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内容提要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介绍中药美容保健品研究与开发的专
著。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药美容保健品的
定义、特点、作用、分类、研究方法与思路,简要介绍了历代主
要美容保健医籍或本草著作概貌,皮肤老化和影响美容的常见皮
肤病,并根据中药美容保健食品和新药的开发研究与申报要求,
详细地介绍了中药美容保健品的文献、剂型、化学成分、药理、
临床等项目的技术方法,附有实例,便于读者掌握运用。下篇详
细介绍了100多种历代公认的美容保健中药和美容保健食物,每
个药物项下就其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本草摘要、化
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评价作了具体介绍,并收载了
160余首疗效肯定、简便实用的美容名方,旨在为广大科技人员
开发研究以及广大美容爱好者使用。附录中收载了国家卫生部有
关中药新药及保健食品申报资料规定的重要文件。本书内容新
颖,实用性强,可作为医药科研工作者、新药研究人员、大专院
校师生、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以及药厂、保健食品厂
和化妆品行业科技人员的主要参考书,又可供一般人美容养生之
用。
目录
上篇
第1章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研究概述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定义和特点
1.3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作用和地位
1.4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功效分类
1.6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研究内容
1.6.1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文献学研究
1.6.2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中医治则研究
1.6.3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制剂研究
1.6.4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化学成分研究
1.6.5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药效学研究
1.6.6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临床研究
1.6.7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开发研究
1.6.8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作用机理和皮肤衰老机制的研究
第2章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文献研究
2.1 中药美容保健品和医学美容的起源与发展
2.2 历代主要美容抗衰老的本草医籍撮要
2.2.1 《神农本草经》
2.2.2 《备急肘后方》
2.2.3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2.2.4 《食疗本草》
2.2.5 《普济方》
2.2.6 《外科正宗》
2.2.7 《本草纲目》
2.7.8 《医宗金鉴》
第3章 人类皮肤的生理及其衰老机制研究
3.1 皮肤的组织构造
3.1.1 表皮
3.1.2 真皮
3.1.3 皮下组织
3.1.4 皮肤附属器官
3.1.5 皮肤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
3.2 皮肤的生理功能
3.2.1 保护作用
3.2.2 分泌和排泄作用
3.2.3 吸收作用
3.2.4 代谢作用
3.2.5 感觉作用
3.3.6 调节体温作用
3.3.7 免疫作用
3.3 皮肤的衰老特征
3.4 皮肤的衰老特点
3.5 皮肤衰老的机制
第4章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化学成分研究
4.1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化学成分分类
4.2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化学成分与美容的关系
4.2.1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营养成分对皮肤美容的影响
4.2.2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有效成分对皮肤美容的影响
4.3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4.3.1 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
4.3.2 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精制
4.3.3 化学成分的测定方法
4.4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营养成分测定
4.4.1 蛋白质的测定(微量定氮法)
4.4.2 氨基酸的测定(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法)
4.4.3 脂肪的测定(索氏抽提法)
4.4.4 还原糖的测定(直接滴定法)
4.4.5 膳食纤维的测定(重量法)
4.4.6 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4.4.7 硫胺素(维生素B1)的测定(荧光法)
4.4.8 核黄素(维生素B2)的测定(荧光法)
4.4.9 总抗坏血酸(维生素C)的测定(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
4.4.10 微量元素的测定
4.5 有害重金属的含量测定
4.5.1 砷的测定(银盐法)
4.5.2 铅的测定(原子分光光度法)
4.5.3 汞的测定(原子分光光度法)
4.6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有效成分测定方法举例
第5章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制剂研究
5.1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剂型开发研究程序
5.1.1 处方筛选
5.1.2 剂型选择
5.1.3 工艺研究
5.1.4 质量控制
5.1.5 制剂稳定性
5.2 常用美容中药剂型
5.2.1 软膏剂
5.2.2 面膜剂
5.2.3 洗浴剂
5.2.4 散剂
5.2.5 丸剂
5.2.6 酒剂
5.2.7 煎膏剂
5.2.8 冲剂(颗粒剂)
5.2.9 胶囊剂
5.2.10 口服液剂
第6章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药效学研究
6.1 皮肤衰老模型的选择
6.1.1 肾虚衰老模型
6.1.2 脾虚衰老模型
6.1.3 阳虚衰老模型
6.1.4 阳虚衰老模型
6.1.5 血虚衰老模型
6.1.6 血瘀衰老模型
6.1.7 亚急性衰老模型
6.1.8 自然衰老模型
6.2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主要药效学指标与测定方法
6.2.1 抗氧化实验指标
6.2.2 内分泌功能检测指标
6.2.3 免疫功能检测指标
6.2.4 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实验指标
6.2.5 补血药理实验指标
6.2.6 减肥实验指标
6.2.7 抗菌抗炎抗病毒试验
6.2.8 皮肤上痒试验
6.2.9 抗皮肤过敏试验
6.2.10 抗皮肤溃疡试验
6.2.11 皮肤保水功能测定
6.2.12 毛发生长试验
6.2.13 强壮试验指标
第7章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临床研究
7.1 临床试验方案的制定
7.1.1 试验目的
7.1.2 试验病证的确立
7.1.3 确定受试者标准及病例数
7.1.4 试验方法与方案
7.1.5 观察指示
7.1.6 疗效标准的制定
7.1.7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7.1.8 观察表格的设计
7.2 皮肤老化和影响美容的常见皮肤病简介
7.2.1 雀风
7.2.2 黄褐斑
7.2.3 痤疮
7.2.4 脂溢性皮炎
7.2.5 酒渣鼻
7.2.6 扁平疣
7.2.7 瘢痕疙瘩
7.2.8 老年斑
7.2.9 白发与脱发
7.2.10 银屑病
7.2.11 白癜风
7.2.12 湿疹
7.2.13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7.2.14 肥胖
7.3 抗皮肤老化及某些损容性皮肤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第8章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开发研究
8.1 中药美容保健品研究的主要内容
8.1.1 制备工艺
8.1.2 质量标准研究
8.1.3 制剂稳定性试验
8.1.4 药效学试验(或功能性评价试验)
8.1.5 毒理学试验(或毒理学安全性评价试验)
8.1.6 临床验证(人体试食试验)
8.2 中药美容治疗(保健)药品的申报资料及技术要求
8.2.1 申报资料
8.2.2 技术要求
8.3 美容保健食品的申报资料及技术要求
8.3.1 申报资料
8.3.2 技术要求
8.4 研究实例
下篇
第9章 常用美容中药集粹
第10章 常用美容食品集粹
第11章 有待开发的皮肤美容保健药物简介
第12章 历代美容保健名方集粹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附录二 《新药审批办法》
附录三 新药审批办法《有关中药部分的修订和补充规定》
附录四 药品卫生标准补充规定和说明
附录五 中药保健药品的管理规定
附录六 《保健食品管理办法》
附录七 《保健食品评审技术规程》
附录九 《保健食品标识规定》
附录十 GB16740-1997《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
附录十一 卫生部确定的药食同用品种
附录十二 卫生部批准作为食品新资源使用的物质
附录十三 历代容量、重量比较表
附录十四 主要参考书目录
第1章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研究概述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定义和特点
1.3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作用和地位
1.4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功效分类
1.6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研究内容
1.6.1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文献学研究
1.6.2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中医治则研究
1.6.3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制剂研究
1.6.4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化学成分研究
1.6.5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药效学研究
1.6.6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临床研究
1.6.7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开发研究
1.6.8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作用机理和皮肤衰老机制的研究
第2章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文献研究
2.1 中药美容保健品和医学美容的起源与发展
2.2 历代主要美容抗衰老的本草医籍撮要
2.2.1 《神农本草经》
2.2.2 《备急肘后方》
2.2.3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2.2.4 《食疗本草》
2.2.5 《普济方》
2.2.6 《外科正宗》
2.2.7 《本草纲目》
2.7.8 《医宗金鉴》
第3章 人类皮肤的生理及其衰老机制研究
3.1 皮肤的组织构造
3.1.1 表皮
3.1.2 真皮
3.1.3 皮下组织
3.1.4 皮肤附属器官
3.1.5 皮肤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
3.2 皮肤的生理功能
3.2.1 保护作用
3.2.2 分泌和排泄作用
3.2.3 吸收作用
3.2.4 代谢作用
3.2.5 感觉作用
3.3.6 调节体温作用
3.3.7 免疫作用
3.3 皮肤的衰老特征
3.4 皮肤的衰老特点
3.5 皮肤衰老的机制
第4章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化学成分研究
4.1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化学成分分类
4.2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化学成分与美容的关系
4.2.1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营养成分对皮肤美容的影响
4.2.2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有效成分对皮肤美容的影响
4.3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4.3.1 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
4.3.2 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精制
4.3.3 化学成分的测定方法
4.4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营养成分测定
4.4.1 蛋白质的测定(微量定氮法)
4.4.2 氨基酸的测定(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法)
4.4.3 脂肪的测定(索氏抽提法)
4.4.4 还原糖的测定(直接滴定法)
4.4.5 膳食纤维的测定(重量法)
4.4.6 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4.4.7 硫胺素(维生素B1)的测定(荧光法)
4.4.8 核黄素(维生素B2)的测定(荧光法)
4.4.9 总抗坏血酸(维生素C)的测定(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
4.4.10 微量元素的测定
4.5 有害重金属的含量测定
4.5.1 砷的测定(银盐法)
4.5.2 铅的测定(原子分光光度法)
4.5.3 汞的测定(原子分光光度法)
4.6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有效成分测定方法举例
第5章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制剂研究
5.1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剂型开发研究程序
5.1.1 处方筛选
5.1.2 剂型选择
5.1.3 工艺研究
5.1.4 质量控制
5.1.5 制剂稳定性
5.2 常用美容中药剂型
5.2.1 软膏剂
5.2.2 面膜剂
5.2.3 洗浴剂
5.2.4 散剂
5.2.5 丸剂
5.2.6 酒剂
5.2.7 煎膏剂
5.2.8 冲剂(颗粒剂)
5.2.9 胶囊剂
5.2.10 口服液剂
第6章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药效学研究
6.1 皮肤衰老模型的选择
6.1.1 肾虚衰老模型
6.1.2 脾虚衰老模型
6.1.3 阳虚衰老模型
6.1.4 阳虚衰老模型
6.1.5 血虚衰老模型
6.1.6 血瘀衰老模型
6.1.7 亚急性衰老模型
6.1.8 自然衰老模型
6.2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主要药效学指标与测定方法
6.2.1 抗氧化实验指标
6.2.2 内分泌功能检测指标
6.2.3 免疫功能检测指标
6.2.4 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实验指标
6.2.5 补血药理实验指标
6.2.6 减肥实验指标
6.2.7 抗菌抗炎抗病毒试验
6.2.8 皮肤上痒试验
6.2.9 抗皮肤过敏试验
6.2.10 抗皮肤溃疡试验
6.2.11 皮肤保水功能测定
6.2.12 毛发生长试验
6.2.13 强壮试验指标
第7章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临床研究
7.1 临床试验方案的制定
7.1.1 试验目的
7.1.2 试验病证的确立
7.1.3 确定受试者标准及病例数
7.1.4 试验方法与方案
7.1.5 观察指示
7.1.6 疗效标准的制定
7.1.7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7.1.8 观察表格的设计
7.2 皮肤老化和影响美容的常见皮肤病简介
7.2.1 雀风
7.2.2 黄褐斑
7.2.3 痤疮
7.2.4 脂溢性皮炎
7.2.5 酒渣鼻
7.2.6 扁平疣
7.2.7 瘢痕疙瘩
7.2.8 老年斑
7.2.9 白发与脱发
7.2.10 银屑病
7.2.11 白癜风
7.2.12 湿疹
7.2.13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7.2.14 肥胖
7.3 抗皮肤老化及某些损容性皮肤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第8章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开发研究
8.1 中药美容保健品研究的主要内容
8.1.1 制备工艺
8.1.2 质量标准研究
8.1.3 制剂稳定性试验
8.1.4 药效学试验(或功能性评价试验)
8.1.5 毒理学试验(或毒理学安全性评价试验)
8.1.6 临床验证(人体试食试验)
8.2 中药美容治疗(保健)药品的申报资料及技术要求
8.2.1 申报资料
8.2.2 技术要求
8.3 美容保健食品的申报资料及技术要求
8.3.1 申报资料
8.3.2 技术要求
8.4 研究实例
下篇
第9章 常用美容中药集粹
第10章 常用美容食品集粹
第11章 有待开发的皮肤美容保健药物简介
第12章 历代美容保健名方集粹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附录二 《新药审批办法》
附录三 新药审批办法《有关中药部分的修订和补充规定》
附录四 药品卫生标准补充规定和说明
附录五 中药保健药品的管理规定
附录六 《保健食品管理办法》
附录七 《保健食品评审技术规程》
附录九 《保健食品标识规定》
附录十 GB16740-1997《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
附录十一 卫生部确定的药食同用品种
附录十二 卫生部批准作为食品新资源使用的物质
附录十三 历代容量、重量比较表
附录十四 主要参考书目录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研究与开发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