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是于永正先生的文集。其内容包括论文、札记、随笔、报道、书信和散文。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于先生多年治学的精华。
目录
目录
论文
01 重情趣 重感悟 重积累 重迁移 重习惯——1999年12月14日在教育部举办的“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上的发言
02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
03 指导朗读人物对话的艺术
04 看老师读
05 “以问促读”——学习张田若先生语文教学思想之一
06 “四三二一”阅读课评课标准——学习张田若先生语文教学思想之二
07 说说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08 从雪中送“灰”说起
09 语文教师应当是个语言医生
10 怎样严格训练
11 低年级的造句训练
12 不考词语解释好
13 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例谈
14 君子动“口”,更要动“手”
15 应当重视课后问答题的教学
16 “鲁班学艺”给我们的启示
17 从学生的字看写字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18 说示范
19 我在作文指导课上的示范
20 “三维一体”理念在作文教学中的体现
21 伴随语言的意义及其运用
札记
22 常教常新——《翠鸟》教学札记
23 无备有患——《月光曲》教学札记
24 《燕子》教学札记——“一桶水”不够用
25 先问谁——《全神贯注》教学札记
26 从花名入手——《看菊展》作文教学札记
27 老师也要“重积累”——“大红花”作文教学札记
28 语语悟其神——《鸬鹚》备课札记
29 三美与三笑——《曼谷的小象》备课札记
30 教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写“活动”——“记一次活动”作文教学备课札记
31 “对话”≠“讨论”——《惊弓之鸟》听课札记
32 成功和缺憾都是收获——听李卫东老师教《可爱的草塘》听课札记
随笔
33 我年轻的时候
34 把发现留给学生
35 琢磨
36 处处留心皆语文
37 解读“三席话”
38 好奇心
39 感谢书——读田冰校长《十二种素质,十二句箴言》有感
40 语文教学随想录
41 艺术教育感言
42 话说“对话”
报道
43 徐善俊和他的三个雅号
44 读贾志敏老师
书信
45 致马金花
46 致潘早云等
47 致三弟永一
48 致三弟永一
散文
49 二八月看巧云
50 莲花城的城墙上长着四株榕树
51 故乡的山
52 师生聚会
53 母校的葡萄架
?
论文
01 重情趣 重感悟 重积累 重迁移 重习惯——1999年12月14日在教育部举办的“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上的发言
02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
03 指导朗读人物对话的艺术
04 看老师读
05 “以问促读”——学习张田若先生语文教学思想之一
06 “四三二一”阅读课评课标准——学习张田若先生语文教学思想之二
07 说说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08 从雪中送“灰”说起
09 语文教师应当是个语言医生
10 怎样严格训练
11 低年级的造句训练
12 不考词语解释好
13 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例谈
14 君子动“口”,更要动“手”
15 应当重视课后问答题的教学
16 “鲁班学艺”给我们的启示
17 从学生的字看写字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18 说示范
19 我在作文指导课上的示范
20 “三维一体”理念在作文教学中的体现
21 伴随语言的意义及其运用
札记
22 常教常新——《翠鸟》教学札记
23 无备有患——《月光曲》教学札记
24 《燕子》教学札记——“一桶水”不够用
25 先问谁——《全神贯注》教学札记
26 从花名入手——《看菊展》作文教学札记
27 老师也要“重积累”——“大红花”作文教学札记
28 语语悟其神——《鸬鹚》备课札记
29 三美与三笑——《曼谷的小象》备课札记
30 教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写“活动”——“记一次活动”作文教学备课札记
31 “对话”≠“讨论”——《惊弓之鸟》听课札记
32 成功和缺憾都是收获——听李卫东老师教《可爱的草塘》听课札记
随笔
33 我年轻的时候
34 把发现留给学生
35 琢磨
36 处处留心皆语文
37 解读“三席话”
38 好奇心
39 感谢书——读田冰校长《十二种素质,十二句箴言》有感
40 语文教学随想录
41 艺术教育感言
42 话说“对话”
报道
43 徐善俊和他的三个雅号
44 读贾志敏老师
书信
45 致马金花
46 致潘早云等
47 致三弟永一
48 致三弟永一
散文
49 二八月看巧云
50 莲花城的城墙上长着四株榕树
51 故乡的山
52 师生聚会
53 母校的葡萄架
?
于永正文集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