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历史的心灵救赎

副标题:无

作   者:王小强 著

分类号:

ISBN:9787516146682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主要从“内部”动力学视角对郭沫若的历史剧进行研究。郭沫若坚信文艺由“内部”发生,其真谛在于表现。这一认识贯穿于其史剧创作实践。基于这一认识,本书根据他史剧探索的不同阶段,试图从其“内部”世界的发展变化,找到其创作的动力学及价值学依据,以重新解析其史剧。郭沫若史剧创作的发展历程被深深地打上了鲜明的“内部”规定的印痕,而背后隐含着的,是他面向历史的心灵救赎历程。对于史剧,郭沫若将历史、现实和艺术三者关系的思考,与他个人的生命追求紧密融合在一起,使他的史剧既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又具有普遍的社会文化蕴含。

目录

导论
  一  研究契机
  二  郭沫若史剧研究述评
    (一)史剧研究的文艺社会学批评模式
    (二)关于史剧的审美批评和研究
    (三)历史题材处理问题的批评与研究
  三  理论背景及研究途径
第一章  个性解放浪潮中“内部”情绪的艺术凝结:20年代史剧创作
  一  孤傲诗人的内在压抑与超越
    (一)早期生活的“内部”沉淀与人格生成
    (二)“内部”超越性追求与“泛神论”思想体系建构
    (三)“内部”规定模式:早期诗学追求
  二  早期史剧情绪表现的艺术世界
    (一)史剧的界定
    (二)史与诗的思考
    (三)早期史剧中的情绪世界
    (四)早期史剧的形式探索
    (五)早期史剧的评价问题
第二章  民族救亡中生命激情的历史回响:抗战时期史剧创作
  一  郭沫若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转变及其抗战史剧探索概况
    (一)郭沫若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转变
    (二)文艺观的发展与变化
    (三)抗战史剧探索概况
  二  抗战史剧题材处理的原则
    (一)题材处理的历史优先性原则
    (二)题材处理的隐喻性原则
    (三)题材处理的情感体验性原则
  三  抗战史剧的人物性格塑造
    (一)史剧人物塑造的方法和原则
    (二)史剧人物类型化
    (三)文化英雄——抗战史剧中的典范形象
  四  抗战史剧的形式追求
    (一)悲剧形式的选择及其文化价值含蕴
    (二)史剧的语言要素及技巧运用
    (三)史剧情节要素的把握及美学追求
第三章  新社会文化认同中的翻案颂歌:新中国成立后史剧创作
  一  新中国社会文化认同中的艺术功利追求
    (一)人民本位思想与新中国社会文化的认同
    (二)对毛泽东的领袖崇拜
    (三)知识分子文化身份的危机
    (四)做“人民大众的扬雄”:文艺活动的政治功利性追求
  二  “翻案”与歌颂:新中国成立后史剧的艺术追求
    (一)新中国成立后史剧题材的选择与处理
    (二)新中国成立后史剧人物的创造
    (三)严肃喜剧(悲喜剧):新中国成立后史剧形式的探索与追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面向历史的心灵救赎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