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页主编:崔瑾 李珊

副标题:无

作   者:崔瑾,李姗主编

分类号:

ISBN:9787801740816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学是为培养面向基层和农村的中西医结合大专人才而编写的系列教材之一,主要供高等中医药院校三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针灸推拿教学使有,也可供基层医务工作者临床参考之用。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八章。上篇是基础,分为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分两章概述经路、腧穴的基本理论,各论一章介绍常用的经络、腧穴和推拿穴位;中篇分两章介绍刺灸和推拿的具体操作方法;下篇亦分为总论和各论,总论一章介绍针灸、推拿治疗的总则,各论分两章阐述常见疾病的关因病理、诊断、针灸推拿的治疗方法以及小儿推拿。各病均使用西医病名,在内容编写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形式,使西医病名和中医病相互参照、介绍中西医两种病因病理、西医诊断有如何用采针灸治疗,对适合于推拿的病种,介绍了相应的推拿方法。在附篇部分,还介绍了常用的针灸歌赋,使于记忆学习。

目录

目录
绪论
上篇基础
第一章经络总论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
(二)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的规律
(三)十二经脉表里脏腑属络关系
(四)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五)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
二、奇经八脉
三、十五络脉
四、十二经别
五、十二经筋
六、十二皮部
第二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在临床的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二章腧穴总论
第一节腧穴的分类
一、十四经穴
二、经外奇穴
三、阿是穴
第二节腧穴的治疗作用
一、近治作用
二、远治作用
三、特殊作用
第三节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
一、五输穴
二、原络穴
三、俞募穴
四、八会穴
五、郄穴
六、下合穴
七、八脉交会穴
八、交会穴
第四节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
三、指寸定位法
四、简便取穴法
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
第一节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
(一)提要
(二)循行路线
(三)主要腧穴
1.中府
2.尺泽
3.列缺
4.太渊
5.少商
(四)其他腧穴
(五)本经小结
二、手阳明大肠经
1.商阳
2.合谷
3.曲池
4.肩髃
5.迎香
三、足阳明胃经
1.地仓
2.颊车
3.天枢
4.犊鼻
5.足三里
6.上巨虚
7.丰隆
8.内庭
四、足太阴脾经
1.隐白
2.公孙
3.三阴交
4.地机
5.阴陵泉
6.血海
五、手少阴心经
1.少海
2.通里
3.神门
六、手太阳小肠经
1.少泽
2.后溪
3.天宗
4.颧髎
5.听宫
七、足太阳膀胱经
1.睛明
2.攒竹
3.风门
4.肺俞
5.心俞
6.膈俞
7.肝俞
8.胆俞
9.脾俞
10.胃俞
11.肾俞
12.大肠俞
13.膀胱俞
14.次髎
15.委中
16.秩边
17.承山
18.昆仑
19.至阴
八、足少阴肾经
1.涌泉
2.太溪
3.照海
4.复溜
九、手厥阴心包经
1.曲泽
2.内关
3.大陵
4.劳宫
5.中冲
十、手少阳三焦经
1.中渚
2.外关
3.支沟
4.肩髎
5.翳风
6.耳门
7.丝竹空
十一、足少阳胆经
1.听会
2.率谷
3.阳白
4.风池
5.环跳
6.风市
7.阳陵泉
8.光明
9.悬钟
10.丘墟
十二、足厥阴肝经
1.行间
2.太冲
3.章门
第二节奇经八脉
一、督脉
1.腰阳关
2.命门
3.大椎
4.百会
5.素髎
6.水沟
二、任脉
1.中极
2.关元
3.气海
4.神阙
5.中脘
6.膻中
三、冲脉
四、带脉
五、阴维脉
六、阳维脉
七、阴跷脉
八、阳跷脉
第三节常用奇穴
一、四神聪
二、印堂
三、太阳
四、牵正
五、定喘
六、夹脊
七、十宣
八、四缝
九、腰痛穴
十、膝眼
第四节常用推拿穴位
一、头面部穴位
1.天门
2.坎宫
3.耳后高骨
4.天柱骨
二、躯干部穴位
1.肚角
2.七节骨
三、上肢部穴位
1.脾经
2.肝经
3.心经
4.肺经
5.肾经
6.大肠
7.小肠
8.小横纹
9.掌小横纹
10.肾顶
11.八卦
12.板门
13.胃经
14.二扇门
15.外劳宫
16.一窝风
中篇操作
第四章 刺灸方法
第一节毫针刺法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
二、针刺练习
三、针刺前的准备
(一)选择针具
(二)选择体位
(三)消毒
四、毫针刺法
(一)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三)行针与得气
(四)针刺补泻
(五)留针与出针
五、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一)晕针
(二)滞针
(三)弯针
(四)断针
(五)血肿
(六)创伤性气胸
六、针刺注意事项
第二节灸法
一、灸法的作用
二、灸法的种类
(一)艾炷灸
(二)艾条灸
(三)温针灸
(四)温灸器具
三、其他灸法
四、注意事项
五、施灸的禁忌
六、灸后的处理
第三节拔罐法
一、罐的种类
二、拔罐法的应用
三、拔罐的作用及适应症
四、起罐法及注意事项
第四节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电针法、穴位注射法
一、三棱针法
(一)操作方法
(二)适应范围
(三)注意事项
二、皮肤针法
(二)叩刺部位
(三)适应范围
(四)注意事项
三、电针法
四、穴位注射法
(三)常用药物
第五节头针
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二、头针的适应证
三、操作方法
第六节耳针
一、耳穴的分布
二、耳穴的部位和主治
三、耳穴的临床应用
第五章推拿手法
第一节成人常用推拿手法
一、摆动的手法
(一)一指禅推法
(二)滚法
(三)揉法
二、摩擦类手法
(一)摩法
(二)擦法
(三)推法
(四)搓法
(五)抹法
三、振动类手法
(一)抖法
(二)振法
四、挤压类手法
(一)按法
(二)压法
(三)点法
(四)掐法
(五)拿法
(六)捏法
(七)捻法
(八)踩跷法
五、扣击类手法
(一)拍法
(二)击法
(三)弹法
(四)啄法
(五)叩法
六、运动关节类手法
(一)摇法
(二)扳法
(三)背法
(四)拔伸法
七、人体操作常规
(一)肩背部
(二)腰臀部
(三)下肢部
(四)上肢部
(五)头面及颈项部
(六)胸腹部
第二节小儿常用推拿手法
下篇治疗
第六章针灸推拿治疗总论
第一节针灸治疗原则
一、阴阳
二、表里
三、寒热
四、虚实
五、治标与治本
六、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第二节配穴处方
一、处方的组成规律
(一)近部取穴
(二)远部取穴
(三)对症取穴
二、处方变化规律
(一)补与泻的作用不同
(二)针刺深浅,效果有异
(三)取穴有主次,施术有先后
(四)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五)处方中的腧穴加减
三、常用配穴方法
(一)远近配穴法
(二)表里配穴法
(三)前后配穴法
(四)上下配穴法
(五)左右配穴法
四、特定穴的应用
(一)五输穴的应用
(二)俞、募穴的应用
(三)原、络穴的应用
(四)八脉交会穴的应用
(五)八会穴的应用
(六)郄穴的应用
(七)下合穴的应用
(八)交会穴的应用
第三节推拿的作用原理
一、推拿治疗的基本原理
二、推拿对伤筋的治疗原理
三、推拿对调整气血及脏腑功能的基本原理
第四节推拿基本治法
一、温法
二、通法
三、补法
四、下法
五、汗法
六、和法
七、消法
八、清法
第五节推拿常用的诊断方法
一、四诊
二、八纲
三、临床常用检查
第七章治疗各论
第一节传染性疾病
一、流行性感冒
二、细菌性痢疾
第二节呼吸系统疾病
一、支气管炎
二、支气管哮喘
第三节消化系统疾病
一、胃炎
二、消化性溃疡
三、肠炎
四、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五、便秘
第四节循环系统疾病
一、心律失常
二、原发性高血压病
第五节神经系统疾病
一、脑血管意外
二、面神经麻痹
三、三叉神经痛
四、癫痫
五、神经衰弱
六、重症肌无力
第六节泌尿系统疾病
一、术后尿潴留
二、遗尿症
三、阳痿
第七节妇产科疾病
一、痛经
二、闭经
三、功能性子宫出血
四、胎位不正
五、异常分娩
六、子宫脱垂
第八节运动系统疾病
一、肩关节周围炎
二、落枕
三、颈椎病
四、软组织损伤性腰痛
五、腰椎间盘突出症
六、坐骨神经痛
七、腰椎退行性变
八、风湿性关节炎
九、类风湿性关节炎
十、膝关节骨关节炎
十一、肱骨外上髁炎
十二、腕部腱鞘囊肿
第九节皮肤外科疾病
一、荨麻疹
二、带状疱疹
三、痤疮
四、软组织损伤
第十节五官科疾病
一、鼻窦炎
二、咽喉炎
三、内耳性眩晕
四、耳鸣、耳聋
五、牙龈炎
六、近视
第十一节急症
一、休克
二、高热
第八章小儿推拿
一、小儿腹泻
二、呕吐
三、遗尿症
四、小儿夜惊
六、厌食症
七、小儿肌性斜颈
附一《针灸推拿学》教学大纲
附二主要参考书目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题名页主编:崔瑾 李珊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