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教育思想与中国文化

副标题:无

作   者:黄书光著

分类号:

ISBN:9787532032426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论述了理学教育思潮的兴起、程朱理学教育哲学观、程朱理学理想人格、理学教育思想的演变、程朱理学教育思想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等。

目录


目录
第一章理学教育思潮的兴起
第一节理学教育思潮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二节传统儒学教育理论之演变与佛道思想
的影响
第二章程朱理学教育哲学观
第一节本体论——关于天理的学说
一“体贴”出来的“天理”
二 理本体论的建立
第二节从天理到心性
一 性与理
二 心与理
三 朱熹与陆九渊关于心理问题的分歧
四 关于心统性情及其条件
第三节从心性到教育
一 李翱的“复性”说及其批判
二 心性的区分与善恶产生问题
三 “复性”、“尽心”与教育作用论
一 从北宋兴学运动看事功派的德才并重论
第一节道德人格的重建
第三章程朱理学理想人格论
二 理学家关于“仁”说的再建
三“仁者”的二重性
第二节孔颜乐处
一“孔颜乐处”的提出
二 程颐、朱熹对“孔颜乐处”的发挥
三 “孔颜乐处”的实现过程
四 “孔颜乐处”的美学意义
第三节入世精神
一 既不“求名”又不“逃名”的为官心理
二“亦政亦教”的施政特色
三 身居林下而心怀天下
第四章程朱理学“下学上达”论
第一节程朱理学“下学上达”教育论——兼与
陆学比较
一对佛学的吸收与批判
二“下学上达”教育论的逻辑展开
三 关于教育方法问题
一 关于教育阶段的划分
第二节“下学上达”教育论的实践运用
二 关于教材编写
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宋末理学教育思想的传播与嬗变
一 朱门后学与理学教育思想的传播
二朱学流弊与朱陆调和论的出现
第二节元代理学教育思想的特点
一 主内求以救务外
二重读书以济虚空
三 躬行与致用
第三节 阳明心学教育思想与理学社会化
一 明初“朱学独尊”与理学演变
二 从双重世界到一体世界
四 “致良知”说对理学社会化的贡献
三 “致良知”说——兼与朱学比较
第四节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和总结
一 晚明儒学演变与实学教育思潮的兴起
二 由空谈心性到废虚崇实
三 提倡经世人才与实用科技
四 变先验人性论为后天成性说
五 对理学知行观与教育过程论的批判改造
六 理学教育思想批判的历史局限性
第六章程朱理学教育思想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
第一节程朱理学教育思想与日本朱子学
一儒学在日本的传播
二理学东渡与中日禅僧
三 藤原惺窝教育哲学观与日本朱子学的
独立
学化
四 林罗山教育哲学观与日本朱子学的官
五 日本朱子学兴盛原因透视
第二节程朱理学教育思想在朝鲜与越南的
传播
一儒学与理学在朝鲜的传播
二儒学与理学对越南文化教育的影响
后记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CONTENTS
The Brief Account of the Author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理学教育思想与中国文化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