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中医面诊与计算机辅助诊断》内容简介:中医面部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神情及面部、五官的色泽与形态变化来分析和判断病情的诊断方法。和中医学的其他组成部分一样,面部望诊也植根于《黄帝内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一套理论和方法完备的诊法体系,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自古至今,中医学著作汗牛充栋,但面诊的专著不多,有关面诊的内容大多散见于各种诊断学专著或综合性医著。尽管近几十年来,引入现代计算机信息、光学、电子技术等研究和发展中医面诊的尝试方兴未艾,然而这方面的总结性专著仍不多见,因此研究者有必要对古今中医面诊的内容作一次全面的总结,以期对这一领域的中医工作者和广大中医爱好者、学习者有所裨益。
《中医面诊与计算机辅助诊断》的内容包括中医面部望诊的历史渊源,面部望诊的原理、特色、具体操作方法,以及计算机辅助面部诊断的原理、发展和应用。《中医面诊与计算机辅助诊断》既囊括了传统中医的经验精华,又介绍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研究中医面诊的最新成果,可供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和科研工作者参考。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中医面部望诊的沿革
一、萌芽阶段(上古~先秦)
二、发展阶段(汉~唐)
三、成熟阶段(宋~清)
四、现代化研究阶段
第二节 中医面部望诊的特点
一、面部望诊为望诊之首
二、面部望诊基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三、面部望诊强调“神”的意义
四、面部望诊包含生物全息论思想
第二章 中医面部望诊的原理及基本规律
第一节 中医面部望诊的原理及理论依据
一、常色与病色
二、望色十法
三、中医面部望诊的原理及理论依据
四、中医面部官窍望诊的原理及理论依据
第二节 面部各区域与脏腑的对应关系
一、《黄帝内经》中面部各区域与脏腑的对应关系
二、其他医学专著中面部各区域与脏腑的对应关系
第三节 中医面部望诊的临床意义
一、察面色、面部形态知病之所在
二、望面色知病变轻重浅深
三、望面色知病情进退逆从
四、察面色知疾病预后转归
第四节 面部望诊的注意事项
一、注意病色与常色的比较
二、注意整体颜色与局部颜色相结合
三、注意非疾病因素对面色的影响
四、面部望诊应与其他诊法综合应用
第三章 面部望诊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 面部整体望诊
一、望面部神态
二、望面部颜色
三、特殊面容
第二节 面部局部望诊
一、望目
(一)望目色
(二)望目形态
二、望鼻
(一)望鼻色
(二)望鼻形态
三、望唇
(一)望唇色
(二)望口唇形态
四、望耳
(一)望耳郭颜色
(二)望耳郭形态
第三节 面诊计算机辅助诊断
第四章 中医面部望诊图像数据库
第一节 图像数据库技术
一、图像数据存储
二、图像数据检索
(一)图像特征提取
(二)图像特征描述
(三)图像模式
(四)图像匹配
(五)相关反馈
第二节 面部望诊图像数据库
一、医理设计
(一)面色诊临床判读表的建立
(二)面色诊判读表的信度检验
(三)面色诊判读表的校度检验
二、面部望诊图像数据库的设计
(一)面部望诊图像数据库总体系统结构设计
(二)用户界面的设计
(三)图像查询的主要结构
(四)库的管理
三、面部望诊图像数据存储结构
四、面部望诊图像数据库开发环境
五、面部望诊图像数据库的功能
第五章 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基础
第一节 图像数字化
一、分辨率
二、图像采样
三、图像量化
第二节 彩色图像基础
一、三基色模型
(一)三基色原理
(二)CIE物理三基色和RGB三色系数
(三)CIE计算三基色和XYZ色度图
二、色彩空间与变换
(一)RGB模型
(二)CMY模型
(三)YCbCr模型
(四)视觉均匀色彩空间
第三节 图像彩色校正
一、白平衡法
二、矩阵法
三、模型法
四、查表法
第四节 图像变换
一、傅立叶变换
二、离散余弦变换(DCT)
三、小波变换
(一)小波变换的基本原理
(二)多分辨率分析的Mallat快速算法
第五节 图像增强
一、灰度级修正
(一)灰度直方图
(二)灰度的线性变换
(三)灰度的阈值变换
(四)灰度的窗口变换
(五)灰度拉伸
(六)灰度均衡
……
第六章 中医面诊的计算机自动识别技术
第七章 面部图像的采集系统
第一节 中医面部望诊的沿革
一、萌芽阶段(上古~先秦)
二、发展阶段(汉~唐)
三、成熟阶段(宋~清)
四、现代化研究阶段
第二节 中医面部望诊的特点
一、面部望诊为望诊之首
二、面部望诊基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三、面部望诊强调“神”的意义
四、面部望诊包含生物全息论思想
第二章 中医面部望诊的原理及基本规律
第一节 中医面部望诊的原理及理论依据
一、常色与病色
二、望色十法
三、中医面部望诊的原理及理论依据
四、中医面部官窍望诊的原理及理论依据
第二节 面部各区域与脏腑的对应关系
一、《黄帝内经》中面部各区域与脏腑的对应关系
二、其他医学专著中面部各区域与脏腑的对应关系
第三节 中医面部望诊的临床意义
一、察面色、面部形态知病之所在
二、望面色知病变轻重浅深
三、望面色知病情进退逆从
四、察面色知疾病预后转归
第四节 面部望诊的注意事项
一、注意病色与常色的比较
二、注意整体颜色与局部颜色相结合
三、注意非疾病因素对面色的影响
四、面部望诊应与其他诊法综合应用
第三章 面部望诊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 面部整体望诊
一、望面部神态
二、望面部颜色
三、特殊面容
第二节 面部局部望诊
一、望目
(一)望目色
(二)望目形态
二、望鼻
(一)望鼻色
(二)望鼻形态
三、望唇
(一)望唇色
(二)望口唇形态
四、望耳
(一)望耳郭颜色
(二)望耳郭形态
第三节 面诊计算机辅助诊断
第四章 中医面部望诊图像数据库
第一节 图像数据库技术
一、图像数据存储
二、图像数据检索
(一)图像特征提取
(二)图像特征描述
(三)图像模式
(四)图像匹配
(五)相关反馈
第二节 面部望诊图像数据库
一、医理设计
(一)面色诊临床判读表的建立
(二)面色诊判读表的信度检验
(三)面色诊判读表的校度检验
二、面部望诊图像数据库的设计
(一)面部望诊图像数据库总体系统结构设计
(二)用户界面的设计
(三)图像查询的主要结构
(四)库的管理
三、面部望诊图像数据存储结构
四、面部望诊图像数据库开发环境
五、面部望诊图像数据库的功能
第五章 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基础
第一节 图像数字化
一、分辨率
二、图像采样
三、图像量化
第二节 彩色图像基础
一、三基色模型
(一)三基色原理
(二)CIE物理三基色和RGB三色系数
(三)CIE计算三基色和XYZ色度图
二、色彩空间与变换
(一)RGB模型
(二)CMY模型
(三)YCbCr模型
(四)视觉均匀色彩空间
第三节 图像彩色校正
一、白平衡法
二、矩阵法
三、模型法
四、查表法
第四节 图像变换
一、傅立叶变换
二、离散余弦变换(DCT)
三、小波变换
(一)小波变换的基本原理
(二)多分辨率分析的Mallat快速算法
第五节 图像增强
一、灰度级修正
(一)灰度直方图
(二)灰度的线性变换
(三)灰度的阈值变换
(四)灰度的窗口变换
(五)灰度拉伸
(六)灰度均衡
……
第六章 中医面诊的计算机自动识别技术
第七章 面部图像的采集系统
TCM facial diagnosis and its computer diagnosis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