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al petrolgy of China

副标题:无

作   者:韩德馨等著

分类号:

ISBN:9787810404488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内容提要       本书是根据多年从事煤岩学、煤田地质学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吸取国       内、外新的论著和资料写成的学术专著。全书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系统论述了中国地史上聚煤模       式的演变与煤岩形成的历史背景;中国不同聚煤期的煤岩特征;中国残植煤、腐泥煤及其它独       具某种特点的特殊煤种的煤岩研究;阐述中国泥炭、低煤级煤、烟煤及高煤级煤的特征和演变;       煤的地球化学、油页岩及有机岩石学的研究;介绍了煤岩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系统阐述了中       国重要煤田的煤岩概况;对中国煤岩的规律性和特点做了初步总结,阐明了中国煤岩学的体系       及其发展的阶段性、继承性和方向性。       本书可供煤田、石油及天然气、地球化学、煤化学等专业的科研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       师生参考使用。   

目录

目录




绪 论




第一章 中国地史上聚煤模式的演变与煤岩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早古生代以菌藻类为主的浅海相聚煤模式




第二节 晚古生代以蕨类植物为主的滨海过渡相聚煤模式




. 一 泥盆纪




二 石炭、二叠纪




第三节 中生代以裸子植物为主的大、中型内陆湖泊、河流相聚煤模式




第四节 新生代以被子植物为主的中、小型内陆湖泊沼泽相聚煤模式




一 第三纪




二 第四纪




第五节 聚煤模式的演化




一 聚煤作用与古地理及古气候的关系




二 聚煤模式演化与古植物演化的关系




三 聚煤区的分布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四 中国主要聚煤期




五 腐植煤的成因类型




六 煤化作用与煤成烃




七 煤层甲烷




第二章 煤岩学基础




第一节 煤的显微组成




一 国际硬煤的显微组分分类




(一)镜质组




(二)壳质组




(三)惰质组




二 中国烟煤的显微组分分类方案(1988年)




三 原苏联热姆丘日尼柯夫和金兹堡的显微组分分类




四 美国分类中的假镜质组




五 褐煤的显微组分分类




(一)腐植组




(二)稳定组




(三)情质组




六 显微组分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 煤的显微煤岩类型




一 国际煤岩学委员会(iccp)的显微煤岩类型分类




二 以研究成因为主的分类




第三节 煤中矿物质




一 煤中矿物质的分类




二 煤中各类矿物




第四节 煤的宏观组成




一 煤岩成分




二 烟煤的宏观煤岩类型




三 褐煤的岩石类型




第五节 煤的结构和构造




一 煤的宏观结构和构造




二 煤的显微结构和构造




三 构造煤的煤岩特征




第六节 煤的物理性质




一 光泽




二 颜色和粉色




三 煤的显微硬度




四 煤的显微脆度




五 煤的耐磨硬度




六 煤的密度和孔隙性




七 显微组分的反射率




第三章 中国主要聚煤期煤的煤岩特征




第一节 早古生代煤的煤岩特征




第二节 晚古生代煤的煤岩特征




一 泥盆纪煤的煤岩特征




二 早石炭世煤的煤岩特征




三 北方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煤的煤岩特征




(一)宏观煤岩类型及其物理性质




(二)显微组分性质及含量变化特点




四 华南早二叠世煤的煤岩特征




五 华南晚二叠世煤的煤岩特征




(一)晚二叠世煤的宏观煤岩类型及物理性质




(二)晚二叠世煤的显微煤岩特征




第三节 中生代煤的煤岩特征




一 晚三叠世煤的煤岩特征




(一)华南东部地区




(二)华南西部地区




二 早—中侏罗世煤的煤岩特征




(一)华北聚煤区




(二)西北聚煤区




三 东北及内蒙东部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煤的煤岩特征




(一)大兴安岭以南烟煤区




(二)大兴安岭以北褐煤区




第四节 新生代煤的煤岩特征




一 早第三纪煤的煤岩特征




二 晚第三纪煤的煤岩特征




第五节 中国主要聚煤期煤岩特征总结




一 主要聚煤期煤的成因类型变化




二 煤中显微组成和含量变化




三 煤中显微组分类型及性质变化




四 主要聚煤期煤中灰分和全硫含量的变化




五 聚煤环境的演化对煤岩性质的影响




第四章 中国特殊煤种的煤岩研究




第一节 残植煤




一 角质残植煤




二 树皮残植煤




三 孢子残植煤




四 树脂残植煤




五 残植化作用与残植煤的形成




第二节 腐泥煤




一 腐泥煤的显微组分




(一)藻类体




(二)壳质组




(三)镜质组




(四)惰质组




(五)矿物




二 腐泥煤的显微煤岩类型




(一)显微煤岩类型划分




(二)主要显微煤岩类型特征




三 腐泥煤的煤化作用




(一)腐泥煤的煤化作用特征




(二)腐泥煤的煤化作用机理




(三)腐泥煤的煤化程度指标及煤化阶段初步划分




第三节 其它特殊煤种




一 泥炭藓煤




二 苏桥残植煤




三 华北石炭纪“角质煤”




四 琥珀煤




五 煤精




六 宁夏“太西煤”




七 天祝煤




八 黄陵烛煤




第五章 中国泥炭、低煤级煤、烟煤及高煤级煤的特征及演变




第一节 中国泥炭的物质组成及早期煤化作用




一 中国泥炭的岩石学特征




(一)泥炭类型及主要物理性质




(二)泥炭的显微岩石学特征




二 中国泥炭的地球化学特征




(一)灰分及微量元素组成




(二)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三 中国泥炭向褐煤转化的早期煤化作用




(一)早期煤化作用的阶段性




(二)早期煤化作用的实质




第二节 中国低煤级煤的煤岩和煤质特征




一 低煤级煤的煤岩特征




(一)褐煤的煤岩特征




(二)长焰煤的煤岩特征




(三)不粘煤的煤岩特征




(四)弱粘煤的煤岩特征




二 低煤级煤的煤质特征




(一)褐煤的主要煤质特征




(二)长焰煤的煤质特征




(三)不粘煤的煤质特征




(四)弱粘煤的煤质特征




三 低煤级煤的透光率及腐植酸和苯萃取物产率




第三节 烟煤的跃变与煤变质作用类型




一 烟煤的跃变




二 煤变质作用类型及特点




(一)深成变质作用




(二)岩浆热变质作用




(三)接触变质作用




(四)热液变质作用




(五)燃烧变质作用




(六)构造动力变质作用




三 煤变质作用研究的思考




第四节 中国高煤级煤的岩石学特征




一 概况




(一)研究历史及现状




(二)主要高煤级煤产区的地质背景




二 高煤级煤显微组分成因




(一)原有显微组分




(二)新生显微组分




三 高煤级煤的演化




(一)高煤级煤演化的阶跃性




(二)高煤级煤演化的阶段性




(三)高煤级煤演化的机理




四 高煤级煤显微组分的划分与命名




第六章 中国煤的地球化学研究




第一节 中国煤中伴生元素的地球化学研究




一 中国煤中伴生元素的分配和分布特征




(一)煤中伴生元素的时代分布




(二)煤中伴生元素的空间分布




(三)煤中伴生元素在煤层间的分配




(四)煤中伴生元素在煤层中的分布




二 煤中伴生元素的聚集机理




(一)煤中伴生元素的成因和分布




(二)煤中伴生元素与煤岩组分的关系




(三)煤中伴生元素与煤化程度的关系




三 中国煤中伴生元素的分散与富集作用




(一)煤中伴生元素的来源




(二)煤中伴生元素的赋存状态




(三)煤中伴生元素的分散和富集作用




四 煤中伴生元素对环境的影响




(一)煤中有害元素对水体的污染




(二)煤中有害元素对大气的污染




五 研究煤及含煤岩系中伴生元素的意义




第二节 中国煤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




一 不同煤阶煤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二 煤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三 煤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




四 煤成气的地球化学特征




五 煤成烃潜力及其评价




六 煤成烃类物质的储运特点




七 中国聚煤盆地煤成烃勘探前景分析




第七章 中国油页岩的研究




第一节 中国油页岩的分布




第二节 油页岩的形成及性质




一 油页岩的物理性质




二 油页岩的化学性质




(一)油页岩的灰分产率和灰成分




(二)油页岩的化学元素成分




(三)油页岩的焦油产率和发热量




第三节 油页岩的岩石学研究




一 有机组分




(一)藻类组




(二)动物残体组




(三)类脂组




(四)沥青质组




(五)镜质组




(六)惰质组




二 矿物




第四节 抚顺、黄县油页岩的特征




一 抚顺陆相油页岩特征




二 黄县海陆交互相油页岩特征




第八章 煤岩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煤岩取样




一 煤岩样种类




二 取样要求




第二节 样品制备




一 常规煤岩片样




二 煤岩显微组分的分离




第三节 煤岩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一 煤的宏观研究




二 煤的微观研究




(一)煤岩(岩相)分析用显微镜




(二)显微组分的观察描述




(三)煤的显微组分定量统计




(四)显微煤岩类型测定




(五)显微煤岩组分组、显微类型联合测定方法




(六)煤的显微硬度测定




(七)煤的浸蚀法




(八)有机显微组分的染色方法




第四节 显微镜光度术




一 显微镜光度计的结构




二 透射测量




三 反射测量




(一)镜质组反射率及其测定




(二)反射率及显微组分组的自动测试




(三)反射率谱




(四)色散与色散指数




(五)漫反射测量




四 荧光测量




(一)煤与源岩有机成分的荧光机理




(二)单色荧光强度测量




(三)荧光变化测量




(四)荧光光谱测量




(五)荧光光谱参数




(六)其它荧光光谱测量




第五节 煤岩学的现代研究方法




一 微束分析




(一)扫描电子显微镜




(二)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三)透射电子显微镜




(四)离子探针




(五)激光微探针质谱仪




(六)激光显微光谱仪




二 谱学研究




(一)红外光谱分析




(二)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分析




(三)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四)x射线衍射分析




(五)差热分析与热重分析




三 其它有关仪器分析方法




(一)图像分析




(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




(三)化学成分分析法




第九章 煤岩学在地质及煤炭加工利用领域中的应用




第一节 中国煤的分类




一 煤的成因—工业分类




二 煤的工业分类




三 中国煤炭分类中各类煤的基本特征及其用途




第二节 煤岩学在煤田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一 煤相分析中的应用




(一)煤相分析标志




(二)中国各聚煤时代煤层的煤相研究




二 地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节 煤岩学在煤核及聚煤古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一 中国煤核的产地和层位




二 煤核的地质特征




三 煤核的矿物和化学成分




四 煤核中的生物




五 煤核的成因




第四节 中国高硫煤的物质组成及成因




一 中国煤中硫的分布规律




二 中国的高硫煤




(一)华北太原组高硫煤




(二)华南晚二叠世高硫煤




第五节 突出煤的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一 突出煤的宏观煤岩特征




二 突出煤的显微煤岩特征




三 突出煤的超微结构




(一)非突出煤的超微结构特征




(二)突出煤的超微结构特征




第六节 煤岩学在煤炭加工利用工业中的应用




一 在选煤工业中的应用




(一)影响煤的可选性成因因素




(二)评价煤可选性的煤岩学方法




二 在焦化工业中的应用




(一)焦化过程中煤岩组分的变化




(二)煤岩配煤原理及几种配煤方案




(三)应用煤岩学方法研究焦炭的性质




三 在加氢液化和燃烧用煤中的应用




(一)加氢液化用煤的煤岩学研究




(二)煤岩学在燃烧用煤方面的应用




第十章 有机岩石学及其在油、气地质中的应用




第一节 国际上源岩分散有机质分类现状与有机质类型划分




第二节 中国烃源岩与干酪根有机组分的划分




第二节 烃源岩的有机岩石学评价法




第十一章 中国重要煤田(煤产地)煤岩研究




第一节 晚古生代煤田




一 河北兴隆煤田煤岩特征




二 山西太原西山煤田煤岩特征




三 山西宁武煤田朔南矿区煤岩特征




四 河南焦作煤田煤岩特征




五 河南平顶山煤田煤岩特征




六 江苏徐州煤田煤岩特征




七 安徽淮南煤田煤岩特征




八 湖北东南地区梁山煤系煤岩特征




九 福建龙永矿区煤岩特征




十 浙江长广煤田煤岩特征




十一 广西红茂煤田煤岩特征




第二节 中生代煤田




一 甘肃靖远煤田煤岩特征




二 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煤岩特征




三 霍林河煤田煤岩特征




四 黑龙江省部分中生代煤的煤岩特征




第三节 新生代煤田




一 辽宁抚顺煤田煤岩特征




二 山东黄县煤田煤岩特征




三 云南东部第三纪煤的煤岩特征




四 台湾第三纪煤的煤岩特征




五 西藏自治区煤岩、煤质特征




参考文献




图 版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Coal petrolgy of China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