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十地经》是《华严经》中的一品,也是《华严经》的重心。《华严经》所述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等无非为“十地”铺路。此经主旨在于说明菩萨修行过程的十个阶位,开示学人“信、解、行、证”。本书有助于学者对各个阶位菩萨地的认识和了解。
目录
目录
卷首语
总序
别序
第一篇 导读
第一章 部派的分裂
第二章 部派的分布与经律
第三章 有关《异部宗轮论》的考据
第二篇 释正文
第一章 造论因缘偈颂
第二章 二十部派分裂概况
第一节 根本分派
第二节 大众部分派
第三节 上座部分派
第三章 大众系各部振的思想理论
第一节 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之根本教义
第二节 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之枝末宗异义
第三节 多闻部之根本教义
第四节 说假部之根本教义
第五节 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之根本教义
第四章 有部系各部派的思想理论
第一节 说一切有部之根本教义
第二节 雪山部之根本教义
第三节 犊子部之根本教义
第四节 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之根本教义
第五节 化地部之根本教义
第六节 化地部之枝末宗异义
第七节 法藏部之根本教义
第八节 饮光部之根本教义
第九节 经量部之根本教义
参考文献
附录
小乘二十部派分析表
各部派之名称
印度佛教史——小乘的分派表
(一) 《文殊师利问经》
(二) 《舍利弗问经》
(三) 《异部宗轮论》(与《舍利弗问经》同)
(四) 清辨《菩萨中观心论颂经》(藏文)
(五) 锡兰所传(《岛史》)
(六) 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上座部说
(七) 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大众部说
(八) 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正量部说
(九) 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有部说
(十)
(十一)
迦湿弥罗佛典结集的历史考据
提要
一、 佛典结集的意义
二、 阿育王后的部派分裂
三、 说一切有部的成立
四、 迦湿弥罗与佛教关系
五、 迦湿弥罗与罽罗
六、 迦腻色迦王与大月氏
七、 迦湿弥罗结集的经过
八、 编纂《婆沙》的诸大论师
九、 《发智论》与《大毗婆沙论》
十、 有部的教学思想中心
十一、 法胜与法救
十二、 大乘空宗建立时期
十三、 经量部的思想中心
十四、 世亲与众贤
十五、 笈多王朝的盛衰
十六、 后记
参考文献
印度佛教历史编年
导读者简介
编辑委员简介
?
卷首语
总序
别序
第一篇 导读
第一章 部派的分裂
第二章 部派的分布与经律
第三章 有关《异部宗轮论》的考据
第二篇 释正文
第一章 造论因缘偈颂
第二章 二十部派分裂概况
第一节 根本分派
第二节 大众部分派
第三节 上座部分派
第三章 大众系各部振的思想理论
第一节 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之根本教义
第二节 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之枝末宗异义
第三节 多闻部之根本教义
第四节 说假部之根本教义
第五节 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之根本教义
第四章 有部系各部派的思想理论
第一节 说一切有部之根本教义
第二节 雪山部之根本教义
第三节 犊子部之根本教义
第四节 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之根本教义
第五节 化地部之根本教义
第六节 化地部之枝末宗异义
第七节 法藏部之根本教义
第八节 饮光部之根本教义
第九节 经量部之根本教义
参考文献
附录
小乘二十部派分析表
各部派之名称
印度佛教史——小乘的分派表
(一) 《文殊师利问经》
(二) 《舍利弗问经》
(三) 《异部宗轮论》(与《舍利弗问经》同)
(四) 清辨《菩萨中观心论颂经》(藏文)
(五) 锡兰所传(《岛史》)
(六) 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上座部说
(七) 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大众部说
(八) 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正量部说
(九) 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有部说
(十)
(十一)
迦湿弥罗佛典结集的历史考据
提要
一、 佛典结集的意义
二、 阿育王后的部派分裂
三、 说一切有部的成立
四、 迦湿弥罗与佛教关系
五、 迦湿弥罗与罽罗
六、 迦腻色迦王与大月氏
七、 迦湿弥罗结集的经过
八、 编纂《婆沙》的诸大论师
九、 《发智论》与《大毗婆沙论》
十、 有部的教学思想中心
十一、 法胜与法救
十二、 大乘空宗建立时期
十三、 经量部的思想中心
十四、 世亲与众贤
十五、 笈多王朝的盛衰
十六、 后记
参考文献
印度佛教历史编年
导读者简介
编辑委员简介
?
法华经导读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