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实用心理学原理》这一书名即表明了《实用心理学原理》的特点。首先,这是一本基础性心理学教材。强调对心理学原理的介绍,着重介绍已经成熟的心理学规律,对心理学规律的实验性资料的介绍将尽量减少。这一编写方式对“教”与“学”都是十分有益的。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使学生通过对已成熟的心理学规律的掌握、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有所帮助;另一方面,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实验性资料进行更为主动和灵活的选择运用。其次,《实用心理学原理》强调实用性。一方面,通过对规律性知识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心理学规律并能利用之;另一方面,尽量选择介绍应用性强的心理学知识和规律,并努力显示出其实用价值。《实用心理学原理》在内容结构安排上,为课程设置和教师授课留有较大的伸缩余地。首先,对于受课时限制,只开设普通心理学而无法开设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卫生等课程的非心理学专业的心理学教学,在教学内容的组合选择上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其次,授课教师既可以扩充或加深理论部分为大学本、专科学生讲授,也可以取部分篇章为培训班讲授专题。因此,《实用心理学原理》既适合于高校非心理学生专业以及各类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做教材,也适合于在实践领域中从事直接与人有关的工作人员或心理学爱好者阅读。
目录
第一编 基础心理篇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任务和方法
一、心理学的对象
二、心理学的性质
三、心理学的任务
四、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第二节 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三、心理现象的特点
第三节 心理的生理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
二、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三、内分泌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
第二章 认知心理过程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与知觉概述
二、感觉的种类及感觉规律
三、知觉的规律及知觉种类
第二节 记忆
一、记忆概述
二、记忆过程分析
三、记忆的规律
第三节 思维和想像
一、思维概述
二、思维过程
三、想像
四、创造性思维
第四节 注意
一、注意概述
二、注意的规律性
第三章 情、意心理过程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
一、情绪、情感的涵义与作用
二、情绪、情感的类型
三、情绪的调整与情感的培养
第二节 意志过程
一、意志的定义与作用
二、意志行动的分析
三、意志的品质与培养
第四章 个性心理
第一节 个性心理概述
一、个性心理的概念
二、个性的基本特点
三、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个性倾向性
一、需要
二、动机
三、兴趣
四、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第三节 能力
一、能力概述
二、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三、能力的个别差异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 气质与性格
一、气质
二、性格
第二编 社会心理篇
第五章 社会动机和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动机
一、什么是社会动机
二、社会动机的种类
第二节 社会化
一、社会是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内容与类型
三、社会化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六章 社会知觉和社会态度
第一节 社会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二、社会知觉的内容范围
三、社会知觉的效应规律
第二节 社会态度
一、什么是态度
二、态度的改变
第七章 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交往
一、什么是人际交往
二、人际交往的种类与方式
三、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第二节 人际关系
一、什么是人际
二、人际行为模式
三、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第三编 管理心理篇
第八章 管理者的人性观与管理风格
第一节 西方人性假设与管理的演变
一、“经济人”假设与X理论
二、“社会人”假设与人群关系理论
三、“自动人”假设与Y理论
四、“复杂人”假设与超Y理论
五、“理念人”假设与企业文化论
第二节 对我国管理中“主权人”人性观的探讨
一、“主权人”的人性假设
二、“主权人”的管理特点
第九章 工作行为激励
第一节 组织中的个体工作行为分析
一、工作行为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二、工作行为的产生模式
三、行为的改变
第二节 工作行为的有效激励
一、激励的概念、过程与作用
二、有效的激励机制与方法
三、我国管理中的同步激励理论
第三节 激励理论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三、强化型激励理论
第十章 群体、组织与领导心理
第一节 群体心理
一、群体与群体动力
二、群体冲突
三、群体沟通
第二节 组织心理
一、组织概念与组织结构
二、组织变革与发展
第三节 领导心理
一、组织概念与组织结构
二、组织变革与发展
第三节 领导心理
一、领导及其影响力
二、领导行为
三、领导有效性理论
第四编 教育心理篇
第十一章 教育、学习与心理发展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涵义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三、心理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
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第三节 教育、学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一、教育、学习促进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
二、教育、学习促进人的个性品质的发展
三、教育、学习是人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第十二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学习概述
一、学习的涵义
二、学习的类型
三、学习的过程
四、影响学习的因素
第二节 基本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联结理论
二、学习的认知理论
三、学习的联结——认知理论
第十三章 知识、技能和品德的学习
第一节 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的理解
二、知识的巩固
三、知识的应用
第二节 技能的学习
一、技能学习的定义、特征与种类
二、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三、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第三节 品德的学习
一、品德的涵义与心理结构
二、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
三、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
第五编 心理卫生篇
第十四章 心理咨询
第一节 心理咨询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咨询
二、心理咨询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节 变态心理学的一般知识
一、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
二、异常心理的分类和范围
第三节 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依据
一、精神分析理论
二、行为主义理论
三、人本主义模型
四、认知理论
第四节 心理咨询的原则和要求
一、心理咨询的原则
二、心理咨询的条件要求
第五节 心理咨询的方式与程序
一、心理咨询的方式
二、心理咨询的程序
第十五章 心理健康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二节 心理疾病的预防
一、三级预防体系
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第十六章 心理测量
第一节 心理测量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测量
二、心理测量的性质
三、心理测量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节 心理测验的基本要求
一、标准化
二、鉴定的标准
第三节 心理测验的种类
一、能力测验
二、人格测验
三、职业测验
参考书目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任务和方法
一、心理学的对象
二、心理学的性质
三、心理学的任务
四、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第二节 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三、心理现象的特点
第三节 心理的生理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
二、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三、内分泌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
第二章 认知心理过程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与知觉概述
二、感觉的种类及感觉规律
三、知觉的规律及知觉种类
第二节 记忆
一、记忆概述
二、记忆过程分析
三、记忆的规律
第三节 思维和想像
一、思维概述
二、思维过程
三、想像
四、创造性思维
第四节 注意
一、注意概述
二、注意的规律性
第三章 情、意心理过程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
一、情绪、情感的涵义与作用
二、情绪、情感的类型
三、情绪的调整与情感的培养
第二节 意志过程
一、意志的定义与作用
二、意志行动的分析
三、意志的品质与培养
第四章 个性心理
第一节 个性心理概述
一、个性心理的概念
二、个性的基本特点
三、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个性倾向性
一、需要
二、动机
三、兴趣
四、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第三节 能力
一、能力概述
二、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三、能力的个别差异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 气质与性格
一、气质
二、性格
第二编 社会心理篇
第五章 社会动机和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动机
一、什么是社会动机
二、社会动机的种类
第二节 社会化
一、社会是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内容与类型
三、社会化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六章 社会知觉和社会态度
第一节 社会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二、社会知觉的内容范围
三、社会知觉的效应规律
第二节 社会态度
一、什么是态度
二、态度的改变
第七章 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交往
一、什么是人际交往
二、人际交往的种类与方式
三、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第二节 人际关系
一、什么是人际
二、人际行为模式
三、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第三编 管理心理篇
第八章 管理者的人性观与管理风格
第一节 西方人性假设与管理的演变
一、“经济人”假设与X理论
二、“社会人”假设与人群关系理论
三、“自动人”假设与Y理论
四、“复杂人”假设与超Y理论
五、“理念人”假设与企业文化论
第二节 对我国管理中“主权人”人性观的探讨
一、“主权人”的人性假设
二、“主权人”的管理特点
第九章 工作行为激励
第一节 组织中的个体工作行为分析
一、工作行为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二、工作行为的产生模式
三、行为的改变
第二节 工作行为的有效激励
一、激励的概念、过程与作用
二、有效的激励机制与方法
三、我国管理中的同步激励理论
第三节 激励理论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三、强化型激励理论
第十章 群体、组织与领导心理
第一节 群体心理
一、群体与群体动力
二、群体冲突
三、群体沟通
第二节 组织心理
一、组织概念与组织结构
二、组织变革与发展
第三节 领导心理
一、组织概念与组织结构
二、组织变革与发展
第三节 领导心理
一、领导及其影响力
二、领导行为
三、领导有效性理论
第四编 教育心理篇
第十一章 教育、学习与心理发展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涵义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三、心理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
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第三节 教育、学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一、教育、学习促进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
二、教育、学习促进人的个性品质的发展
三、教育、学习是人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第十二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学习概述
一、学习的涵义
二、学习的类型
三、学习的过程
四、影响学习的因素
第二节 基本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联结理论
二、学习的认知理论
三、学习的联结——认知理论
第十三章 知识、技能和品德的学习
第一节 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的理解
二、知识的巩固
三、知识的应用
第二节 技能的学习
一、技能学习的定义、特征与种类
二、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三、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第三节 品德的学习
一、品德的涵义与心理结构
二、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
三、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
第五编 心理卫生篇
第十四章 心理咨询
第一节 心理咨询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咨询
二、心理咨询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节 变态心理学的一般知识
一、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
二、异常心理的分类和范围
第三节 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依据
一、精神分析理论
二、行为主义理论
三、人本主义模型
四、认知理论
第四节 心理咨询的原则和要求
一、心理咨询的原则
二、心理咨询的条件要求
第五节 心理咨询的方式与程序
一、心理咨询的方式
二、心理咨询的程序
第十五章 心理健康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二节 心理疾病的预防
一、三级预防体系
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第十六章 心理测量
第一节 心理测量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测量
二、心理测量的性质
三、心理测量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节 心理测验的基本要求
一、标准化
二、鉴定的标准
第三节 心理测验的种类
一、能力测验
二、人格测验
三、职业测验
参考书目
实用心理学原理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