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是关于肖纪美院士治学方法和人生感悟的图书。作者肖纪美院士从自己几十年的学术经历开始讲述,分上、下两篇,首先阐述四方面的“实践悟知”:道理,方法,材料,问题;然后选择作者生命中的五件趣事——命运,学习,科研,读书,著作,论述“人生”过程中的“行路悟知”。书中不乏大量科技、人文、方法论知识的阐述,读后引人深思,使人颇受启迪。
本书可作为广大理工科在校学生的课外读物,也可供广大青年学者、资深科研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目录
引论
上篇 共性知识
第一章 道理论
第二章 方法论
第三章 材料论
第四章 问题论
下篇 知识应用
第五章 命运论
第六章 学习论
第七章 科研论
第八章 读书论
第九章 著作结构论
后语—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引论
第一节 释题
第二节 学术经历(一)
第三节 学术经历(二)
第四节 经历评忆
一 八阶段
二 认识三点
上篇 共性知识
第一章 道理论
第一节 释义
第二节 心、心理、心理学
第三节 心理、材理与哲理
第四节 简论“路”
一 引言——释题
二 逻辑路——问题分析方法
三 易传法——简易材料论
四 创新路——类比交叉法
五 成才路——中国人才论—类比法
六 处事路——21世纪处事三论
七 兴国路——历史法
八 数学路——人生问题的四个基本方程
九 结语——警言与境界
附录 人生七路
第二章 方法论
第一节 释题
一 方法论
二 《西游记》的借鉴——猢狲悟空与学人悟知
第二节 逻辑法
一 逻辑
二 逻辑分析
第三节 系统法
一 系统
二 系统分析
三 反馈在材料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 环境论
一 人类对环境的五个正确对待
二 系统与环境
三 “运”的对待
第五节 历史法——过程论
一 历史法
二 过程论
第六节 治学思路——悟知治学思路坦途行
一 回顾
二 五条思路
第三章 材料论
第一节 历史分析
一 学科
二 学会
三 学术书刊
第二节 系统分析
第三节 逻辑分析
第四节 实践悟知
第五节 未结束语
一 边缘与渗透
二 区别与趋同
三 动向
附录
第四章 问题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明确概念悟循环经济
一 材料判据的变迁
二 生态材料——循环经济
第三节 三种推理方法齐争艳
一 定义
二 合并争艳
第四节 八类人世问题定江山
一 道理互通融
二 因果关系
三 八类人世问题定江山
第五节 结论
下篇 知识应用
回顾与前瞻
第五章 命运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命、运和命运的含义
一 命
二 运
第三节 广泛的应用
一 古典小说和论文
二 科技现象的命运
第四节 动态的反馈分析
第五节 结语
第六章 学习论
第一节 引论
第二节 概念
第三节 环境
第四节 目的——提高才能
第五节 内容——知识结构
第六节 方法——学习过程
第七节 结语
第七章 科研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类型
第三节 选题
第四节 方法
一 系统分析法
二 假说法
三 直觉法及机遇法
第五节 科研水平
第六节 评价和管理
第八章 读书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词源与命名
第三节 书的功能
第四节 环境
第五节 结构
一 一个示例
二 五点共性要求
三 两个可供交叉的学科
第六节 结语
第九章 著作结构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著作结构
第三节 结语
后语—结语
一 总结
二 韵文表述哲理
三 交融
四 误解误导
五 九言八句结尾
参考文献
A 一般参考文献
B 肖纪美著作
C 肖纪美的材料宏观问题论文
致谢
图1.1 材料宏观问题的结构
图1.2 材料微观问题的结构
图1.3 与概念之间交叉有关的各种关系
图1.4 系统功能图
图1.5 刺激-反射联系图
图1.6 人才的才能图
图1.7 1989~1994年经济工作方针
图1.8 从“材料学方法论”学习和理解“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图1.9 “三个代表”与“三个文明”之间的关系
图2.1 悟知路线——四步曲
图2.2 系统分析与系统工程
图2.3 模型化与模拟
图3.1 材料学科的分合图
图3.2 “过程”在材料生产和应用中的地位
图3.3 材料和材料学
图3.4 宏观材料学的结构图
图3.5 材料学科分合图
图4.1 演绎法和归纳法的比较
图4.2 道理通融图
图4.3 性能在材料学中的重要位置
图4.4 信息的输入和输出
图4.5 五因素之间的关系
图4.6 典型的投入(x)-产出(g)曲线
图4.7 供需决定价格
图5.1 对材料性能的认识历程和分析方法
图6.1 学习与科研
图6.2 二元相图
图7.1 投入(x)-产出(g)曲线
图7.2 二元系相图
图7.3 韧性与韧化的研究方法
图7.4 性能研究
图7.5 理论研究
图7.6 发明和发现思维图
图7.7 逻辑分析的总结
图7.8 演绎法和归纳法的比较
图7.9 实验数据的处理
图7.10 科学研究的效益
图9.1 《金属材料学的原理和应用》的结构
图9.2 金属结构材料的分类
图9.3 《金属材料的腐蚀问题——腐蚀金属学》的结构
图9.4 《高速钢的金属学问题》的结构
图9.5 《金属的韧性与韧化》的结构
图9.6 《不锈钢的金属学问题》的结构
图9.7 《材料能量学》的结构
图9.8 《合金相及相变》的结构
图9.9 《材料的应用与发展》的结构
图9.10 《应力作用下的金属腐蚀》的结构
图9.11 《腐蚀总论》的结构
图9.12 《材料学的方法论》的结构
图9.13 《士心集》和《志怀集》的结构
图9.14 《问题分析方法——梳理人·事·物的纠纷》的结构
图9.15 《材料学方法论的应用——拾贝与贝雕》的结构
图9.16 《治学体会漫谈》的结构
图9.17 《材料腐蚀学原理》的结构
图A 《行路悟知录》的结构
图B 文、史、哲的关系和作用
表1.1 简易材料论
表1.2 “抄”-“超”对比
表1.3 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与类比
表1.4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历程
表1.5 “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
表2.1 三种推理方法
表2.2 系统定义中内涵的比较
表2.3 材料的耗散结构实例
表3.1 美国MIT矿冶及材料系名称的演变
表4.1 因果关系的各种学说的对比
表4.2 各种系统的命和运
表4.3 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历程
表4.4 “管理”析字
表7.1 演绎法和归纳法的比较
表8.1 材料的工艺性能
#/6x
引论
上篇 共性知识
第一章 道理论
第二章 方法论
第三章 材料论
第四章 问题论
下篇 知识应用
第五章 命运论
第六章 学习论
第七章 科研论
第八章 读书论
第九章 著作结构论
后语—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引论
第一节 释题
第二节 学术经历(一)
第三节 学术经历(二)
第四节 经历评忆
一 八阶段
二 认识三点
上篇 共性知识
第一章 道理论
第一节 释义
第二节 心、心理、心理学
第三节 心理、材理与哲理
第四节 简论“路”
一 引言——释题
二 逻辑路——问题分析方法
三 易传法——简易材料论
四 创新路——类比交叉法
五 成才路——中国人才论—类比法
六 处事路——21世纪处事三论
七 兴国路——历史法
八 数学路——人生问题的四个基本方程
九 结语——警言与境界
附录 人生七路
第二章 方法论
第一节 释题
一 方法论
二 《西游记》的借鉴——猢狲悟空与学人悟知
第二节 逻辑法
一 逻辑
二 逻辑分析
第三节 系统法
一 系统
二 系统分析
三 反馈在材料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 环境论
一 人类对环境的五个正确对待
二 系统与环境
三 “运”的对待
第五节 历史法——过程论
一 历史法
二 过程论
第六节 治学思路——悟知治学思路坦途行
一 回顾
二 五条思路
第三章 材料论
第一节 历史分析
一 学科
二 学会
三 学术书刊
第二节 系统分析
第三节 逻辑分析
第四节 实践悟知
第五节 未结束语
一 边缘与渗透
二 区别与趋同
三 动向
附录
第四章 问题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明确概念悟循环经济
一 材料判据的变迁
二 生态材料——循环经济
第三节 三种推理方法齐争艳
一 定义
二 合并争艳
第四节 八类人世问题定江山
一 道理互通融
二 因果关系
三 八类人世问题定江山
第五节 结论
下篇 知识应用
回顾与前瞻
第五章 命运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命、运和命运的含义
一 命
二 运
第三节 广泛的应用
一 古典小说和论文
二 科技现象的命运
第四节 动态的反馈分析
第五节 结语
第六章 学习论
第一节 引论
第二节 概念
第三节 环境
第四节 目的——提高才能
第五节 内容——知识结构
第六节 方法——学习过程
第七节 结语
第七章 科研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类型
第三节 选题
第四节 方法
一 系统分析法
二 假说法
三 直觉法及机遇法
第五节 科研水平
第六节 评价和管理
第八章 读书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词源与命名
第三节 书的功能
第四节 环境
第五节 结构
一 一个示例
二 五点共性要求
三 两个可供交叉的学科
第六节 结语
第九章 著作结构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著作结构
第三节 结语
后语—结语
一 总结
二 韵文表述哲理
三 交融
四 误解误导
五 九言八句结尾
参考文献
A 一般参考文献
B 肖纪美著作
C 肖纪美的材料宏观问题论文
致谢
图1.1 材料宏观问题的结构
图1.2 材料微观问题的结构
图1.3 与概念之间交叉有关的各种关系
图1.4 系统功能图
图1.5 刺激-反射联系图
图1.6 人才的才能图
图1.7 1989~1994年经济工作方针
图1.8 从“材料学方法论”学习和理解“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图1.9 “三个代表”与“三个文明”之间的关系
图2.1 悟知路线——四步曲
图2.2 系统分析与系统工程
图2.3 模型化与模拟
图3.1 材料学科的分合图
图3.2 “过程”在材料生产和应用中的地位
图3.3 材料和材料学
图3.4 宏观材料学的结构图
图3.5 材料学科分合图
图4.1 演绎法和归纳法的比较
图4.2 道理通融图
图4.3 性能在材料学中的重要位置
图4.4 信息的输入和输出
图4.5 五因素之间的关系
图4.6 典型的投入(x)-产出(g)曲线
图4.7 供需决定价格
图5.1 对材料性能的认识历程和分析方法
图6.1 学习与科研
图6.2 二元相图
图7.1 投入(x)-产出(g)曲线
图7.2 二元系相图
图7.3 韧性与韧化的研究方法
图7.4 性能研究
图7.5 理论研究
图7.6 发明和发现思维图
图7.7 逻辑分析的总结
图7.8 演绎法和归纳法的比较
图7.9 实验数据的处理
图7.10 科学研究的效益
图9.1 《金属材料学的原理和应用》的结构
图9.2 金属结构材料的分类
图9.3 《金属材料的腐蚀问题——腐蚀金属学》的结构
图9.4 《高速钢的金属学问题》的结构
图9.5 《金属的韧性与韧化》的结构
图9.6 《不锈钢的金属学问题》的结构
图9.7 《材料能量学》的结构
图9.8 《合金相及相变》的结构
图9.9 《材料的应用与发展》的结构
图9.10 《应力作用下的金属腐蚀》的结构
图9.11 《腐蚀总论》的结构
图9.12 《材料学的方法论》的结构
图9.13 《士心集》和《志怀集》的结构
图9.14 《问题分析方法——梳理人·事·物的纠纷》的结构
图9.15 《材料学方法论的应用——拾贝与贝雕》的结构
图9.16 《治学体会漫谈》的结构
图9.17 《材料腐蚀学原理》的结构
图A 《行路悟知录》的结构
图B 文、史、哲的关系和作用
表1.1 简易材料论
表1.2 “抄”-“超”对比
表1.3 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与类比
表1.4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历程
表1.5 “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
表2.1 三种推理方法
表2.2 系统定义中内涵的比较
表2.3 材料的耗散结构实例
表3.1 美国MIT矿冶及材料系名称的演变
表4.1 因果关系的各种学说的对比
表4.2 各种系统的命和运
表4.3 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历程
表4.4 “管理”析字
表7.1 演绎法和归纳法的比较
表8.1 材料的工艺性能
#/6x
肖纪美院士谈治学和人生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