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凌志军文集(9套装)》内容简介:《变化》:这是一本描述变化的书。1990-2002年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这种变化;今后,我们还将经历更大的变化。在作者笔下,1990-2002年中国的格外引人入胜之处,不是在于她的轰轰烈烈,而是在于她的平淡从容;不是在于她的崇尚伟大精神,而是在于她开始关注普通人的需要;不是在于她的伟人风范和英雄辈出,而是在于一代新人已经长大。对变革的期待取代了对历史的崇拜,进而成为我们国家的主流。
书中牵涉众多重要人物和事件,也叙述了很多小人物和小事情。内容浩繁,巨细混杂,大气磅礴,汪洋恣肆。叙述流畅从容,见解独到精深,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震撼力。
《沉浮》:1989年到1997年,这是当代中国改革史上具有独特意义的九年。《凌志军文集(9套装)》用手记备忘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经济改革在这一历史时期沉浮曲折的艰难历程。全书以时间为序,用宏观观察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九章记述了中国改革在这九年间的大局与大事,透析了若干特别人物和事件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背景意义,清晰地再现了中国社会不断发展变革的脉络,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较强的可读性。同时,由于《凌志军文集(9套装)》系作者当时当地对当事的真实记录,因而也具有较为特别的学术价值。
《交锋》: 中国改革开放,台前幕后,充满了惊心动魄的交锋。
《交锋》一书以大量鲜为人知的事实,围绕三次思想解放的过程,把中国改革进程中复杂的交锋呈现在你面前。
《交锋》是一部震颤人心的改革开放史。它贯穿了一条防“左”反“左”的主线,《交锋》中描述的许多事实,是首次在国内披露。
你想知道轰动一时的“皇甫平事件”吗?你想知道令京师震惊的四份“万言书”吗?《交锋》将带你探寻那段历史。
呼喊: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呈现出多种思潮并存的局面。《凌志军文集(9套装)》对这些思潮进行反思,运用大逻辑大视野的审度和人物活动事件脉络的细节化书写,对五种主要思潮在中国的历史、现状和影响作出独立的深刻剖析。
作者以“声音”来表达思潮之意,重点考察了五种:“主流的声音”,阐述邓小平理论如何从“逆流”成为主流;“教条主义的声音”,阐述了极左思潮如何从主流成为逆流;“民族主义的声音”,剖析了极端民族主义对国家的危害;“封建主义的声音”,提醒人们警惕在传统文化复兴之际,封建主义的死灰复燃;“民主的声音”,着力区别民主化不是自由化,倡导民主建设制度化。
本套书还包括:《历史不再徘徊》、《中国的新革命》、《联想风云》、《追随智慧》、《成长》。
目录
《变化》
前言
第一部 谷底(1990-1991)
第一章 活着的祖宗
第二章 大灾年
第三章 死灰复燃
第二部 风云际会(1992-1994)
第四章 转折
第五章 盛世无英雄
第六章 新人治国
第三部 潜流激荡(1995-1998)
第七章 软着陆
第八章 伟人逝去的日子里
第九章 朱镕基与民心向背
第四部 新的梦想在召唤(1999-2002)
第十章 殊途同归
第十一章 忏悔的年代
第十二章 新人类,新生活
尾声 后继者
《沉浮》
刘吉 序
前言
1989年:紧日子
1月:前所未有的严重局面
2月:岁末岁初间
3月:旧历新年的若干征兆
4月:一个怪异的“倒金字塔”
5月:缓和还是危机
6月:十三大的方针改不改
7月:市场上空是否有一朵乌云
8月:平而不稳的夏天
9月:小兆头大意义
10月:经济起伏后面的政治走势
11月:邓小平告别政治生涯
12月:如此轮回何日转世
1990年:治理整顿的难题
1月: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经济宣言”
2月:两种“稳定观”
3月:步履蹒跚的中国农业
4月:治理整顿的处境
5月:名与实之间
6月:小道消息预兆的大局风云
7月:发展的代价
8月:摆脱了通货膨胀的中国
9月:一个盛会两种福音
10月:“理想王国”的转捩
11月:两种声音日渐分明
12月:用什么衡量我们的进步
1991年:左顾右盼的中国
1月:两年来的中国经济
2月:中国是否患了亦喜亦忧症
3月:再来一次思想解放
4月:上海对北京的冲击
5月:人民公社制度的大同思想渊源
6月:中国的温州问题
7月:艰难的症结与人心之向背
8月:世界震撼中国
9月:“反和平演变”的潮头与暗涌
10月:不能干扰“一个中心”
11月:改革重振昔日气概
12月:姓“社”姓“资”:“问不问”和“怎样问”
1992年:“邓旋风”
1月:中国回到既定的轨道
2月:南呼北应之势
3月:改革无禁区
4月:春季的“反左”呼声
5月:一首不大协调的二重奏
6月:“防左”的来因与去势
7月:是否“过热”
8月:盛夏的股市风暴
9月:走向市场的坎坷
10月:中共十四大怎样继往开来
11月:1992年的中国经济
12月:结束是不是又一个开始
1993年:“第三代”承前启后
1月:总结五年来的中国经济
2月:风平浪不静
3月:欲应天下之务先审天下之势
4月:外松内紧的收缩之策
5月:中国的价格改革和通货膨胀
6月:震动朝野的金融问题
7月:宏观调控的第一幕
8月:一个农民的命运何以震撼全国
9月:夏秋之交的形势
10月:关于三峡工程的移民问题
11月:由紧缩到宽松的转折点
12月:1993年的中国经济
1994年:中国怎样“软着陆”
1月:大潮之下潜流争湍
2月:通货膨胀何以卷土重来
3月:我们怎样谈“稳定”
4月:目前中国的收缩之势
5月:春夏之交争论再起
6月:何以粮市比股市更重要
7月:中国人的第二职业
8月:无处不在的“黑色经济”
9月:经济大局是否回到“红灯区”中
10月:沪上敲响的警世钟
11月:潜流势成大潮
12月:岁末形势的焦点所在
1995年:不想争论也不行
1月:多种多样的可能性
2月:城里的失业与新贫困
3月:“流失”与“消失”,哪个更坏
4月:地球的烦恼
5月:“公”与“私”能否殊途同归
6月:国有企业是否山穷水尽
7月:解读物价形势的最新报告
8月:此时无形胜有形
9月:中国能养活中国人吗
10月:特区之争缘何又起
11月:京城流传的“万言书”
12月:两种观念短兵相接
1996年:余韵缭绕
1月:我们会不会重蹈苏联覆辙
2月:看“九五”怎样开端
3月:逻辑比计划更重要
4月:道德能否弥补制度缺陷
5月:改革正处在关键时刻
6月:劣币驱逐良币
7月:欲快不能的局面
8月:从80年代的世界主义到90年代的民族主义
9月:破产法颁行十周年记
10月:作为文明的经济
11月:余韵缭绕的纷争
12月:朱镕基有感而发
1997年:后伟人时代
1月:厉有为是不是“走资派”
2月:中国进入“后伟人时代”
3月:究竟谁是“理论迷雾”
4月:超越理论的实践
5月:义无返顾地开通必经之路
6月:不仅仅是正义的胜利
7月:“老左派”和“新左派”
8月:无可回避的正面交锋
9月:姓“公”还是姓“私”
10月:人心所向
11月:攻克“禁区”的最后一役
12月:是不是第三次思想解放
《交锋》
第一次思想解放:一石激起千重浪——年战胜“两个凡是”
引言
粉碎“四人帮” 阴霾仍未散
“文化大革命”是对还是错
没有“四人帮”的“文化大革命”
“四人帮”是“左”还是右
还嫌姚文元不“左”
天安门事件碰不得
叶剑英:赶快让邓小平出来工作
“抓纲治国”是“左”的纲领
“两个凡是”出台
世纪之交回眸华国锋性格行为特点
叶、陈、王抵制“两个凡是”
邓小平语出惊四座
艰难备尝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急火攻心“洋跃进”
冤假错案何时昭雪
十一大的遗憾
新中央军委令人瞩目
华国锋的四个坚持
解放思想 实现伟大转折
新明星胡耀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怎样产生的
历史雄文精华何在
风暴来临
邓小平说:“打破精神枷锁!”
斗争白热化
胡耀邦奋起反击
形势朝着有利的方向转化
孤独的《红旗》杂志
《中国青年》发起冲锋
中央工作会议开了三十六天
陈云仗义执言
天安门事件平反和其他重大决定
华国锋作检讨
让大家放开说话
邓小平号召解放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
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改革开放的新方针
“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
思想解放带来人的解放
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推翻“两个估计”
右派分子重见天日
为地主富农分子摘帽子
放开其他政策
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变化
中国诗坛大爆炸
“伤痕文学”登上文坛
《于无声处》和《丹心谱》引起轰动
美术新潮令人目眩
潘晓来信激起轩然大波
喇叭裤、披肩发和迪斯科
朱逢博和李谷一的风波
经济改革从农村突破了
小岗之夜惊天动地
万里:我走独木桥
邓小平一锤定锣音
包产到户节节前进
人民公社解体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经济生活新词汇:特区
政治体制改革起步
第二次思想解放:东方风来满眼春——年冲破姓“社”姓“资”
引言
姓“社”姓“资”搞得人心惶惶
姓“社”姓“资”登台
焦虑的邓小平敦促大胆突破
皇甫平文章引起轰动
围剿皇甫平,大问姓‘牡”姓“资”
纠缠姓“社”姓“资”要害是否定改革
“左”倾思潮维护计划经济统治地位
“以阶级斗争为纲”呼之欲出
否定邓小平理论的一篇奇文
黄钟大吕压倒瓦釜之鸣
邓小平南方谈话震动全国
中国经济鲤鱼跃龙门
十四大开辟新纪元
北大教授为何跳楼自杀
十四大: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
历史选择了市场经济
实施“软着瞄” 推动改革深化
第三次思想解放:晴空排云上碧霄一一年冲破姓“公”姓“私”
引言
一波才平 一波又起
摸着石头过河,越摸越深
中国改革的新乐章
“左”倾思潮没有纲领
“公”与“私”:老问题成了新枷锁
第一份“万言书”:把“牡”与“资”变成“公”与“私”
京师震恐
私营:政治气象中最敏锐的晴雨表
市委书记说,计划体制我搞了几十年
温州再遭大批判
为什么要指责“年以后”
“反演变”:要不要多一个“中心”
以俄为鉴:一份奇特的苏联解体考察记
再发动一轮“九评”吗
第二份“万言书”:以“反和平演变”为纲
外资是不是一条“狼”
从年代的世界主义到年代的民族主义
中国能不能养活中国人
特区之争卷土重来
年春,《经济日报》不甘沉默
对苏共垮台的再认识
所有制:改革能冲过这个险滩吗
江泽民说,改革正处在关键时刻
第三份“万言书”:“抓大放小”是私有化的主张
短兵相接为什么发生在年
“流失”和“消失”,哪样更坏
局外人要破产,局内人怕破产
‘呒产”与“有产”
少争“热”与“不热”,多说“改”与“不改”
改革改了十六年,还是“气式点”
从金钱到人性 从人性到理性
朱锫基洒泪为商鞅
伟人身后 “狼烟”四起
失去伟人的中国
第四份“万言书”:“走资派”名单录
道德复苏运动席卷全国
口诛笔伐厉有为
有人说,预言“极左回潮”是诅咒党中央
“新左派”说,把“文革的合理因素”制度化
争论的不干事,干事的不争论
宪法不会对改革说“不”
从思想解放到理论解放
“五二九”:主要是针对“左”
“左”倾思潮的最后一搏吗
不想争论也不行
外国人争说“谁上谁下”,中国人惊问“姓公姓私”
李鹏:十五大是又一次思想解放
年秋季的人心向背
新思想与新理论
结束语 三次解放贯穿一条反“左”主线
《呼喊》
引言
卷一 主流的声音
第一章 乍暖还寒
劫后余生
“老九”回来了
堂堂五尺男儿全都啜泣起来
把印“红宝书”的纸拿去印考卷
大学里的“新三届”
汪东兴说,邓小平“马列主义水平不高”
第二章 中南海纷争再起
舆论制造的伟人
华国锋注定不能成为新时代的旗手
中国曾经怎样批判邓小平
“拥邓联盟”步步进逼
十八个月的“批邓”全都白费了
第三章 胡耀邦与“文章救国”
胡耀邦其人
京城的“理论维新”
“胡青天”
背水一战
“文章救国”的季节
第四章 万里与民心向背
泪洒江淮
“有些人什么都管,就是不管农民的死活”
华国锋为中国确定的主旋律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万里能否再次逢凶化吉
第五章 昔日“逆流” 今日主流
邓小平到处“点火”
谭震林说:第一次畅所欲言
“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新时代的宣言
新核心
卷二 教条主义的声音
第六章 冰冻三尺
三十年反“左”,屡战屡败
为什么把极左派说成极右派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是谁的发明
极左思潮造就的千万冤魂
向极左的经典之作发起挑战
一把“达摩克利斯剑”
“红旗”落地,“人民”上天
“英明领袖”四面楚歌
第七章 忽喇喇似大厦倾
把人民公社的老一套主张全都翻过来
“张浩事件”为什么震撼全国
“观望派”与“反对派”
“左派”阵营土崩瓦解
人民公社的终结
第八章 保守派卷土重来
“我们遇到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
从第二代领导集体向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过渡
风起青萍之末
邓小平的种种忠告全都没有用
是不是新一轮“批邓”
第九章 邓小平力挽狂澜
邓小平问:这东西姓“社”还是姓“资”
中国人为什么格外热衷“左”与右
年夏:反“左”的呼声
魔鬼是怎样变成天使的
“左派”再度销声匿迹
第十章 大批判烽烟再起
失去邓小平的中国
“左派”阵营发布不同政见
江泽民排除干扰
“阴转晴”
朱镕基前边有多少“地雷”
卷三 民族主义的声音
第十一章 我们对于别人的民族主义不以为然
喜玛拉雅南麓的轩然大波
吓人的自尊
“我们还不如当年的犹太人”
第十二章 何为民族主义
民族意识与民族主义
潘多拉盒子里飞出的怪物
第十三章 中国涅槃
从义和团到火烧英国代办处
邓小平扭转乾坤
第十四章 开放的冲击
砸烂麦当劳?
“租界”之争
何谓“卖国典型”
民族工业:封闭还是竞争?
第十五章 新冷战
说“不”何以升温
“妖魔化”的背后
民族主义危害中国国家利益
中美关系亟待突破
战略伙伴关系:江泽民和克林顿互访成功
欧洲大同、全球化和亚洲价值观
卷四封建主义的声音
第十六章 东方的迷信
书记原来信狗血
万众膜拜气功师
有识之士泣血呼唤
第十七章 愈演愈烈官本位
八方兴起买官潮
杀手重现为哪般
第十八章 儒家学说再度崛起
新儒学谁来评点
五四运动是罪人吗?
卷五民主的声音
第十九章 潜流激荡
科学无禁区
“西单墙”风波
佩服得五体投地
重点讨论民主问题
第二十章 周扬之死
形形色色的人全都为一个人默哀
一篇报告引起的是非
“自由讨论”之后的“紧张空气”
问题的关键:“不要发表”是否合法
周扬的悲剧所在
第二十一章 民主要走向制度化
毛泽东:民主是一个方法
邓小平:最重要的是制度
万里:政治问题也可以争鸣
“十三大”: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十五大”: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主要参考文献
《历史不再徘徊》
《中国的新革命》
《联想风云》
《追随智慧》
《成长》
前言
第一部 谷底(1990-1991)
第一章 活着的祖宗
第二章 大灾年
第三章 死灰复燃
第二部 风云际会(1992-1994)
第四章 转折
第五章 盛世无英雄
第六章 新人治国
第三部 潜流激荡(1995-1998)
第七章 软着陆
第八章 伟人逝去的日子里
第九章 朱镕基与民心向背
第四部 新的梦想在召唤(1999-2002)
第十章 殊途同归
第十一章 忏悔的年代
第十二章 新人类,新生活
尾声 后继者
《沉浮》
刘吉 序
前言
1989年:紧日子
1月:前所未有的严重局面
2月:岁末岁初间
3月:旧历新年的若干征兆
4月:一个怪异的“倒金字塔”
5月:缓和还是危机
6月:十三大的方针改不改
7月:市场上空是否有一朵乌云
8月:平而不稳的夏天
9月:小兆头大意义
10月:经济起伏后面的政治走势
11月:邓小平告别政治生涯
12月:如此轮回何日转世
1990年:治理整顿的难题
1月: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经济宣言”
2月:两种“稳定观”
3月:步履蹒跚的中国农业
4月:治理整顿的处境
5月:名与实之间
6月:小道消息预兆的大局风云
7月:发展的代价
8月:摆脱了通货膨胀的中国
9月:一个盛会两种福音
10月:“理想王国”的转捩
11月:两种声音日渐分明
12月:用什么衡量我们的进步
1991年:左顾右盼的中国
1月:两年来的中国经济
2月:中国是否患了亦喜亦忧症
3月:再来一次思想解放
4月:上海对北京的冲击
5月:人民公社制度的大同思想渊源
6月:中国的温州问题
7月:艰难的症结与人心之向背
8月:世界震撼中国
9月:“反和平演变”的潮头与暗涌
10月:不能干扰“一个中心”
11月:改革重振昔日气概
12月:姓“社”姓“资”:“问不问”和“怎样问”
1992年:“邓旋风”
1月:中国回到既定的轨道
2月:南呼北应之势
3月:改革无禁区
4月:春季的“反左”呼声
5月:一首不大协调的二重奏
6月:“防左”的来因与去势
7月:是否“过热”
8月:盛夏的股市风暴
9月:走向市场的坎坷
10月:中共十四大怎样继往开来
11月:1992年的中国经济
12月:结束是不是又一个开始
1993年:“第三代”承前启后
1月:总结五年来的中国经济
2月:风平浪不静
3月:欲应天下之务先审天下之势
4月:外松内紧的收缩之策
5月:中国的价格改革和通货膨胀
6月:震动朝野的金融问题
7月:宏观调控的第一幕
8月:一个农民的命运何以震撼全国
9月:夏秋之交的形势
10月:关于三峡工程的移民问题
11月:由紧缩到宽松的转折点
12月:1993年的中国经济
1994年:中国怎样“软着陆”
1月:大潮之下潜流争湍
2月:通货膨胀何以卷土重来
3月:我们怎样谈“稳定”
4月:目前中国的收缩之势
5月:春夏之交争论再起
6月:何以粮市比股市更重要
7月:中国人的第二职业
8月:无处不在的“黑色经济”
9月:经济大局是否回到“红灯区”中
10月:沪上敲响的警世钟
11月:潜流势成大潮
12月:岁末形势的焦点所在
1995年:不想争论也不行
1月:多种多样的可能性
2月:城里的失业与新贫困
3月:“流失”与“消失”,哪个更坏
4月:地球的烦恼
5月:“公”与“私”能否殊途同归
6月:国有企业是否山穷水尽
7月:解读物价形势的最新报告
8月:此时无形胜有形
9月:中国能养活中国人吗
10月:特区之争缘何又起
11月:京城流传的“万言书”
12月:两种观念短兵相接
1996年:余韵缭绕
1月:我们会不会重蹈苏联覆辙
2月:看“九五”怎样开端
3月:逻辑比计划更重要
4月:道德能否弥补制度缺陷
5月:改革正处在关键时刻
6月:劣币驱逐良币
7月:欲快不能的局面
8月:从80年代的世界主义到90年代的民族主义
9月:破产法颁行十周年记
10月:作为文明的经济
11月:余韵缭绕的纷争
12月:朱镕基有感而发
1997年:后伟人时代
1月:厉有为是不是“走资派”
2月:中国进入“后伟人时代”
3月:究竟谁是“理论迷雾”
4月:超越理论的实践
5月:义无返顾地开通必经之路
6月:不仅仅是正义的胜利
7月:“老左派”和“新左派”
8月:无可回避的正面交锋
9月:姓“公”还是姓“私”
10月:人心所向
11月:攻克“禁区”的最后一役
12月:是不是第三次思想解放
《交锋》
第一次思想解放:一石激起千重浪——年战胜“两个凡是”
引言
粉碎“四人帮” 阴霾仍未散
“文化大革命”是对还是错
没有“四人帮”的“文化大革命”
“四人帮”是“左”还是右
还嫌姚文元不“左”
天安门事件碰不得
叶剑英:赶快让邓小平出来工作
“抓纲治国”是“左”的纲领
“两个凡是”出台
世纪之交回眸华国锋性格行为特点
叶、陈、王抵制“两个凡是”
邓小平语出惊四座
艰难备尝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急火攻心“洋跃进”
冤假错案何时昭雪
十一大的遗憾
新中央军委令人瞩目
华国锋的四个坚持
解放思想 实现伟大转折
新明星胡耀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怎样产生的
历史雄文精华何在
风暴来临
邓小平说:“打破精神枷锁!”
斗争白热化
胡耀邦奋起反击
形势朝着有利的方向转化
孤独的《红旗》杂志
《中国青年》发起冲锋
中央工作会议开了三十六天
陈云仗义执言
天安门事件平反和其他重大决定
华国锋作检讨
让大家放开说话
邓小平号召解放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
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改革开放的新方针
“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
思想解放带来人的解放
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推翻“两个估计”
右派分子重见天日
为地主富农分子摘帽子
放开其他政策
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变化
中国诗坛大爆炸
“伤痕文学”登上文坛
《于无声处》和《丹心谱》引起轰动
美术新潮令人目眩
潘晓来信激起轩然大波
喇叭裤、披肩发和迪斯科
朱逢博和李谷一的风波
经济改革从农村突破了
小岗之夜惊天动地
万里:我走独木桥
邓小平一锤定锣音
包产到户节节前进
人民公社解体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经济生活新词汇:特区
政治体制改革起步
第二次思想解放:东方风来满眼春——年冲破姓“社”姓“资”
引言
姓“社”姓“资”搞得人心惶惶
姓“社”姓“资”登台
焦虑的邓小平敦促大胆突破
皇甫平文章引起轰动
围剿皇甫平,大问姓‘牡”姓“资”
纠缠姓“社”姓“资”要害是否定改革
“左”倾思潮维护计划经济统治地位
“以阶级斗争为纲”呼之欲出
否定邓小平理论的一篇奇文
黄钟大吕压倒瓦釜之鸣
邓小平南方谈话震动全国
中国经济鲤鱼跃龙门
十四大开辟新纪元
北大教授为何跳楼自杀
十四大: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
历史选择了市场经济
实施“软着瞄” 推动改革深化
第三次思想解放:晴空排云上碧霄一一年冲破姓“公”姓“私”
引言
一波才平 一波又起
摸着石头过河,越摸越深
中国改革的新乐章
“左”倾思潮没有纲领
“公”与“私”:老问题成了新枷锁
第一份“万言书”:把“牡”与“资”变成“公”与“私”
京师震恐
私营:政治气象中最敏锐的晴雨表
市委书记说,计划体制我搞了几十年
温州再遭大批判
为什么要指责“年以后”
“反演变”:要不要多一个“中心”
以俄为鉴:一份奇特的苏联解体考察记
再发动一轮“九评”吗
第二份“万言书”:以“反和平演变”为纲
外资是不是一条“狼”
从年代的世界主义到年代的民族主义
中国能不能养活中国人
特区之争卷土重来
年春,《经济日报》不甘沉默
对苏共垮台的再认识
所有制:改革能冲过这个险滩吗
江泽民说,改革正处在关键时刻
第三份“万言书”:“抓大放小”是私有化的主张
短兵相接为什么发生在年
“流失”和“消失”,哪样更坏
局外人要破产,局内人怕破产
‘呒产”与“有产”
少争“热”与“不热”,多说“改”与“不改”
改革改了十六年,还是“气式点”
从金钱到人性 从人性到理性
朱锫基洒泪为商鞅
伟人身后 “狼烟”四起
失去伟人的中国
第四份“万言书”:“走资派”名单录
道德复苏运动席卷全国
口诛笔伐厉有为
有人说,预言“极左回潮”是诅咒党中央
“新左派”说,把“文革的合理因素”制度化
争论的不干事,干事的不争论
宪法不会对改革说“不”
从思想解放到理论解放
“五二九”:主要是针对“左”
“左”倾思潮的最后一搏吗
不想争论也不行
外国人争说“谁上谁下”,中国人惊问“姓公姓私”
李鹏:十五大是又一次思想解放
年秋季的人心向背
新思想与新理论
结束语 三次解放贯穿一条反“左”主线
《呼喊》
引言
卷一 主流的声音
第一章 乍暖还寒
劫后余生
“老九”回来了
堂堂五尺男儿全都啜泣起来
把印“红宝书”的纸拿去印考卷
大学里的“新三届”
汪东兴说,邓小平“马列主义水平不高”
第二章 中南海纷争再起
舆论制造的伟人
华国锋注定不能成为新时代的旗手
中国曾经怎样批判邓小平
“拥邓联盟”步步进逼
十八个月的“批邓”全都白费了
第三章 胡耀邦与“文章救国”
胡耀邦其人
京城的“理论维新”
“胡青天”
背水一战
“文章救国”的季节
第四章 万里与民心向背
泪洒江淮
“有些人什么都管,就是不管农民的死活”
华国锋为中国确定的主旋律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万里能否再次逢凶化吉
第五章 昔日“逆流” 今日主流
邓小平到处“点火”
谭震林说:第一次畅所欲言
“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新时代的宣言
新核心
卷二 教条主义的声音
第六章 冰冻三尺
三十年反“左”,屡战屡败
为什么把极左派说成极右派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是谁的发明
极左思潮造就的千万冤魂
向极左的经典之作发起挑战
一把“达摩克利斯剑”
“红旗”落地,“人民”上天
“英明领袖”四面楚歌
第七章 忽喇喇似大厦倾
把人民公社的老一套主张全都翻过来
“张浩事件”为什么震撼全国
“观望派”与“反对派”
“左派”阵营土崩瓦解
人民公社的终结
第八章 保守派卷土重来
“我们遇到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
从第二代领导集体向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过渡
风起青萍之末
邓小平的种种忠告全都没有用
是不是新一轮“批邓”
第九章 邓小平力挽狂澜
邓小平问:这东西姓“社”还是姓“资”
中国人为什么格外热衷“左”与右
年夏:反“左”的呼声
魔鬼是怎样变成天使的
“左派”再度销声匿迹
第十章 大批判烽烟再起
失去邓小平的中国
“左派”阵营发布不同政见
江泽民排除干扰
“阴转晴”
朱镕基前边有多少“地雷”
卷三 民族主义的声音
第十一章 我们对于别人的民族主义不以为然
喜玛拉雅南麓的轩然大波
吓人的自尊
“我们还不如当年的犹太人”
第十二章 何为民族主义
民族意识与民族主义
潘多拉盒子里飞出的怪物
第十三章 中国涅槃
从义和团到火烧英国代办处
邓小平扭转乾坤
第十四章 开放的冲击
砸烂麦当劳?
“租界”之争
何谓“卖国典型”
民族工业:封闭还是竞争?
第十五章 新冷战
说“不”何以升温
“妖魔化”的背后
民族主义危害中国国家利益
中美关系亟待突破
战略伙伴关系:江泽民和克林顿互访成功
欧洲大同、全球化和亚洲价值观
卷四封建主义的声音
第十六章 东方的迷信
书记原来信狗血
万众膜拜气功师
有识之士泣血呼唤
第十七章 愈演愈烈官本位
八方兴起买官潮
杀手重现为哪般
第十八章 儒家学说再度崛起
新儒学谁来评点
五四运动是罪人吗?
卷五民主的声音
第十九章 潜流激荡
科学无禁区
“西单墙”风波
佩服得五体投地
重点讨论民主问题
第二十章 周扬之死
形形色色的人全都为一个人默哀
一篇报告引起的是非
“自由讨论”之后的“紧张空气”
问题的关键:“不要发表”是否合法
周扬的悲剧所在
第二十一章 民主要走向制度化
毛泽东:民主是一个方法
邓小平:最重要的是制度
万里:政治问题也可以争鸣
“十三大”: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十五大”: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主要参考文献
《历史不再徘徊》
《中国的新革命》
《联想风云》
《追随智慧》
《成长》
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