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国新农村建设方略》内容简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谓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群众乃至全国人民事政工程,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系统工程,亦是需要坚持不懈长期奋斗的攻坚工程。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面前的一个突出而又现实的重大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头戏,事关大局,事关长远,事关千家万户。新农村建设集中代表着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既要加快发展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生产关系: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加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既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
目录
目录
序
绪论: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
第一章 应对“入世”挑战
一、 WTO相关规定
1. 非关税措施关税化与中国承诺
2. 出口补贴与国内支持
3. 国营贸易受限与保护农业安全
二、 “入世”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冲击
1. 农业生产相对劣势更加明显
2. 农产品进口激增与出口制约因素增多
3. 农产品加工业面临冲击
4. 农民增收困难与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并重
5. 对农业的国内支持空间有限
三、 中国农业发展对策
1.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应对能力
2.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3. 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附加值
4.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力度
5. 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
6. 建立完善农业保障体系
第二章 统筹城乡发展
一、 坚持并不断完善双层经营体制
1. 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
2. 不断完善双层经营
3. 统筹完善土地使用
二、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1. 积极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2. 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
3. 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三、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 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 努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3. 坚持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突出调整主线
一、 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1.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2. 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3. 大力发展合作经济
二、 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1. 夯实农业基础地位
2. 积极发展第二产业
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三、 优化区域结构布局
1. 积极培植主导产业
2. 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3. 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第四章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 以市场为导向完善产业化生产
1. 紧贴市场选产业
2. 紧随市场定规模
3. 紧靠市场建基地
4. 紧跟市场壮“龙头”
二、 实行一体化经营
1. 贸工农一体化
2. 产供销一体化
3. 农科教一体化
三、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1. 用信息化推动农业产业化
2. 以拓展“两个市场”带动农业产业化
3. 用城镇化建设拉动农业产业化
第五章 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
一、 高度重视农业社会化服务
1. 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
2. 加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
3. 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二、 积极拓展社会化服务内容
1. 生产服务
2. 供销服务
3. 加工服务
4. 科技服务
5. 经营服务
6. 金融服务
7. 流通服务
三、 积极探讨协调服务机制
1. 搞好农业社会化服务“大合唱”
2. 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3. 健全社会化服务组织协调机制
第六章 搞活农村商品流通
一、 提高农民市场化组织程度
1. 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主体
2. 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
3. 发展新型流通合作组织
二、 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
1. 建立健全农产品零售市场
2. 建立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
3. 建立健全农产品期货市场
三、 改革流通体制
1. 建立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体制
2. 加强农村商品流通宏观管理
3. 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第七章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一、 加快农业科技和农村教育发展
1. 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2. 切实抓好农村教育
3. 加大对科技教育投入
二、 依靠科技全面振兴农村经济
1.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2. 实施“良种产业化工程”
3. 实施农业技术推广工程
4. 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
三、 深化农村科技教育体制改革
1. 建立教育、研发、推广互动机制
2. 进行制度和体制创新
3. 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
第八章 引领农民致富
一、 切实致富于民
1. 致富于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
2. 致富于民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3. 致富于民是发挥农民主体力量的重要动力
二、 继续在“增”与“减”两方面下功夫
1. 增加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3. 积极落实农村政策和推进农村改革
三、 积极引导农民致富
1.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
2. 依靠勤劳致富
3. 坚持依法致富
4. 走共同致富之路
第九章 加快城镇化建设
一、 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
1. 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人口转化
2. 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繁荣
3. 带动农村社会事业进步和农民素质提高
二、 积极有序推动城镇化建设
1. 坚持以小城镇建设为中心
2. 因地制宜发展城镇化
3. 科学规划建设城镇化
三、 实施高效管理
1. 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
2. 优化城镇产业结构布局
3. 改革完善城镇管理机制
第十章 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一、 稳定低生育水平
1. 坚持不懈做好农村稳定低生育水平工作
2. 努力实现稳定低生育水平目标
3. 提高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者素质
二、 实现人口现代化
1. 人口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条件
2. 人口现代化是综合性的目标要求
3. 加快实现人口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三、 坚持走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
1. 坚持“两种生产”一起抓
2. 坚持“三不变”
3. 坚持“三为主”
4. 推行“三结合”
5. 实现“两个转变”
四、 创新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机制
1. 依法行政
2. 村民自治
3. 优质服务
4. 政策推动
5. 综合治理
第十一章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
一、 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1. 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2. 认真抓好思想政治教育
3. 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一道去做
二、 积极探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
1. 党委重视,齐抓共管
2. 结合实际,优化服务
3. 抓好阵地,打好基础
三、 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1. 重视并正视矛盾
2. 正确把握“症结”
3. 积极化解矛盾
第十二章 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基础
一、 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基础
1.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与加快经济发展结合
2. 选好带头人与班子优化结合
3. 改革基层组织设置与转变工作机制结合
4. 提高基层干部素质与创造工作环境结合
二、 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
1.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2.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3. 加强作风建设
4. 加强能力建设
三、 抓好“三级联创”活动
1. 明确目标,抓好落实
2. 把握好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 着力抓好“创”与“联”
第十三章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 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针
1. 全面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任务
2. 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
3. 科学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发展
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2.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4. 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5.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6. 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三、 不断开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局面
1. 把握总体要求
2. 正确处理关系
3. 积极扎实推进
后记
^3x
序
绪论: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
第一章 应对“入世”挑战
一、 WTO相关规定
1. 非关税措施关税化与中国承诺
2. 出口补贴与国内支持
3. 国营贸易受限与保护农业安全
二、 “入世”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冲击
1. 农业生产相对劣势更加明显
2. 农产品进口激增与出口制约因素增多
3. 农产品加工业面临冲击
4. 农民增收困难与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并重
5. 对农业的国内支持空间有限
三、 中国农业发展对策
1.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应对能力
2.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3. 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附加值
4.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力度
5. 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
6. 建立完善农业保障体系
第二章 统筹城乡发展
一、 坚持并不断完善双层经营体制
1. 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
2. 不断完善双层经营
3. 统筹完善土地使用
二、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1. 积极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2. 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
3. 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三、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 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 努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3. 坚持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突出调整主线
一、 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1.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2. 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3. 大力发展合作经济
二、 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1. 夯实农业基础地位
2. 积极发展第二产业
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三、 优化区域结构布局
1. 积极培植主导产业
2. 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3. 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第四章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 以市场为导向完善产业化生产
1. 紧贴市场选产业
2. 紧随市场定规模
3. 紧靠市场建基地
4. 紧跟市场壮“龙头”
二、 实行一体化经营
1. 贸工农一体化
2. 产供销一体化
3. 农科教一体化
三、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1. 用信息化推动农业产业化
2. 以拓展“两个市场”带动农业产业化
3. 用城镇化建设拉动农业产业化
第五章 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
一、 高度重视农业社会化服务
1. 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
2. 加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
3. 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二、 积极拓展社会化服务内容
1. 生产服务
2. 供销服务
3. 加工服务
4. 科技服务
5. 经营服务
6. 金融服务
7. 流通服务
三、 积极探讨协调服务机制
1. 搞好农业社会化服务“大合唱”
2. 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3. 健全社会化服务组织协调机制
第六章 搞活农村商品流通
一、 提高农民市场化组织程度
1. 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主体
2. 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
3. 发展新型流通合作组织
二、 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
1. 建立健全农产品零售市场
2. 建立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
3. 建立健全农产品期货市场
三、 改革流通体制
1. 建立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体制
2. 加强农村商品流通宏观管理
3. 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第七章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一、 加快农业科技和农村教育发展
1. 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2. 切实抓好农村教育
3. 加大对科技教育投入
二、 依靠科技全面振兴农村经济
1.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2. 实施“良种产业化工程”
3. 实施农业技术推广工程
4. 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
三、 深化农村科技教育体制改革
1. 建立教育、研发、推广互动机制
2. 进行制度和体制创新
3. 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
第八章 引领农民致富
一、 切实致富于民
1. 致富于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
2. 致富于民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3. 致富于民是发挥农民主体力量的重要动力
二、 继续在“增”与“减”两方面下功夫
1. 增加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3. 积极落实农村政策和推进农村改革
三、 积极引导农民致富
1.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
2. 依靠勤劳致富
3. 坚持依法致富
4. 走共同致富之路
第九章 加快城镇化建设
一、 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
1. 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人口转化
2. 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繁荣
3. 带动农村社会事业进步和农民素质提高
二、 积极有序推动城镇化建设
1. 坚持以小城镇建设为中心
2. 因地制宜发展城镇化
3. 科学规划建设城镇化
三、 实施高效管理
1. 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
2. 优化城镇产业结构布局
3. 改革完善城镇管理机制
第十章 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一、 稳定低生育水平
1. 坚持不懈做好农村稳定低生育水平工作
2. 努力实现稳定低生育水平目标
3. 提高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者素质
二、 实现人口现代化
1. 人口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条件
2. 人口现代化是综合性的目标要求
3. 加快实现人口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三、 坚持走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
1. 坚持“两种生产”一起抓
2. 坚持“三不变”
3. 坚持“三为主”
4. 推行“三结合”
5. 实现“两个转变”
四、 创新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机制
1. 依法行政
2. 村民自治
3. 优质服务
4. 政策推动
5. 综合治理
第十一章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
一、 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1. 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2. 认真抓好思想政治教育
3. 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一道去做
二、 积极探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
1. 党委重视,齐抓共管
2. 结合实际,优化服务
3. 抓好阵地,打好基础
三、 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1. 重视并正视矛盾
2. 正确把握“症结”
3. 积极化解矛盾
第十二章 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基础
一、 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基础
1.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与加快经济发展结合
2. 选好带头人与班子优化结合
3. 改革基层组织设置与转变工作机制结合
4. 提高基层干部素质与创造工作环境结合
二、 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
1.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2.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3. 加强作风建设
4. 加强能力建设
三、 抓好“三级联创”活动
1. 明确目标,抓好落实
2. 把握好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 着力抓好“创”与“联”
第十三章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 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针
1. 全面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任务
2. 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
3. 科学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发展
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2.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4. 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5.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6. 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三、 不断开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局面
1. 把握总体要求
2. 正确处理关系
3. 积极扎实推进
后记
^3x
中国新农村建设方略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