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农业经济史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它既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的内容,又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方面的内容。在每个断代时段内,都要横向阐述各项内容,不仅显得非常庞杂,而且理不出井然的头绪,大有支离破碎之感!
目录
前言
上篇 中国农业经济史总论
第一章 中国历代人口、耕地和亩产
第一节 中国历代人口情况
第二节 中国历代户口和田地
第三节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概说
一、战国时期的粮食亩产
二、汉代的粮食亩产
三、魏晋南北朝的粮食亩产
四、唐代的粮食亩产
五、宋代的粮食亩产
六、元代的粮食亩产
七、明代的粮食亩产
八、清代的粮食亩产
九、各代旅食亩产总结
第二章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看中国农业的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 生产力和中国农业的发展
一、劳动力和中国农业的发展
二、生产工具和中国农业的发展
三、农业科技和中国农业的发展
第三节 生产关系和中国农业的发展
一、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关系和农业发展
二、封建制生产关系的三个时期和农业发展
第三章 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结合上看中国农业的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中国农业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经济基础和农业发展
二、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和农业发展
三、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农业发展
第三节 上层建筑和中国农业的发展
一、国家政权和农业的发展
二、重农思想及重农政策和农业的发展
下篇 中国农业经济史各论
第一章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
第一节 夏商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
一、土地制度是土地所有制度和分配制度
二、夏商西周时期实行的“井田制”
三、井田制的土地分配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制度
一、井田制的逐渐崩溃
二、土地私有制的迅速发展
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
一、秦代的土地制度
二、汉代的土地制度
三、汉代的限田
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土地制度
一、三国时期的土地制度
二、两晋的土地制度
三、晋代的占田与课田制度
四、北朝的“均田”制度
第五节 隋唐五代的土地制度
一、隋代的均田制
二、唐代的均田制
三、五代的均田制
第六节 两宋时期的土地制度
一、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二、地主兼并土地的激增
三、授田和限田
四、主户和客户
第七节 元代的土地制度
一、官田
二、民田
三、元代的限田
第八节 明代的土地制度
一、官田
二、民田
第九节 清代的土地制度
一、官田
二、民田
三、天朝田亩制度
第十节 民国的土地制度
一、军阀的掠夺
二、资本家和工商业者的兼并
三、帝国主义者的侵占
四、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
第二章 中国历代赋税制度
第一节 夏商西周时期的赋税制度1
一、贡
二、助
三、彻
四、关于五十亩、七十亩和百亩的解说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制度
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赋税制度
一、秦代的斌税制度
二、汉代的斌税制度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的赋税制度
一、曹魏的斌税制度
二、西晋的“户调法”
三、南朝的斌税制度
四、北朝的赋税制度
第五节 隋唐五代的赋税制度
一、隋代的赋税制度
二、唐代的赋税制度
三、五代的赋税制度
第六节 两宋的赋税制度
一、北宋的斌税制度
二、南宋的赋税制度
三、两宋的几种“均税法”
第七节 元代的赋税制度
一、地税和丁税
二、秋税和夏税
三、科差法
四、经理法
第八节 明代的赋税制度
一、普查土地人口,制定“鱼鳞册”和“黄册”
二、明代前期的赋税制度
三、明代后期的“一条鞭法”
第九节 清代的赋税制度
一、清代前期的斌税制度
二、清代后期的“摊丁入亩”
第十节 民国时期的赋税制度
一、民国前期的赋税制度
二、民国后期的赋税制度
第三章 中国历代屯垦制度
第一节 秦代的屯垦制度
第二节 汉代的屯垦制度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的屯垦制度
一、曹魏的屯垦制度
二、南北朝的屯垦制度
第四节 隋唐五代的屯垦制度
一、隋代的屯垦制度
二、唐代的屯垦制度
三、五代的屯垦制度
第五节 两宋的屯田和营田制度
一、北宋的屯垦制度
二、南宋的屯垦制度
第六节 元代的屯垦制度
第七节 明代的屯垦制度
一、军屯
二、民屯
三、商屯
第八节 清代的屯垦制度
一、军屯
二、民屯
第四章 中国历代仓储制度
第一节 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仓储制度
第二节 汉代的常平仓制度
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仓储制度
一、晋代的仓储制度
二、北魏的仓储制度
第四节 隋唐的仓储制度
一、隋代的仓储制度
二、唐代的仓储制度
第五节 两宋的仓储制度
一、正仓储谷
二、义仓积谷
三、常平仓积谷
四、广惠仓积谷
五、社仓积谷
第六节 元代的仓储制度
一、官仓(正仓)
二、常平仓积谷
三、义仓积谷
第七节 明代的仓储制度
一、官仓
二、预备仓
三、义仓
四、社仓
五、常平仓
第八节 清代的仓储制度
一、官仓或正仓
二、常平仓和预备仓
三、社仓和义仓
四、旗仓和营仓
第五章 中国历代救荒制度
第一节 周代的救荒制度
第二节 汉代的救荒制度
一、赈济
二、假公田给贫民耕种
三、迁徒贫民于宽乡,授地垦殖
四、实行积谷备荒,建立常平仓制度,
五、实行减税和贷给种食、资金、农具、耕牛等政策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的救荒制度
一、设立常平仓,积谷备荒
二、实行屯垦,救助灾民
第四节 隋唐时期的救荒制度
一、隋代的救荒制度
二、唐代的救荒制度
第五节 两宋的救荒制度
一、给予赈济或贷给种食
二、减免赋税摇役
三、灾民流亡他乡,关津给予方便
四、分散饥民,随地储粮,劝民出粟
五、官府仓储不敷,出爵赏劝诱富室捐粟
六、禁止遏粜,以利粮食周转,便于救济灾民
第六节 元代的救荒制度
一、给予赈贷
二、减免赋役
三、弛山林川泽之禁
四、采取入策补官办法,诱劝富室殷户捐献粮谷赈济灾民
第七节 明代的救荒制度
一、及时赈济
二、减免赋税
三、给予生产资助
四、安缉流亡,资助灾民还乡
五、其他救济措施
第八节 清代的救荒制度
一、严格审报制度,减免赋役
二、给予赈济
三、实行以工代赈,对流亡灾民就地赈济安抚
四、驰山林川泽之禁,奖励富室捐赈
五、禁止遏粜,惩治奸商
六、禁止粮米出口,奖励洋米进口
第六章 中国历代农业政策
第一节 西周至春秋战国的农业政策
一、西周的农业政策
二、春秋战国的农业政策
第二节 汉代的农业政策
一、劝课农桑
二、孝悌力田
三、轻摇薄赋
四、重农贵粟
五、重农抑商
六、限田度田
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农业政策
一、三国的农业政策
二、两晋的农业政策
三、南北朝的农业政策
第四节 隋唐五代的农业政策
一、隋代的农业政策
二、唐代的农业政策
三、五代的农业政策
第五节 两宋的农业政策
一、设置农官,劝课农桑
二、招民垦荒,安抚流亡
三、减免租赋,激励生产
四、举办农贷,扶助生产
五、设里农师,指导技术
第六节 元代的农业政策
一、设立农官,劝课农桑
二、多种经营和邻里互助
三、罢除妨农,禁止扰民
四、募民垦荒,举办农贷
五、推广技术,促进生产
第七节 明代的农业政策
一、与民休息,轻摇薄赋
二、移民垦荒,安缉流亡
三、发放农贷,扶持生产
四、劝课农桑,鼓励力田
第八节 清代的农业政策
一、招民复业,垦殖荒地
二、与民休息,减轻赋役
三、分给永业田,扶植自耕农
四、劝课农桑,传播技艺
第七章 中国历代重农思想
第一节 夏商西周时期重农思想的萌芽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农思想
一、农本论
二、富民论
三、民朴论
四、贵粟论
五、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则知荣辱论
六、衣食之源论
第三节 汉代的重农思想
一、继承和发展了“农本论”
二、衣食之源论
三、重农贵粟论
四、农工商各有本末论
五、重农抑商论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的重农思想
一、魏晋时期的重农思想
二、南北朝的重农思想
第五节 唐宋元代的重农思想
一、唐代的重农思想
二、宋金的重农思想
三、元代的重农思想
第六节 明清时代的重农思想
一、明代的重农思想
二、清代的重农思想
第八章 中国历代农田水利
第一节 大禹治水的传说
第二节 沟恤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春秋时期农田灌概的肈始
第四节 战国时期大型农田灌溉工程的兴建
一、漳水渠
二、都江堰
三、郑国渠
第五节 汉代农田灌溉事业的新发展
一、北方灌溉渠系的发展
二、江淮塘堰灌溉工程的兴起
第六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农田水利
一、三国的屯田水利
二、两晋南北朝的屯田水利
第七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农田水利
一、唐朝前期的农田水利
二、中唐以后南方农田水利的发展
第八节 宋元时期的农田水利
一、古渠旧堰灌溉工程的整修
二、熙宁变法时期的农田水利
三、南方圩田的进一步开发
四、丘陵山区梯田与塘坝工程的发展
五、海塘工程的发展与围涂垦殖
第九节 明清时期的农田水利
一、长江中下游圩田的发展
二、东南沿海海塘工程的发展
三、北方陂渠水利的维修和井灌的发展
第九章 中国历代农业经营形式及其营农思想
第一节 中国历代农业经营形式
一、自耕农经营
二、租佃农经营
三、地主和富农的农业经营
四、地主庄园经营
五、其他农业经营形式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营农思想
一、注重农业资源保护的营农思想
二、重视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营农思想
三、集约经营和多种经营的营农思想
四、量力而为和财力相称的营农思想
上篇 中国农业经济史总论
第一章 中国历代人口、耕地和亩产
第一节 中国历代人口情况
第二节 中国历代户口和田地
第三节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概说
一、战国时期的粮食亩产
二、汉代的粮食亩产
三、魏晋南北朝的粮食亩产
四、唐代的粮食亩产
五、宋代的粮食亩产
六、元代的粮食亩产
七、明代的粮食亩产
八、清代的粮食亩产
九、各代旅食亩产总结
第二章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看中国农业的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 生产力和中国农业的发展
一、劳动力和中国农业的发展
二、生产工具和中国农业的发展
三、农业科技和中国农业的发展
第三节 生产关系和中国农业的发展
一、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关系和农业发展
二、封建制生产关系的三个时期和农业发展
第三章 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结合上看中国农业的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中国农业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经济基础和农业发展
二、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和农业发展
三、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农业发展
第三节 上层建筑和中国农业的发展
一、国家政权和农业的发展
二、重农思想及重农政策和农业的发展
下篇 中国农业经济史各论
第一章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
第一节 夏商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
一、土地制度是土地所有制度和分配制度
二、夏商西周时期实行的“井田制”
三、井田制的土地分配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制度
一、井田制的逐渐崩溃
二、土地私有制的迅速发展
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
一、秦代的土地制度
二、汉代的土地制度
三、汉代的限田
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土地制度
一、三国时期的土地制度
二、两晋的土地制度
三、晋代的占田与课田制度
四、北朝的“均田”制度
第五节 隋唐五代的土地制度
一、隋代的均田制
二、唐代的均田制
三、五代的均田制
第六节 两宋时期的土地制度
一、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二、地主兼并土地的激增
三、授田和限田
四、主户和客户
第七节 元代的土地制度
一、官田
二、民田
三、元代的限田
第八节 明代的土地制度
一、官田
二、民田
第九节 清代的土地制度
一、官田
二、民田
三、天朝田亩制度
第十节 民国的土地制度
一、军阀的掠夺
二、资本家和工商业者的兼并
三、帝国主义者的侵占
四、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
第二章 中国历代赋税制度
第一节 夏商西周时期的赋税制度1
一、贡
二、助
三、彻
四、关于五十亩、七十亩和百亩的解说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制度
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赋税制度
一、秦代的斌税制度
二、汉代的斌税制度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的赋税制度
一、曹魏的斌税制度
二、西晋的“户调法”
三、南朝的斌税制度
四、北朝的赋税制度
第五节 隋唐五代的赋税制度
一、隋代的赋税制度
二、唐代的赋税制度
三、五代的赋税制度
第六节 两宋的赋税制度
一、北宋的斌税制度
二、南宋的赋税制度
三、两宋的几种“均税法”
第七节 元代的赋税制度
一、地税和丁税
二、秋税和夏税
三、科差法
四、经理法
第八节 明代的赋税制度
一、普查土地人口,制定“鱼鳞册”和“黄册”
二、明代前期的赋税制度
三、明代后期的“一条鞭法”
第九节 清代的赋税制度
一、清代前期的斌税制度
二、清代后期的“摊丁入亩”
第十节 民国时期的赋税制度
一、民国前期的赋税制度
二、民国后期的赋税制度
第三章 中国历代屯垦制度
第一节 秦代的屯垦制度
第二节 汉代的屯垦制度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的屯垦制度
一、曹魏的屯垦制度
二、南北朝的屯垦制度
第四节 隋唐五代的屯垦制度
一、隋代的屯垦制度
二、唐代的屯垦制度
三、五代的屯垦制度
第五节 两宋的屯田和营田制度
一、北宋的屯垦制度
二、南宋的屯垦制度
第六节 元代的屯垦制度
第七节 明代的屯垦制度
一、军屯
二、民屯
三、商屯
第八节 清代的屯垦制度
一、军屯
二、民屯
第四章 中国历代仓储制度
第一节 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仓储制度
第二节 汉代的常平仓制度
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仓储制度
一、晋代的仓储制度
二、北魏的仓储制度
第四节 隋唐的仓储制度
一、隋代的仓储制度
二、唐代的仓储制度
第五节 两宋的仓储制度
一、正仓储谷
二、义仓积谷
三、常平仓积谷
四、广惠仓积谷
五、社仓积谷
第六节 元代的仓储制度
一、官仓(正仓)
二、常平仓积谷
三、义仓积谷
第七节 明代的仓储制度
一、官仓
二、预备仓
三、义仓
四、社仓
五、常平仓
第八节 清代的仓储制度
一、官仓或正仓
二、常平仓和预备仓
三、社仓和义仓
四、旗仓和营仓
第五章 中国历代救荒制度
第一节 周代的救荒制度
第二节 汉代的救荒制度
一、赈济
二、假公田给贫民耕种
三、迁徒贫民于宽乡,授地垦殖
四、实行积谷备荒,建立常平仓制度,
五、实行减税和贷给种食、资金、农具、耕牛等政策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的救荒制度
一、设立常平仓,积谷备荒
二、实行屯垦,救助灾民
第四节 隋唐时期的救荒制度
一、隋代的救荒制度
二、唐代的救荒制度
第五节 两宋的救荒制度
一、给予赈济或贷给种食
二、减免赋税摇役
三、灾民流亡他乡,关津给予方便
四、分散饥民,随地储粮,劝民出粟
五、官府仓储不敷,出爵赏劝诱富室捐粟
六、禁止遏粜,以利粮食周转,便于救济灾民
第六节 元代的救荒制度
一、给予赈贷
二、减免赋役
三、弛山林川泽之禁
四、采取入策补官办法,诱劝富室殷户捐献粮谷赈济灾民
第七节 明代的救荒制度
一、及时赈济
二、减免赋税
三、给予生产资助
四、安缉流亡,资助灾民还乡
五、其他救济措施
第八节 清代的救荒制度
一、严格审报制度,减免赋役
二、给予赈济
三、实行以工代赈,对流亡灾民就地赈济安抚
四、驰山林川泽之禁,奖励富室捐赈
五、禁止遏粜,惩治奸商
六、禁止粮米出口,奖励洋米进口
第六章 中国历代农业政策
第一节 西周至春秋战国的农业政策
一、西周的农业政策
二、春秋战国的农业政策
第二节 汉代的农业政策
一、劝课农桑
二、孝悌力田
三、轻摇薄赋
四、重农贵粟
五、重农抑商
六、限田度田
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农业政策
一、三国的农业政策
二、两晋的农业政策
三、南北朝的农业政策
第四节 隋唐五代的农业政策
一、隋代的农业政策
二、唐代的农业政策
三、五代的农业政策
第五节 两宋的农业政策
一、设置农官,劝课农桑
二、招民垦荒,安抚流亡
三、减免租赋,激励生产
四、举办农贷,扶助生产
五、设里农师,指导技术
第六节 元代的农业政策
一、设立农官,劝课农桑
二、多种经营和邻里互助
三、罢除妨农,禁止扰民
四、募民垦荒,举办农贷
五、推广技术,促进生产
第七节 明代的农业政策
一、与民休息,轻摇薄赋
二、移民垦荒,安缉流亡
三、发放农贷,扶持生产
四、劝课农桑,鼓励力田
第八节 清代的农业政策
一、招民复业,垦殖荒地
二、与民休息,减轻赋役
三、分给永业田,扶植自耕农
四、劝课农桑,传播技艺
第七章 中国历代重农思想
第一节 夏商西周时期重农思想的萌芽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农思想
一、农本论
二、富民论
三、民朴论
四、贵粟论
五、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则知荣辱论
六、衣食之源论
第三节 汉代的重农思想
一、继承和发展了“农本论”
二、衣食之源论
三、重农贵粟论
四、农工商各有本末论
五、重农抑商论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的重农思想
一、魏晋时期的重农思想
二、南北朝的重农思想
第五节 唐宋元代的重农思想
一、唐代的重农思想
二、宋金的重农思想
三、元代的重农思想
第六节 明清时代的重农思想
一、明代的重农思想
二、清代的重农思想
第八章 中国历代农田水利
第一节 大禹治水的传说
第二节 沟恤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春秋时期农田灌概的肈始
第四节 战国时期大型农田灌溉工程的兴建
一、漳水渠
二、都江堰
三、郑国渠
第五节 汉代农田灌溉事业的新发展
一、北方灌溉渠系的发展
二、江淮塘堰灌溉工程的兴起
第六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农田水利
一、三国的屯田水利
二、两晋南北朝的屯田水利
第七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农田水利
一、唐朝前期的农田水利
二、中唐以后南方农田水利的发展
第八节 宋元时期的农田水利
一、古渠旧堰灌溉工程的整修
二、熙宁变法时期的农田水利
三、南方圩田的进一步开发
四、丘陵山区梯田与塘坝工程的发展
五、海塘工程的发展与围涂垦殖
第九节 明清时期的农田水利
一、长江中下游圩田的发展
二、东南沿海海塘工程的发展
三、北方陂渠水利的维修和井灌的发展
第九章 中国历代农业经营形式及其营农思想
第一节 中国历代农业经营形式
一、自耕农经营
二、租佃农经营
三、地主和富农的农业经营
四、地主庄园经营
五、其他农业经营形式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营农思想
一、注重农业资源保护的营农思想
二、重视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营农思想
三、集约经营和多种经营的营农思想
四、量力而为和财力相称的营农思想
中国农业经济史论纲[电子资源.图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