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在日本近代以来的社会变迁及对外关系演变中,除政府和个别精英人物之外,大量的民间组织及特定的社会群体,于各个历史时期以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活动等方式,发挥极其重要与不同寻常的作用,给予日本的对外政策和外交实践以及有关国家间的关系的深刻影响。本书即是作者长期以来对此问题进行深度探究学术成果。全书按论及内容分三编:第一编“近世日本知识界的科学移植”;第二编“近代日本国际团体的对华认识及活动”;第三编“战后日本民间多元化的对外认识和国际事业”。本书旨在通过对不同时期日本对外活动中社会及民间组织的认识和实践,进而按近代日本对外活动中真实而全面的历史。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近世日本知识界的科学移植活动
第一章 科学近代化的学问和思想前提
引言
一 南蛮学统的滋养
二 古学派的儒学改造
结语
第二章 移植研究近代科学的主体和特征
引言
一 科学移植研究的主体
二 科学移植研究的特征
结语
第三章 近代科学文化对日本江户时代的思想影响
引言
一 弘扬科学实证精神
二 产生开放的经世理论
三 确立一元文化观
结语
第二编 近代日本国际团体的对华认识及活动
第四章 东亚同文会与清末变法运动——以应对康梁派的活动为中心
引言
一 东亚会和同文会的戊戌变法观
(一) 东亚会的戊戌变法观
(二) 同文会的戊戌变法观
二 东亚同文会对康有为、梁启超的态度
(一) 近卫笃麿的认识
(二) 与康梁派分道及其原因
三 东亚同文会的中国变法观——以《东亚时论》、《亚东时报》为中心
(一) 变法的意义
(二) 日本在变法运动中的地位
(三) 变法的进行方向
结语
第五章 东亚同文会的“联邦保全”构想
引言
一 保全中国理念的确立
二 “联邦保全”构想的提起
(一) 东亚同文会本部的认识
(二) 东亚同文会在华会员的认识
三 建立“联邦”的尝试
(一) 对南方总督的独立劝说
(二) 对唐才常等的援助
(三) 对孙中山革命运动的参与
四 “北进”方针和建立“联邦”构想
(一) 趋于“北进”的方向转换
(二) “北进”和成立“联邦”的矛盾
结语
第六章 东亚同文会在华舆论宣传活动——围绕义和团事变期《同文沪报》的考察
引言
一 《同文沪报》的创刊
(一) 井手三郎的办报构想
(二) 《沪报》发行的宗旨
二 从《同文沪报》所见的保全中国论
(一) 发生阶段
(二) 交战阶段
(三) 媾和阶段
三 《同文沪报》的转让及其原因
(一) 转让的过程
(二) 转让的原因
结语
第七章 东亚同文会的辛亥革命及共和国家认识
引言
一 清朝末年政局观
二 从武昌起义到二次革命
(一) 对革命的认识和反应
(二) 对华借款问题和边疆及满蒙问题
三 共和国家的形态问题
(一) 民国的国家体制——恢复君主制问题和联邦制问题
(二) 民国的对外体制——日中同盟问题
结语
第八章 东亚同文会在华调查活动(1907—1920)
引言
一 强化中国调查活动的动机——以根津一的认识为中心
二 有组织开展中国调查活动
(一) 调查活动的性质变化
(二) 支那经济调查部
(三) 东亚同文书院的实地调查
三 中国实地调查的成果及其利用状况
(一) 调查的成果
(二) 调查成果的转用
结语
第九章 东亚同文会和“九一八”事变
引言
一 事变前的满蒙问题认识
二 从事变发生到伪“满洲国”建立
三 退出国际联盟以后
结语
第三编 战后日本民间多元化的对外认识和国际事业
第十章 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协作事业——以笹川和平财团为例
引言
一 关于笹川和平财团
二 笹川和平财团的事业
(一) 一般事业
(二) 特定事业
三 笹川和平财团事业开展的方式及领域
结语
第十一章 非政府组织的对外政策研究——以日本国际论坛为例
引言
一 日本国际论坛的成立及机构
二 日本国际论坛的政策研究活动
(一) 开展调查研究
(二) 举办国际政经恳谈会
(三) 主持国际交流活动
(四) 为高层政策咨询机构提供智力支持
(五) 出版发行书刊
(六) 拟订“政策建议”
三 日本国际论坛的政策研究成果——关于东亚共同体的构想
(一) 《东亚经济共同体构想和日本的作用》
(二) 《构筑东亚安全保障协作体制》
(三) 两项政策建议的问题
结语
第十二章 中日两国民众的相互认识——基于民意调查结果的分析
引言
一 分析的主要数据源
二 两国民众关于对方国家的印象
三 两国民众的中日关系观
结语
第十三章 民间的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
引言
一 首相参拜的状况及特点
二 首相参拜的问题化
三 围绕首相参拜问题的争论焦点
结语
第十四章 对非政府组织国际协作活动的行政扶持
引言
一 行政扶持的原因
二 扶持政策之一:建立官民协调机制
三 扶持政策之二:财政资助
四 扶持政策之三:培养人才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近代以来日本民间涉外活动年表
附录二 战前日本与中国有关的主要团体一览
附录三 战后日本与中国有关的主要团体一览
人名索引
事项索引
后记
##x
前言
第一编 近世日本知识界的科学移植活动
第一章 科学近代化的学问和思想前提
引言
一 南蛮学统的滋养
二 古学派的儒学改造
结语
第二章 移植研究近代科学的主体和特征
引言
一 科学移植研究的主体
二 科学移植研究的特征
结语
第三章 近代科学文化对日本江户时代的思想影响
引言
一 弘扬科学实证精神
二 产生开放的经世理论
三 确立一元文化观
结语
第二编 近代日本国际团体的对华认识及活动
第四章 东亚同文会与清末变法运动——以应对康梁派的活动为中心
引言
一 东亚会和同文会的戊戌变法观
(一) 东亚会的戊戌变法观
(二) 同文会的戊戌变法观
二 东亚同文会对康有为、梁启超的态度
(一) 近卫笃麿的认识
(二) 与康梁派分道及其原因
三 东亚同文会的中国变法观——以《东亚时论》、《亚东时报》为中心
(一) 变法的意义
(二) 日本在变法运动中的地位
(三) 变法的进行方向
结语
第五章 东亚同文会的“联邦保全”构想
引言
一 保全中国理念的确立
二 “联邦保全”构想的提起
(一) 东亚同文会本部的认识
(二) 东亚同文会在华会员的认识
三 建立“联邦”的尝试
(一) 对南方总督的独立劝说
(二) 对唐才常等的援助
(三) 对孙中山革命运动的参与
四 “北进”方针和建立“联邦”构想
(一) 趋于“北进”的方向转换
(二) “北进”和成立“联邦”的矛盾
结语
第六章 东亚同文会在华舆论宣传活动——围绕义和团事变期《同文沪报》的考察
引言
一 《同文沪报》的创刊
(一) 井手三郎的办报构想
(二) 《沪报》发行的宗旨
二 从《同文沪报》所见的保全中国论
(一) 发生阶段
(二) 交战阶段
(三) 媾和阶段
三 《同文沪报》的转让及其原因
(一) 转让的过程
(二) 转让的原因
结语
第七章 东亚同文会的辛亥革命及共和国家认识
引言
一 清朝末年政局观
二 从武昌起义到二次革命
(一) 对革命的认识和反应
(二) 对华借款问题和边疆及满蒙问题
三 共和国家的形态问题
(一) 民国的国家体制——恢复君主制问题和联邦制问题
(二) 民国的对外体制——日中同盟问题
结语
第八章 东亚同文会在华调查活动(1907—1920)
引言
一 强化中国调查活动的动机——以根津一的认识为中心
二 有组织开展中国调查活动
(一) 调查活动的性质变化
(二) 支那经济调查部
(三) 东亚同文书院的实地调查
三 中国实地调查的成果及其利用状况
(一) 调查的成果
(二) 调查成果的转用
结语
第九章 东亚同文会和“九一八”事变
引言
一 事变前的满蒙问题认识
二 从事变发生到伪“满洲国”建立
三 退出国际联盟以后
结语
第三编 战后日本民间多元化的对外认识和国际事业
第十章 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协作事业——以笹川和平财团为例
引言
一 关于笹川和平财团
二 笹川和平财团的事业
(一) 一般事业
(二) 特定事业
三 笹川和平财团事业开展的方式及领域
结语
第十一章 非政府组织的对外政策研究——以日本国际论坛为例
引言
一 日本国际论坛的成立及机构
二 日本国际论坛的政策研究活动
(一) 开展调查研究
(二) 举办国际政经恳谈会
(三) 主持国际交流活动
(四) 为高层政策咨询机构提供智力支持
(五) 出版发行书刊
(六) 拟订“政策建议”
三 日本国际论坛的政策研究成果——关于东亚共同体的构想
(一) 《东亚经济共同体构想和日本的作用》
(二) 《构筑东亚安全保障协作体制》
(三) 两项政策建议的问题
结语
第十二章 中日两国民众的相互认识——基于民意调查结果的分析
引言
一 分析的主要数据源
二 两国民众关于对方国家的印象
三 两国民众的中日关系观
结语
第十三章 民间的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
引言
一 首相参拜的状况及特点
二 首相参拜的问题化
三 围绕首相参拜问题的争论焦点
结语
第十四章 对非政府组织国际协作活动的行政扶持
引言
一 行政扶持的原因
二 扶持政策之一:建立官民协调机制
三 扶持政策之二:财政资助
四 扶持政策之三:培养人才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近代以来日本民间涉外活动年表
附录二 战前日本与中国有关的主要团体一览
附录三 战后日本与中国有关的主要团体一览
人名索引
事项索引
后记
##x
近代以来日本民间涉外活动研究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