与疾病先兆
三、 甲诊疾病先兆
四、 手酸碱区及手部三斑、络脉
第五节 常见疾病的先兆症状
一、 味觉与嗅觉
二、 欲食与厌食
三、 声音
四、 呕、〓、呃征兆
五、 失眠与嗜睡
六、 疲乏预兆
七、 消瘦与肥胖征兆
八、 头痛、头晕、头风征兆
九、 皮肤异常征兆
十、 麻木征兆
十一、 瘀血征兆
第六节 分泌、排泄物与疾病信息
一、 唾液、涕、泪及口臭信息
二、 痰变化信息
三、 汗信息
四、 尿液变化信息
五、 粪便变化信息
第五章 数理统计学在疾病预测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统计分析学概述
一、 数理统计基本概念
二、 数值资料的统计描述
三、 总体均数的估计和t检验
四、 方差分析
五、 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
六、 二项分布及其应用
七、 卡方(X2)检验
八、 直线相关与回归
九、 统计表与统计图
第二节 调查分析预测
一、 回顾性调查
二、 前瞻性调查
第三节 数理统计分析预测
一、 易感性、阈值、作用力分析
二、 正常值偏离度及特异性分析
三、 媒介能量分析
四、 危险状态预测性及趋势分析
第四节 数理统计模型预测
一、 微分方程模型
二、 动力系统模型
三、 时间序列模型
四、 建立预报方程
第五节 模糊数理预测
一、 模糊数学诊断模型在疾病预测中应用
二、 模糊数理模型在疾病因素分析中应用
三、 模糊聚类分析及疾病电脑预测
第六节 BP神经网络预测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第七节 序值检验及曲线与跟踪预测法
一、 序值检测法
二、 周期性曲线预测
三、 疾病预测跟踪预报
第六章 传染病学与疾病预测
第一节 传染病预测
一、 传染病预测方法分类
二、 传染病预测步骤与要求
第二节 传染病预测方法
一、 定性预测
二、 定量预测技术
三、 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四、 传染病暴发的预测模型
第三节 传染病疫情预测预报方法的研究
一、 确定预测病种,抓住流行的主要因素
二、 对有可能上升引起暴发流行的趋势疾病预测
三、 控制流行的主要环节和重点传染病
四、 传染病发病规律在预测中的应用
五、 应用“Z-D”现象预测传染病疫情研究
第四节 传染病预测效果和存在问题
一、 传染病预测效果评估
二、 疾病预测存在问题思考
第七章 遗传病学与疾病预测
第一节 基因预测疾病基本知识
一、 基因检测疾病
二、 基因预测疾病进展
三、 遗传疾病预测
第二节 遗传学疾病预测基本方法
一、 健康家谱预测疾病
二、 姓氏预测疾病
三、 舌象、切诊预测遗传性疾病
四、 几种遗传性疾病的特殊肤纹
第三节 婚前、产前检查是疾病预测的重要方法
一、 婚前健康检查和教育
二、 产前检查
第四节 遗传疾病数理分析
一、 群体关联分析
二、 复等位基因遗传疾病数学模型分析
三、 复杂遗传疾病QTL分析
第五节 基因染色体预测疾病
一、 基因诊断预测法
二、 染色体诊断技术
三、 基因芯片、蛋白芯片技术研究
第六节 遗传病学相关学科与疾病预测
一、 疾病基因和遗传基因工程分析法
二、 遗传毒理分析法
三、 药物基因和药物遗传学分析法
四、 免疫遗传学分析法
五、 体质遗传学方法
第八章 气象学与运气学预测疾病
第一节 气象学与疾病关系
一、 气象因素对发病的影响
二、 气象对常见病影响例举
第二节 运气学与预测疾病
一、 从非典准确预测看五运六气预测疾病作用
二、 运气推算方法与作用
三、 六淫病因先兆
四、 运气气化病机与体质
五、 运气与灾害学
第九章 生物钟学说与疾病预测
第一节 生物钟特性
一、 生物钟节律整体性
二、 生物钟节律多样性、复杂性
三、 生物钟节律的遗传性、变异性
四、 生物节律整合性
第二节 生物节律的性质
一、 生物节律的外源性、内源性和温度补偿性
二、 生物节律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三、 生物节律相对稳定性和疾病变异性
第三节 生物节律机制
一、 外源论机制
二、 内源论机制
第四节 生物钟假说及临床特点
一、 生物钟机制原理的假说
二、 生物钟紊乱的临床特点
第五节 生物钟紊乱疾病例举
一、 时差综合征
二、 心率变异、血压变异
三、 心脏病患者昼夜节律
四、 肿瘤节律
五、 内分泌疾病时间节律
六、 传染病的节律
七、 抑郁症和癫痫节律
第十章 细胞及元素病理信息分析
第一节 细胞形、质与疾病
一、 细胞形态、质地分析
二、 血液活性物质和相关成分与疾病
三、 细胞能量与自由基
四、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第二节 元素与疾病
一、 元素病理作用
二、 微量元素与疾病
第十一章 蛋白、基因、大分子物质病理信息表达
第一节 蛋白质、蛋白质组表达疾病信息
一、 蛋白质类型及作用
二、 蛋白质组结构功能作用
第二节 基因、基因组表达变异与疾病
一、 功能基因组学表达与疾病预测
二、 基因结构变异与疾病
三、 DNA损伤修复与疾病
四、 基因表达调控异常与疾病
五、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与疾病
六、 大分子与复杂性状疾病
第三节 疾病基因、蛋白、标记物信息表达
一、 基因、蛋白、标记物表达对疾病预测的作用
二、 疾病信息标记物分析法
三、 示踪标记及放免标记
第四节 弘扬中医学的作用显示潜隐疾病信息
一、 有证“无病”的虚证患者的血液微医学分析
二、 血栓前状态血液变化分析
三、 脾虚证动物模型分析
四、 温病先征兆血液变化
五、 温病传变动物模型病理分析
六、 “胸痹”的红细胞膜形态变化分析
七、 中医的寒热证与细胞ATP/ADP的关系
第五节 疾病基因与疾病预测
一、 基因结构异常与疾病
二、 致病基因与疾病预测
三、 疾病相关基因的克隆与研究
第十二章 纳米科学技术在疾病诊断和预测中的应用
第一节 纳米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一、 影像学诊断
二、 实验室、细胞、遗传学诊断
三、 病原微生物诊断
第二节 纳米生物探针在医疗诊断研究中的应用
一、 纳米生物探针
二、 分子信标探针
三、 纳米金、量子点生物探针
第三节 纳米级生物传感器及生物芯片
一、 纳米技术与生物传感器
二、 生物芯片研究与应用
第四节 纳米载体细胞分离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一、 基因、活性物、药物载体
二、 细胞及细胞成分分离与提纯
二、 免疫纳米磁球在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应用
第十三章 临床疾病预测例举
第一节 心血管疾病预测例举
一、 冠心病预测
二、 高血压病预测
二、 中风发病预测
第二节 癌症预测
一、 癌症前奏征兆
二、 癌症潜前期表达的病理信息
第三节 代谢性疾病预测例举
一、 糖尿病
二、 钙代谢障碍
三、 骨质疏松症
第四节 内分泌疾病预测例举
一、 妇女更年期综合征
二、 男性更年期综合征
第五节 遗传性疾病预测例举
一、 解读疾病基因
二、 解读功能基因
三、 病理基因揭示
四、 疾病、健康、行为基因例举
第六节 消化、呼吸系统疾病预测例举
一、 消化系统疾病例举
二、 呼吸系统疾病例举
第七节 妇产科疾病预测例举
一、 怀孕预测
二、 不育症预测
第八节 传染病预测例举
一、 艾滋病预测
二、 麻疹预测
三、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预测
第九节 精神分裂症预测
一、 临床分型
二、 预测
第十四章 亚健康未病态的识别
第一节 亚健康未病态
一、 概念
二、 亚健康未病态征兆
第二节 疲劳
一、 疲劳
二、 疲劳感
三、 慢性疲劳感诊断
四、 疲劳的临床意义
第三节 疲劳综合征
一、 疲劳综合征诊断
二、 疲劳综合征病因
第四节 过劳死
一、 过劳死病因及表现
二、 过劳死防范
第十五章 心理性疾病预测
第一节 心理性疾病态层次
一、 心理性疾病层次
二、 心理性疾病层次关系
第二节 心理健康标准和心灵商指数
一、 心理健康标准
二、 心灵商
第三节 心理疾病先兆
一、 心理性先兆征
二、 未病态心理类型
第四节 类神经病征兆
一、 焦虑未病态、疾病态层次分析
二、 恐惧未病、疾病态层次分析
三、 疑虑未病、疾病态层次分析
第五节 类精神病未病态、疾病态
一、 抑郁未病态、疾病态分析
二、 自卑与孤独未病态、疾病态分析
第六节 类神经症与类精神病表现心理异常现象
第十六章 社会适应不良预测
第一节 社会心理未病态、疾病态
一、 社会心理素质
二、 社会心理不良分析
三、 人缘商的测量
四、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第二节 人际交往性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主要表现
一、 人际交往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
二、 人际交往性不良心理表现
第三节 人格层次多态性
一、 不良人格、性格改变
二、 人格层次类型及表现
第十七章 中医疾病预测学临床应用
第一节 先兆证在疾病预测中作用
一、 先兆证在疾病预测中意义及形式
二、 潜前未病态征兆特点
三、 传变未病态征兆特点
四、 危证先兆证特点
五、 中医先兆证规律
第二节 急诊先兆证(症)
一、 闭证先兆
二、 脱证先兆
三、 厥证先兆
第三节 危象病证先兆
一、 危象病证特点
二、 昏迷先兆
三、 高热先兆
四、 抽搐先兆
五、 中医学危证、重证及病愈征兆识别
第四节 衰老先兆
一、 形衰先兆
二、 九窍衰老先征兆
三、 神衰先兆
四、 心理衰老的自我测定
第五节 传变未病态及先兆
一、 疾病传变的方式
二、 传变与并发症
三、 传变趋向的预测
四、 传变的预兆
五、 影响传变的主要因素
主要参考文献
疾病预测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