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

副标题:无

作   者:陈昌盛,蔡跃洲编著

分类号:

ISBN:9787500461319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所谓公共服务,通常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一国全体公民不论其种族、收入和地位差异如何,都应公平、普遍享有的服务。从范围看,公共服务不仅包含通常所说的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而且也包括那些市场供应不足的产品和服务。广义的公共服务还包括制度安排、法律、产权保护、宏观经济社会政策等。而出于道德和正义等方面的考虑,一般认为那些在一定经济社会生活条件下必需的、直接关系最基本的人权[1]的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应该确保能得到普遍平等地提供。    公共服务的上述范围和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完全由市场自发提供,而是否应该由政府来提供,在不同的国家学说、政府职能观以及不同学派之间都存着的分歧。但出于历史经验、国家本质和社会正义的考虑,将公共服务视为政府的重要责任[2],应由政府部门提供或主导提供,已经成为一种基本共识。实践中,公共服务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责任所在,更是政府部门的核心职能所在。政府部门与公共服务间的上述关系决定,公共服务的绩效状况往往是决定政府综合绩效的核心因素。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逐步构建和完善,有关政府部门绩效的问题已开始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可是,迄今为止相关的讨论更多停留在说理层面,全面系统的公共服务绩效评价尚无先例。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部门具有的天然垄断性,很少能感受到外部竞争的压力,缺乏提高服务质量和整体绩效、提升公众满意度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是因为政府部门特有的公共性,决定了其绩效评估中存在着更多的技术性障碍,突出表现在目标任务的多样性、抽象性,产出难以量化等方面。评估政府的行为往往需要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寻找平衡,这在客观上也延缓了国内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进程。然而,当前的国内现实和国际环境都对加强政府绩效管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出了迫切要求,加快建立科学的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已经成为提高政府综合管理能力的必然选择。    本书是2006年有关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年度报告。全书由导论、公共服务与绩效评估、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科学技术、公共安全、环境保护、一般公共服务以及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评价及相关结论组成。书后附有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绩效评价中的dea方法。

目录

目录
序一
序二
致谢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综合绩效等级
报告摘要
导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本报告所用核心概念界定
三、 研究框架与基本方法
四、 报告基本内容
五、 主要发现与结论
六、 主要政策建议
第一章 公共服务与绩效评估
第一节 公共服务:一个分析框架
第二节 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方法
一、 绩效评估与程序
二、 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几种主要方法
三、 政府绩效评估的种类
第三节 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国际实践
一、 英国的公共服务绩效评估
二、 美国的公共服务绩效评估
第四节 我国的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实践现状
一、 政绩考核
二、 绩效审计
三、 公共支出绩效评估
第二章 基础教育
第一节 基本公共服务中的基础教育
一、 基础教育与义务教育
二、 基础教育应纳入基本公共服务的理由
第二节 我国基础教育制度的变迁
一、 改革开放前我国基础教育体制的演变及其特征
二、 改革开放后我国基础教育体制的演变及特征
第三节 我国基础教育的覆盖范围与分类方法
第四节 目前政府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一、 政府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二、 各级政府在基础教育发展中的职责分工
三、 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第五节 基础教育的融资结构
一、 20世纪80年代前的基础教育融资结构
二、 1980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融资结构
三、 其他国家的基础教育融资结构
第六节 基础教育绩效评估结果分析
一、 基准评价分析
二、 效率评价分析
三、 地区差异分析
四、 基本结论
第三章 公共卫生
第—节 公共卫生的公共服务属性分析和政策目标
一、 公共卫生的概念演进及其内容分类
二、 为什么将公共卫生纳入公共服务的范畴
(一) 公共卫生的公共物品性质是政府提供该类服务的理论基础
(二) 公共卫生的外部性是政府介入的重要原因
(三) 信息不对称性以及不完全竞争是政府提供公共卫生的内在约束
(四) 政府正义和伦理的道德要求是政府干预公共卫生领域的关键因素
三、 公共卫生的基本政策目标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至今公共卫生领域的制度变迁
一、 计划经济时期:全民参与、预防为主的“大卫生”模式
(一) 计划经济时期“大卫生”模式产生的背景
(二) 计划经济时期“大卫生”模式下的举措
(三)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四) 计划经济时期公共卫生事业取得的显著成效
(五) 计划经济时期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二、 改革开放至今:公共卫生市场化阶段
(一) 公共卫生市场化的背景分析
(二) 改革开放以来公共卫生体制改革的内容
(三) 对于公共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
第三节 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现状分析
一、 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发展
二、 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矛盾和问题
三、 我国公共卫生的融资结构分析
第四节 公共卫生绩效评估结果分析
一、 基准评价分析
二、 效率评价分析
三、 地区差异分析
四、 基本结论
第四章 社会保障
第一节 社会保障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基础
一、 维持国家稳定的重要条件——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改良观
二、 增加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现实选择——庇古的福利经济学
三、 经济运行的“内在稳定器”——凯思斯国家干预理论
四、 保障持续劳动能力的制度安排———贝费里奇报告
五、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一一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第二节 我国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层次及政府的主体地位
一、 我国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
二、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组成
三、 政府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情况
一、 社会救助的制度变迁
二、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变迁
三、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变迁
四、 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五、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变迁
六、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变迁
七、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变迁
八、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变迁
第四节 我国社会保障覆盖现状
一、 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状况
二、 农村社会保障覆盖依然不足
三、 社会保障总体水平较低
第五节 社会保障体系的筹资渠道
一、 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构成筹资主渠道
二、 社会捐献、基金运营增值及彩票收入等构成的辅助渠道
三、 减持国有股、变现国有资产、发行长期国债等特殊渠道
第六节 社会保障评价结果分析
一、 基准评价分析
二、 效率评价分析
三、 地区差异分析
四、 基本结论
第五章 基础设施
第一节 公共服务中的基础设施
一、 本报告基础设施的界定
二、 基础设施纳入公共服务的原因
第二节 我国基础设施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一、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历程
二、 我国基础设施发展的现状
三、 我国基础设施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目前政府在基础设施领域的职责与分工
第四节 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变迁与融资结构
一、 基础设施投融资的特点
二、 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概念与分类
三、 中国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沿革
四、 中国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现状与问题
第五节 基础设施评价结果分析
一、 基准评价分析
二、 效率评价分析
三、 地区差异分析
四、 基本结论
第六章 科学技术
第一节 政府介入科技活动的依据
第二节 应纳入公共服务范围的科技活动
一、 应纳入公共服务的科技活动
二、 政府科技活动目标的现状
三、 我国政府科技活动的规范及执行部门分类
四、 我国政府科技活动的基本覆盖范围
第三节 我国政府科技管理体制的变迁
一、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一1985)
二、 第二阶段(1985—1992)
三、 第三阶段(1992—1998)
四、 第四阶段(1998—2002)
五、 第五阶段(2002年至今)
第四节 科技活动的融资渠道及政府的地位和作用
一、 科技活动的融资结构
二、 政府在科技投入中的作用
第五节 科学技术评价结果分析
一、 基准评价分析
二、 效率评价分析
三、 地区差异分析
四、 基本结论
第七章 公共安全
第一节 基本公共服务中的公共安全
一、 司法与公共治安纳入公共服务的原因
二、 司法与治安管理工作的目标
第二节 司法与公共治安的制度变迁
一、 司法制度变迁
二、 治安管理制度变迁
第三节 司法与公共治安的覆盖范围及分类方法
一、 司法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及其分类
二、 治安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及其分类
第四节 目前政府在司法与公共治安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政府在司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政府在治安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节 司法与公共治安的融资结构
一、 法院、检察院的经费来源
二、 公安机关的经费来源
第六节 公共安全绩效评估结果分析
一、 基准评价分析
二、 效率评价分析
三、 地区差异分析
四、 基本结论
第八章 环境保护
第一节 环境保护纳入基本公共服务的理由
一、 政府介入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
二、 我国政府介入环境保护的现实需要
第二节 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主导作用
一、 环境保护投资建设的主导者
二、 环保法律、政策的制定和监督实施
三、 对微观主体的规制和引导
第三节 中国环境保护相关制度梳理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保护制度总体变迁情况
二、 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体系
三、 环境保护的税费制度
四、 环境保护的行政管理体制
五、 环境保护的投融资体制
第四节 环境保护资金来源渠道
一、 传统的环保资金来源渠道
二、 国家资金以外的其他渠道
第五节 环境保护绩效评价
一、 基准评价分析
二、 效率评价分析
三、 地区差异分析
四、 基本结论
第九章 一般公共服务
第一节 政府运行管理模式与理论
一、 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
二、 官僚制理论
三、 科学管理理论
四、 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二节 我国政府职能演进与行政体制改革
第三节 当前中国地方政府职责与收入结构
一、 事权划分——政府职责与地方政府职责
二、 地方政府收入来源与结构
三、 事权与财权的匹配与调整——转移支付制度
第四节 一般公共服务评价结果分析
一、 基准评价分析
二、 效率评价分析
三、 地区差异分析
四、 基本结论
第十章 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评价及相关结论
第一节 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一、 基准评价分析
二、 效率评价分析
三、 地区差异分析
四、 基本结论
第二节 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评估比较分析
一、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及变动趋势
二、 基本公共服务的波动情况
三、 基本公共服务的改善情况
四、 基本公共服务的效率情况
五、 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
附录一: 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附录二: 效率评价中的DEA方法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0—1 本报告基本研究框架
图1—1 从甲地到乙地:方式与路径
图1—2 绩效评估的详细程序
图1—3 绩效信息:投入、产出与效果
图1—4 公共服务协议(PSA)框架
图1—5 布什政府推行的管理执行评分卡评估结果(2006年第三季度)
图2—1 1991—2003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全部教育经费中所占的比重
图3—1 医疗卫生产品的分类
图3—2 改革开放前我国公共卫生情况一览
图3—3 现阶段中国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框架
图3—4 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共卫生情况一览
图3—5 1978—2003年中国卫生总费用
图3—6 1978—2003年卫生总费用构成图
图5—1 中国高速公路发展示意图
图6—1 技术进步模型
图9—1 地方财政收入体系
图9—2 事权与财权之间的关系
图9—3 财政收入中央与地方比重
图9—4 财政支出中央与地方比重
图9—5 我国广义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框架
图10—1 基本公共服务绩效与人均GDP的关系
图10—2 基本公共服务绩效与人均财政支出的关系
图10—3 各类基本公共服务平均绩效(2000—2004)
图10—4 公共服务绩效与第一产业比重的关系
图10—5 基本公共服务绩效与农村/城镇恩格尔系数比的关系
表0—1 关于公共服务分析中的“公平观”和研究重点
表0—2 基准法的不同应用形式
表0—3 公共卫生子系统的指标体系示例
表1—1 公共服务分析框架
表1—2 主要发达国家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关注重点比较
表1—3 与政府有关的绩效评估类别
表2—1 1985—2000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情况
表2—2 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表2—3 我国地方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责分工
表2—4 参与教育提供的其他政府部门与职责
表2—5 1991—2003年我国教育经费情况
表2—6 1991—2003年我国的教育经费构成
表2—7 2003年中央和地方教育经费情况
表2—8 2001—2003年中国的基础教育经费统计及其来源情况
表2—9 20世纪一些年度美国公立中小学的财政来源与构成
表2—10 1994年一些国家公共基础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之间的来源划分
表2—11 部分国家基础教育经费的私人和公共来源构成情况
表2—12 各省市区2000—2004年基础教育基准评分等级情况及排名
表2—13 各省市区2000—2004年基础教育基准评分及排名情况一览表
表2—14 各省市区2000—2004年基础教育基准排名波动情况
表2—15 2000—2004年各省市区基础教育改善情况及增幅排名
表2—16 2000—2004年各省市区基础教育效率评价情况
表2—17 各省市区2000—2004年基础教育基准评价的差异情况表
表2—18 各省市区2000—2004年人均财政支出差异情况表
表2—19 各省市区2000—2004年人均GDP差异情况表
表2—20 各省市区2000—2004年基础教育、人均财政支出、人均GDP差异对比表
表3—1 公共卫生分类比较
表3—2 1980年与1998年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健康水平比较
表3—3 改革开放前我国公共卫生机构情况
表3—4 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共卫生机构情况
表3—5 1978—2003重点年份年卫生总费用的构成
表3—6 卫生事业费与国家财政支出的关系
表3—7 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内部结构
表3—8 中国与其他国家卫生总费用规模及结构比较
表3—9 中国与其他国家卫生总费用比较
表3—10 2000年世界各国卫生负担公平性排名
表3—11 各省市区2000—2004年公共卫生基准评分等级情况及排名
表3—12 各省市区2000—2004年公共卫生基准评分及排名情况一览表
表3—13 各省市区2000—2004年公共卫生排名波动情况
表3—14 2000—2004年各省市区公共卫生改善情况及增幅排名
表3—15 2000—2004年各省市区公共卫生效率评价情况
表3—16 各省市区2000—2004年公共卫生基准评价的差异情况表
表3—17 各省市区2000—2004年公共卫生、人均财政支出、人均GDP差异对比表
表4—1 各省市区2000—2004年社会保障基准评分等级情况及排名
表4—2 各省市区2000—2004年社会保障基准评分及排名情况一览表
表4—3 各省市区2000—2004年社会保障基准排名波动情况
表4—4 2000—2004年各省市区社会保障改善情况及增幅排名
表4—5 2000—2004年各省市区社会保障效率评价情况
表4—6 各省市区2000—2004年社会保障基准评价的差异情况表
表4—7 各省市区2000—2004年社会保障、人均财政支出、人均GDP差异对比表
表5—1 基础设施及相关的服务项目
表5—2 经济建设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1978—2004)
表5—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1985—2004)
表5—4 我国主要基础设施门类发展状况(1978—2004)
表5—5 我国主要基础设施门类历年提供服务能力(1989—2004)
表5—6 我国通信基础设施服务水平(1999—2004)
表5—7 电力、燃气和水的供应水平(1990—2004)
表5—8 中国主要基础设施门类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
表5—9 世界主要国家人均电力指标(2001)
表5—10 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主要基础设施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2003)
表5—11 与不同门类基础设施关系密切的政府部门
表5—12 与基础设施有关的政府部门的职责分工
表5—13 国家预算内资金在基本建设投资中所占比重
表5—14 我国基本建设资金来源表(1980一1992)
表5—15 各省市区2000—2004年基础设施基准评分等级情况及排名
表5—16 各省市区2000—2004年基础设施基准评分及排名情况一览表
表5—17 各省市区2000—2004年基础设施基准排名波动情况
表5—18 2000—2004年各省市区基础设施改善情况及增幅排名
表5—19 2000—2004年各省市区基础设施效率评价情况
表5—20 各省市区2000—2004年基础设施基准评价的差异情况
表5—21 各省市区2000—2004年基础设施、人均财政支出、人均GDP差异对比表
表6—1 我国研究发展(R&D)经费来源分布
表6—2 各省市区2000—2004年科学技术基准评分等级情况及排名
表6—3 各省市区2000—2004年科学技术基准评分及排名情况一览表
表6—4 各省市区2000—2004年科学技术基准排名波动情况
表6—5 2000—2004年各省市区科学技术改善情况及增幅排名
表6—6 2000—2004年各省市区科学技术效率评价情况
表6—7 各省市区2000—2004年科学技术基准评价的差异情况表
表6—8 各省市区2000—2004年科学技术、人均财政支出、人均GDP差异对比表
表7—1 各省市区2000—2004年公共安全基准评分等级情况及排名
表7—2 各省市区2000—2004年公共安全基准评分及排名情况一览表
表7—3 各省市区2000—2004年公共安全基准排名波动情况
表7—4 2000—2004年各省市区公共安全改善情况及增幅排名
表7—5 2000—2004年各省市区公共安全效率评价情况
表7—6 各省市区2000—2004年公共安全基准评价的差异情况表
表7—7 各省市区2000—2004年公共安全、人均财政支出、人均GDP差异对比表
表8—1 各省市区2000—2004年环境保护基准评分等级情况及排名
表8—2 各省市区2000—2004年环境保护基准评分及排名情况一览表
表8—3 各省市区2000—2004年环境保护基准排名波动情况
表8—4 2000—2004年各省市区环境保护改善情况及增幅排名
表8—5 2000—2004年各省市区环境保护效率评价情况
表8—6 各省市区2000—2004年环境保护基准评价的差异情况表
表8—7 各省市区2000—2004年环境保护、人均财政支出、人均GDP差异对比表
表9—1 中国政府历年机构示意图
表9—2 2005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9—3 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职责划分依据
表9—4 地方在全国税收收入中的分享情况
表9—5 各省市区2000—2004年一般公共服务基准评分等级情况一览表
表9—6 各省市区2000—2004年一般公共服务基准评分及排名情况一览表
表9—7 各省市区2000—2004年一般公共服务基准排名波动情况
表9—8 2000—2004年各省市区一般公共服务改善情况及增幅排名
表9—9 2000—2004年各省市区一般公共服务效率评价情况
表9—10 各省市区2000—2004年一般公共服务基准评价的差异情况表
表9—11 各省市区2000—2004年一般公共服务、人均财政支出、人均GDP差异对比表
表10—1 各省市区2000—2004年基本公共服务基准评分等级与排名
表10—2 各省市区2000—2004年基本公共服务基准评分及排名情况一览表
表10—3 各省市区2000—2004年基本公共服务基准排名波动情况
表10—4 2000—2004年各省市区基本公共服务改善情况及增幅排名
表10—5 2000—2004年各省市区基本公共服务效率评价情况
表10—6 各省市区2000—2004年基本公共服务基准评价的差异情况表
表10—7 各省市区2000—2004年基本公共服务、人均财政支出、人均GDP差异对比表
表10—8 各类公共服务地区差异变动情况(2000—2004)
专栏4—1 “老人”老办法,“中人”过渡办法,“新人”新力、法
专栏4—2 “三二一”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系
专栏4—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专栏4—4 浙江省出台《最低生活保障办法》
专栏9—1 1949—1981年我国政府机构改革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