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场域的兴起

副标题:无

作   者:应星

分类号:

ISBN:978710805868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式学校的建立,不仅是中国教育制度史上的巨变,而且直接牵动着政与学的关系在中国现代社会的重构。

本书通过三个不同类型的个案考察,展示了从1895年到1926年的三十年间,新教育场域逐渐兴起的艰难历程。


目录


引论

上篇

从科场场域到后科场场域

——1895-1913年的湖南

一、导言

二、科场场域与1895年前的社会支配关系再生产

(一)科场场域的成型

(二)科场场域与其它场域的关系

(三)士绅惯习与社会支配关系的再生产

(四)湖南社会的地方性因素对科场场域的影响

三、新的支配关系的确立与科场的衰败:1895-1905年的湖南社会

(一)新旧文化资本的竞争

(二)“原子式竞争”下的士绅惯习

(三)废科事件的发生

四、社会支配关系的再生产与后科场场域:1905-1913年的湖南社会

(一)学堂与权力场域的关系

(二)学堂:作为新文化资本的支配结构

(三)学生的反体制冲动:一种特殊的惯习的形成

五、小结

中篇

北京大学:“学术社会”的兴起

——1917-1923年

一.导言

二.蔡元培到任前的学术风气

(一)清季民初学术风气的演变

(二)北京大学1917年前的学术风气

(三)蔡元培的“教育救国”和“学术至上”的理念的确立

三.“兼容并包”与大学作为现代学术中心

(一)兼容并包与“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二)兼容并包与新旧激战:以林(纾)蔡(元培)之争为例

(三)从地缘到学缘

(四)严限校外兼职,促使“专研学理”

(五)从“学无定业”到“学在大学”

四.“教育独立”与大学作为学术自治场域

(一)大学与政治干预

(二)大学与经费保障

(三)大学与宗教束缚

(四)大学与实业活动

五.“休戚相关”与大学作为学术兴国基地

(一)大学的高深追求与社会基础

(二)大学的学术使命与启蒙责任

(三)大学的第一要务与学生运动

六.“养成人格”与大学作为科学话语共同体

(一)“由科学而达至修养”与“以美育代宗教”

(二)分类与会通

(三)同一学科里的“两种文化”

(四)科学话语与学术自主

七.小结

下篇

中等学校与中共革命

——1922—1926年的江西

一.导言

二.“盗火者”、“深耕者”及其“搭桥者”

三.南昌二中及其改造社:同心圆式的革命网络

(一)改造社与世家出身的“国民党系人士”

(二)改造社与广信府地区

四.南昌一师:网格状的革命网络

(一)网格状的革命网络

(二)师范学校与网格状革命网络

(三)南昌一师与世家出身的“国民党系人士”

(四)南昌一师与鄱阳湖区域、赣江流域

五.小结

结语

征引文献

书摘(另见附件)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新教育场域的兴起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