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从“后现代”话语引进、小说引进、小说批评、美术批评和理论建构四个领域选取四位最具代表性的批评家来考察中国“新批评”话语的基本性质与理论维度。
目录
目录
绪论 后形而上学——中国“新批评”的话语特征与理论维度
第一章 王岳川——后现代性批评话语的引进、拓展与实践
第一节 走向后现代主义
一 “后现代主义”的必然性——“后现代主义”起源学分析与论证
二 反本质主义
三 反中心主义和非同一性
四 反主体性与主体零散化
五 反逻各斯中心主义与在场形而上学工具论
第二节 性别、种族与历史话语中的解构意识
一 性别话语的解构与权力的颠覆
二 后殖民主义批评话语的导入与展开
三 历史话语中的解构意识
第三节 西方后现代主义批评的中国化
一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播撤与影响
二 90年代中国文化的后现代主义解读
三 “后东方主义”话语
第二章 陈晓明:中国后现代性小说批评
第一节 回到叙述本身——中国当代小说批评的后现代性
一 叙述工具论——中国现代性小说批评的叙述观
二 “写作向叙述的还原”——批评对象由“现实世界”向“叙述话语”的转换
三 “临界叙述”——阐释小说叙述的自主性
四 “叙述时间”、“叙述幻觉”和“开放文本”——“叙述策略”分析
第二节 叙述话语的乌托邦——后结构主义文论与中国后现代小说批评
一 文本理论——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
二 “差延”与“新的写作观”
三 “补充”与中国当代小说写作的“本源性匮乏”
四 “空缺”、“重复”与中国先锋小说的叙述策略
第三节 解构现代性——中国后现代小说批评的解构意识
一 “现实潜文本”——作为话语构成物的“现实”
二 “历史祛魅”——解构“历史”
三 作为“叙述权力”的“主体”——解构“主体”
四 “自我的镜像”——解构“自我”
第四节 反本质主义批评
一 “现在主义写作”——直接书写没有本质的“现在”
二 “仿真叙事”——不顾一切的文本生产
三 “欲望化叙事”——消费社会反抗本质的叙事法则
第三章 栗宪庭:中国后现代性美术批评
第一节 现实主义艺术意识形态工具论批判——从“五四美术革命”、“毛模式”到“伤痕美术”
一 “五四美术革命”与中国当代艺术“意识形态”工具论的开端
二 “毛模式”——中国艺术意识形态工具论的经典样式
三 对新时期“现实主义”艺术观的反思
第二节 “从意识形态出走”——’85新潮美术和后’89中国艺术根本的性质
一 超越意识形态对抗的自由精神之域——’85新潮美术
二 “后’89中国艺术”的无聊感与解构意识
第三节 “生存感觉”批评——后现代性美术批评的建构之维
一 对中国当代美术“纯化语言”论的反抗
二 “生存感觉”批评
第四章 余虹:后形而上学批评思想
第一节 后现代眼界与中国现代性批评神话的终结
一 形而上学真理结构与中国现代性批评话语的“历史理性”神话
二 革命现实主义“历史理性”神话之解构
三 审美浪漫主义“历史理性”神话之解构
四 非“逻各斯中心主义”语言观与“语言理性”神话之解构
第二节 真理、命运与自由——走向后形而上学批评思想
一 解构性的后现代性批评及其非精神性
二 “真理”——从“表象”到“无蔽”
三 艺术——命运的回声
四 艺术与自由
第三节 批评的小写——后形而上学批评实践
一 批评:从大写到小写
二 小写批评与精神维度
三 后人本主义批评
结语 “真理判断”、“无限反思”与批评的尊严
参考文献
后记
[M
绪论 后形而上学——中国“新批评”的话语特征与理论维度
第一章 王岳川——后现代性批评话语的引进、拓展与实践
第一节 走向后现代主义
一 “后现代主义”的必然性——“后现代主义”起源学分析与论证
二 反本质主义
三 反中心主义和非同一性
四 反主体性与主体零散化
五 反逻各斯中心主义与在场形而上学工具论
第二节 性别、种族与历史话语中的解构意识
一 性别话语的解构与权力的颠覆
二 后殖民主义批评话语的导入与展开
三 历史话语中的解构意识
第三节 西方后现代主义批评的中国化
一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播撤与影响
二 90年代中国文化的后现代主义解读
三 “后东方主义”话语
第二章 陈晓明:中国后现代性小说批评
第一节 回到叙述本身——中国当代小说批评的后现代性
一 叙述工具论——中国现代性小说批评的叙述观
二 “写作向叙述的还原”——批评对象由“现实世界”向“叙述话语”的转换
三 “临界叙述”——阐释小说叙述的自主性
四 “叙述时间”、“叙述幻觉”和“开放文本”——“叙述策略”分析
第二节 叙述话语的乌托邦——后结构主义文论与中国后现代小说批评
一 文本理论——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
二 “差延”与“新的写作观”
三 “补充”与中国当代小说写作的“本源性匮乏”
四 “空缺”、“重复”与中国先锋小说的叙述策略
第三节 解构现代性——中国后现代小说批评的解构意识
一 “现实潜文本”——作为话语构成物的“现实”
二 “历史祛魅”——解构“历史”
三 作为“叙述权力”的“主体”——解构“主体”
四 “自我的镜像”——解构“自我”
第四节 反本质主义批评
一 “现在主义写作”——直接书写没有本质的“现在”
二 “仿真叙事”——不顾一切的文本生产
三 “欲望化叙事”——消费社会反抗本质的叙事法则
第三章 栗宪庭:中国后现代性美术批评
第一节 现实主义艺术意识形态工具论批判——从“五四美术革命”、“毛模式”到“伤痕美术”
一 “五四美术革命”与中国当代艺术“意识形态”工具论的开端
二 “毛模式”——中国艺术意识形态工具论的经典样式
三 对新时期“现实主义”艺术观的反思
第二节 “从意识形态出走”——’85新潮美术和后’89中国艺术根本的性质
一 超越意识形态对抗的自由精神之域——’85新潮美术
二 “后’89中国艺术”的无聊感与解构意识
第三节 “生存感觉”批评——后现代性美术批评的建构之维
一 对中国当代美术“纯化语言”论的反抗
二 “生存感觉”批评
第四章 余虹:后形而上学批评思想
第一节 后现代眼界与中国现代性批评神话的终结
一 形而上学真理结构与中国现代性批评话语的“历史理性”神话
二 革命现实主义“历史理性”神话之解构
三 审美浪漫主义“历史理性”神话之解构
四 非“逻各斯中心主义”语言观与“语言理性”神话之解构
第二节 真理、命运与自由——走向后形而上学批评思想
一 解构性的后现代性批评及其非精神性
二 “真理”——从“表象”到“无蔽”
三 艺术——命运的回声
四 艺术与自由
第三节 批评的小写——后形而上学批评实践
一 批评:从大写到小写
二 小写批评与精神维度
三 后人本主义批评
结语 “真理判断”、“无限反思”与批评的尊严
参考文献
后记
[M
新批评:中国后现代性批评话语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