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分析化学简明教程(第2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分析化学立体化系列教材之一。《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分析化学简明教程(第2版)》是基础分析化学部分,内容包括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习题及答案、附录。其中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部分的内容包括滴定分析法概论、酸碱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电位法及永停滴定法、光谱分析法概论、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析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法、色谱分析法等。 与《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分析化学简明教程(第2版)》配套的有《分析化学》(第二版)、《仪器分析选论》、《分析化学习题集》(第二版)、《分析化学实验》及《分析化学多媒体教学软件》,其内容与《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分析化学简明教程(第2版)》密切相关。
目录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符号及缩写表
第1章 绪论
1.1 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1.2 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
1.2.1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与结构分析
1.2.2 无机分析与有机分析
1.2.3 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
1.2.4 常量、半微量、微量与超微量分析
1.3 分析化学的起源、发展和展望
1.3.1 分析化学的起源和发展
1.3.2 现代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第2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2.1 测量误差
2.1.1 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2.1.2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2.1.3 准确度和精密度
2.1.4 误差的传递
2.1.5 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
2.2 有效数字及运算法则
2.2.1 有效数字
2.2.2 运算法则
2.2.3 数字修约规则
2.3 有限量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2.3.1 t分布和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2.3.2 显著性检验
2.3.3 可疑数据的取舍
2.3.4 回归与相关简介
习题
第3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3.1 滴定分析法基础
3.1.1 基本术语
3.1.2 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3.1.3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和滴定方式
3.1.4 滴定曲线和滴定突跃
3.1.5 标准溶液与基准物质
3.2 滴定分析法的计算
3.2.1 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3.2.2 滴定计算的基本公式
3.2.3 滴定分析计算实例
3.3 滴定分析中的化学平衡
3.3.1 分布系数和副反应系数
3.3.2 溶液中化学平衡的处理方法
习题
第4章 酸碱滴定法
4.1 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4.1.1 质子论的酸碱概念
4.1.2 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
4.1.3 酸碱溶液的pH计算
4.2 酸碱指示剂
4.2.1 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4.2.2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4.3 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4.3.1 强酸(强碱)的滴定
4.3.2 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4.3.3 多元酸(碱)的滴定
4.4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4.4.1 酸标准溶液
4.4.2 碱标准溶液
4.5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4.5.1 基本原理
4.5.2 碱的滴定
4.5.3 酸的滴定
习题
第5章 络合滴定法
5.1 基本原理
5.1.1 EDTA络合物的稳定常数
5.1.2 副反应系数
5.1.3 条件稳定常数
5.1.4 络合滴定曲线
5.1.5 金属指示剂
5.2 滴定条件的选择
5.2.1 最高酸度和最低酸度
5.2.2 掩蔽剂的选择
5.2.3 滴定方式及其应用
习题
第6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6.1 氧化还原平衡
6.1.1 条件电位及其影响因素
6.1.2 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程度
6.1.3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6.2 氧化还原滴定
6.2.1 滴定曲线
6.2.2 指示剂
6.2.3 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
6.3 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方法
6.3.1 碘量法
6.3.2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习题
第7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7.1 沉淀滴定法
7.1.1 银量法的基本原理
7.1.2 银量法指示终点的方法
7.1.3 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
7.2 沉淀重量分析法
7.2.1 沉淀形态和沉淀条件的选择
7.2.2 沉淀的完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7.2.3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7.2.4 沉淀的处理技术
7.2.5 称量形式与结果计算
7.3 其他重量法简介
7.3.1 挥发重量法
7.3.2 萃取重量法
习题
第8章 电位法及永停滴定法
8.1 电位法的基本原理
8.1.1 化学电池和电池电动势
8.1.2 相界电位和液接电位
8.1.3 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
8.1.4 电极电位的测量
8.2 直接电位法
8.2.1 溶液pH的测定
8.2.2 其他离子活度的测定
8.2.3 离子选择电极的性能
8.3 电位滴定法
8.3.1 仪器装置和方法原理
8.3.2 确定电位滴定终点的方法
8.3.3 应用与示例
8.4 永停滴定法
8.4.1 仪器装置及基本原理
8.4.2 应用与示例
习题
第9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9.1 电磁波谱和光学分析法
9.1.1 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
9.1.2 光学分析法及其分类
9.2 光谱分析仪器
9.2.1 辐射源
9.2.2 分光系统
9.2.3 辐射的检测
9.3 光谱分析法进展简介
第10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0.1 基本原理
10.1.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及特征
10.1.2 Lambert-Beer定律
10.1.3 偏离Beer定律的因素
10.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分子结构的关系
10.2.1 电子的跃迁类型
10.2.2 吸收带及其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0.2.3 影响吸收带的因素
10.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0.3.1 主要部件
10.3.2 光学性能与类型
10.4 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10.4.1 定性鉴别和纯度检测
10.4.2 单组分样品的定量方法
10.4.3 计算分光光度法简介
10.4.4 光电比色法
10.5 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研究简介
10.5.1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10.5.2 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研究方法
习题
第11章 红外分光光度法
11.1 基本原理
11.1.1 振动能级与振动光谱
11.1.2 振动形式
11.1.3 红外吸收峰的类别
11.1.4 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
11.2 典型光谱
11.2.1 脂肪烃类化合物
11.2.2 芳香烃类化合物
11.2.3 醚、醇与酚类化合物
11.2.4 羰基化合物
11.2.5 含氮化合物
11.3 红外分光光度计及制样
11.3.1 色散型分光型红外分光光度计
11.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11.3.3 仪器性能
11.3.4 制样方法
11.4 红外光谱解析法与示例
11.4.1 光谱解析方法
11.4.2 光谱解析示例
11.5 近红外分光光度法简介
11.5.1 近红外光谱的产生
11.5.2 近红外分光光度计
11.5.3 近红外光谱的分析方法
11.5.4 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简介
习题
第12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2.1 基本原理
12.1.1 原子吸收光谱和共振吸收线
12.1.2 原子吸收线的形状
12.1.3 原子吸收与原子浓度的关系
12.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12.2.1 光源
12.2.2 原子化系统
12.2.3 单色器
12.2.4 检测系统
12.3 定量分析方法
12.3.1 标准加入法
12.3.2 内标法
12.4 应用方法
12.4.1 测定条件的选择
12.4.2 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习题
第13章 荧光分析法和化学发光分析法
13.1 荧光光谱的基本原理
13.1.1 分子荧光光谱的产生
13.1.2 荧光分析仪器简介
13.1.3 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
13.1.4 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13.2 荧光定量分析方法
13.2.1 荧光强度与物质浓度的关系
13.2.2 定量分析方法
13.2.3 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
13.2.4 应用与示例
13.3 化学发光分析法
13.3.1 基本原理
13.3.2 化学发光分析仪
13.3.3 应用与示例
习题
第14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14.1 基本原理
14.1.1 原子核的自旋与磁矩
14.1.2 原子核的共振吸收
14.1.3 核磁共振波谱的测定
14.2 化学位移
14.2.1 化学位移及其表示
14.2.2 化学位移的影响因素
14.2.3 不同类型质子的化学位移
14.3 自旋偶合和自旋系统
14.3.1 自旋偶合与自旋分裂
14.3.2 自旋系统及命名原则
14.4 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方法与示例
14.4.1 样品的制备
14.4.2 解析的一般程序
14.4.3 解析示例
14.5 核磁共振技术的进展
14.5.1 核磁共振碳谱简介
14.5.2 相关谱技术简介
习题
第15章 质谱法
15.1 质谱仪及工作原理
15.1.1 样品的导入与离子源
15.1.2 质量分析器
15.1.3 离子检测器和质谱
15.1.4 质谱仪的主要性能指标
15.2 质谱中的离子与裂解类型
15.2.1 离子的主要类型
15.2.2 阳离子的裂解类型
15.3 典型有机化合物的质谱特征
15.3.1 烷烃
15.3.2 链烯
15.3.3 芳烃
15.3.4 羰基化合物
15.4 有机质谱的解析方法
15.4.1 相对分子质量的确定
15.4.2 分子式的确定
15.4.3 结构解析程序
15.5 综合光谱解析法简介
15.5.1 综合光谱解析的一般步骤
15.5.2 解析示例
习题
第16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16.1 色谱法基础
16.1.1 色谱法的分类
16.1.2 色谱过程及其基本术语
16.2 色谱分离的基本理论
16.2.1 分配系数和保留行为的关系
16.2.2 等温线
16.2.3 塔板理论
16.2.4 速率理论
16.2.5 影响分离度的因素
16.3 基本类型色谱的分离机制
16.3.1 吸附色谱法
16.3.2 分配色谱法
16.3.3 离子交换色谱法
16.3.4 分子排阻色谱法
习题
第17章 经典液相色谱法
17.1 液-固吸附柱色谱法
17.1.1 分离原理
17.1.2 吸附剂
17.1.3 色谱条件的选择
17.2 离子交换柱色谱法
17.2.1 分离原理
17.2.2 离子交换剂
17.3 薄层色谱法
17.3.1 平面色谱参数
17.3.2 薄层色谱分析
17.3.3 高效薄层色谱法简介
17.3.4 薄层扫描法简介
17.3.5 薄层色谱法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17.4 纸色谱法
17.4.1 基本原理
17.4.2 实验方法及应用
习题
第18章 气相色谱法
18.1 气相色谱仪
18.1.1 气相色谱仪及其一般流程
18.1.2 进样器和柱温箱
18.1.3 检测器
18.1.4 数据处理
18.2 色谱柱
18.2.1 固定液
18.2.2 载体
18.2.3 固体固定相
18.2.4 毛细管气相色谱
18.2.5 实验条件的选择
18.3 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18.3.1 定性分析方法
18.3.2 定量分析方法
18.3.3 系统适用性试验
18.4 应用与示例
18.4.1 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8.4.2 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测定
18.4.3 衍生化气相色谱法
习题
第19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19.1 基本原理
19.1.1 van Deemter方程式的表现形式
19.1.2 分离条件选择的原则
19.1.3 分离方程式
19.2 各类高效液相色谱法
19.2.1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类
19.2.2 化学键合相色谱法
19.2.3 其他色谱法
19.3 固定相和流动相
19.3.1 固定相
19.3.2 流动相
19.3.3 固定相和流动相的选择
19.4 高效液相色谱仪
19.4.1 输液装置
19.4.2 进样器和色谱柱
19.4.3 检测器
19.5 分析方法及应用示例
19.5.1 定性分析方法
19.5.2 定量分析方法
19.5.3 应用与示例
19.6 毛细管电泳法简介
19.6.1 基本原理
19.6.2 柱效和分离度
19.6.3 实验条件与方法
19.6.4 分离类型及应用示例
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Ⅱ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物理化学常数及物理量
附录Ⅲ 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2001年IUPAC)
附录Ⅳ 常用相对分子质量表
附录Ⅴ 酸、碱在水中的电离常数
附表Ⅵ 标准缓冲溶液的pH
附录Ⅶ 络合滴定有关常数
附表Ⅷ 常用电极电位表(25℃)
附录Ⅸ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Ksp)
附录Ⅹ 主要基团的红外特征吸收频率
附录Ⅺ 质子化学位移简表
附录Ⅻ 质谱中常见的中性碎片与碎片离子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符号及缩写表
第1章 绪论
1.1 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1.2 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
1.2.1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与结构分析
1.2.2 无机分析与有机分析
1.2.3 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
1.2.4 常量、半微量、微量与超微量分析
1.3 分析化学的起源、发展和展望
1.3.1 分析化学的起源和发展
1.3.2 现代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第2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2.1 测量误差
2.1.1 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2.1.2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2.1.3 准确度和精密度
2.1.4 误差的传递
2.1.5 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
2.2 有效数字及运算法则
2.2.1 有效数字
2.2.2 运算法则
2.2.3 数字修约规则
2.3 有限量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2.3.1 t分布和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2.3.2 显著性检验
2.3.3 可疑数据的取舍
2.3.4 回归与相关简介
习题
第3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3.1 滴定分析法基础
3.1.1 基本术语
3.1.2 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3.1.3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和滴定方式
3.1.4 滴定曲线和滴定突跃
3.1.5 标准溶液与基准物质
3.2 滴定分析法的计算
3.2.1 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3.2.2 滴定计算的基本公式
3.2.3 滴定分析计算实例
3.3 滴定分析中的化学平衡
3.3.1 分布系数和副反应系数
3.3.2 溶液中化学平衡的处理方法
习题
第4章 酸碱滴定法
4.1 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4.1.1 质子论的酸碱概念
4.1.2 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
4.1.3 酸碱溶液的pH计算
4.2 酸碱指示剂
4.2.1 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4.2.2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4.3 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4.3.1 强酸(强碱)的滴定
4.3.2 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4.3.3 多元酸(碱)的滴定
4.4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4.4.1 酸标准溶液
4.4.2 碱标准溶液
4.5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4.5.1 基本原理
4.5.2 碱的滴定
4.5.3 酸的滴定
习题
第5章 络合滴定法
5.1 基本原理
5.1.1 EDTA络合物的稳定常数
5.1.2 副反应系数
5.1.3 条件稳定常数
5.1.4 络合滴定曲线
5.1.5 金属指示剂
5.2 滴定条件的选择
5.2.1 最高酸度和最低酸度
5.2.2 掩蔽剂的选择
5.2.3 滴定方式及其应用
习题
第6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6.1 氧化还原平衡
6.1.1 条件电位及其影响因素
6.1.2 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程度
6.1.3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6.2 氧化还原滴定
6.2.1 滴定曲线
6.2.2 指示剂
6.2.3 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
6.3 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方法
6.3.1 碘量法
6.3.2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习题
第7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7.1 沉淀滴定法
7.1.1 银量法的基本原理
7.1.2 银量法指示终点的方法
7.1.3 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
7.2 沉淀重量分析法
7.2.1 沉淀形态和沉淀条件的选择
7.2.2 沉淀的完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7.2.3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7.2.4 沉淀的处理技术
7.2.5 称量形式与结果计算
7.3 其他重量法简介
7.3.1 挥发重量法
7.3.2 萃取重量法
习题
第8章 电位法及永停滴定法
8.1 电位法的基本原理
8.1.1 化学电池和电池电动势
8.1.2 相界电位和液接电位
8.1.3 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
8.1.4 电极电位的测量
8.2 直接电位法
8.2.1 溶液pH的测定
8.2.2 其他离子活度的测定
8.2.3 离子选择电极的性能
8.3 电位滴定法
8.3.1 仪器装置和方法原理
8.3.2 确定电位滴定终点的方法
8.3.3 应用与示例
8.4 永停滴定法
8.4.1 仪器装置及基本原理
8.4.2 应用与示例
习题
第9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9.1 电磁波谱和光学分析法
9.1.1 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
9.1.2 光学分析法及其分类
9.2 光谱分析仪器
9.2.1 辐射源
9.2.2 分光系统
9.2.3 辐射的检测
9.3 光谱分析法进展简介
第10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0.1 基本原理
10.1.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及特征
10.1.2 Lambert-Beer定律
10.1.3 偏离Beer定律的因素
10.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分子结构的关系
10.2.1 电子的跃迁类型
10.2.2 吸收带及其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0.2.3 影响吸收带的因素
10.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0.3.1 主要部件
10.3.2 光学性能与类型
10.4 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10.4.1 定性鉴别和纯度检测
10.4.2 单组分样品的定量方法
10.4.3 计算分光光度法简介
10.4.4 光电比色法
10.5 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研究简介
10.5.1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10.5.2 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研究方法
习题
第11章 红外分光光度法
11.1 基本原理
11.1.1 振动能级与振动光谱
11.1.2 振动形式
11.1.3 红外吸收峰的类别
11.1.4 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
11.2 典型光谱
11.2.1 脂肪烃类化合物
11.2.2 芳香烃类化合物
11.2.3 醚、醇与酚类化合物
11.2.4 羰基化合物
11.2.5 含氮化合物
11.3 红外分光光度计及制样
11.3.1 色散型分光型红外分光光度计
11.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11.3.3 仪器性能
11.3.4 制样方法
11.4 红外光谱解析法与示例
11.4.1 光谱解析方法
11.4.2 光谱解析示例
11.5 近红外分光光度法简介
11.5.1 近红外光谱的产生
11.5.2 近红外分光光度计
11.5.3 近红外光谱的分析方法
11.5.4 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简介
习题
第12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2.1 基本原理
12.1.1 原子吸收光谱和共振吸收线
12.1.2 原子吸收线的形状
12.1.3 原子吸收与原子浓度的关系
12.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12.2.1 光源
12.2.2 原子化系统
12.2.3 单色器
12.2.4 检测系统
12.3 定量分析方法
12.3.1 标准加入法
12.3.2 内标法
12.4 应用方法
12.4.1 测定条件的选择
12.4.2 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习题
第13章 荧光分析法和化学发光分析法
13.1 荧光光谱的基本原理
13.1.1 分子荧光光谱的产生
13.1.2 荧光分析仪器简介
13.1.3 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
13.1.4 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13.2 荧光定量分析方法
13.2.1 荧光强度与物质浓度的关系
13.2.2 定量分析方法
13.2.3 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
13.2.4 应用与示例
13.3 化学发光分析法
13.3.1 基本原理
13.3.2 化学发光分析仪
13.3.3 应用与示例
习题
第14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14.1 基本原理
14.1.1 原子核的自旋与磁矩
14.1.2 原子核的共振吸收
14.1.3 核磁共振波谱的测定
14.2 化学位移
14.2.1 化学位移及其表示
14.2.2 化学位移的影响因素
14.2.3 不同类型质子的化学位移
14.3 自旋偶合和自旋系统
14.3.1 自旋偶合与自旋分裂
14.3.2 自旋系统及命名原则
14.4 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方法与示例
14.4.1 样品的制备
14.4.2 解析的一般程序
14.4.3 解析示例
14.5 核磁共振技术的进展
14.5.1 核磁共振碳谱简介
14.5.2 相关谱技术简介
习题
第15章 质谱法
15.1 质谱仪及工作原理
15.1.1 样品的导入与离子源
15.1.2 质量分析器
15.1.3 离子检测器和质谱
15.1.4 质谱仪的主要性能指标
15.2 质谱中的离子与裂解类型
15.2.1 离子的主要类型
15.2.2 阳离子的裂解类型
15.3 典型有机化合物的质谱特征
15.3.1 烷烃
15.3.2 链烯
15.3.3 芳烃
15.3.4 羰基化合物
15.4 有机质谱的解析方法
15.4.1 相对分子质量的确定
15.4.2 分子式的确定
15.4.3 结构解析程序
15.5 综合光谱解析法简介
15.5.1 综合光谱解析的一般步骤
15.5.2 解析示例
习题
第16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16.1 色谱法基础
16.1.1 色谱法的分类
16.1.2 色谱过程及其基本术语
16.2 色谱分离的基本理论
16.2.1 分配系数和保留行为的关系
16.2.2 等温线
16.2.3 塔板理论
16.2.4 速率理论
16.2.5 影响分离度的因素
16.3 基本类型色谱的分离机制
16.3.1 吸附色谱法
16.3.2 分配色谱法
16.3.3 离子交换色谱法
16.3.4 分子排阻色谱法
习题
第17章 经典液相色谱法
17.1 液-固吸附柱色谱法
17.1.1 分离原理
17.1.2 吸附剂
17.1.3 色谱条件的选择
17.2 离子交换柱色谱法
17.2.1 分离原理
17.2.2 离子交换剂
17.3 薄层色谱法
17.3.1 平面色谱参数
17.3.2 薄层色谱分析
17.3.3 高效薄层色谱法简介
17.3.4 薄层扫描法简介
17.3.5 薄层色谱法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17.4 纸色谱法
17.4.1 基本原理
17.4.2 实验方法及应用
习题
第18章 气相色谱法
18.1 气相色谱仪
18.1.1 气相色谱仪及其一般流程
18.1.2 进样器和柱温箱
18.1.3 检测器
18.1.4 数据处理
18.2 色谱柱
18.2.1 固定液
18.2.2 载体
18.2.3 固体固定相
18.2.4 毛细管气相色谱
18.2.5 实验条件的选择
18.3 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18.3.1 定性分析方法
18.3.2 定量分析方法
18.3.3 系统适用性试验
18.4 应用与示例
18.4.1 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8.4.2 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测定
18.4.3 衍生化气相色谱法
习题
第19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19.1 基本原理
19.1.1 van Deemter方程式的表现形式
19.1.2 分离条件选择的原则
19.1.3 分离方程式
19.2 各类高效液相色谱法
19.2.1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类
19.2.2 化学键合相色谱法
19.2.3 其他色谱法
19.3 固定相和流动相
19.3.1 固定相
19.3.2 流动相
19.3.3 固定相和流动相的选择
19.4 高效液相色谱仪
19.4.1 输液装置
19.4.2 进样器和色谱柱
19.4.3 检测器
19.5 分析方法及应用示例
19.5.1 定性分析方法
19.5.2 定量分析方法
19.5.3 应用与示例
19.6 毛细管电泳法简介
19.6.1 基本原理
19.6.2 柱效和分离度
19.6.3 实验条件与方法
19.6.4 分离类型及应用示例
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Ⅱ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物理化学常数及物理量
附录Ⅲ 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2001年IUPAC)
附录Ⅳ 常用相对分子质量表
附录Ⅴ 酸、碱在水中的电离常数
附表Ⅵ 标准缓冲溶液的pH
附录Ⅶ 络合滴定有关常数
附表Ⅷ 常用电极电位表(25℃)
附录Ⅸ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Ksp)
附录Ⅹ 主要基团的红外特征吸收频率
附录Ⅺ 质子化学位移简表
附录Ⅻ 质谱中常见的中性碎片与碎片离子
分析化学简明教程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