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全解

副标题:无

作   者:子思原著;黎重编著

分类号:

ISBN:9787511707130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中庸之道郎“中道”,也就是寻找一种“恰如其分的均衡”凡事要适度   ,以居间者为目的。不是平庸碌碌无为,而是追求不亏不盈、可进可退、不   急不缓、不过不及、不骄不馁,是人生大智慧与为人做事较为完美的平衡点   。    《中庸》的思想及言论,积淀了儒家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以及   人的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在儒家经典中,是高层次的理论色彩很浓厚的著   作。可以说明理学之所以能达到哲堂高峰,和《中庸》是密不可分的。    黎重编写的《中庸全解(双色图文珍藏版)》所做的就是对《中庸》的原   文加以详细注释和解读,同时配以相关的历史人物故事来加以阐述。目的是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中庸全解(双色图文珍藏版)》对儒家的中庸思想有一种   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并能够在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时有所践用。   

目录

《中庸章句》序
程子提示
第一章 纲领
作为《中庸》全书的总纲领,本章提出了“中庸”这一概念,并进行r详细的解释。“中庸”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推崇至上的正道。

第二章 知人
承接第一章,本章提出了以中庸来察知人性的问题。中庸是一种天性赋予、发自本心的智慧,德行高妙的人能够领悟它并执行它,而德行低下的人往往会反对它。

第三章 正心
本章明确指出,中庸是最高的德行,但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境界,所以很少有人能够坚守中庸之道。孔子的感叹发人深省。

第四章 正心
本章以“过”与“不及”两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中庸之道,圣贤的人因为太了解,反而容易做过了头,愚昧的人却又达不到要求,往往都不能把握好达到中正和谐的“度”。

第五章 修身
本章用孔子担忧中庸之道恐怕不能施行于世来说明,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是人们不能从自身做起,只有自身的修养达到很高的程度才谈得上有了奉行中庸之道的基础。

第六章 审问
本章继续从包容的角度来揭示中庸之道的内涵。中庸不是单纯的抛弃,更不是一味的吸收,它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它是隐恶扬善的大度与智慧。

第七章 明道
孔子说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很聪明,殊不知他们的聪明只是自作聪明,最终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在奉行中庸之道方面更是如此。真正聪明的人是那些一旦选择了中庸之道,就终其一生都坚守不辍的智者。

第八章 正心
本章用孔子赞赏颜回的话来说明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能坚守中庸之道的智者。颜回不仅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更是公认的孔子弟子中最有德行的人。能得到别人如此高的评价,恐怕与颜回选择中庸之道并且能够坚守不渝不无关系吧?

第九章 正心
本章是对前面第二至八章的总结概括。虽然中庸之道是天下的正道,但对它的奉行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中庸之道不同于功名利禄、器物食品之类的东西那样可取可舍,它是人灵魂的支柱,选择容易,恪守起来就难了。

第十章 明道
本章通过子路问强和孔子的回答揭示出什么是真正的强。真正的强者以武功与人争斗为荣,而以智慧德行感化别人取胜。正因为子路是勇武好的人,所以孔子要他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强。

第十一章 正心

……
第十二章 知物
第十三章 笃行
第十四章 修心
第十五章 齐家
第十六章 齐家
第十七章 知天
第十八章 齐家
第十九章 齐家
第二十章 治国
第二十一章 知性
第二十二章 诚意
第二十三章 诚意
第二十四章 治国
第二十五章 诚意
第二十六章 博学
第二十七章 修身
第二十八章 明道
第二十九章 明辨
第三十章 知法
第三十一章 修身
第三十二章 诚意
第三十三章 正心
后记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中庸全解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