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新开放观:对外开放理论与战略再探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对外开放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应着力回答与解决的一些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提出以提升开放战略、优化开放政策为内容的“新开放观”。报告分为导论与四篇共22章。第一篇“理论创新与观念转换”探讨了对外开放的基本理论问题.阐述了对外开放战略创新的必要性和关于开放效益与国家竞争力评估的方法与观念问题,证明了开放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并提出了当代国际分工为“要素合作型国际专业化”的论点。第二篇“战略调整与政策重构”提出了我国对外开放战略提升的方向与政策重点,分析了当前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相对不利性和外贸战略的粗放性,提出了外资政策与引资战略调整的方向和在开放中加快技术进步实现自主科技创新的战略思路。第三篇“体制改革与发展统筹”研究了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的体制问题,提出了加强对跨国公司监管和反垄断的建议,分析了中国汇率形成机制的形成发展与主要特点,证明了国内体制改革深化对提高开放水平的关键意义。第四篇“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从中国发展的世界影响上论述了开放战略调整的意义,通过提出经济全球化中的“要素集聚”机制,证明了中国在当代世界经济中的功能与地位,并从“和平发展道路与建设和谐世界”的高度论述了对外开放战略调整的意义。
目录
目录
内容提要
导论 新开放观:实现对外开放的科学发展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与对外开放
第二节 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节 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新开放观的战略主题
第一篇 理论创新与观念转换
第一章 探索对外开放的战略创新
第一节 “新开放观”研究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
第二节 “新开放观”研究的理论基点与目标内涵
第三节 “新开放观”研究的战略主题与政策要点
第二章 “新开放观”的研究思路与主要论点
第一节 建设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开放型发展理论
第二节 开放战略调整的核心问题
第三节 推进开放型市场经济的体制建设
第四节 开放战略升级与和平发展道路
第三章 开放效益与国家竞争力评估中的方法论问题
第一节 全球化条件下国民经济发展的评估
第二节 国力与开放效益分析中的基本观念
第三节 开放的目标追求与增强真实国力的新主题
第四章 开放效益研究的理论动态与主要结论
第一节 开放效益与分工战略——国内学者的研究主题
第二节 开放与增长的关系——国外学者的研究主题
第五章 开放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其战略特征
第一节 开放经济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对外开放各阶段上的理论主题
第六章 中国开放型经济理论建设的任务
第一节 发挥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理论缺陷与现实影响
第二节 “双缺口”与跨国投资原理:发展现实与中国国情
第三节 要素流动与收益决定:全球化经济的理论起点
第四节 开放经济的要素增长理论
第二篇 战略调整与政策重构
第七章 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多层次战略
第一节 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进程
第二节 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全球分工格局
第三节 现阶段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
第四节 当前中国国际分工的不利地位
第五节 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多层次战略
第八章 对外贸易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提升
第一节 中国对外贸易与国家竞争力
第二节 出口增长与中国的出口导向型战略
第三节 中国外贸效益分析:外资主导型的加工贸易
第四节 实现对外贸易的战略升级
第九章 提高外资对国民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贡献
第一节 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阶段及其目标变化
第二节 当前中国在利用外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利用外资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战略
第十章 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的评估
第一节 外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第二节 外资在中国出口发展中的地位
第三节 外资在全国税收中的比重
第四节 外资与中国的产业结构进步
第五节 引进外资对国内投资的影响
第六节 引进外资与中国的环境污染
第十一章 在对外开放中实现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
第一节 引进外资与我国技术进步关系的现状
第二节 引进外资实现技术进步的决定因素
第三节 在对外开放中实现技术进步的理论依据
第四节 在开放中实现技术进步的战略道路
第十二章 建设开放型的国家创新体系
第一节 对外开放与国家创新体系
第二节 本土企业的后发优势——“二次创新”
第三节 整合全球资源实现技术跨越——“集成创新”
第四节 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源——“原始创新”
第三篇 体制改革与发展统筹
第十三章 跨国公司的影响与我国的监管策略
第一节 全面认识跨国公司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外资优惠政策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地位
第三节 跨国公司的垄断行为与我国的对策
第四节 跨国公司与知识产权保护
第五节 跨国公司与社会责任
第十四章 对外资并购的鼓励与规制
第一节 外资并购将成为我国引进外资的主要形式
第二节 外资并购的本质及其影响的两面性
第三节 当前我国政府处理外资并购问题的现状
第四节 外资并购政策的原则:鼓励与规制并举
第十五章 汇率形成机制与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建设
第一节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开放环境的变化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第三节 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难点和对策建议
第四节 汇率制度改革的展望
第十六章 影响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体制原因
第一节 中国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形成
第二节 对外开放中利益流失的体制性根源
第三节 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
第十七章 从竞争型开放走向协调式发展
第一节 竞争型开放战略的形成与特征
第二节 竞争型开放战略的转型
第三节 构建协调式的发展战略
第十八章 开放政策调整的探索实践与思路
第一节 重建引进外资的动力机制
第二节 提高外资项目的经济技术效益
第三节 实现对外贸易模式的转换
第四节 改变发展成就的检验标准
第四篇 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
第十九章 要素集聚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第一节 要素集聚:全球化经济的基础特征
第二节 中国要素集聚能力的形成
第三节 要素集聚与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方式
第四节 中国国家核心能力的结构
第五节 要素向中国集聚与世界经济失衡的性质
第二十章 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发展对世界市场价格体系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发展对世界产业体系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发展对国际竞争体系的影响
第四节 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模式与均衡体系的影响
第五节 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运行体系的影响
第二十一章 和平发展道路与建设和谐世界
第一节 中国崛起道路的和平特征
第二节 科学发展:实现和平发展的战略道路
第三节 建设和谐世界: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表图索引
表索引
表5-1 开放经济体系中三阶段理论
表6-1 现代先进国家开放阶段与开放理论
表6-2 1993~2004年按区域及若干国家列出的外国直接投资流量
表7-1 中国和世界贸易总额比较
表7-2 1986~2003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商品统计
表7-3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变化
表7-4 工业生产指数的国际比较
表7-5 80项中国产品世界第
表7-6 1985~2000年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
表7-7 中外合资企业股权控制比例
表7-8 汽车产业价值链各环节利润所占比重
表7-9 严重污染产业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所占的份额
表8-1 以所有制类别划分的企业出口比重
表8-2 外资企业加工贸易增值率
表8-3 国内企业加工贸易增值率
表8-4 外资企业对外贸易差额
表8-5 1993~2000年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化
表8-6 国外对中国产品反倾销部分大案
表8-7 中国外贸差额及外汇储备
表9-1 1979~2005年中国分阶段实际利用外资情况
表9-2 1981~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统计(按贸易方式分)
表9-3 1995~2004年中国外商高技术产业利税占比
表9-4 1995~2004年中国外商高技术产业产值占比
表9-5 1992~2003年新加坡、中国香港、西班牙、丹麦的外资依存度
表9-6 1992~2005年中国的外资依存度
表10-1 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表10-2 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和进出口额分别占全国的比重
表10-3 外商投资企业中中外投资比重
表10-4 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额占商品和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额的比重
表10-5 全国和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及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
表10-6 外商投资税收为主的涉外税收情况(不包括关税和土地费)
表10-7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占税收收入比重及其增长比例
表10-8 第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及FDI年投资额
表11-1 对外商技术转移意愿的调查结果
表11-2 影响合资企业对中方的技术转让的主要影响因素
表11-3 外商投资企业技术转移动机
表11-4 外商在华投资企业技术转让先进程度的问卷调查结果
表11-5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的工作目标
表11-6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的影响因素
表12-1 韩国企业提高技术能力的四个阶段
表12-2 巴西电信设备生产商新技术来源(1998年)
表12-3 电信设备技术主要来源
表12-4 海尔电冰箱的技术演进阶段
表12-5 1984~2001年海尔与电冰箱产品相关的专利申请量
表12-6 日本产学研联合研发的发展
表12-7 日本走向“知识产权立国”的举措
表12-8 近年被美国专利商标局认可的专利数中位列前10家的企业
表12-9 日本典型产品和技术的工艺创新
表12-10 战后日本技术引进政策的变迁
表15-1 扩大汇率制度弹性的利弊分析
表15-2 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利弊分析
表16-1 全国经济特惠区设立的分布(1979~1994年)
表17-1 浙江、上海、江苏工业部门结构相似系数
表18-1 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图索引
图6-1 全球化经济国家间利益分配原理
图6-2 要素扭曲的埃奇沃斯盒状图分析
图6-3 要素扭曲的经济分析
图6-4 稀缺要素收益增长模型A
图6-5 稀缺要素收益增长模型B
图6-6 要素稀缺度分布和等收益线
图6-7 要素组合收益分配模型1
图6-8 要素组合收益分配模型2
图7-1 2005年对华投资前十位国家/地区(以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计)
图7-2 实际使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图7-3 实际使用外资占GDP比重
图7-4 一般价值链及其构成
图7-5 外商独资比例上升,合资合作比例下降
图8-1 以所有制类别划分的企业出口变动趋势
图8-2 中国外贸进出口及贸易差额变动
图8-3 中国外贸、进出口依存度的变动趋势
图9-1 外资企业在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的主导地位
图12-1 国家创新体系结构图
图12-2 一次创新过程
图12-3 二次创新过程
图12-4 海尔研发成果项目逐年累计
图12-5 日本历年技术引进和技术输出占国内研发经费的比重
图12-6 研发经费占GDP比重的国际比较
图15-1 开放型经济发展对汇率形成机制的影响
图15-2 对外开放策略对汇率形成机制的影响
图15-3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
图15-4 中国、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
图15-5 人民币升值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
图15-6 人民币升值压力成因、影响及对策
图15-7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内容提要
导论 新开放观:实现对外开放的科学发展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与对外开放
第二节 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节 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新开放观的战略主题
第一篇 理论创新与观念转换
第一章 探索对外开放的战略创新
第一节 “新开放观”研究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
第二节 “新开放观”研究的理论基点与目标内涵
第三节 “新开放观”研究的战略主题与政策要点
第二章 “新开放观”的研究思路与主要论点
第一节 建设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开放型发展理论
第二节 开放战略调整的核心问题
第三节 推进开放型市场经济的体制建设
第四节 开放战略升级与和平发展道路
第三章 开放效益与国家竞争力评估中的方法论问题
第一节 全球化条件下国民经济发展的评估
第二节 国力与开放效益分析中的基本观念
第三节 开放的目标追求与增强真实国力的新主题
第四章 开放效益研究的理论动态与主要结论
第一节 开放效益与分工战略——国内学者的研究主题
第二节 开放与增长的关系——国外学者的研究主题
第五章 开放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其战略特征
第一节 开放经济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对外开放各阶段上的理论主题
第六章 中国开放型经济理论建设的任务
第一节 发挥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理论缺陷与现实影响
第二节 “双缺口”与跨国投资原理:发展现实与中国国情
第三节 要素流动与收益决定:全球化经济的理论起点
第四节 开放经济的要素增长理论
第二篇 战略调整与政策重构
第七章 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多层次战略
第一节 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进程
第二节 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全球分工格局
第三节 现阶段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
第四节 当前中国国际分工的不利地位
第五节 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多层次战略
第八章 对外贸易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提升
第一节 中国对外贸易与国家竞争力
第二节 出口增长与中国的出口导向型战略
第三节 中国外贸效益分析:外资主导型的加工贸易
第四节 实现对外贸易的战略升级
第九章 提高外资对国民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贡献
第一节 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阶段及其目标变化
第二节 当前中国在利用外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利用外资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战略
第十章 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的评估
第一节 外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第二节 外资在中国出口发展中的地位
第三节 外资在全国税收中的比重
第四节 外资与中国的产业结构进步
第五节 引进外资对国内投资的影响
第六节 引进外资与中国的环境污染
第十一章 在对外开放中实现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
第一节 引进外资与我国技术进步关系的现状
第二节 引进外资实现技术进步的决定因素
第三节 在对外开放中实现技术进步的理论依据
第四节 在开放中实现技术进步的战略道路
第十二章 建设开放型的国家创新体系
第一节 对外开放与国家创新体系
第二节 本土企业的后发优势——“二次创新”
第三节 整合全球资源实现技术跨越——“集成创新”
第四节 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源——“原始创新”
第三篇 体制改革与发展统筹
第十三章 跨国公司的影响与我国的监管策略
第一节 全面认识跨国公司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外资优惠政策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地位
第三节 跨国公司的垄断行为与我国的对策
第四节 跨国公司与知识产权保护
第五节 跨国公司与社会责任
第十四章 对外资并购的鼓励与规制
第一节 外资并购将成为我国引进外资的主要形式
第二节 外资并购的本质及其影响的两面性
第三节 当前我国政府处理外资并购问题的现状
第四节 外资并购政策的原则:鼓励与规制并举
第十五章 汇率形成机制与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建设
第一节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开放环境的变化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第三节 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难点和对策建议
第四节 汇率制度改革的展望
第十六章 影响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体制原因
第一节 中国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形成
第二节 对外开放中利益流失的体制性根源
第三节 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
第十七章 从竞争型开放走向协调式发展
第一节 竞争型开放战略的形成与特征
第二节 竞争型开放战略的转型
第三节 构建协调式的发展战略
第十八章 开放政策调整的探索实践与思路
第一节 重建引进外资的动力机制
第二节 提高外资项目的经济技术效益
第三节 实现对外贸易模式的转换
第四节 改变发展成就的检验标准
第四篇 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
第十九章 要素集聚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第一节 要素集聚:全球化经济的基础特征
第二节 中国要素集聚能力的形成
第三节 要素集聚与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方式
第四节 中国国家核心能力的结构
第五节 要素向中国集聚与世界经济失衡的性质
第二十章 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发展对世界市场价格体系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发展对世界产业体系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发展对国际竞争体系的影响
第四节 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模式与均衡体系的影响
第五节 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运行体系的影响
第二十一章 和平发展道路与建设和谐世界
第一节 中国崛起道路的和平特征
第二节 科学发展:实现和平发展的战略道路
第三节 建设和谐世界: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表图索引
表索引
表5-1 开放经济体系中三阶段理论
表6-1 现代先进国家开放阶段与开放理论
表6-2 1993~2004年按区域及若干国家列出的外国直接投资流量
表7-1 中国和世界贸易总额比较
表7-2 1986~2003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商品统计
表7-3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变化
表7-4 工业生产指数的国际比较
表7-5 80项中国产品世界第
表7-6 1985~2000年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
表7-7 中外合资企业股权控制比例
表7-8 汽车产业价值链各环节利润所占比重
表7-9 严重污染产业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所占的份额
表8-1 以所有制类别划分的企业出口比重
表8-2 外资企业加工贸易增值率
表8-3 国内企业加工贸易增值率
表8-4 外资企业对外贸易差额
表8-5 1993~2000年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化
表8-6 国外对中国产品反倾销部分大案
表8-7 中国外贸差额及外汇储备
表9-1 1979~2005年中国分阶段实际利用外资情况
表9-2 1981~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统计(按贸易方式分)
表9-3 1995~2004年中国外商高技术产业利税占比
表9-4 1995~2004年中国外商高技术产业产值占比
表9-5 1992~2003年新加坡、中国香港、西班牙、丹麦的外资依存度
表9-6 1992~2005年中国的外资依存度
表10-1 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表10-2 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和进出口额分别占全国的比重
表10-3 外商投资企业中中外投资比重
表10-4 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额占商品和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额的比重
表10-5 全国和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及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
表10-6 外商投资税收为主的涉外税收情况(不包括关税和土地费)
表10-7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占税收收入比重及其增长比例
表10-8 第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及FDI年投资额
表11-1 对外商技术转移意愿的调查结果
表11-2 影响合资企业对中方的技术转让的主要影响因素
表11-3 外商投资企业技术转移动机
表11-4 外商在华投资企业技术转让先进程度的问卷调查结果
表11-5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的工作目标
表11-6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的影响因素
表12-1 韩国企业提高技术能力的四个阶段
表12-2 巴西电信设备生产商新技术来源(1998年)
表12-3 电信设备技术主要来源
表12-4 海尔电冰箱的技术演进阶段
表12-5 1984~2001年海尔与电冰箱产品相关的专利申请量
表12-6 日本产学研联合研发的发展
表12-7 日本走向“知识产权立国”的举措
表12-8 近年被美国专利商标局认可的专利数中位列前10家的企业
表12-9 日本典型产品和技术的工艺创新
表12-10 战后日本技术引进政策的变迁
表15-1 扩大汇率制度弹性的利弊分析
表15-2 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利弊分析
表16-1 全国经济特惠区设立的分布(1979~1994年)
表17-1 浙江、上海、江苏工业部门结构相似系数
表18-1 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图索引
图6-1 全球化经济国家间利益分配原理
图6-2 要素扭曲的埃奇沃斯盒状图分析
图6-3 要素扭曲的经济分析
图6-4 稀缺要素收益增长模型A
图6-5 稀缺要素收益增长模型B
图6-6 要素稀缺度分布和等收益线
图6-7 要素组合收益分配模型1
图6-8 要素组合收益分配模型2
图7-1 2005年对华投资前十位国家/地区(以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计)
图7-2 实际使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图7-3 实际使用外资占GDP比重
图7-4 一般价值链及其构成
图7-5 外商独资比例上升,合资合作比例下降
图8-1 以所有制类别划分的企业出口变动趋势
图8-2 中国外贸进出口及贸易差额变动
图8-3 中国外贸、进出口依存度的变动趋势
图9-1 外资企业在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的主导地位
图12-1 国家创新体系结构图
图12-2 一次创新过程
图12-3 二次创新过程
图12-4 海尔研发成果项目逐年累计
图12-5 日本历年技术引进和技术输出占国内研发经费的比重
图12-6 研发经费占GDP比重的国际比较
图15-1 开放型经济发展对汇率形成机制的影响
图15-2 对外开放策略对汇率形成机制的影响
图15-3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
图15-4 中国、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
图15-5 人民币升值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
图15-6 人民币升值压力成因、影响及对策
图15-7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理论与战略再探索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