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中国电视纪录片近50年的历程,是一个个回归过程。由政治回归到人性;由虚幻的英雄回归到生活中的个人;由空洞的说教回归到真实的记录;由边缘回归到社会现实;由个人化的行为回归到社会化的责任,等等。一步步都是对于纪录片本体和本性的探寻和归依。
本书根据风格、类型、功能等彼此关联映照的多种环境因素,把近50年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分为四个不同时期。虽然各个时期都有各自的明显特征,相互之间却也不乏勾连。在近50年的时间里,中国纪录片从政治化逐步演变到社会化,其间可以解读、值得解读的内容很多。不过,其发展的总的轨迹是一个从国家工具形态逐步演变为大众媒介形态,从政治产品演变为文化产品,从国内走向国际,从民族走向世界,从个人行为走向社会行为的过程。
目录
绪论——中国电视纪录片史的一种解读方式
第一篇 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1977)
1 1958年:烙印
2 新闻纪录片时代
3 定调:政治化主导
4 国家话语权
5 责任意识放大,主体意识缺失
6 题材集中雷同,风格老套单一
7 声画剥离
8 灌输
9 放映环境混杂,传播收效甚微
10 案例解读之一:《收租院》
11 国际纪录片与中国
第二篇 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
1 1978年:‘原动力
2 电视媒介的大众化
3 第一次转型:人文观念的确立
4 技术因素与纪实语言
5 “民族精神”成为主题表征
6 群体化话语
7 多种样式纷呈
8 系列化播出与角色换位
9 案例解读之二:“地方台50分钟”
10 案例解读之三:《话说长江》
11 案例解读之四:《望长城》
12 国际纪录片与中国
第三篇 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
1 1993年:分立
2 第二次转型:百姓意识与平民视角
3 个人化话语
4 “人”成为主题表征
5 题材小型边缘化
6 纪实成为主导
7 淡化观念表达
8 虚化现实背景
9 回归本性与国际化方向
10 群落现象与个人小作坊
11 民间创作群体
12 不同诉求之纪录片栏目
13 纪录片之“独立”
14 案例解读之五:康健宁
15 案例解读之六:“纪录片编辑室”
16 国际纪录片与中国
第四篇 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2004)
结语:回归与对应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篇 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1977)
1 1958年:烙印
2 新闻纪录片时代
3 定调:政治化主导
4 国家话语权
5 责任意识放大,主体意识缺失
6 题材集中雷同,风格老套单一
7 声画剥离
8 灌输
9 放映环境混杂,传播收效甚微
10 案例解读之一:《收租院》
11 国际纪录片与中国
第二篇 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
1 1978年:‘原动力
2 电视媒介的大众化
3 第一次转型:人文观念的确立
4 技术因素与纪实语言
5 “民族精神”成为主题表征
6 群体化话语
7 多种样式纷呈
8 系列化播出与角色换位
9 案例解读之二:“地方台50分钟”
10 案例解读之三:《话说长江》
11 案例解读之四:《望长城》
12 国际纪录片与中国
第三篇 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
1 1993年:分立
2 第二次转型:百姓意识与平民视角
3 个人化话语
4 “人”成为主题表征
5 题材小型边缘化
6 纪实成为主导
7 淡化观念表达
8 虚化现实背景
9 回归本性与国际化方向
10 群落现象与个人小作坊
11 民间创作群体
12 不同诉求之纪录片栏目
13 纪录片之“独立”
14 案例解读之五:康健宁
15 案例解读之六:“纪录片编辑室”
16 国际纪录片与中国
第四篇 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2004)
结语:回归与对应
参考文献
后记
A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China’s TV Documentary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