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副标题:无

作   者:邱树森,陈振江主编

分类号:

ISBN:9787211020041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新编中国通史》是按照国家教委拟定的《高等学校历史专业教材编选计划(1985-1990年)》编写的。本书以大学历史专业一、二年级学生为主要对象,即主要作为大学历史专业中国通史(含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两年课程)的教材之用,对文科其他专业也有一定的适用性。   历史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过去发生过的各种历史现象并探寻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研究历史的科学理论,只有唯物史观才能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因果作出科学的解释,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论证,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研究历史的惟一正确的理论。本书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作为指导。   

目录

目录
第三册 目录
第五编 晚清
第一章 道光时期的国情与世界
第一节 封闭社会面临西方强敌的挑战
一 封建社会末期的经济状况
二 清王朝的朽衰与道光帝的整饬决心
三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觊觎中国
四 闭关政策与炮舰政策的对抗
第二节 鸦片流毒与清政府的对策
一 早期中外贸易状况
二 鸦片走私的猖獗与危害
三 禁烟问题的辩论
四 正义的禁烟运动
第三节 鸦片战争与军民抗英斗争
一 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二 清政府从宣战到求和
三 军民抗英斗争与姚莹等保卫台湾
四 战争失败的原因
第四节 中国社会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一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二 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三 上海的兴起与租界的建立
四 广州人民反对英人入城斗争
第二章 咸同年间的农民战争
第一节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与各地反清起义
一 社会的动荡与咸丰帝继位
二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革命的酝酿
三 金田起义与定都南京
四 太平军北伐与西征
五 各地起义风起云涌
第二节 太平天国革命的纲领和政策
一 天朝田亩制度
二 内政与外交政策
三 文化教育
第三节 天京悲剧与石达开的败亡
一 领导集团的腐化
二 天京内讧与石达开出走和败亡
三 挽救危机的措施与《资政新篇》
第四节 太平天国与反清起义相继失败
一 太平天国后期的形势
二 “借师助剿”与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三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
四 天京陷落与各地起义的失败
五 失败原因与历史意义
第三章 新的屈辱与洋务运动
第一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辛酉政变
一 英法挑动新的侵华战争
二 英法联军扩大侵略与《北京条约》
三 咸丰年间的政情与辛酉政变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起
一 自强思潮与洋务运动的起因
二 洋务运动的兴起——练兵与制器
三 军工企业的普遍发展
四 编练海军与筹设海防
第三节 洋务运动的深化
一 举办民用企业的“求富”活动
二 兴办外语、科技与军事学堂
三 派遣学生出国留学
四 封建军事资本主义的雏形阶段
第四节 民族工业的产生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一 民族资本近代工业的产生
二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诞生
第四章 同光时期的中外关系与中法、中日战争
第一节 对外关系的新趋势
一 外交机构的设立
二 遣使出访欧美
三 驻外使领馆的设立
第二节 同光年间的政局与边疆危机
一 光绪即位与慈禧二次听政
二 边疆危机与捍边斗争
三 左宗棠收复新疆
第三节 中法战争
一 中法战争的爆发
二 镇南关大捷与清政府妥协
第四节 中日甲午战争
一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准备
二 日本不宣而战
三 平壤失陷与黄海大战
四 日本大举进攻中国
第五节 《马关条约》与瓜分局势的形成
一 《马关条约》及其危害
二 “公车上书”与反割台斗争
三 “三国干涉还辽”与《中俄密约》
四 瓜分狂潮
五 政治贷款与中华民族的灾难
六 清朝统治者的腐败
第五章 民族危机与维新运动
第一节 甲午战后的社会经济与政情
一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 洋务运动的新发展
三 孙中山与兴中会
第二节 从改良思潮到维新运动的崛起
一 甲午战前改良主义思潮的发展
二 康有为的变法活动及其理论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高涨与百日维新
一 学会和报刊纷纷出现
二 天津、湖南等地的维新运动
三 改良派与顽固派的论争
四 光绪帝与维新事业
五 百日维新
第四节 变法的失败
一 戊戌政变
二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三 动荡不安的政局
第六章 传教士、教案与义和团运动
第一节 传教士与晚清社会
一 传教士纷至沓来
二 传教士带来的福与祸
第二节 从反教会斗争到义和团运动
一 晚清后教会运动概况
二 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直隶兴起
三 义和团的成分、组织与口号
第三节 八国联军战争和清政府的对策
一 八国联军发动侵略战争
二 清政府对外宣战与围攻使馆
三 东南互保及其章程
四 天津、北京的陷落
第四节 《辛丑条约》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一 列强在华的争夺与“门户开放”
二 《辛丑条约》的签订
三 义和团时期改良派的活动
四 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第七章 从新政到预备立宪
第一节 新政改革
一 新政的提出和政治机构的变革
二 编练新军与举办警政
三 废科举、兴学堂和派遣留学生
四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第二节 列强侵华的新形势与人民的抗争
一 列强掠夺中国的铁路、矿山
二 日俄战争与英国入侵西藏
三 人民大众的新灾难
四 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
第三节 预备仿行宪政与继续改革
一 新政的深化——预备仿行宪政
二 官制改革
三 法制改革
四 地方自治
五 严厉的禁烟运动
第八章 辛亥革命与清王朝的覆亡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商会的兴起
一 光宣年间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 中国资产阶级的成熟和商会的涌现
三 民主革命思潮的勃兴
四 革命舆论的广泛传播
第二节 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对峙
一 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
二 革命派的主要活动
三 立宪团体的建立及其请愿活动
第三节 辛亥革命与清王朝的覆灭
一 保路风潮与武昌起义
二 清王朝的覆灭
三 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第九章 在屈辱中发展的晚清社会
第一节 近代文明的传播与社会习俗的变革
一 通商口岸与近代文明的传播
二 近代文明传播对晚清社会的影响
三 衣食住行的变异和更新
四 婚姻丧葬的变革
第二节 移民、华侨及其贡献
一 晚清人口及其流动
二 海外移民与华侨对居住国的开发贡献
三 华侨对祖国的巨大贡献
第三节 晚清时期的少数民族
一 满族等东北各族
二 蒙古族
三 维吾尔族等西北各族
四 回族
五 藏、门巴、珞巴等族
六 彝族等云、贵、川各族
七 壮族等中南、东南各族
第十章 晚清社会思潮与科技文化
第一节 社会思潮的勃起
一 晚清社会思潮概述
二 “经世之学”与变易哲学
三 教育救国思潮与实业救国思潮
四 民主革命思潮
五 国粹主义思潮
六 无政府主义思潮
七 社会主义思潮
第二节 史学的变革与世界舆地学的崛起
一 传统史学的新境界
二 外国史学的引进和新史学的建立
三 世界舆地学研究的兴起
第三节 文学艺术的长足发展
一 晚清文学的启蒙
二 晚清文学的繁荣
三 翻译小说的兴盛
四 白话文与汉字拼音的研究
五 戏曲与电影
第四节 绘画、书法的新增界
一 绘画与国画的流派
二 民间绘画与太平天国绘画
三 书法与书学
第五节 近代科学技术的建立与发展
一 中国近代科技的先驱者
二 洋务运动与近代科技的奠基
三 中国近代科技体系初步形成
四 中国近代建筑的形成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中国通史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