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物权

副标题:无

作   者:于海涌,丁南主编

分类号:D913

ISBN:9787306019738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第一版于 2002年 8月出版后,由于内容新颖、实用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本书第二版在保留第一版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一是补充了物权法领域的最新的物权法草案和最新研究成果;二是对原文一些内容作了增加和删改,从而使书中阐述的物权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更加准确。 本书介绍了知识产权法理论、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其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及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等内容,对知识产权法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阐述与评析。本书内容新颖,体现理论性、实践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适合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的学生作教材,也适合政府有关部门及司法工作者作参考用书,对希望了解知识产权法的广大群众也是一本理想的法学读物。

目录

目录
第一编 物权法总论
第一章 物权通论
第一节 物权的内涵
一 物权的定义
二 物权的特征
第二节 物权之客体
一 物权法上的物
二 物的分类
第三节 物权之类型体系
一 完全物权与定限物权
二 主物权与从物权
三 不动产物权与动产物权
四 意定物权与法定物权
五 登记物权与不登记物权
六 本权与占有
第四节 物权之效力
一 排他效力
二 优先效力
三 追及效力
四 物上请求权
第二章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物权法定原则
一 物权之本质属性
二 发挥物之经济效用
三 保证物权变动之安全快捷
第二节 一物一权原则
第三节 公示公信原则
一 公示原则
二 公信原则
第四节 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
一 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 物权行为理论存在的争议
三 物权行为理论下的利益状态分析
四 物权行为理论的发展
五 物权行为理论对我国物权立法的影响
第三章 物权变动
第一节 物权变动的涵义
一 物权之发生
二 物权之变更
三 物权之消灭
第二节 物权变动的基本模式
一 意思主义变动模式
二 表示主义变动模式(一):“物权合同加公示”变动模式
三 表示主义变动模式(二):“债权合同加公示”变动模式
第三节 物权变动的基本范畴
一 物权交易当事人之保护
二 真正权利人之保护
三 善意第三人之保护
第四节 物权变动中保护第三人利益的规则
一 公示公信原则与善意取得制度的比较分析
二 物权行为无因性与公示公信原则的关系
第五节 无权处分中债权行为的法律效力问题
一 关于无权处分的争议
二 买卖合同的效力与立法者的价值取向
三 利害关系人利益状态的实证分析
四 法学解释方法之检讨
五 从比较法的角度观察
六 对于无权处分行为的初步结论
第二编 所有权
第四章 所有权概述
第一节 所有权的含义与特征
一 所有权的意义
二 所有权在民法中的意义
三 所有权的特征
第二节 所有权的社会作用
一 财产所有权制度使一个国家的所有制制度得以巩固和完善
二 财产所有权制度是一个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三 财产所有权制度与契约制度结合共同构筑国家基本的财产制度
四 所有权制度对社会人格伦理的影响
第三节 所有权的权能
一 所有权权能的意义
二 所有权的积极权能
三 所有权的消极权能
第四节 所有权观念的演变
一 关于所有权本质的各种学说
二 法律制度中的所有权观念的时空演变
第五节 所有权的分类
一 国家所有权
二 集体所有权
三 私人所有权
第五章 不动产所有权
第一节 不动产所有权的范围
一 土地所有权
二 房屋所有权
三 房屋建筑物的区分所有权
四 空间权
第二节 不动产所有权的取得与丧失
一 不动产所有权的取得
二 不动产所有权的丧失
第三节 不动产的相邻关系
一 相邻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二 处理相邻关系的基本原则
三 相邻关系的种类
第六章 动产所有权
第一节 动产所有权的范围
一 动产的概念和特征
二 动产的范围
第二节 动产所有权的取得
一 善意取得
二 先占
三 添附
四 埋藏物、隐藏物的发现
五 遗失物的拾得
六 取得时效
第三节 动产所有权的丧失
一 因买卖、赠与、互易等法律行为引起的所有权丧失
二 因所有权人抛弃所有物而丧失所有权
三 因所有物灭失而丧失所有权
四 他人因善意取得、取得时效等原因而丧失所有权
五 因标的物被征收或没收而丧失所有权
六 因添附而丧失所有权
七 因担保物权的实现而丧失所有权
第七章 共有
第一节 共有概述
一 共有的概念和特征
二 共有的成立原因与分类
第二节 按份共有
一 按份共有的概念和特征
二 按份共有的内部关系
三 按份共有的外部关系
四 共有物的分割
第三节 共同共有
一 共同共有的概念和特征
二 共同共有的内外部关系
三 共同共有的类型
第三编 用益物权
第八章 用益物权概论
第一节 用益物权的性质
一 用益物权的概念和特征
二 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的区别
第二节 用益物权的功能
一 促进物的有效利用
二 保障物的使用过程中的利益平衡
三 维护物的利用秩序
第三节 用益物权的历史发展
一 罗马法中的用益物权
二 罗马法用益物权制度在大陆法系国家的继受与发展
第四节 用益物权的类型
一 我国民法规定的用益物权的类别
二 我国用益物权体系的重构
第九章 地上权
第一节 地上权的基础理论
一 地上权的概念与特征
二 地上权与永佃权的异同
三 地上权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地上权的取得
一 因法律行为而取得
二 因法律行为以外的原因而取得
三 地上权的存续期间
第三节 地上权的效力
一 地上权人的权利
二 地上权人的义务
第四节 地上权的消灭
一 因存续期限届满而消灭
二 因地上权的抛弃而消灭
三 因地上权的撤销而消灭
四 因约定消灭事由的发生而消灭
五 因土地灭失而消灭
第五节 地上权消灭的法律后果
一 涂销地上权的登记,返还土地
二 地上权的取回权
三 土地所有人的购买权
四 土地所有人的补偿义务和延长期限请求权
五 费用偿还请求权
六 地上权上的抵押权消灭
第十章 农地使用权
第一节 农地使用权的基础理论
一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二 农地使用权的概念与特征
三 农地使用权的期限
第二节 农地使用权的取得
一 因法律行为而取得
二 基于法律行为以外的原因而取得
第三节 农地使用权的效力
一 农地使用权人的权利
二 农地使用权人的义务
第四节 农地使用权的消灭
一 农地使用权的消灭原因
二 农地使用权消灭的法律后果
第十一章 地役权
第一节 地役权的基础理论
一 地役权的概念与特征
二 地役权与相邻权的区别
三 地役权制度的历史沿革
四 地役权的种类
五 地役权的主体和客体
第二节 地役权的取得
一 基于法律行为而取得
二 基于法律行为以外的原因而取得
第三节 地役权的效力
一 地役权人的权利和义务
二 供役地人的权利和义务
第四节 地役权的消灭
一 土地的灭失
二 目的之事实不能实现
三 消灭时效
四 约定消灭事由的发生
五 抛弃
六 混同
七 法院宣告
第十二章 典权
第一节 典权的基础理论
一 典权的概念与特征
二 典权与类似权利的区别
三 典权的性质
四 关于典权制度的存废
第二节 典权的取得
一 基于法律行为而取得
二 基于法律行为以外的原因而取得
三 典权的期限
第三节 典权的效力
一 典权人的权利与义务
二 出典人的权利和义务
第四节 典权的消灭
一 回赎
二 找贴
三 作绝
四 别卖
五 混同
六 典权的抛弃
七 典物的灭失
第十三章 特殊用益物权
第一节 矿业权
一 矿产资源的概念和特征
二 矿业权
三 探矿权
四 采矿权
第二节 渔业权、狩猎权
一 渔业权
二 狩猎权
第三节 取水权
一 水资源及其特征
二 水资源所有权与利用权
三 取水权
第四编 担保物权
第十四章 担保物权概说
第一节 担保物权的性质
一 担保物权的意义
二 担保物权的社会作用
第二节 担保物权的种类
一 法定担保物权与意定担保物权
二 动产担保物权、不动产担保物权、权利担保物权与非特定财产担保物权
三 占有担保物权与非占有担保物权
四 留置性担保物权与优先清偿性担保物权
五 定限型担保物权与权利移转型担保物权
六 典型担保与非典型担保
第三节 担保物权的性质
一 担保物权的价值性
二 担保物权的从属性
三 担保物权的不可分性
四 担保物权的物上代位性
第十五章 抵押权
第一节 抵押权概述
一 抵押权的意义
二 抵押权的特性
第二节 抵押权的取得
一 基于法律行为而取得
二 基于法律行为以外的原因而取得
第三节 抵押权的效力
一 抵押权担保的债权范围
二 抵押权标的物的范围
三 抵押权对于抵押人的效力
四 抵押权对于抵押权人的效力
第四节 抵押权的消灭
第五节 特殊抵押权
一 法定抵押
二 权利抵押
三 动产抵押
四 共同抵押
五 最高额抵押
六 财团抵押
七 证券抵押
八 所有人抵押
第十六章 质权
第一节 质权概述
一 质押的意义与社会作用
二 质权的分类
第二节 动产质押
一 动产质权的意义
二 动产质权的发生
三 动产质权的效力
四 动产质权的消灭
第三节 权利质权
一 权利质权的意义
二 权利质权的发生
三 权利质权的效力
四 权利质权的消灭
第十七章 留置权
第一节 留置权概说
一 留置权的意义及其社会作用
二 留置权的法律特征
三 留置权与类似权利的区别
第二节 留置权的构成要件
一 留置权成立的积极要件
二 留置权成立的消极要件
第三节 留置权的效力
一 留置权的效力范围
二 留置权人的权利
三 留置权人的义务
四 留置物所有人的权利义务
五 留置权与抵押权的关系
第四节 留置权的消灭
一 另行提供担保
二 占有的丧失
第十八章 非典型担保
第一节 非典型担保的意义
第二节 让与担保
一 让与担保的沿革及意义
二 让与担保的取得
三 让与担保的效力
四 让与担保的消灭
第三节 所有权保留
一 所有权保留的意义
二 所有权保留买卖的性质及内外部关系
第五编 民法特别法中的物权制度
第十九章 海商法中的物权制度
第一节 海商法中的物权制度概述
第二节 船舶抵押权
一 船舶抵押权之设定人
二 船舶抵押权之标的
三 船舶抵押权之设定方式
四 船舶抵押权之效力
五 船舶抵押权相互间效力之优劣
第三节 船舶优先权
一 船舶优先权的物权性质
二 船舶优先权的法律效力
第四节 船舶留置权
一 船舶留置权概述
二 海商法上的船舶留置权与船舶抵押权效力之优劣
三 民法上船舶留置权与船舶抵押权效力之优劣
第五节 船舶质权
一 船舶质权概述
二 船舶质权与船舶抵押权效力之冲突
三 船舶质权与船舶抵押权效力冲突之平衡
第二十章 票据法中的物权制度
第一节 票据法之基本理念
第二节 占有与票据权利
一 占有与票据权利的享有
二 占有与票据权利的行使
三 票据占有之丧失与票据权利之救济
第二十一章 保险法中的特别物权制度
第一节 损失与赔偿
一 全部损失与赔偿
二 部分损失与赔偿
第二节 委付制度
一 委付为一种特殊的物权变动方式
二 委付之成立
三 委付之效力
第六编 占有
第二十二章 概述
第一节 占有的性质
一 占有的概念
二 占有的性质
第二节 占有制度的沿革
一 概述
二 占有与物权的分离
三 占有的主观说与客观说
第三节 占有的种类
一 有权占有与无权占有
二 善意占有与恶意占有
三 瑕疵占有与无瑕疵占有
四 自主占有与他主占有
五 单独占有与共同占有
六 自己占有与占有辅助
七 直接占有与间接占有
第四节 准占有
一 准占有的概念与功能
二 准占有的客体
三 准占有的效力
第二十三章 占有的取得与丧失
第一节 占有的取得
一 概述
二 占有的原始取得
三 占有的继受取得
第二节 占有的丧失
第二十四章 占有的效力
第一节 占有的权利推定
第二节 占有状态的推定
第三节 动产的善意取得
一 善意占有人对占有物的使用收益、费用求偿权及责任
二 恶意占有人的求偿权及责任
第四节 占有保护
一 占有保护的概念
二 占有保护的方法
主要参考书目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民法物权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