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道与中国法律传统》一书,直面吾国古典文化之道家路向,检讨道家路向于吾国古今法律之深刻影响,研析“道法传统”之权威理念、“礼法传统”之和合思维、“无为而治”之方法旨趣,有反思,有批判。于天理、人情、国法缘何在古典法律中得以扭曲呈现多所着墨,对其利弊亦多有剖析。于当今法律又缘何舍“情理”而取规则,秉持形式正义有深刻反省,对其得失亦多所列陈。从中可见人类之任何抉择,皆有捉襟见肘、顾此失彼之虞。故其警醒:“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此种反思和警醒,自然不是令人类无所作为,而是求法制承载道统……凡此种种,不能不令人掩卷而深思!
目录
序道统与法制谢晖 (1)
自序上帝之笑 (1)
第一章道 (1)
l-1道家源流 (3)
一 滥觞:隐居的先行者 (3)
二 创立:老子与《道德经》 (4)
三 分离:庄老与黄老 (5)
四 融合与发展:秦汉新道家 (33)
五 消隐:汉以后 (18)
1一2道论:道家论道 (20)
一 道是宇宙的本根 (21)
二 “阴阳和合”是道的运动规律 (23)
三 “无为”:顺应道的法则 (26)
1一3道与理 (35)
一 道理 (35)
二 道与理 (36)
1一4“道”之我见 (40)
一 “道通为一”:权威意识 (41)
二 道即阴阳:和合思维 (43)
三 道常无为:指导社会 人生的方法论 (48)
.第二章权威意识与道法传统 (52)
2-1道法的概念 (54)
一 老子的道法观 (54)
二 黄老学派的“道法”论 (55)
2—2道法执一与专制法统 (59)
一 道法与王法 (59)
二 “法权出一”的终极依据 (62)
2—3节制欲望与义务本位 (65)
一 节欲:道法之鹄的 (66)
二 义务本位之法的表征 (72)
三 必要的辨析 (76)
2—4道法自然与立法宽简 (78)
一 理论诠释 (78)
二 历史见证 (81)
2—5小结 (84)
第三章阴阳和合与礼法传统 (88)
3一l礼法思想的产生及其应用 (89)
一 “阴阳和合”的哲理化 (91)
二 “阴阳和合”的法律化 (92)
三 践行与异化 (97)
3—2伦理法:法律与道德的和合 (102)
一 法律与道德混同 (105)
二 法律与道德分离 (107)
三 法律与道德和合 (108)
3—3实在法:诸法和合 (119)
一 以刑统法 (120)
二 法律多元 (126)
3—4理想法:形式与实质的和合 (133)
一 复仇:守法与任情 (136)
二 罪刑原则:法定与非法定 (139)
三 诉讼原则:告奸与容稳 (142)
四 法制原则:平等与差序 (144)
3—5小结 (149)
第四章“无为而治”与道术传统 (154)
4—1“道术” (157)
一 早期道家之“道术” (157)
二 黄老道家之“道术” (161)
三 道法家之“道术” (165)
四 道术简论 (172)
4一2“治人”“治法”与“人治”“法治” (175)
4—3“内圣外王”与治人传统 (179)
一 从“内圣外王”到王而成圣 (179)
二 “治人”传统之成因 (182)
三 治人之术的内容及其在政治法制实践
中的运用 (190)
4—4“德主刑辅”与治法传统 (205)
一 一明一暗:“治法”的方法论 (205)
二 所谓“德主刑辅” (212)
4—5民众法律意识与“无讼”传统 (221)
一 关于“无讼”的儒 道之辨 (221)
二 谦和不争的民族性格 (223)
三 息诉无讼的法律生活 (225)
第五章道与中国文化传统 (230)
5—1节欲 自律的价值观 (230)
5—2道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种种表现 (232)
一 意识形态领域的“理一分殊” (233)
二 政治秩序与专制主义 (236)
三 反对战争与无兵文化 (236)
四 经济秩序与重农抑商 (237)
五 日常生活与俭朴谦让 (238)
第六章道与当代法制建设 (239)
6—1权威失落与重塑 (240)
6—2思维变异与整合 (244)
一 道德和法律说再见 (244)
二 从因俗而治到法制统 (248)
三 从以刑统法到民刑有分 (250)
6—3孤独的法 (256)
一 法律万能的无奈 (257)
二 法律至上的困惑 (263)
三 关于法的终极追问 (266)
附录 (271)
1.法字从水 (271)
2.人道与狗道 (275)
3.穿行于道德法律之间 (278)
4.“体道”诗文 (284)
后记 (285)
自序上帝之笑 (1)
第一章道 (1)
l-1道家源流 (3)
一 滥觞:隐居的先行者 (3)
二 创立:老子与《道德经》 (4)
三 分离:庄老与黄老 (5)
四 融合与发展:秦汉新道家 (33)
五 消隐:汉以后 (18)
1一2道论:道家论道 (20)
一 道是宇宙的本根 (21)
二 “阴阳和合”是道的运动规律 (23)
三 “无为”:顺应道的法则 (26)
1一3道与理 (35)
一 道理 (35)
二 道与理 (36)
1一4“道”之我见 (40)
一 “道通为一”:权威意识 (41)
二 道即阴阳:和合思维 (43)
三 道常无为:指导社会 人生的方法论 (48)
.第二章权威意识与道法传统 (52)
2-1道法的概念 (54)
一 老子的道法观 (54)
二 黄老学派的“道法”论 (55)
2—2道法执一与专制法统 (59)
一 道法与王法 (59)
二 “法权出一”的终极依据 (62)
2—3节制欲望与义务本位 (65)
一 节欲:道法之鹄的 (66)
二 义务本位之法的表征 (72)
三 必要的辨析 (76)
2—4道法自然与立法宽简 (78)
一 理论诠释 (78)
二 历史见证 (81)
2—5小结 (84)
第三章阴阳和合与礼法传统 (88)
3一l礼法思想的产生及其应用 (89)
一 “阴阳和合”的哲理化 (91)
二 “阴阳和合”的法律化 (92)
三 践行与异化 (97)
3—2伦理法:法律与道德的和合 (102)
一 法律与道德混同 (105)
二 法律与道德分离 (107)
三 法律与道德和合 (108)
3—3实在法:诸法和合 (119)
一 以刑统法 (120)
二 法律多元 (126)
3—4理想法:形式与实质的和合 (133)
一 复仇:守法与任情 (136)
二 罪刑原则:法定与非法定 (139)
三 诉讼原则:告奸与容稳 (142)
四 法制原则:平等与差序 (144)
3—5小结 (149)
第四章“无为而治”与道术传统 (154)
4—1“道术” (157)
一 早期道家之“道术” (157)
二 黄老道家之“道术” (161)
三 道法家之“道术” (165)
四 道术简论 (172)
4一2“治人”“治法”与“人治”“法治” (175)
4—3“内圣外王”与治人传统 (179)
一 从“内圣外王”到王而成圣 (179)
二 “治人”传统之成因 (182)
三 治人之术的内容及其在政治法制实践
中的运用 (190)
4—4“德主刑辅”与治法传统 (205)
一 一明一暗:“治法”的方法论 (205)
二 所谓“德主刑辅” (212)
4—5民众法律意识与“无讼”传统 (221)
一 关于“无讼”的儒 道之辨 (221)
二 谦和不争的民族性格 (223)
三 息诉无讼的法律生活 (225)
第五章道与中国文化传统 (230)
5—1节欲 自律的价值观 (230)
5—2道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种种表现 (232)
一 意识形态领域的“理一分殊” (233)
二 政治秩序与专制主义 (236)
三 反对战争与无兵文化 (236)
四 经济秩序与重农抑商 (237)
五 日常生活与俭朴谦让 (238)
第六章道与当代法制建设 (239)
6—1权威失落与重塑 (240)
6—2思维变异与整合 (244)
一 道德和法律说再见 (244)
二 从因俗而治到法制统 (248)
三 从以刑统法到民刑有分 (250)
6—3孤独的法 (256)
一 法律万能的无奈 (257)
二 法律至上的困惑 (263)
三 关于法的终极追问 (266)
附录 (271)
1.法字从水 (271)
2.人道与狗道 (275)
3.穿行于道德法律之间 (278)
4.“体道”诗文 (284)
后记 (285)
道与中国法律传统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