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王向远著作集》收录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向远的代表性著作12部,总字数近400万,内容涉及东方文学、日本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比较文学、翻译文学、侵华与抗战史、中日关系等多学科领域。国内各方面专家教授为各卷撰写的“解说”冠于卷首。专家们在“解说”中指出,《王向远著作集》所收著作均为有关领域的首部著作或开拓性研究成果,具有填补空白的创新性学术价值,曾在不同的学术领域乃至全国读书界引起广泛关注与反响,被广泛引用和评论。在我国,中年学者出版多卷册大规模文集者还很少见,现年45岁的王向远教授在《王向远著作集·总后记》中称《著作集》是他从教20年的“中期总结”和“新的起点”。《著作集》的出版不但使王向远20年来的学术成果显示出系统性与整体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新一代学者的成长轨迹。本书为该《著作集》的第5卷本。
这是一部全面系统的中日现代文学比较论著,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所接受的日本现代文学的影响,以及它不同于日本之发展趋向和独特性质,都做出了细致而又令人信服的分析与阐述……显示了作者视野的宽阔,掌握材料的详尽,以及逻辑思辨和推理能力的有效发挥。这确乎是一部相当优秀和成熟的博士学位论著。更多>>
目录
解说
绪论
第一章 思潮比较论
第一节 启蒙主义
一、中日启蒙主义文学的关联
二、对政治小说及其功用的不同认识
三、不同认识产生的原因
四、创作上的差异
五、政治小说对两国文学发展的不同影响
第二节 早期写实主义
一、中国的早期写实主义与日本的写实主义
二、 《小说神髓》与中国的写实主义
三、对《小说神髓》局限性的超越
四、中日写实主义的相似、相关和对应
第三节 浪漫主义
一、作为中西浪漫主义之中介的日本浪漫主义
二、直接影响:现代恋爱观和贞操观
三、中日浪漫主义的几点平行比较
第四节 自然主义
一、日本:中国接受自然主义的重要渠道
二、中日自然主义的不同命运
三、对“客观”“真实”的不同理解
四、人性观上的分歧
五、“黑色的悲哀”或“幻灭的悲哀”
第五节 唯美主义
一、中国接受日本唯美主义的环境和条件
二、对中国作家创作上的影响
三、影响的阈限
第六节 新浪漫主义
一、“新浪漫主义”及其在欧洲的含义
二、“新浪漫主义”在日本的内涵和它对中国的影响
三、对“新浪漫主义”的历史定位
四、概念的困境及其消亡
第七节 普罗文学
一、中日普罗文学的起源及作者的阶级出身
二、中日普罗文学的理论斗争
三、中日普罗文学的创作实践
第二章 流派比较论
第一节 鸳鸯蝴蝶派与砚友社
一、相关性及其比较研究的价值
二、相似或相同的背景
三、相同的创作题材、目的和方法
四、日本对砚友社文学的评价及对我们的启示
第二节 鲁迅、周作人与白桦派
一、“反战”论及其背后
二、人道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
三、爱:给予的·抢夺的·本能的
第三节 新理智派、芥川龙之介与中国现代文学
一、一种奇特的接受现象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理智色彩与芥川的理智主义
三、主观性、情感性与旁观者的冷静
第四节 中日新感觉派
一、一个误解
二、三个混同
三、四个偏离
四、几点辨正
第五节 中国乡土文学与日本农民文学
一、自发时期:五四乡土文学与日本早期农民文学
二、自觉时期:京派作家的乡土文学与日本的农民文学运动
三、变异时期:日本农民文学的变质,中国“乡土”文学概念的置换及抗日倾向
第六节 战国策派与日本浪漫派
一、对于古典的研究及其不同态度
二、貌合神离的近代文化观
三、形同实异的战争观
四、文学评论与美学主张
第七节 侵华文学与抗日文学
一、尖锐对立和互为依存
二、侵华文学中的日本士兵的形象
三、抗日文学中的日本士兵的形象
第三章 文论比较论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艺理论与日本现代文艺理论
一、日本现代文艺理论的特点
二、中国文坛对日本现代文论的接受及其特点
三、对中国现代文论影响较大的几位日本文论家
第二节 小说题材类型理论
一、中日两国小说的题材类型及类型理论
二、几种题材类型及其关联
三、题材的转型、变革及其问题
第三节 鲁迅与夏目漱石的“余裕”论
一、夏目漱石的“余裕”论
二、鲁迅对漱石的“余裕”论的共鸣与借鉴
三、鲁迅的“余裕”论对漱石“余裕”论的超越
第四节 鲁迅杂文理论与日本杂文
一、日本文坛的“杂文”及其含义
二、鲁迅杂文观念的形成演变与日本的杂文理论
三、“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
第五节 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日本文论
一、“人的文学”
二、“平民文学”与“贵族文学”
三、“余裕”论、“游戏”论与“闲适”文学观
第六节 厨川白村和中国现代文艺理论
一、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及其理论独创性
二、中国现代文论何以接受厨川白村的强烈影响
三、《苦闷的象征》与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学观及中国现代文论的建设
第七节 胡风和厨川白村
一、胡风接受厨川白村的内在必然性
二、厨川白村的“两种力”与胡风的主观、客观
三、胡风的“精神奴役的创伤”与厨川白村的“精神底伤害”
第四章 ……
绪论
第一章 思潮比较论
第一节 启蒙主义
一、中日启蒙主义文学的关联
二、对政治小说及其功用的不同认识
三、不同认识产生的原因
四、创作上的差异
五、政治小说对两国文学发展的不同影响
第二节 早期写实主义
一、中国的早期写实主义与日本的写实主义
二、 《小说神髓》与中国的写实主义
三、对《小说神髓》局限性的超越
四、中日写实主义的相似、相关和对应
第三节 浪漫主义
一、作为中西浪漫主义之中介的日本浪漫主义
二、直接影响:现代恋爱观和贞操观
三、中日浪漫主义的几点平行比较
第四节 自然主义
一、日本:中国接受自然主义的重要渠道
二、中日自然主义的不同命运
三、对“客观”“真实”的不同理解
四、人性观上的分歧
五、“黑色的悲哀”或“幻灭的悲哀”
第五节 唯美主义
一、中国接受日本唯美主义的环境和条件
二、对中国作家创作上的影响
三、影响的阈限
第六节 新浪漫主义
一、“新浪漫主义”及其在欧洲的含义
二、“新浪漫主义”在日本的内涵和它对中国的影响
三、对“新浪漫主义”的历史定位
四、概念的困境及其消亡
第七节 普罗文学
一、中日普罗文学的起源及作者的阶级出身
二、中日普罗文学的理论斗争
三、中日普罗文学的创作实践
第二章 流派比较论
第一节 鸳鸯蝴蝶派与砚友社
一、相关性及其比较研究的价值
二、相似或相同的背景
三、相同的创作题材、目的和方法
四、日本对砚友社文学的评价及对我们的启示
第二节 鲁迅、周作人与白桦派
一、“反战”论及其背后
二、人道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
三、爱:给予的·抢夺的·本能的
第三节 新理智派、芥川龙之介与中国现代文学
一、一种奇特的接受现象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理智色彩与芥川的理智主义
三、主观性、情感性与旁观者的冷静
第四节 中日新感觉派
一、一个误解
二、三个混同
三、四个偏离
四、几点辨正
第五节 中国乡土文学与日本农民文学
一、自发时期:五四乡土文学与日本早期农民文学
二、自觉时期:京派作家的乡土文学与日本的农民文学运动
三、变异时期:日本农民文学的变质,中国“乡土”文学概念的置换及抗日倾向
第六节 战国策派与日本浪漫派
一、对于古典的研究及其不同态度
二、貌合神离的近代文化观
三、形同实异的战争观
四、文学评论与美学主张
第七节 侵华文学与抗日文学
一、尖锐对立和互为依存
二、侵华文学中的日本士兵的形象
三、抗日文学中的日本士兵的形象
第三章 文论比较论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艺理论与日本现代文艺理论
一、日本现代文艺理论的特点
二、中国文坛对日本现代文论的接受及其特点
三、对中国现代文论影响较大的几位日本文论家
第二节 小说题材类型理论
一、中日两国小说的题材类型及类型理论
二、几种题材类型及其关联
三、题材的转型、变革及其问题
第三节 鲁迅与夏目漱石的“余裕”论
一、夏目漱石的“余裕”论
二、鲁迅对漱石的“余裕”论的共鸣与借鉴
三、鲁迅的“余裕”论对漱石“余裕”论的超越
第四节 鲁迅杂文理论与日本杂文
一、日本文坛的“杂文”及其含义
二、鲁迅杂文观念的形成演变与日本的杂文理论
三、“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
第五节 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日本文论
一、“人的文学”
二、“平民文学”与“贵族文学”
三、“余裕”论、“游戏”论与“闲适”文学观
第六节 厨川白村和中国现代文艺理论
一、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及其理论独创性
二、中国现代文论何以接受厨川白村的强烈影响
三、《苦闷的象征》与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学观及中国现代文论的建设
第七节 胡风和厨川白村
一、胡风接受厨川白村的内在必然性
二、厨川白村的“两种力”与胡风的主观、客观
三、胡风的“精神奴役的创伤”与厨川白村的“精神底伤害”
第四章 ……
中日现代文学比较论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