伎乐诗魂

副标题:无

作   者:了了村童

分类号:

ISBN:9787517120681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古代称以歌舞为业的女子为伎(“伎”与“妓”同)。隋唐之前,妓家附丽于权力和财富。隋唐伊始,开科选士,进士的美名如旭日东升,誉为白衣卿相。因而妓家与士子大面积结缘。受士子的浸淫濡染,名妓吟诗作赋,妙墨丹青,与士子携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文学艺术时代。本书以璀璨流丽的笔触,书写了妓与士创造的秾华繁采、簸风弄月、讽喻呐喊、热烈率真的唐诗、宋词、元曲、吴歌小调等风骚浪漫、生红话绿的迷人时代。进而叙写名妓在歌舞、音乐、服饰、化妆、交际、书画、环境等方面的卓绝创造和独具一格的美学修养。细细品读本书,领略传统文学艺术博大精深、雍容华贵的同时,辨析古代艺术的光点与胎记,赏悟名妓与士子的倜傥风姿、潇洒逸韵,无疑是不可多得的高雅享受。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士子的狂欢

曲江大会年盛一年 /1

伎与士结缘 /3

新兴群体登上历史舞台/7

第二章 激发诗情 酿造诗美

激发诗情的因子,酿造诗美的酵母 /9

白居易宦游一生,是与名伎相伴始终的 /12

“青楼薄幸”是十年追逐声色赢得的 /22

诗文与名伎同有一个美的灵魂,同受一个天使主宰 /26

第三章 诗名决定了艳名

在唐诗的夜空中,蜀伎薛涛一直闪着熠熠光辉 /30

士子名流,以能与李冶举酒酬唱为荣耀 /34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37

白居易诗杀关盼盼实为子虚乌有,是诗歌史上一桩冤案 /40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43 韦芳,湖南潭州舞柘枝名伎 /45

第四章 簸弄风月 士子歌伎创造词的黄金时代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53

风流浪漫的苏东坡,居然把美伎带到佛门净地 /56

一腔块垒倾注于丝竹粉黛 苏门四学士艳词一出,争相传诵 /58

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 /62

姜词冷香清雅,把雅化引向了僵化 /63

与士子一起唱词填词成就了一批红楼妍姬、紫曲名娃 /64

士子心态与皇帝身份 /66

第五章 娼优文人结盟 推动元曲的勃兴

元人入主中原,处处流露出征服者的颟顸和骄矜 /71

上自宰相名儒,下至倡夫走卒,无不能曲 /75

宋之亡,诸无赖往往以小睚眦构陷衣冠之士 /76

银堆里舍命,钱眼里安身,挂席般出落着孩儿卖 78

唱社是娼优结盟的组织 在元曲发展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82

将普天下烦恼收拾聚,也是不得苏卿半日苦 /86

夜深风露冷如许,身在瑶台第一层 /89

第六章 吴歌《挂枝儿》等为明代一绝

明初缙绅宴集 皆用官伎与唐宋不异 /94

官吏狎妓,文人冶游,世风所染,蔚然不可禁 /98

南曲温润如软玉,娴雅如清风 深得士子与名伎的喜爱 /103

诗让唐 词让宋 曲让元 唯吴歌《挂枝儿》等为我明代一绝 /106

《金瓶梅》中采用了大批活跃在伎家的小曲 最能代表当时的曲风 /120

第七章 风骨烁烁 光辉义烈的群像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25

东林气韵,激励着明末清初一大批英姿勃发的奇女子 /129

诸多枭雄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之下 /132

恨杀南朝阮司马,累侬夫婿病愁多 /135

还期共覆金山谱,桴鼓亲提慰我思 /139

气节高标,风骨烁烁,一副光辉义烈的群像 /145

第八章 东方威尼斯

桡桨欸乃声中,崛起了伎家的新兴行业——画舫冶游 /149

三月开水关,画舫次第而进 /152

原酒、小调、秘戏图,均为画舫伎家所尚 /157

水面风来,天心月朗,钱塘画舫足以结山水之缘,消旅途客感 /159

入韩江之曲,过客销魂;载海珠烟月,系人心醉 /163

第九章 输情的惯家 交际的星座

翠袖熏炉,红袖侑酒,扫眉才子产生于交际之中 /166

美伎王翠翘周旋于官府海匪之间,刀兵厮杀之中 /168

一名北里尤物,一位娼界魁首 一朵交际场上的妖冶之花 /172

第十章 掌中舞影 天庭唱彻

她是舞蹈史上的圣母 后世诸种舞姿在她那儿都能找到萌芽 /177

金谷园里明君曲 结袖绕楹恒舞长 /180

徐永新登楼亮嗓,歌声唱彻九陌 郑中丞乘兴弹,清音充盈太虚 /184

翻冠飞履,恣意于宫廷的仙子 民间大师,湮灭于草莽的艺术家 /187

第十一章 伎家领导潮流 良家纷纷效仿

伎家是冲刷社会惰性的激流 由于伎家的推广,时世妆风靡恣肆 /192

十眉图花样翻新,贴花子成了俏美 竞妆唇艳冶诱人,敷红粉春雪压梅 /195

宋代之后,伎家领导服饰潮流,良家纷纷效仿 /199

江南伎家效吴门,吴门伎家擅创新 唯有创新才能领导时代潮流 /202

二十世纪初,沪上以名伎和富商为领导向封建伦礼发起了一场进攻 /205

第十二章 妙墨丹青 莲勾怪癖

兰香四溢,墨妙二王,幽芳小小剪轻罗 笔愁烟村,屏恨春山,逸韵淡淡描 清溪 /208

杂技魔术,叠人走索 奇伟之戏,生红活绿,望若飞仙 /212

缠足从南唐宫廷舞姬窅娘开始:后主命窅娘以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着素袜,行舞莲中 /215

一双金莲,做尽天下文章 是文人的灵慧,还是腐儒的无聊 /220

第十三章 点酒摆茶致意 游园串戏闲情

茶和酒,是伎家媚客的仪注 结缘的中介,别有一番新意 /225

好事坏事往往都是从酒起事 酒这种液体的火焰,威力大焉 /231

敬白眉神,可知倡优为乐人衍变而来 赶盒子会,方显出伎家风标才调当行 本领 /237

晚清游园风气大开 主要是名伎美姝和革命党人开创的 /241

民众巴望勇敢者做一番离经叛道的尝试 美伎和戏子,是担当这一重任的最好角色 /243

第十四章 营造诗意环境 展示高雅人生

名伎懂得用艺术的眼光审视自身的环境 能不失时宜地创造出一派诗意的天地 /247

名伎善于制造氛围和画境 给观者一种全新的审美情绪,以增加魅力 /250

以兰菊为清供,以明月为夜友 长泉茗醇,篆烟魂香,清雅洁美,非尘世间人物 /253

匾额楹联,不只为了美化观瞻 更主要的是制造意蕴,生发书香 /254

伎家莳花簪花,鲜花馥郁 有花仙子临世的感觉 /260

第十五章 费千金定花案 品美姬唇齿香

汴京郜六,被评为花国状元 此为伎家选美的滥觞,评花榜的开始 /263

选美姬二十八品,幽品妍品 鉴娇娃三十六钗,正册副册 /268

晚清欧风吹热了沪埠,士与伎鸳梦重温 萍花身世卿怜我,柳絮生涯我误卿/274


【媒体评论】

伎与士 乐与诗 在相互唱和中绽开无限绮丽和妍美


【免费在线读】

唐代众多诗人中,几乎没有不写美伎的。《全唐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 有关美伎的诗作达两千多首,应该说这是一个十分可观的数字。

唐之前,《古诗十九首》中,就已写到了美伎:“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 不过,只是作为一种世风而写的。南北朝时的梁武帝所写的《春夜看妓诗》,不再是写世风,而是实足的品伎了。“蛾月渐成光,燕姬戏小堂??竹密无分影, 花疏有异香??”这类品伎诗,雾里看花,尽管很美,往往给人皮相的感觉。

大诗人李白,一生写了许多赏伎诗,如《邯郸南雨亭观妓》《在水军宴韦司马楼船观妓》等,以浪漫的笔触,写出妖姬玉童的美:“行云且莫去,留醉楚王宫。”诗人的另一首赏伎诗《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安石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楼中见我金陵子,何似阳台云雨人?”诗中写到东晋名相谢安携伎东山的故事。谢安都扬江十五州军事时,曾在东山蓄伎,每游山必以伎乐相随。六朝以至隋唐时人们极为艳羡,故李白诗中一再引用此典故。后人称伎为“风尘中人”,即从李白的这首诗中而来。李白是从赏伎的角度把美伎作为艺术品来欣赏、来玩味的。花月、醇酒、美人,不欣赏不品鉴将是人生最大的遗憾,因而才有“我辈不作乐,但为后代悲”的浩叹。


【前言】

初见程老师和汪老师,是在其上一本新作《扫眉才子柳如是》的签售会上,两位先生携手缓步进入会场,其间,程老师主讲,汪老师不时地做补充,谦和又不失严谨地回答了现场一些读者的提问,并在最后介绍了这本即将问世的《伎乐诗魂》一书的写作机缘和过程。在编辑《伎乐诗魂》书稿的过程中,关于书名,两位老师反复推敲,几经易稿最终敲定;关于一些内容的修改,老师也是以互相商量的口吻提出意见和建议。如何的人生阅历,才会有如此的对待学问、对待后辈的严谨又谦和的态度!如何的伉俪情深,才会写出书中仕子和美伎们的潇洒逸韵!如何的腹有诗书,才能洋洋洒洒贯穿古今写尽隋唐至民国千年的伎乐和诗魂!


【编辑推荐】

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一书中说:美伎在中国的爱情、文学、音乐、政治等方面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的……

本书以隋唐诸大诗人与歌伎交往唱和开篇,叙写隋唐至民国一千多年来,伎乐与诗魂互相激荡、彼此促进的千年中华诗学史,以及伎乐文化(如舞蹈、妆容、服饰、缠足等)的发展史。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伎乐诗魂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