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人类解放境界

副标题:无

作   者:刘同舫著

分类号:

ISBN:9787010108919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主要通过对马克思文本中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史与原问题的研究与仰望,来揭示马克思学说的原初意义,在历史的语境中复原马克思的肖像,并在历史的深处展开对未来的想象。对马克思人类解放的思想沉思中,关注现实。书稿首先阐述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深度背景与历史前提;然后深入到历史的深处重点探讨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类型划分、实现条件、依靠力量、演进历程;进一步动态分析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理论前提、解放道路、解放主题认识上的深刻变化;全面论证人类解放的必要性、阶段性、整体性与可能性;剖析马克思对人类解放思想的后续效应即西方学者的理论阐释与回应;最后总结和反思“中国模式”的发展道路,揭示“中国模式”的实质,倡导在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书稿结构完整,主题鲜明,视角独特,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资料丰富,内容充实,观点具有创新意义,对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理解及其中国模式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运用的关系有独到之处,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具有启发意义。书稿以规范的学术叙事显示了作者对主题的理论建构能力和研究深度。

目录

前言
上编马克思人类解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一章马克思人类解放的主题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人类解放的进程与社会形态的嬗变
(一)市民社会:构建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起点
(二)人类解放:超越市民社会的独特主题
(三)三大形态:反观人类解放的“普照之光”
第二节政治解放、社会解放和劳动解放的历史逻辑
(一)政治解放的意义及其限度
(二)人类解放的大视野及其双重维度
(三)作为客体向度的社会解放
(四)作为主体向度的劳动解放
第三节马克思文化解放的维度与无产阶级意识的建构
(一)“文化”概念:追本溯源与政治意涵
(二)文化解放:历史形态与阶级性质
(三)政治旨趣:无产阶级意识的建构
第四节哲学作为一种解放方式——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真旨
(一)哲人的解放激情
(二)文本结构与细节
(三)双重解放的哲学
第二章西方学者对人类解放理论的阐释
第一节人的本质解放:马尔库塞的艺术与审美之解放美学
(一)“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的爱欲解放
(二)人的解放的艺术与审美之途
(三)乌托邦式的解放美学
第二节交往理性重置:哈贝马斯人类解放思想的逻辑主线
(一)现实困境:“多重隐忧”的凸显
(二)逻辑主线:交往理性的重置
(三)交往理性与人类解放思想的关联
第三节激进多元民主:拉克劳、墨菲的社会主义解放策略
(一)基于话语理论的社会主义策略
(二)迈向人类解放的别径——激进多元民主
(三)激进多元民主:对马克思解放理论的误读
第四节微政治学路径:芬伯格的解放理论构建与解放旨意
(一)基于技术的解放政治学的构建
(二)激进民主转化的微政治学路径
(三)对芬伯格技术政治学理论的评析
第三章马克思人类解放之途的中国实践
第一节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理想性与现实性
(一)误解:马克思人类解放的理想性与现实性之混同
(二)挖掘:现实性的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体系之构建
(三)拓展:现实性的人类解放理论与和谐社会之建设
第二节“中国模式”与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现实性运用
(一)理论界分:人类解放理论的理想性与现实性向度
(二)实践探索:从社会主义改造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中国模式”之实质: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现实性运用
第三节中国模式与思想解放
(一)中国模式的魅力
(二)中国模式的改进
(三)五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模式的推动
第四节从思想解放走向人的解放
(一)思想解放:科学发展与人的解放的前提
(二)科学发展:人的解放的手段
(三)人的解放:人类的奋斗目标
第五节以人类解放理论为依托的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
(一)科学发展观具有客观性
(二)科学发展观具有体系性
(三)科学发展观具有规律性
(四)科学发展观具有创新性
(五)科学发展观具有可验证性和发展性
第六节人类解放视域中的教育价值合理性
(一)人类解放:双重向度的宏大视域
(二)教育目的: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三)教育功能:化育个体与改造社会
(四)教育技术:警惕“工具理性”之僭越
中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意义研究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发展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之路
(一)敞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和主题
(二)反思传统教科书的哲学体系
(三)呼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
第二节在挑战当代社会思潮中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威力
(一)话语与权力:当代社会思潮相互激荡
(二)修正与解构:当代社会思潮的共性
(三)从被动回应到主动挑战: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
第三节在何种意义上区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文本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修改稿对原始稿修改的性质
(二)马克思文本与恩格斯文本的归属与清理
(三)在学术规范的意义上对待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文本归属
第四节马克思学说中的哲学与马克思学说的解释框架
(一)马克思学说中有没有哲学
(二)马克思学说的三个解释框架
(三)马克思学说的解读原则
第五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列宁阶段
(一)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卓著贡献
(二)列宁哲学思想的若干关键性问题
(三)列宁哲学思想的当代魅力
第六节精神生产力:历史唯物主义不可或缺的范畴
(一)逻辑形成:从萌芽到深化再到成熟
(二)思想源泉: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贡献
(三)历史根据:与时代相伴生的永恒主题
第五章马克思人学理论与当代发展
第一节马克思人学范式的核心及其创建
(一)如何存在:人学范式之核心厘定
(二)重新奠基:人学范式之理论创建
(三)着意解放:人学范式之政治旨趣
第二节马克思实践人学及其当代境遇
(一)马克思实践人学的源起:问题与学说
(二)马克思实践人学的展开:实质与特征
(三)马克思实践人学的发展:相遇与关照
第三节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与交往全球化
(一)人的全面发展:人类解放的历史归结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交往的紧密关联
(三)作为人类生存状态的全球化交往
(四)合理的全球化交往的实现方式
第六章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
第一节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与中国意义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前提
(二)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核心问题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边界
(四)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意义
第二节英国新左派思想家对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拓展
(一)作为马克思主义载体的英国新左派
(二)相互激荡又相互关联的理论特质
(三)对传统历史唯物主义拓展的维度
第三节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与结构主义之辩
(一)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实质
(二)结构主义对人道主义的挑战
(三)双方争辩的主线与主题
(四)争辩的理论性质与局限性
……
下编技术与人类生存关系研究附录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党的执政理念演进
(一)毛泽东思想与“革命为民”的执政理念
(二)邓小平理论与“实现共同富裕”的执政理念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执政理念
(四)科学发展观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附录二罗尔斯教育公正理论情结及方法论原则批判
(一)抽象的理论前提:人性的虚拟假设
(二)片面的理论视角:尺度统一的正义原则
(三)乌托邦式的理论归宿:平均主义的倾向
附录三学术自由的尴尬与悖论
附录四构筑科学与人文的和谐
(一)科学与人文的历史统一
(二)科学与人文对立的浮现
(三)以人文精神重建科技理性
后记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人类解放境界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