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非正式组织是人们之间为满足自身需求而自然形成的、凭感情联系起来
的一种自发形式的非正式体系。在社会进步与高校建设的带动下,高校的大
学生非正式组织普遍存在,它深刻地影响到大学生教学效果的体现,对高校
管理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非正式组
织的影响力问题尚未给予足够的关注。本书主要对与非正式组织研究相关的
理论做一番比较系统的梳理,进而探索性地建构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影响力的
理论分析模型,并将其运用于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影响力的现象分析,最后从
人本管理的视角出发,探讨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机制问题。本书研究有
助于深化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影响力问题的理论认识,有助于促进高校积极
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也将有助于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践的机制
完善和创新,引导大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本书关于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影响力的研究,不论在理论梳理、模型构建
,还是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现象的理论和案例分析以及管理机制探讨等方面
,都还只是一种初步的探索,远未达到这一研究领域应有的广度和深度。由
于笔者知识和视野的局限性,文中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不少问题尚待进一
步深入探讨。
目录
摘要/1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客观存在/1
第二节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可忽视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重要影响力/3
第三节 社会学视角的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研究亟待加强/5
第四节 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6
第二章 关于非正式组织的西方管理理论综述/10
第一节 古典管理理论与非正式组织研究/10
第二节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与非正式组织研究/13
第三节 现代管理理论与非正式组织研究/22
第四节 本章小结/26
第三章 关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学理论综述/27
第一节 社会网络理论与非正式组织研究/27
第二节 社会资本理论与非正式组织研究/32
第三节 本章小结/42
第四章 国内外学者关于非正式组织的研究动态/43
第一节 国外学者关于非正式组织的研究动态/43
第二节 国内学者关于非正式组织的研究动态/55
第三节 国外学者关于中国人非正式组织现象的研究动态/77
第四节 本章小结/82
第五章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概念界定/84
第一节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内涵与特征/84
第二节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类型/89
第三节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成因/96
第四节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发展趋势/102
第五节 本章小结/104
第六章 建构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影响力理论模型的理论基础/105
第一节 群体形成理论/105
第二节 互动仪式情感理论/108
第三节 西方管理学视角的人际关系理论/109
第四节 社会学视角的人际关系网络理论/111
第五节 系统结构功能理论/120
第六节 影响力理论/123
第七节 本章小结/128
第七章 建构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影响力理论模型的基本思路/129
第一节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情感性影响力与非情感性影响力/129
第二节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积极功能与消极功能/136
第三节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与高校正式组织之间的相互影响/139
第四节 本章小结/141
第八章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影响力的理论模型/142
第一节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影响力的理论模型/142
第二节 理论模型演绎之一:非正式与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144
第三节 理论模型演绎之二:功能效应的五个象限/148
第四节 理论模型演绎之三:三十二种功能效应/150
第五节 本章小结/158
第九章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影响力的现象分析/159
第一节 消极功能乘积效应的现象分析/159
第二节 积极功能递加效应的现象分析/164
第三节 积极功能乘积效应的现象分析/169
第四节 消极功能递减效应的现象分析/172
第五节 积极功能与消极功能抵消效应的现象分析/176
第六节 本章小结/179
第十章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机制探讨/180
第一节 认同融入和沟通机制/180
第二节 自我约束的引导机制/183
第三节 消极影响的克服机制/186
第四节 积极影响的强化机制/190
第五节 本章小结/193
第十一章 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194
第一节 研究总结/194
第二节 研究展望/200
参考文献/202
I.中文文献/202
Ⅱ.References/212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客观存在/1
第二节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可忽视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重要影响力/3
第三节 社会学视角的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研究亟待加强/5
第四节 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6
第二章 关于非正式组织的西方管理理论综述/10
第一节 古典管理理论与非正式组织研究/10
第二节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与非正式组织研究/13
第三节 现代管理理论与非正式组织研究/22
第四节 本章小结/26
第三章 关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学理论综述/27
第一节 社会网络理论与非正式组织研究/27
第二节 社会资本理论与非正式组织研究/32
第三节 本章小结/42
第四章 国内外学者关于非正式组织的研究动态/43
第一节 国外学者关于非正式组织的研究动态/43
第二节 国内学者关于非正式组织的研究动态/55
第三节 国外学者关于中国人非正式组织现象的研究动态/77
第四节 本章小结/82
第五章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概念界定/84
第一节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内涵与特征/84
第二节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类型/89
第三节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成因/96
第四节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发展趋势/102
第五节 本章小结/104
第六章 建构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影响力理论模型的理论基础/105
第一节 群体形成理论/105
第二节 互动仪式情感理论/108
第三节 西方管理学视角的人际关系理论/109
第四节 社会学视角的人际关系网络理论/111
第五节 系统结构功能理论/120
第六节 影响力理论/123
第七节 本章小结/128
第七章 建构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影响力理论模型的基本思路/129
第一节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情感性影响力与非情感性影响力/129
第二节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积极功能与消极功能/136
第三节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与高校正式组织之间的相互影响/139
第四节 本章小结/141
第八章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影响力的理论模型/142
第一节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影响力的理论模型/142
第二节 理论模型演绎之一:非正式与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144
第三节 理论模型演绎之二:功能效应的五个象限/148
第四节 理论模型演绎之三:三十二种功能效应/150
第五节 本章小结/158
第九章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影响力的现象分析/159
第一节 消极功能乘积效应的现象分析/159
第二节 积极功能递加效应的现象分析/164
第三节 积极功能乘积效应的现象分析/169
第四节 消极功能递减效应的现象分析/172
第五节 积极功能与消极功能抵消效应的现象分析/176
第六节 本章小结/179
第十章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机制探讨/180
第一节 认同融入和沟通机制/180
第二节 自我约束的引导机制/183
第三节 消极影响的克服机制/186
第四节 积极影响的强化机制/190
第五节 本章小结/193
第十一章 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194
第一节 研究总结/194
第二节 研究展望/200
参考文献/202
I.中文文献/202
Ⅱ.References/212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影响力研究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