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系2006年由教育部审定出版的“十一五”高等院校规划教材之一
。书中对海洋地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文字简练
、图表清晰,吸收了本学科前沿领域的最新发展资料,内容新颖、丰富,
并紧密与当前海洋开发相结合。本书适合海洋地质调查专业、海洋矿产资
源专业、海洋工程、海洋环境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使用,并可供
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绪论
1.1 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1.2 海洋地质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1.3 21世纪是全面开发海洋的世纪
1.4 我国海洋研究和开发前瞻
第二章 海水的基本性质及其起源
2.1 海水的状态和颜色
2.1.1 海水的状态
2.1.2 海水的颜色
2.2 海水的盐度、温度和密度
2.2.1 海水的盐度
2.2.2 海水的温度
2.2.3 大洋暖池
2.2.4 海水的密度
2.3 海水的起源
2.3.1 水的聚集事件
2.3.2 原始水的形成和存在状态
2.3.3 太阳系中水的再分配
2.3.4 水圈的形成和补充
第三章 海水的运动及其能源
3.1 波浪及其能源
3.1.1 波浪要素与分类
3.1.2 深水波
3.1.3 浅水波
3.1.4 涌的传播
3.1.5 中国海的波浪
3.1.6 波浪的折射、绕射和反射
3.1.7 波浪能源的开发、利用
3.2 潮汐及其能源
3.2.1 潮汐的定义与要素
3.2.2 潮汐分类和它的不等现象
3.2.3 引潮力
3.2.4 潮汐椭球与潮汐规律
3.2.5 中国近海潮汐
3.2.6 潮汐能源的开发、利用
3.3 海(洋)流及其能源
3.3.1 海流及其分类
3.3.2 风海流
3.3.3 全球主要表层环流系统
3.3.4 深海洋流系统
3.3.5 海流能源的开发利用
第四章 海洋沉积生物
4.1 海洋生物生产力
4.1.1 海洋初级生产力
4.1.2 海洋动物生产力
4.1.3 海洋生物生产力的分布
4.2 海洋食物链
4.2.1 海洋食物链的定义和特征
4.2.2 海洋食物链的类别
4.2.3 食物网
4.3 海洋沉积生物
4.3.1 大型个体海洋沉积生物
4.3.2 钙质微体生物
4.3.3 硅质沉积生物
4.4 深海生态
4.4.1 深海生态的基本特点
4.4.2 海底热泉生物群落
4.5 海底深部细菌的沉积作用
第五章 大洋地壳的构造与岩石组成
5.1 大洋地壳的结构
5.1.1 大洋地壳的分层
5.1.2 大洋中脊与深海盆地地壳的不同
5.2 大洋中脊及其岩石组成
5.2.1 大西洋中脊
5.2.2 印度洋中脊
5.2.3 东太平洋隆起
5.2.4 无震洋脊
5.3 大洋盆地的岩石组成
5.3.1 印度洋的洋盆
5.3.2 大西洋的洋盆
5.3.3 太平洋的洋盆
5.4 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
5.4.1 大陆漂移
5.4.2 海底扩张说
5.4.3 板块构造
5.5 板块运动
5.5.1 地幔对流是板块运动驱动力
5.5.2 板块的俯冲运动
5.5.3 俯冲带的岩石组合类型
5.5.4 与岛孤—海沟系有关的火山岩系
5.6 板块活动与造山运动
5.6.1 碰撞造山带
5.6.2 俯冲造山带
5.6.3 仰冲造山带
5.6.4 转换挤压造山带
5.7 大洋中的残留陆块
5.7.1 洛德豪残留陆块
5.7.2 福克兰残留陆块
5.7.3 塞舌尔残留陆块
5.7.4 罗考尔残留陆块
5.7.5 扬马延残留陆块
5.7.6 残留陆块形成的机制和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全球变化与海面变化
6.1 全球变化研究的科学目标
6.2 全球变化的现象
6.2.1 全球气候变暖
6.2.2 大气臭氧层的损耗
6.2.3 大气中氧化作用的减弱
6.2.4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6.2.5 土地利用格局与环境质量的改变
6.3 海洋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
6.3.1 海洋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
6.3.2 调节气候的作用
6.3.3 海面升降
6.4 海面变化的基本特征
6.4.1 海面变化与全球气候的关系
6.4.2 海面变化对滨岸的影响
6.4.3 海面变化与沉积作用
6.5 第四纪的海面变化
6.5.1 早—中更新世的海面变化
6.5.2 晚更新世的海面变化
6.5.3 全新世的海面变化
6.5.4 全球海面变化的分区
6.6 近百年来海面变化
6.7 海面变化的原因
6.7.1 海洋水体积的变化
6.7.2 洋盆容积的变化
6.7.3 海水物理性质的变化
6.7.4 海水盐度的变化
6.7.5 天文因素效应
6.7.6 地球物理因素的变化
6.7.7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
第七章 海岸带
7.1 海岸带的定义
7.2 海岸带的动力因素
7.2.1 波浪、潮汐和海流
7.2.2 河流与冰的作用
7.2.3 地壳运动
7.2.4 生物作用
7.3 海岸的分类
7.4 垂直岸线的泥沙运动
7.4.1 中立线的概念
7.4.2 影响中立线的因素
7.4.3 均衡剖面的塑造
7.5 平行岸线的泥沙运动
7.5.1 冲积物流三要素
7.5.2 冲积物流形成的堆积体
7.6 滨岸沉积相
7.6.1 滨岸平原相
7.6.2 海滩、潮坪沉积
7.6.3 水下岸坡相
7.7 合理开发、利用我国海岸带资源
7.7.1 海岸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
7.7.2 地下热矿水和资源
7.7.3 饮料矿水和疗矿水
7.7.4 海岸矿产资源
7.7.5 海岸带旅游事业
第八章 海洋地球化学
8.1 海洋中的CO?系统
8.1.1 总二氧化碳及其分布
8.1.2 海水中的CaCO?与CO?系统
8.1.3 海洋生物与CO?系统的关系
8.1.4 海水的酸碱性与CO?系统
8.2 海水中溶解的气体
8.2.1 海水中溶解氧的来源及作用
8.2.2 溶解氧在海水中的分布
8.3 海水中的微量元素
8.3.1 含量和逗留时间
8.3.2 影响微量元素分布的因素
8.3.3 海水中微量元素的存在形式
8.4 海水中的有机物
8.4.1 溶解有机物
8.4.2 颗粒有机物
8.4.3 挥发性有机物
8.5 海洋中放射性核素
8.5.1 海洋中天然放射性核素
8.5.2 海洋中的人工放射性核素
第九章 三角洲
9.1 三角洲的概念和研究意义
9.2 三角洲的发育与类型
9.2.1 河口沙坝与汊道河床
9.2.2 三角洲的类型
9.2.3 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9.3 控制三角洲发育的因素
9.3.1 气候
9.3.2 径流量与输沙量
9.3.3 河口水流的特征
9.3.4 潮汐作用
9.3.5 波浪作用
9.3.6 海流作用
9.4 河控三角洲
9.4.1 黄河三角洲
9.4.2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9.5 浪控三角洲
9.5.1 韩江三角洲
9.5.2 滦河三角洲
9.5.3 塞内加尔河三角洲
9.6 潮控三角洲
9.6.1 长江三角洲
9.6.2 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
第十章 大陆边缘
10.1 大陆边缘的概念
10.2 大陆架
10.2.1 大陆架的概述
10.2.2 大陆架的地形特征
10.2.3 全球陆架分布与特征
10.2.4 陆架沉积特征
10.2.5 大陆架的分类
10.2.6 陆架的成因
10.3 大陆坡
10.3.1 大陆坡的概念
10.3.2 陆坡地形和构造特征
10.3.3 大陆坡的分类
10.3.4 陆坡沉积特征
10.3.5 陆坡的成因
10.4 大陆隆
10.4.1 大陆隆的基本特征
10.4.2 亚马逊海底扇
10.4.3 孟加拉扇和印度河扇
第十一章 现代浅海碳酸盐沉积与珊瑚礁
11.1 浅海碳酸盐沉积与珊瑚礁的研究
11.2 浅海碳酸盐沉积的环境控制因素
11.2.1 温度
11.2.2 盐度与水深
11.2.3 区域海流
11.3 浅海碳酸盐组分
11.3.1 矿物成分
11.3.2 结构组分
11.4 滨岸碳酸盐沉积
11.4.1 碳酸盐潮坪沉积
11.4.2 碳酸盐泻湖沉积
11.4.3 碳酸盐海滩沉积
11.5 碳酸盐沉积陆架
11.5.1 无陆源碎屑的碳酸盐沉积陆架区
11.5.2 碳酸盐与陆源碎屑的混合沉积陆架
11.6 现代珊瑚礁
11.6.1 珊瑚礁的定义和分类
11.6.2 珊瑚礁发育的环境因素
11.6.3 岸礁
11.6.4 堤礁和环礁
第十二章 大洋沉积作用和沉积物性质
12.1 大洋沉积物的来源
12.1.1 陆源碎屑
12.1.2 海洋生物
12.1.3 海底风化产物
12.1.4 海底火山物质
12.1.5 宇宙物质
12.2 大洋沉积物的组分和分类
12.2.1 大洋黏土矿物
12.2.2 钙质生物软泥和碎屑
12.2.3 硅质软泥
12.3 大洋沉积作用
12.3.1 垂直沉降作用
12.3.2 远浊流作用
12.3.3 底层流效应
12.3.4 等深流与等积岩
12.3.5 雾浊层效应
12.3.6 深海暴流
12.4 钙质软泥
12.4.1 钙质软泥基本特征
12.4.2 影响钙质软泥沉积因素
12.5 大洋黏土
12.6 硅质软泥
第十三章 陨击事件与生物灭绝
13.1 事件及其分类
13.2 陨击事件的DSDP证据
13.3 陨击事件及其阶段划分
13.4 陨击事件与生物灭绝
13.5 陨击坑及其物质组成
13.5.1 陨击坑的结构
13.5.2 陨击坑的物质组成
13.5.3 储聚石油、天然气的陨击坑
13.6 界面黏土
13.7 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
第十四章 海洋缺氧事件
14.1 氧在水体中的循环
14.1.1 水体中氧的供应
14.1.2 水体中氧的消耗
14.2 缺氧水体的概念
14.3 大型缺氧湖盆
14.3.1 坦噶尼喀湖和基伍湖
14.3.2 黑海水体缺氧环境
14.3.3 湖盆缺氧形成的原因
14.4 缺氧的开阔海盆
14.4.1 印度洋的缺氧海域
14.4.2 大西洋的缺氧海域与标志
14.4.3 秘鲁-智利岸外的缺氧环境
14.4.4 华盛顿、俄勒冈和加利福尼亚岸外的少氧环境
14.5 缺氧环境的剖面与标志
14.5.1 缺氧环境的剖面
14.5.2 缺氧环境的标志
14.6 上升流与缺氧环境
14.6.1 上升流的概念与类型
14.6.2 上升流的性质
14.7 上升流沉积相与烃源岩的关系
第十五章 海洋灾害和污染及其防治
15.1 海洋灾害及其防御
15.1.1 风暴潮
15.1.2 海啸
15.1.3 灾害性海浪
15.1.4 海面上升,海水入侵
15.1.5 赤潮
15.1.6 海冰
15.1.7 海底灾害性地质因素
15.2 海洋污染与防治
15.2.1 海洋环境容量与自净能力
15.2.2 石油污染
15.2.3 重金属污染
15.2.4 有机物污染
15.2.5 放射性污染
第十六章 海洋矿产资源
16.1 多金属结核
16.1.1 多金属结核的基本特征
16.1.2 多金属结核的分类与成因
16.1.3 多金属的结核生长历史与生长速率
16.1.4 多金属结核的资源量
16.2 铁锰结壳
16.2.1 铁锰结壳的特征
16.2.2 铁锰结壳的生长历史与生长速率
16.2.3 铁锰结壳的资源量
16.3 海底热液矿床
16.3.1 海底热液矿床的成因类型
16.3.2 海底热液的循环系统
16.4 海洋砂矿
16.4.1 滨海砂矿
16.4.2 浅海砂矿
16.4.3 海洋砂矿的成矿控制因素
16.5 近海油气资源与海底煤矿
16.5.1 海底石油与天然气
16.5.2 天然气水合物
16.5.3 海底煤矿
16.6 滨海地下卤水
16.6.1 滨海相地下卤水的化学特征
16.6.2 滨海相地下卤水的成因
主要参考文献
序言
第一章 绪论
1.1 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1.2 海洋地质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1.3 21世纪是全面开发海洋的世纪
1.4 我国海洋研究和开发前瞻
第二章 海水的基本性质及其起源
2.1 海水的状态和颜色
2.1.1 海水的状态
2.1.2 海水的颜色
2.2 海水的盐度、温度和密度
2.2.1 海水的盐度
2.2.2 海水的温度
2.2.3 大洋暖池
2.2.4 海水的密度
2.3 海水的起源
2.3.1 水的聚集事件
2.3.2 原始水的形成和存在状态
2.3.3 太阳系中水的再分配
2.3.4 水圈的形成和补充
第三章 海水的运动及其能源
3.1 波浪及其能源
3.1.1 波浪要素与分类
3.1.2 深水波
3.1.3 浅水波
3.1.4 涌的传播
3.1.5 中国海的波浪
3.1.6 波浪的折射、绕射和反射
3.1.7 波浪能源的开发、利用
3.2 潮汐及其能源
3.2.1 潮汐的定义与要素
3.2.2 潮汐分类和它的不等现象
3.2.3 引潮力
3.2.4 潮汐椭球与潮汐规律
3.2.5 中国近海潮汐
3.2.6 潮汐能源的开发、利用
3.3 海(洋)流及其能源
3.3.1 海流及其分类
3.3.2 风海流
3.3.3 全球主要表层环流系统
3.3.4 深海洋流系统
3.3.5 海流能源的开发利用
第四章 海洋沉积生物
4.1 海洋生物生产力
4.1.1 海洋初级生产力
4.1.2 海洋动物生产力
4.1.3 海洋生物生产力的分布
4.2 海洋食物链
4.2.1 海洋食物链的定义和特征
4.2.2 海洋食物链的类别
4.2.3 食物网
4.3 海洋沉积生物
4.3.1 大型个体海洋沉积生物
4.3.2 钙质微体生物
4.3.3 硅质沉积生物
4.4 深海生态
4.4.1 深海生态的基本特点
4.4.2 海底热泉生物群落
4.5 海底深部细菌的沉积作用
第五章 大洋地壳的构造与岩石组成
5.1 大洋地壳的结构
5.1.1 大洋地壳的分层
5.1.2 大洋中脊与深海盆地地壳的不同
5.2 大洋中脊及其岩石组成
5.2.1 大西洋中脊
5.2.2 印度洋中脊
5.2.3 东太平洋隆起
5.2.4 无震洋脊
5.3 大洋盆地的岩石组成
5.3.1 印度洋的洋盆
5.3.2 大西洋的洋盆
5.3.3 太平洋的洋盆
5.4 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
5.4.1 大陆漂移
5.4.2 海底扩张说
5.4.3 板块构造
5.5 板块运动
5.5.1 地幔对流是板块运动驱动力
5.5.2 板块的俯冲运动
5.5.3 俯冲带的岩石组合类型
5.5.4 与岛孤—海沟系有关的火山岩系
5.6 板块活动与造山运动
5.6.1 碰撞造山带
5.6.2 俯冲造山带
5.6.3 仰冲造山带
5.6.4 转换挤压造山带
5.7 大洋中的残留陆块
5.7.1 洛德豪残留陆块
5.7.2 福克兰残留陆块
5.7.3 塞舌尔残留陆块
5.7.4 罗考尔残留陆块
5.7.5 扬马延残留陆块
5.7.6 残留陆块形成的机制和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全球变化与海面变化
6.1 全球变化研究的科学目标
6.2 全球变化的现象
6.2.1 全球气候变暖
6.2.2 大气臭氧层的损耗
6.2.3 大气中氧化作用的减弱
6.2.4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6.2.5 土地利用格局与环境质量的改变
6.3 海洋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
6.3.1 海洋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
6.3.2 调节气候的作用
6.3.3 海面升降
6.4 海面变化的基本特征
6.4.1 海面变化与全球气候的关系
6.4.2 海面变化对滨岸的影响
6.4.3 海面变化与沉积作用
6.5 第四纪的海面变化
6.5.1 早—中更新世的海面变化
6.5.2 晚更新世的海面变化
6.5.3 全新世的海面变化
6.5.4 全球海面变化的分区
6.6 近百年来海面变化
6.7 海面变化的原因
6.7.1 海洋水体积的变化
6.7.2 洋盆容积的变化
6.7.3 海水物理性质的变化
6.7.4 海水盐度的变化
6.7.5 天文因素效应
6.7.6 地球物理因素的变化
6.7.7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
第七章 海岸带
7.1 海岸带的定义
7.2 海岸带的动力因素
7.2.1 波浪、潮汐和海流
7.2.2 河流与冰的作用
7.2.3 地壳运动
7.2.4 生物作用
7.3 海岸的分类
7.4 垂直岸线的泥沙运动
7.4.1 中立线的概念
7.4.2 影响中立线的因素
7.4.3 均衡剖面的塑造
7.5 平行岸线的泥沙运动
7.5.1 冲积物流三要素
7.5.2 冲积物流形成的堆积体
7.6 滨岸沉积相
7.6.1 滨岸平原相
7.6.2 海滩、潮坪沉积
7.6.3 水下岸坡相
7.7 合理开发、利用我国海岸带资源
7.7.1 海岸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
7.7.2 地下热矿水和资源
7.7.3 饮料矿水和疗矿水
7.7.4 海岸矿产资源
7.7.5 海岸带旅游事业
第八章 海洋地球化学
8.1 海洋中的CO?系统
8.1.1 总二氧化碳及其分布
8.1.2 海水中的CaCO?与CO?系统
8.1.3 海洋生物与CO?系统的关系
8.1.4 海水的酸碱性与CO?系统
8.2 海水中溶解的气体
8.2.1 海水中溶解氧的来源及作用
8.2.2 溶解氧在海水中的分布
8.3 海水中的微量元素
8.3.1 含量和逗留时间
8.3.2 影响微量元素分布的因素
8.3.3 海水中微量元素的存在形式
8.4 海水中的有机物
8.4.1 溶解有机物
8.4.2 颗粒有机物
8.4.3 挥发性有机物
8.5 海洋中放射性核素
8.5.1 海洋中天然放射性核素
8.5.2 海洋中的人工放射性核素
第九章 三角洲
9.1 三角洲的概念和研究意义
9.2 三角洲的发育与类型
9.2.1 河口沙坝与汊道河床
9.2.2 三角洲的类型
9.2.3 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9.3 控制三角洲发育的因素
9.3.1 气候
9.3.2 径流量与输沙量
9.3.3 河口水流的特征
9.3.4 潮汐作用
9.3.5 波浪作用
9.3.6 海流作用
9.4 河控三角洲
9.4.1 黄河三角洲
9.4.2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9.5 浪控三角洲
9.5.1 韩江三角洲
9.5.2 滦河三角洲
9.5.3 塞内加尔河三角洲
9.6 潮控三角洲
9.6.1 长江三角洲
9.6.2 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
第十章 大陆边缘
10.1 大陆边缘的概念
10.2 大陆架
10.2.1 大陆架的概述
10.2.2 大陆架的地形特征
10.2.3 全球陆架分布与特征
10.2.4 陆架沉积特征
10.2.5 大陆架的分类
10.2.6 陆架的成因
10.3 大陆坡
10.3.1 大陆坡的概念
10.3.2 陆坡地形和构造特征
10.3.3 大陆坡的分类
10.3.4 陆坡沉积特征
10.3.5 陆坡的成因
10.4 大陆隆
10.4.1 大陆隆的基本特征
10.4.2 亚马逊海底扇
10.4.3 孟加拉扇和印度河扇
第十一章 现代浅海碳酸盐沉积与珊瑚礁
11.1 浅海碳酸盐沉积与珊瑚礁的研究
11.2 浅海碳酸盐沉积的环境控制因素
11.2.1 温度
11.2.2 盐度与水深
11.2.3 区域海流
11.3 浅海碳酸盐组分
11.3.1 矿物成分
11.3.2 结构组分
11.4 滨岸碳酸盐沉积
11.4.1 碳酸盐潮坪沉积
11.4.2 碳酸盐泻湖沉积
11.4.3 碳酸盐海滩沉积
11.5 碳酸盐沉积陆架
11.5.1 无陆源碎屑的碳酸盐沉积陆架区
11.5.2 碳酸盐与陆源碎屑的混合沉积陆架
11.6 现代珊瑚礁
11.6.1 珊瑚礁的定义和分类
11.6.2 珊瑚礁发育的环境因素
11.6.3 岸礁
11.6.4 堤礁和环礁
第十二章 大洋沉积作用和沉积物性质
12.1 大洋沉积物的来源
12.1.1 陆源碎屑
12.1.2 海洋生物
12.1.3 海底风化产物
12.1.4 海底火山物质
12.1.5 宇宙物质
12.2 大洋沉积物的组分和分类
12.2.1 大洋黏土矿物
12.2.2 钙质生物软泥和碎屑
12.2.3 硅质软泥
12.3 大洋沉积作用
12.3.1 垂直沉降作用
12.3.2 远浊流作用
12.3.3 底层流效应
12.3.4 等深流与等积岩
12.3.5 雾浊层效应
12.3.6 深海暴流
12.4 钙质软泥
12.4.1 钙质软泥基本特征
12.4.2 影响钙质软泥沉积因素
12.5 大洋黏土
12.6 硅质软泥
第十三章 陨击事件与生物灭绝
13.1 事件及其分类
13.2 陨击事件的DSDP证据
13.3 陨击事件及其阶段划分
13.4 陨击事件与生物灭绝
13.5 陨击坑及其物质组成
13.5.1 陨击坑的结构
13.5.2 陨击坑的物质组成
13.5.3 储聚石油、天然气的陨击坑
13.6 界面黏土
13.7 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
第十四章 海洋缺氧事件
14.1 氧在水体中的循环
14.1.1 水体中氧的供应
14.1.2 水体中氧的消耗
14.2 缺氧水体的概念
14.3 大型缺氧湖盆
14.3.1 坦噶尼喀湖和基伍湖
14.3.2 黑海水体缺氧环境
14.3.3 湖盆缺氧形成的原因
14.4 缺氧的开阔海盆
14.4.1 印度洋的缺氧海域
14.4.2 大西洋的缺氧海域与标志
14.4.3 秘鲁-智利岸外的缺氧环境
14.4.4 华盛顿、俄勒冈和加利福尼亚岸外的少氧环境
14.5 缺氧环境的剖面与标志
14.5.1 缺氧环境的剖面
14.5.2 缺氧环境的标志
14.6 上升流与缺氧环境
14.6.1 上升流的概念与类型
14.6.2 上升流的性质
14.7 上升流沉积相与烃源岩的关系
第十五章 海洋灾害和污染及其防治
15.1 海洋灾害及其防御
15.1.1 风暴潮
15.1.2 海啸
15.1.3 灾害性海浪
15.1.4 海面上升,海水入侵
15.1.5 赤潮
15.1.6 海冰
15.1.7 海底灾害性地质因素
15.2 海洋污染与防治
15.2.1 海洋环境容量与自净能力
15.2.2 石油污染
15.2.3 重金属污染
15.2.4 有机物污染
15.2.5 放射性污染
第十六章 海洋矿产资源
16.1 多金属结核
16.1.1 多金属结核的基本特征
16.1.2 多金属结核的分类与成因
16.1.3 多金属的结核生长历史与生长速率
16.1.4 多金属结核的资源量
16.2 铁锰结壳
16.2.1 铁锰结壳的特征
16.2.2 铁锰结壳的生长历史与生长速率
16.2.3 铁锰结壳的资源量
16.3 海底热液矿床
16.3.1 海底热液矿床的成因类型
16.3.2 海底热液的循环系统
16.4 海洋砂矿
16.4.1 滨海砂矿
16.4.2 浅海砂矿
16.4.3 海洋砂矿的成矿控制因素
16.5 近海油气资源与海底煤矿
16.5.1 海底石油与天然气
16.5.2 天然气水合物
16.5.3 海底煤矿
16.6 滨海地下卤水
16.6.1 滨海相地下卤水的化学特征
16.6.2 滨海相地下卤水的成因
主要参考文献
海洋地质学概论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