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逻辑学的起端发展在古希腊、古印度和中国的先秦时期。它们都是人类思想认识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我们追溯到古希腊和中国先秦时期时,发现中西这两个不同的时期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现象:诸子群起,百家争鸣,论辩之风盛行,并出现一批以此为职业的人群。古希腊把这群人叫“智者”,中国把他们叫“讼师”、“辩者”、“察士”等。这些人或设坛讲学,传授辩论技巧;或聚众争讼,帮人打官司。他们“非”常人之“所是”,“是”常人之“所非”,“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提出了许多巧辩、诡辩和悖论性命题,也发展了一些论辩技巧。但在历史上多以“诡辩”来概括他们的职业和工作,他们的形象多是负面的。如果我们正面地去理解他们工作的意义,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实际上是一些智慧之士,最先意识到在人们的日常语言或思维中存在着某些机巧、环节和过程,如果不适当地对付和处理它们,语言和思维就会陷入混乱和困境;同时,认识和思想的交流都是运用语言形式的过程,其中存在着技巧和策略性的东西及一定的启发、诱导,是知识的“助产士”。他们所提出的那些巧辩、诡辩和悖论性命题,正是基于个人的智慧对语言和思维本身的好奇和把玩。这些机巧的论辩和悖论,实际上可以说是表现或引发了人类理智的自我反省,从而引发了人类智慧之学——逻辑学的产生。
目录
基础篇
1 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
1.1 “逻辑”的含义
1.2 思维形式和思维形式的结构
1.3 思维形式和语言
1.4 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
2 思维的基本形式
2.1 概念的概述
2.1.1 概念的特征
2.1.2 概念和语词的关系
2.1.3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2.1.4 概念的概括和限制
2.1.5 概念的种类
2.2 判断的概述
2.2.1 判断的特征
2.2.2 判断与语句
2.2.3 判断的分类
2.3 推理的概述
2.3.1 推理的特征和作用
2.3.2 推理的分类
2.3.3 推理和论证
3 逻辑思维基本规律
3.1 逻辑思维基本要求
3.2 同一律
3.2.1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3.2.2 违反同一律常见的错误
3.3 矛盾律
3.3.1 矛盾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3.3.2 违反矛盾律常见的错误
3.4 排中律
3.4.1 排中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3.4.2 违反排中律常见的错误
3.4.3 排中律与同一律、矛盾律的关系
3.5 充足理由律
3.5.1 充足理由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3.5.2 违反充足理由律的典型错误
推理篇
4 演绎推理(一)
4.1 性质判断的逻辑特征
4.1.1 性质判断的逻辑性质
4.1.2 性质判断的分类
4.1.3 性质判断词项的周延问题
4.1.4 性质判断间的对当关系
4.2 直接推理
4.2.1 换质法
4.2.2 换位法
4.2.3 换质位法
4.2.4 附性法
4.3 三段论推理
4.3.1 三段论的特征及公理
4.3.2 三段论的规则
4.3.3三段论的格和式
4.3.4 三段论的省略式
4.4 关系判断及推理
4.4.1 关系判断的特征
4.4.2 关系的逻辑性质及关系推理
4.5 模态判断及推理
4.5.1 模态判断的特征
4.5.2 模态判断间的关系
4.5.3 直言模态判断对当关系推理
5 演绎推理(二)
5.1 复合判断的逻辑性质
5.1.1 复合判断的基本特征
5.1.2 复合判断的逻辑值及真值表
5.2 联言判断及联言推理
5.2.1 联言判断的特征
5.2.2 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
5.2.3 联言推理的形式
5.3 选言判断及选言推理
5.3.1 选言判断的逻辑特征
5.3.2 选言判断的种类及其逻辑特性
5.3.3 选言推理的形式
5.4 假言判断及假言推理
5.4.1 假言判断的特征
5.4.2 假言判断的种类及其逻辑性质
5.4.3 假言推理的形式
5.5 二难推理
5.5.1 二难推理的特征
5.5.2 二难推理的形式
5.6 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在演绎推理中的运用
5.6.1 负判断的特征和逻辑性质
5.6.2 几种基本判断的负判断的等值式
5.6.3 复合判断形式的转化
5.6.4 复合判断推理的综合运用
5.7 假说演绎推理
5.7.1 溯因推理
5.7.2 假说的特征
5.7.3 建立假说的逻辑程序
5.7.4 假说的意义
6 归纳推理
6.1 归纳推理的概述
6.1.1 归纳推理的特征
6.1.2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
6.1.3 归纳推理的种类
6.2 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
6.2.1 契合法
6.2.2 差异法
6.2.3 契合差异并用法
6.2.4 共变法
6.2.5 剩余法
6.3 统计推理
6.3.1 概率
6.3.2 统计推理
6.3.3 统计推理常见的错误
7 类比推理
7.1 类比推理的特征
7.2 类比推理的作用
7.3 运用类比推理的逻辑要求
8 分析推理
8.1 排列问题
8.2 组合问题
8.3 对应问题
8.4 网络问题
论证篇
9 论证的逻辑构成和逻辑要求
9.1 论证的逻辑构成
9.2 论证的逻辑要求
9.3 论证的一般方法
9.3.1 反证法
9.3.2 排除法
9.3.3 类比法
10 论证结论和争论焦点
10.1 论证结论的推导
10.2 论点的分析和概括
10.2.1 一般到个别的分析
10.2.2 个别到一般的概括
10.2.3 个别到个别的比较
10.3 论证意图的揭示
10.4 争论焦点的辨析
10.4.1 因立论根据不同而产生的观点分歧
10.4.2 因理解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分歧
11 论证的支持和加强
11.1 论据的一致性
11.1.1 与一般性原则存在不一致的解释
11.1.2 与事物因果关系不一致的解释
11.2 支持论证的前提假设
11.2.1 演绎论证中的前提假设
11.2.2 归纳论证中的前提假设
11.2.3 类比论证中的前提假设
11.3 对论证的加强
11.3.1 对论证在事实上的加强
11.3.2 对论证在逻辑上的加强
12 论证的反驳和削弱
12.1 反驳的方式和技巧
12.1.1 反驳对方的论题
12.1.2 反驳对方的论据
12.1.3 反驳对方的论证方式
12.2 论证的削弱
12.2.1 对论证在事实上的削弱
12.2.2 对论证在逻辑上的削弱
12.3 论证的评估问题
13 关于谬误的理论
13.1 谬误的概述
13.2 歧义性谬误
13.2.1 概念混乱
13.2.2 偷换论题
13.2.3 构型歧义
13.2.4 强调的谬误
13.2.5 合举的谬误
13.2.6 分举的谬误
13.2.7 诘问的谬误
13.3 相关谬误
13.3.1 诉诸人身
13.3.2 诉诸权威
13.3.3 诉诸无知
13.3.4 诉诸情感
13.3.5 诉诸众人
13.4 论据不足的谬误
13.4.1 绝对判断的谬误
13.4.2 非黑即白的谬误
13.4.3 假类比的谬误
13.4.4 统计的谬误
13.4.5 轻断因果的谬误
附录 综合练习题
参考文献
后记
1 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
1.1 “逻辑”的含义
1.2 思维形式和思维形式的结构
1.3 思维形式和语言
1.4 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
2 思维的基本形式
2.1 概念的概述
2.1.1 概念的特征
2.1.2 概念和语词的关系
2.1.3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2.1.4 概念的概括和限制
2.1.5 概念的种类
2.2 判断的概述
2.2.1 判断的特征
2.2.2 判断与语句
2.2.3 判断的分类
2.3 推理的概述
2.3.1 推理的特征和作用
2.3.2 推理的分类
2.3.3 推理和论证
3 逻辑思维基本规律
3.1 逻辑思维基本要求
3.2 同一律
3.2.1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3.2.2 违反同一律常见的错误
3.3 矛盾律
3.3.1 矛盾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3.3.2 违反矛盾律常见的错误
3.4 排中律
3.4.1 排中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3.4.2 违反排中律常见的错误
3.4.3 排中律与同一律、矛盾律的关系
3.5 充足理由律
3.5.1 充足理由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3.5.2 违反充足理由律的典型错误
推理篇
4 演绎推理(一)
4.1 性质判断的逻辑特征
4.1.1 性质判断的逻辑性质
4.1.2 性质判断的分类
4.1.3 性质判断词项的周延问题
4.1.4 性质判断间的对当关系
4.2 直接推理
4.2.1 换质法
4.2.2 换位法
4.2.3 换质位法
4.2.4 附性法
4.3 三段论推理
4.3.1 三段论的特征及公理
4.3.2 三段论的规则
4.3.3三段论的格和式
4.3.4 三段论的省略式
4.4 关系判断及推理
4.4.1 关系判断的特征
4.4.2 关系的逻辑性质及关系推理
4.5 模态判断及推理
4.5.1 模态判断的特征
4.5.2 模态判断间的关系
4.5.3 直言模态判断对当关系推理
5 演绎推理(二)
5.1 复合判断的逻辑性质
5.1.1 复合判断的基本特征
5.1.2 复合判断的逻辑值及真值表
5.2 联言判断及联言推理
5.2.1 联言判断的特征
5.2.2 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
5.2.3 联言推理的形式
5.3 选言判断及选言推理
5.3.1 选言判断的逻辑特征
5.3.2 选言判断的种类及其逻辑特性
5.3.3 选言推理的形式
5.4 假言判断及假言推理
5.4.1 假言判断的特征
5.4.2 假言判断的种类及其逻辑性质
5.4.3 假言推理的形式
5.5 二难推理
5.5.1 二难推理的特征
5.5.2 二难推理的形式
5.6 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在演绎推理中的运用
5.6.1 负判断的特征和逻辑性质
5.6.2 几种基本判断的负判断的等值式
5.6.3 复合判断形式的转化
5.6.4 复合判断推理的综合运用
5.7 假说演绎推理
5.7.1 溯因推理
5.7.2 假说的特征
5.7.3 建立假说的逻辑程序
5.7.4 假说的意义
6 归纳推理
6.1 归纳推理的概述
6.1.1 归纳推理的特征
6.1.2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
6.1.3 归纳推理的种类
6.2 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
6.2.1 契合法
6.2.2 差异法
6.2.3 契合差异并用法
6.2.4 共变法
6.2.5 剩余法
6.3 统计推理
6.3.1 概率
6.3.2 统计推理
6.3.3 统计推理常见的错误
7 类比推理
7.1 类比推理的特征
7.2 类比推理的作用
7.3 运用类比推理的逻辑要求
8 分析推理
8.1 排列问题
8.2 组合问题
8.3 对应问题
8.4 网络问题
论证篇
9 论证的逻辑构成和逻辑要求
9.1 论证的逻辑构成
9.2 论证的逻辑要求
9.3 论证的一般方法
9.3.1 反证法
9.3.2 排除法
9.3.3 类比法
10 论证结论和争论焦点
10.1 论证结论的推导
10.2 论点的分析和概括
10.2.1 一般到个别的分析
10.2.2 个别到一般的概括
10.2.3 个别到个别的比较
10.3 论证意图的揭示
10.4 争论焦点的辨析
10.4.1 因立论根据不同而产生的观点分歧
10.4.2 因理解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分歧
11 论证的支持和加强
11.1 论据的一致性
11.1.1 与一般性原则存在不一致的解释
11.1.2 与事物因果关系不一致的解释
11.2 支持论证的前提假设
11.2.1 演绎论证中的前提假设
11.2.2 归纳论证中的前提假设
11.2.3 类比论证中的前提假设
11.3 对论证的加强
11.3.1 对论证在事实上的加强
11.3.2 对论证在逻辑上的加强
12 论证的反驳和削弱
12.1 反驳的方式和技巧
12.1.1 反驳对方的论题
12.1.2 反驳对方的论据
12.1.3 反驳对方的论证方式
12.2 论证的削弱
12.2.1 对论证在事实上的削弱
12.2.2 对论证在逻辑上的削弱
12.3 论证的评估问题
13 关于谬误的理论
13.1 谬误的概述
13.2 歧义性谬误
13.2.1 概念混乱
13.2.2 偷换论题
13.2.3 构型歧义
13.2.4 强调的谬误
13.2.5 合举的谬误
13.2.6 分举的谬误
13.2.7 诘问的谬误
13.3 相关谬误
13.3.1 诉诸人身
13.3.2 诉诸权威
13.3.3 诉诸无知
13.3.4 诉诸情感
13.3.5 诉诸众人
13.4 论据不足的谬误
13.4.1 绝对判断的谬误
13.4.2 非黑即白的谬误
13.4.3 假类比的谬误
13.4.4 统计的谬误
13.4.5 轻断因果的谬误
附录 综合练习题
参考文献
后记
逻辑学:推理和论证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