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散文艺术论》内容简介:这是一本探讨散文艺术相当全面的书,它既有从史的角度对各类散文所作的溯源,又有从理论角度对散文创作的阐述,更有从鉴赏和修养的角度对提高读者和作者散文艺术造诣所作的分析,在散文这个领域说来真是应有尽有了。德岷同志涉猎材料的丰富程度可以说是惊人的,更难得的是他善于将这些古今中外有关散文艺术的材料,条分缕析地容纳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中间。他这种爬罗剔抉的功夫,显示了驾驭艺术思维的逻辑力量。当我在通读全书的时候,不由得不佩服他这种勤奋治学和归纳演绎的本领。
正是因为德岷同志花费了大量的精神劳动,他所建筑的这座散文艺术的博物馆,对有志于提高散文艺术造诣的读者来说,肯定是很有价值的。当他们迈入这座精心结构的建筑之后,势必会极大地开阔自己的视野,充分了解散文艺术的全貌,对它各个方面发展的渊源,也能够形成比较准确的认识。
目录
目录
一座散文艺术的博物馆——《散文艺术论》序
第一编 本体论
第一章 源流
第一节 散文名称考
第二节 散文特质辨
第三节 现代散文的民族传统
第四节 现代散文的外来影响
第二章 品类
第一节 传记·印象记
第二节 游记
第三节 抒情文
第四节 “诗的散文”
第五节 小品·随笔
第二编 创作论
第三章 情感
第一节 情,散文的生命
第二节 情感与“自我”
第三节 情感的喷发
第四章 形神
第一节 形神说的演变
第二节 形神的多元特性
第三节 形神的和谐统一
第五章 意境
第一节 情景融结的“第二自然”
第二节 意境的诗画理趣
第三节 意境创造的系统把握
第六章 技巧
第一节 构思的技巧
第二节 布局的技巧
第三节 联想的技巧
第四节 描写的技巧
第七章 修辞
第一节 比喻·比拟
第二节 对偶·排比
第三节 反复·层递
第四节 摹绘·示现
第五节 象征·通感
第八章 语言
第一节 朴素之美
第二节 绚丽之美
第三节 声韵之美
第四节 形式之美
第九章 润饰
第一节 文臻于美的必需手段
第二节 “物·意·文”的平衡法则
第三节 “物·意·文”的润饰加工
第十章 风格
第一节 “风格就是人”
第二节 个性色彩·时代精神·民族特色
第三节 风格显示的多面性
第四节 努力形成独特的风格
第三编 拓展论
第十一章 观念的更新
第一节 “形散神不散”的突破
第二节 “解体”与“末路”的悖论
第三节 “大散文”与“艺术散文”的分歧
第十二章 思维的开拓
第一节 几种散文模式的超越
第二节 肯定与喜剧意识的质疑
第三节 生命原象与“童心”情结的探索
第四节 高奏时代的主旋律
第十三章 艺术的嬗变
第一节 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
第二节 结构:从单纯走向繁复
第三节 手法:从传统走向现代
第四节 语言:从刚烈走向柔密
第十四章 耀眼的景观
第一节 忧患与思考——学者散文
第二节 爱与自主的呼唤——女性散文
第三节 “心智”与“自然”的融合——旅游散文
第四节 不朽的军魂——军旅散文
第五节 青春的交响——校园散文
第四编 鉴赏论
第十五章 鉴赏的审美展示
第一节 鉴赏的审美要求
第二节 鉴赏的审美意向
第十六章 鉴赏的审美过程
第一节 鉴赏的心理轨迹
第二节 鉴赏的具体步骤
第十七章 鉴赏力的培养
第一节 提高审美鉴赏力
第二节 加强散文理论素养
第三节 进行系统的研究
第五编 修养论
第十八章 散文家的现代意识
第一节 主体——群体意识
第二节 忧患——使命意识
第三节 人道——民主意识
第四节 科学——创新意识
第十九章 散文家的艺术积累
第一节 文化知识的积累
第二节 艺术技巧的积累
第三节 写作经验的积累
第二十章 散文家的“生活之母”
第一节 源于生活的“感—情—悟”
第二节 观物·拾贝·见美
第三节 社会人生的哲理思辨
[附录一]
作者代表性论文四篇
(一) 中外散文观之比较
(二) 中国新时期散文概览
(三) 论市场经济与散文的“雅”“俗”分流
(四) 论“全球化”时代的散文创作
[附录二]
海内外学者对《散文艺术论》的评介
秦牧、郑明娳(台湾)、许世旭(韩国)、臧克家等
主要参考书目
跋
再版后记
一座散文艺术的博物馆——《散文艺术论》序
第一编 本体论
第一章 源流
第一节 散文名称考
第二节 散文特质辨
第三节 现代散文的民族传统
第四节 现代散文的外来影响
第二章 品类
第一节 传记·印象记
第二节 游记
第三节 抒情文
第四节 “诗的散文”
第五节 小品·随笔
第二编 创作论
第三章 情感
第一节 情,散文的生命
第二节 情感与“自我”
第三节 情感的喷发
第四章 形神
第一节 形神说的演变
第二节 形神的多元特性
第三节 形神的和谐统一
第五章 意境
第一节 情景融结的“第二自然”
第二节 意境的诗画理趣
第三节 意境创造的系统把握
第六章 技巧
第一节 构思的技巧
第二节 布局的技巧
第三节 联想的技巧
第四节 描写的技巧
第七章 修辞
第一节 比喻·比拟
第二节 对偶·排比
第三节 反复·层递
第四节 摹绘·示现
第五节 象征·通感
第八章 语言
第一节 朴素之美
第二节 绚丽之美
第三节 声韵之美
第四节 形式之美
第九章 润饰
第一节 文臻于美的必需手段
第二节 “物·意·文”的平衡法则
第三节 “物·意·文”的润饰加工
第十章 风格
第一节 “风格就是人”
第二节 个性色彩·时代精神·民族特色
第三节 风格显示的多面性
第四节 努力形成独特的风格
第三编 拓展论
第十一章 观念的更新
第一节 “形散神不散”的突破
第二节 “解体”与“末路”的悖论
第三节 “大散文”与“艺术散文”的分歧
第十二章 思维的开拓
第一节 几种散文模式的超越
第二节 肯定与喜剧意识的质疑
第三节 生命原象与“童心”情结的探索
第四节 高奏时代的主旋律
第十三章 艺术的嬗变
第一节 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
第二节 结构:从单纯走向繁复
第三节 手法:从传统走向现代
第四节 语言:从刚烈走向柔密
第十四章 耀眼的景观
第一节 忧患与思考——学者散文
第二节 爱与自主的呼唤——女性散文
第三节 “心智”与“自然”的融合——旅游散文
第四节 不朽的军魂——军旅散文
第五节 青春的交响——校园散文
第四编 鉴赏论
第十五章 鉴赏的审美展示
第一节 鉴赏的审美要求
第二节 鉴赏的审美意向
第十六章 鉴赏的审美过程
第一节 鉴赏的心理轨迹
第二节 鉴赏的具体步骤
第十七章 鉴赏力的培养
第一节 提高审美鉴赏力
第二节 加强散文理论素养
第三节 进行系统的研究
第五编 修养论
第十八章 散文家的现代意识
第一节 主体——群体意识
第二节 忧患——使命意识
第三节 人道——民主意识
第四节 科学——创新意识
第十九章 散文家的艺术积累
第一节 文化知识的积累
第二节 艺术技巧的积累
第三节 写作经验的积累
第二十章 散文家的“生活之母”
第一节 源于生活的“感—情—悟”
第二节 观物·拾贝·见美
第三节 社会人生的哲理思辨
[附录一]
作者代表性论文四篇
(一) 中外散文观之比较
(二) 中国新时期散文概览
(三) 论市场经济与散文的“雅”“俗”分流
(四) 论“全球化”时代的散文创作
[附录二]
海内外学者对《散文艺术论》的评介
秦牧、郑明娳(台湾)、许世旭(韩国)、臧克家等
主要参考书目
跋
再版后记
散文艺术论[电子资源.图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