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课程的学科基础,是面向中国古代史专业及历史学一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自20世纪50年代起,北师大历史系对中国古代史教学进行过许多探索,在教材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面向21世纪课程教学建设和改革,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目标。为此,我们在编写教材时,注重引导学生历史学习思维模式的转变,使之摆脱中学历史教学单向思维、以知识点为主、寻求标准答案的模式,尽快进入“问题意识”的境界;将史学的才、学、识有机结合,鼓励学生专精与博通的全面发展;坚持科研带动教学的基本原则,引领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同时,直接走进学术前沿;把握宏观与微观并举、理论与材料并重的原则。.
本教材不仅面向历史专业的本科生,也适合专科生、函授生和其他专业学生系统学习中国古代史。...
目录
目录
第六章 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隋唐五代时期
第一节 叙说
一 隋唐五代时期的中国与世界
二 隋唐五代时期历史发展大势
三 基本史科
第二节 隋朝兴衰
一 隋朝建立及统一
1 杨坚代周
2 统一全国
二 隋朝的政治革新
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2 控制地方的措施
3 选举制度的改革
4 寓兵于农的府兵制度
5 修订隋律
三 隋炀帝的统治与隋末农民起义
1 隋炀帝的改革
2 隋末暴政
3 农民起义与隋的灭亡
第三节 唐朝前期的政局
一 李渊建唐与统一全国
1 晋阳起兵与定鼎关中
2 唐朝统一全国
二 唐朝的政治设施
1 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2 学校的发展和科举制度的完备
3 府兵制度的变革
4 唐律和唐律疏仪
三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 安定百姓与重视农业
2 知人善任
3 兼听纳谏
4 撰修氏族志
5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历史地位
四 武则天的统治
1 武周政权与打击士族
2 武则天的政绩
3 武则天的弊政
五 唐玄宗开元革新
1 武则天以后的动乱政局
2 唐玄宗的改革
3 “开元盛世”的出现
第四节 唐后期及五代十国的政治嬗变
一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1 天宝年间的统治危机
2 安史之乱
3 藩镇割据
二 宦官专政与朋党之争
1 宦官专政
2 朋党之争
三 农民大起义与唐的灭亡
1 唐末社会危机
2 唐末农民大起义
3 唐朝灭亡
四 五代十国的政局
1 五代更替
2 十国兴亡
3 契丹的崛起和南下
4 五代十国政局特点
5 后周世宗的改革
第五节 民族关系的新格局
一 民族关系的发展
二 突厥西域与吐谷浑
1 突厥与西域
2 吐谷浑
三 薛延陀与回纥
四 吐蕃
五 南诏
六 靺鞨族与渤海国
第六节 繁荣的封建经济
一 经济制度的制订与实施
1 田制
2 赋役制度
3 开元年间的经济措施
4 刘晏的财政改革
5 两税法的实施
二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和繁荣
1 户口
2 农业
3 手工业
4 商业
5 交通
三 五代十国的社会经济
1 南方经济的发展
2 赋役制度
四 封建生产关系的深化与扩大化
1 封建生产关系的深化
2 封建生产关系的扩大化
3 区域经济的形成及经济重心的南移
五 社会阶级、阶层
1 地主阶级
2 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劳动人民
第七节 频繁友好的中外交往
一 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二 与朝鲜的经济文化交流
三 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四 与东南亚、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
五 与中亚、西亚、北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第八节 昌盛的科学文化
一 宗教和哲学
1 宗教和流行
2 反佛斗争
3 韩愈、柳宗元和刘禹锡
二 经学和史学
1 经学
2 史学
三 文学艺术
1 文学
2 艺术
四 科学技术的显著进步
1 天文历算
2 医药学
3 建筑
4 雕板印刷术
第七章 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宋辽夏金元时期
第一节 叙说
一 宋元时期的中国与世界
二 宋元时期历史发展大势
三 基本史料
第二节 北宋的兴衰
一 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1 北宋的建立
2 加强封建皇权专制统治的措施
二 北宋社会矛盾的发展和社会变革
1 社会矛盾的发展和王小波起义
2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三 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
1 辽和北宋的关系
2 西夏和北宋的关系
四 金的崛起和辽与北宋的灭亡
1 金的崛起和辽的灭亡
2 北宋社会矛盾的进一步发展
3 北宋后期的人民起义
4 金人南下和北宋的灭亡
第三节 南宋的偏安和灭亡
一 金与南宋的分立
1 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
2 金朝的统治
二 南宋后期的统治和社会矛盾
1 南宋的社会矛盾
2 南宋的人民起义
三 蒙古兴起和夏、金、南宋的灭亡
1 蒙古的兴起和夏金的灭亡
2 南宋军民的抗元斗争和南宋和灭亡
第四节 元朝的统治
一 元朝的统治
1 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2 元朝的征战和对外用兵
二 元朝的疆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加强
三 元朝的社会矛盾
1 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
2 元朝中期的统治
四 元末农民大起义
1 元末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
2 元末农民大起义
3 元朝灭亡
第五节 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 经济发展与南方的开发
1 农业的发展
2 手工业的发展
3 商业的发展
4 中外交通的发展
二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 经济重心的南移
2 地区经济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第六节 封建关系的发展
一 封建关系的发展
1 主户和客户
2 宋元封建关系的特点
二 多种生产关系的并存和变化
1 多种生产关系的并存
2 广大边区的封建化
第七节 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
一 理想的兴起和发展
1 理学的兴起
2 理学的发展
二 史学和文献学
1 史学
2 文献学
三 文学和艺术
1 文学
2 艺术
四 科学著作和三大发明
1 科技著作
2 三大发明
五 教育
六 宗教
第八章 封建社会高度成熟和在世界范围由盛转衰的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第一节 叙说
一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中国与世界
二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历史发展大势
三 基本史料
第二节 明初的治国方略与经济政策
一 强化专制集权的治国方略
1 政权机构的改革
2 创建卫所加强军事统治
3 编定《大明律》
4 教育和科举制度
5 加强对民间基层的控制管理
6 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7 镇太反对势力树立皇帝权威
8 “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二 恢复发展生产的经济政策
1 鼓励垦荒屯田的土地政策
2 赋役制度
3 工商业政策
4 兴修水利和鼓励种植经济作物
第三节 明中后期的社会危机和清初的政治统治
一 明中期的社会矛盾和社会改革
1 明中期的社会矛盾
2 张居正改革
二 明后期的社会危机和东林人士挽救危机的尝试
1 明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
2 东林人士挽救危机的努力
三 满族的兴起和明清间的战争
1 满族的渊源和清政权的建立
2 明清间的战争
四 明末农民大起义与明皇朝的灭亡
1 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和发展
2 李自成起义军推翻明皇朝
五 清兵入关和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
1 清兵入关及清初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2 各阶层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
六 清皇朝统一全国
1 平定三藩之乱
2 统一台湾
3 粉碎准噶尔贵族叛乱奠定西北、西南疆域
第四节 清前期的强盛和清中期的衰败
一 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体制的政治措施
1 皇权的加强与政权机构的沿革
2 以八旗兵为骨干的军事统治
3 加强思想控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二 经济政策与康乾“盛世”
1 调整土地占有关系
2 整顿赋役制度
3 出旗为民与除贱为良
4 兴修水利、治河筑海塘
5 康乾时期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
三 清中期的社会矛盾和清皇朝的衰败
1 土地高度集中与农民流亡
2 政治腐败黑暗
3 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4 清皇朝的由盛转衰
第五节 社会经济高涨的资本主义萌芽
一 社会经济全面高涨
1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 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和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3 商品经济的繁盛
二 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演变
1 地主经济的多元化倾向与经营地主的出现
2 农民经济的商品倾向与佃户、雇农身份的提高
3 租佃经济的发展与地租形态的演变
三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1 明中后期民营手工业部门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 清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3 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萌芽的禁锢与束缚
4 市民登早历史舞台与社会风尚的变迁
第六节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 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1 明朝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2 清前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二 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措施
1 稳定北疆
2 巩固西北
3 经营东北
4 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5 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
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七节 反对外国侵略势力的斗争与中外文化交流
一 反对西方殖民势力的斗争与清朝的闭关政策
1 葡萄牙侵占澳门
2 西班牙、荷兰侵犯台湾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
3 清政府抵制英国等西方殖民势力的斗争与闭关政策
二 清前期反对沙俄侵略的斗争
三 与亚非各国的交往
四 传教士来华与中西文化交流
第八节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一 哲学思想和社会思潮
1 明中期阳明学派的兴起与左派王学
2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清前期的反理学思想
二 考据学、历史学与文献学
1 考据学
2 历史学和文献典籍的整理编纂
三 文学艺术
四 科学技术
第六章 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隋唐五代时期
第一节 叙说
一 隋唐五代时期的中国与世界
二 隋唐五代时期历史发展大势
三 基本史科
第二节 隋朝兴衰
一 隋朝建立及统一
1 杨坚代周
2 统一全国
二 隋朝的政治革新
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2 控制地方的措施
3 选举制度的改革
4 寓兵于农的府兵制度
5 修订隋律
三 隋炀帝的统治与隋末农民起义
1 隋炀帝的改革
2 隋末暴政
3 农民起义与隋的灭亡
第三节 唐朝前期的政局
一 李渊建唐与统一全国
1 晋阳起兵与定鼎关中
2 唐朝统一全国
二 唐朝的政治设施
1 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2 学校的发展和科举制度的完备
3 府兵制度的变革
4 唐律和唐律疏仪
三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 安定百姓与重视农业
2 知人善任
3 兼听纳谏
4 撰修氏族志
5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历史地位
四 武则天的统治
1 武周政权与打击士族
2 武则天的政绩
3 武则天的弊政
五 唐玄宗开元革新
1 武则天以后的动乱政局
2 唐玄宗的改革
3 “开元盛世”的出现
第四节 唐后期及五代十国的政治嬗变
一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1 天宝年间的统治危机
2 安史之乱
3 藩镇割据
二 宦官专政与朋党之争
1 宦官专政
2 朋党之争
三 农民大起义与唐的灭亡
1 唐末社会危机
2 唐末农民大起义
3 唐朝灭亡
四 五代十国的政局
1 五代更替
2 十国兴亡
3 契丹的崛起和南下
4 五代十国政局特点
5 后周世宗的改革
第五节 民族关系的新格局
一 民族关系的发展
二 突厥西域与吐谷浑
1 突厥与西域
2 吐谷浑
三 薛延陀与回纥
四 吐蕃
五 南诏
六 靺鞨族与渤海国
第六节 繁荣的封建经济
一 经济制度的制订与实施
1 田制
2 赋役制度
3 开元年间的经济措施
4 刘晏的财政改革
5 两税法的实施
二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和繁荣
1 户口
2 农业
3 手工业
4 商业
5 交通
三 五代十国的社会经济
1 南方经济的发展
2 赋役制度
四 封建生产关系的深化与扩大化
1 封建生产关系的深化
2 封建生产关系的扩大化
3 区域经济的形成及经济重心的南移
五 社会阶级、阶层
1 地主阶级
2 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劳动人民
第七节 频繁友好的中外交往
一 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二 与朝鲜的经济文化交流
三 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四 与东南亚、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
五 与中亚、西亚、北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第八节 昌盛的科学文化
一 宗教和哲学
1 宗教和流行
2 反佛斗争
3 韩愈、柳宗元和刘禹锡
二 经学和史学
1 经学
2 史学
三 文学艺术
1 文学
2 艺术
四 科学技术的显著进步
1 天文历算
2 医药学
3 建筑
4 雕板印刷术
第七章 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宋辽夏金元时期
第一节 叙说
一 宋元时期的中国与世界
二 宋元时期历史发展大势
三 基本史料
第二节 北宋的兴衰
一 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1 北宋的建立
2 加强封建皇权专制统治的措施
二 北宋社会矛盾的发展和社会变革
1 社会矛盾的发展和王小波起义
2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三 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
1 辽和北宋的关系
2 西夏和北宋的关系
四 金的崛起和辽与北宋的灭亡
1 金的崛起和辽的灭亡
2 北宋社会矛盾的进一步发展
3 北宋后期的人民起义
4 金人南下和北宋的灭亡
第三节 南宋的偏安和灭亡
一 金与南宋的分立
1 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
2 金朝的统治
二 南宋后期的统治和社会矛盾
1 南宋的社会矛盾
2 南宋的人民起义
三 蒙古兴起和夏、金、南宋的灭亡
1 蒙古的兴起和夏金的灭亡
2 南宋军民的抗元斗争和南宋和灭亡
第四节 元朝的统治
一 元朝的统治
1 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2 元朝的征战和对外用兵
二 元朝的疆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加强
三 元朝的社会矛盾
1 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
2 元朝中期的统治
四 元末农民大起义
1 元末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
2 元末农民大起义
3 元朝灭亡
第五节 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 经济发展与南方的开发
1 农业的发展
2 手工业的发展
3 商业的发展
4 中外交通的发展
二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 经济重心的南移
2 地区经济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第六节 封建关系的发展
一 封建关系的发展
1 主户和客户
2 宋元封建关系的特点
二 多种生产关系的并存和变化
1 多种生产关系的并存
2 广大边区的封建化
第七节 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
一 理想的兴起和发展
1 理学的兴起
2 理学的发展
二 史学和文献学
1 史学
2 文献学
三 文学和艺术
1 文学
2 艺术
四 科学著作和三大发明
1 科技著作
2 三大发明
五 教育
六 宗教
第八章 封建社会高度成熟和在世界范围由盛转衰的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第一节 叙说
一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中国与世界
二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历史发展大势
三 基本史料
第二节 明初的治国方略与经济政策
一 强化专制集权的治国方略
1 政权机构的改革
2 创建卫所加强军事统治
3 编定《大明律》
4 教育和科举制度
5 加强对民间基层的控制管理
6 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7 镇太反对势力树立皇帝权威
8 “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二 恢复发展生产的经济政策
1 鼓励垦荒屯田的土地政策
2 赋役制度
3 工商业政策
4 兴修水利和鼓励种植经济作物
第三节 明中后期的社会危机和清初的政治统治
一 明中期的社会矛盾和社会改革
1 明中期的社会矛盾
2 张居正改革
二 明后期的社会危机和东林人士挽救危机的尝试
1 明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
2 东林人士挽救危机的努力
三 满族的兴起和明清间的战争
1 满族的渊源和清政权的建立
2 明清间的战争
四 明末农民大起义与明皇朝的灭亡
1 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和发展
2 李自成起义军推翻明皇朝
五 清兵入关和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
1 清兵入关及清初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2 各阶层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
六 清皇朝统一全国
1 平定三藩之乱
2 统一台湾
3 粉碎准噶尔贵族叛乱奠定西北、西南疆域
第四节 清前期的强盛和清中期的衰败
一 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体制的政治措施
1 皇权的加强与政权机构的沿革
2 以八旗兵为骨干的军事统治
3 加强思想控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二 经济政策与康乾“盛世”
1 调整土地占有关系
2 整顿赋役制度
3 出旗为民与除贱为良
4 兴修水利、治河筑海塘
5 康乾时期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
三 清中期的社会矛盾和清皇朝的衰败
1 土地高度集中与农民流亡
2 政治腐败黑暗
3 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4 清皇朝的由盛转衰
第五节 社会经济高涨的资本主义萌芽
一 社会经济全面高涨
1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 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和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3 商品经济的繁盛
二 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演变
1 地主经济的多元化倾向与经营地主的出现
2 农民经济的商品倾向与佃户、雇农身份的提高
3 租佃经济的发展与地租形态的演变
三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1 明中后期民营手工业部门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 清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3 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萌芽的禁锢与束缚
4 市民登早历史舞台与社会风尚的变迁
第六节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 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1 明朝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2 清前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二 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措施
1 稳定北疆
2 巩固西北
3 经营东北
4 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5 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
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七节 反对外国侵略势力的斗争与中外文化交流
一 反对西方殖民势力的斗争与清朝的闭关政策
1 葡萄牙侵占澳门
2 西班牙、荷兰侵犯台湾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
3 清政府抵制英国等西方殖民势力的斗争与闭关政策
二 清前期反对沙俄侵略的斗争
三 与亚非各国的交往
四 传教士来华与中西文化交流
第八节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一 哲学思想和社会思潮
1 明中期阳明学派的兴起与左派王学
2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清前期的反理学思想
二 考据学、历史学与文献学
1 考据学
2 历史学和文献典籍的整理编纂
三 文学艺术
四 科学技术
中国古代史.下册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