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有企业1927-1949》为中国经济史学文苑系列丛书之一,主要研究了企业制度以及治理模式的演进。全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南京国民政府国有经济政策的演变、抗战前国有企业的形成与规模(1927-1937)、抗战时期大后方地区国有企业的全方位扩张(1937-1945)、抗战胜利后国有大企业的急速膨胀(1945-1949)、国有企业的资本与股权、固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与治理模式。
目录
目录
总序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对象的界定
三、 研究的路径与基本框架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国有经济政策的演变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抗战前的国有经济政策
一、 国有经济政策形成的渊源及背景
二、 党国体系下国有经济政策的形成路径
三、 国有经济政策的形成及基本内容
第二节 抗战时期国有经济政策的演进
一、 “计划经济”政策与“统制经济”政策之辨
二、 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政策划分
三、 国有企业地位的确立及对国有企业的扩张扶持政策
四、 国有企业的经营预算政策
五、 省营企业政策
第三节 抗战后国有经济政策的演变
一、 敌伪产业接收政策
二、 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政策划分
三、 国有企业的制度建设与国有股份的减持政策
第二章 抗战前国有企业的形成与规模(1927~1937)
第一节 国有经济事业执行机构的设立与职能
一、 国民政府行政院属下经济管理部门的设立与职能
二、 中华民国建设委员会的设立与职能
三、 全国经济委员会的设立与职能
四、 资源委员会的设立与职能演变
第二节 国民政府的国有企业系统
一、 南京国民政府接收的前国有企业
二、 国民政府的国有企业系统
第三节 实业部投资的国有企业
第四节 其他各部会的国有资本投资及国有企业
一、 交通部系统的国有企业
二、 铁道部系统的国有铁路
三、 国家行局及财政部系统的国有企业
四、 建设委员会、经济委员会投资的国有企业
五、 资源委员会投资的国有企业
六、 军政部系统的国有军工企业
第五节 抗战前的省市营企业
第三章 抗战时期大后方地区国有企业的全方位扩张(1937~1945)
第一节 抗战时期国有企业主管机构的变化及沦陷区国有企业的损失
一、 国有企业主管机构的变化
二、 战争初期沦陷区国有企业的损失
第二节 经济部下属国有企业的规模扩张
一、 资源委员会系统国有企业的急剧扩张
二、 采金局的国有资本投资
三、 工矿调整处及经济部的其他国有资本投资
第三节 其他部门国有企业的扩张
一、 财政部贸易委员会的国有贸易企业
二、 交通部投资的国有企业
三、 其他部门投资的国有企业
第四节 国有军工企业的扩张
第五节 抗战时期各省区省营企业的急剧扩张
第六节 抗战时期国有企业的历史地位
第四章 抗战胜利后国有大企业的急速膨胀(1945~1949)
第一节 原有国有企业的变动
一、 后方省区原有国有企业的变动
二、 地方省营企业的变动
第二节 抗战后敌伪产业的接收及国有企业的急剧膨胀
一、 接收机构的设立
二、 敌伪产业的接收与处理
三、 接收后新国有企业的急剧膨胀
第三节 国民政府重组的国有大企业及大企业系统
一、 资源委员会及所属国有大企业
二、 中国纺织建设公司
三、 其他的若干部属大企业
四、 台湾地区的国有企业系统
第四节 国有企业的出售以及国有股份减持的实施
第五章 国有企业的资本与股权
第一节 国有企业的资本、资金来源及其构成
一、 国家财政投资
二、 内外债借款
三、 银行借款
第二节 国有资本的形成路径及制度安排
一、 财政资金对国有资本形成的制度安排
二、 国有企业间国有资本的转让
三、 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形成路径
四、 国有贤本向民营资本及民营企业的渗透
第三节 国有企业的经营预算及国有资本的剩余索取
第四节 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
一、 国有独资及全资企业
二、 国有控股企业
三、 国有参股企业
四、 特种股份有限公司
五、 国有控股、参股企业的股权管理
第六章 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与治理模式
第一节 董理监会及董理监事人员的遴选和派充
一、 国有独资企业的董理监会及董理监事人员
二、 国有全资企业的董理监会及董理监事人员
三、 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份董监人员的派充
第二节 国有企业的科层结构与职业经理阶层
一、 国有企业的科层结构
二、 国有企业的职业经理阶层及其薪酬与激励
第三节 省营企业公司的制度特征与治理模式
一、 投资主体多元化下的投资控股型的母子公司形态
二、 较完整的法人治理结构及多种形式的管理体制
三、 有限度政企分开的制度安排
余论
一、 国有企业的历史地位
二、 国有企业的制度及规模优势
三、 国有企业的制度性障碍
四、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关系
五、 国有企业的公司化趋向
六、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有企业的历史结局
附录一 1937年7月前国民政府各部会投资企业简况
附录二 1939年10月经济部合资企业资本状况
附录三 战时经济部采金局投资采金企业资本状况
附录四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所属主要国有兵工企业概况
附录五 1943年中南地区公营、省营、国营、特种四类工矿企业资本状况
附录六 1943年后方十四省区上报经济部省营工厂简况
附录七 1944年后方公营资本酒精厂一览
附录八 抗战时期经济部投资企业资本状况
附录九 1947年经济部所属企业简况
附录十 截至1945年12月资源委员会投资企事业单位一览
附录十一 1947年资源委员会所属企业简况
主要引用文献
后记
图表目录
表2—1 军政部兵工署接收前北京政府陆军部兵工企业
表2—2 交通部、财政部建设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资源委员会、实业部国营生产建设事业一览
表2—3 抗战前实业部投资企业国有股本一览
表2—4 1925~1932年国有铁路营业收支比较
表2—5 1931~1934年国有铁路营业收支盈亏
表2—6 抗战前建设委员会合办事业投资总表
表2—7 1937年前资源委员会筹设企业一览
表2—8 全国兵工厂一览
表2—9 抗战前广东省大型省营工厂概况
表2—10 1935年全国公营工厂一览
表3—1 资源委员会投资企事业单位一览
表3—2 1945年12月止资源委员会所有投资单位的行业分布
表3—3 经济部采金局合办各公营、民营金矿
表3—4 工矿调整处投资各企业资本一览
表3—5 抗战时交通部门投资的部分国有企业一览
表3—6 交通部公路总局直属各炼油厂
表3—7 抗战时国民政府交通部经营的酒精制造厂
表3—8 后方区各兵工厂现状调查
表3—9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事机关经营的酒精厂
表3—10 1943年各省营企业公司一览
表3—11 抗战时广东省建设厅所辖省营工厂一览
表3—12 江西省营工厂概况
表3—13 江西省公营实验及振济工厂概况
表3—14 福建省公营工厂概况
表3—15 省营贸易调整前各省省营贸易机构概况
表3—16 1941年各省营贸易机构调整情况
表3—17 后方工业厂数、资本、工人及动力设备统计
表3—18 大后方地区公营工业与民营工业厂数、币值资本比较
表3—19 1940~1944年国民党统治区国营、民营工业生产状况
表4—1 苏浙皖区敌伪产业处理局接收敌伪资产分类估计价值统计
表4—2 苏浙皖区敌伪产业处理局接收敌伪工厂设备一览
表4—3 苏浙皖区敌伪产业处理局价让政府机关产业
表4—4 苏浙皖区敌伪产业处理局拨交各国营事业先行经营再后价让工厂一览
表4—5 苏浙皖区移交政府机关运用工厂统计
表4—6 经济部粤桂闽区接管运营的直属国有企业
表4—7 1945~1947年国营、民营工矿业生产总值比重
表4—8 1945~1947年国营、民营工矿业产值增长指数
表4—9 1947年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工厂数量
表4—10 中国蚕丝公司所辖企事业机构一览
表4—11 1945~1948年轮船招商局营业收支
表4—12 1945~1949年轮船招商局船舶数量变动
表4—13 1948年6月轮船招商局船舶构成一览
表4—14 1935~1948年中国航运业国营、民营比较
S6+x
总序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对象的界定
三、 研究的路径与基本框架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国有经济政策的演变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抗战前的国有经济政策
一、 国有经济政策形成的渊源及背景
二、 党国体系下国有经济政策的形成路径
三、 国有经济政策的形成及基本内容
第二节 抗战时期国有经济政策的演进
一、 “计划经济”政策与“统制经济”政策之辨
二、 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政策划分
三、 国有企业地位的确立及对国有企业的扩张扶持政策
四、 国有企业的经营预算政策
五、 省营企业政策
第三节 抗战后国有经济政策的演变
一、 敌伪产业接收政策
二、 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政策划分
三、 国有企业的制度建设与国有股份的减持政策
第二章 抗战前国有企业的形成与规模(1927~1937)
第一节 国有经济事业执行机构的设立与职能
一、 国民政府行政院属下经济管理部门的设立与职能
二、 中华民国建设委员会的设立与职能
三、 全国经济委员会的设立与职能
四、 资源委员会的设立与职能演变
第二节 国民政府的国有企业系统
一、 南京国民政府接收的前国有企业
二、 国民政府的国有企业系统
第三节 实业部投资的国有企业
第四节 其他各部会的国有资本投资及国有企业
一、 交通部系统的国有企业
二、 铁道部系统的国有铁路
三、 国家行局及财政部系统的国有企业
四、 建设委员会、经济委员会投资的国有企业
五、 资源委员会投资的国有企业
六、 军政部系统的国有军工企业
第五节 抗战前的省市营企业
第三章 抗战时期大后方地区国有企业的全方位扩张(1937~1945)
第一节 抗战时期国有企业主管机构的变化及沦陷区国有企业的损失
一、 国有企业主管机构的变化
二、 战争初期沦陷区国有企业的损失
第二节 经济部下属国有企业的规模扩张
一、 资源委员会系统国有企业的急剧扩张
二、 采金局的国有资本投资
三、 工矿调整处及经济部的其他国有资本投资
第三节 其他部门国有企业的扩张
一、 财政部贸易委员会的国有贸易企业
二、 交通部投资的国有企业
三、 其他部门投资的国有企业
第四节 国有军工企业的扩张
第五节 抗战时期各省区省营企业的急剧扩张
第六节 抗战时期国有企业的历史地位
第四章 抗战胜利后国有大企业的急速膨胀(1945~1949)
第一节 原有国有企业的变动
一、 后方省区原有国有企业的变动
二、 地方省营企业的变动
第二节 抗战后敌伪产业的接收及国有企业的急剧膨胀
一、 接收机构的设立
二、 敌伪产业的接收与处理
三、 接收后新国有企业的急剧膨胀
第三节 国民政府重组的国有大企业及大企业系统
一、 资源委员会及所属国有大企业
二、 中国纺织建设公司
三、 其他的若干部属大企业
四、 台湾地区的国有企业系统
第四节 国有企业的出售以及国有股份减持的实施
第五章 国有企业的资本与股权
第一节 国有企业的资本、资金来源及其构成
一、 国家财政投资
二、 内外债借款
三、 银行借款
第二节 国有资本的形成路径及制度安排
一、 财政资金对国有资本形成的制度安排
二、 国有企业间国有资本的转让
三、 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形成路径
四、 国有贤本向民营资本及民营企业的渗透
第三节 国有企业的经营预算及国有资本的剩余索取
第四节 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
一、 国有独资及全资企业
二、 国有控股企业
三、 国有参股企业
四、 特种股份有限公司
五、 国有控股、参股企业的股权管理
第六章 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与治理模式
第一节 董理监会及董理监事人员的遴选和派充
一、 国有独资企业的董理监会及董理监事人员
二、 国有全资企业的董理监会及董理监事人员
三、 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份董监人员的派充
第二节 国有企业的科层结构与职业经理阶层
一、 国有企业的科层结构
二、 国有企业的职业经理阶层及其薪酬与激励
第三节 省营企业公司的制度特征与治理模式
一、 投资主体多元化下的投资控股型的母子公司形态
二、 较完整的法人治理结构及多种形式的管理体制
三、 有限度政企分开的制度安排
余论
一、 国有企业的历史地位
二、 国有企业的制度及规模优势
三、 国有企业的制度性障碍
四、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关系
五、 国有企业的公司化趋向
六、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有企业的历史结局
附录一 1937年7月前国民政府各部会投资企业简况
附录二 1939年10月经济部合资企业资本状况
附录三 战时经济部采金局投资采金企业资本状况
附录四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所属主要国有兵工企业概况
附录五 1943年中南地区公营、省营、国营、特种四类工矿企业资本状况
附录六 1943年后方十四省区上报经济部省营工厂简况
附录七 1944年后方公营资本酒精厂一览
附录八 抗战时期经济部投资企业资本状况
附录九 1947年经济部所属企业简况
附录十 截至1945年12月资源委员会投资企事业单位一览
附录十一 1947年资源委员会所属企业简况
主要引用文献
后记
图表目录
表2—1 军政部兵工署接收前北京政府陆军部兵工企业
表2—2 交通部、财政部建设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资源委员会、实业部国营生产建设事业一览
表2—3 抗战前实业部投资企业国有股本一览
表2—4 1925~1932年国有铁路营业收支比较
表2—5 1931~1934年国有铁路营业收支盈亏
表2—6 抗战前建设委员会合办事业投资总表
表2—7 1937年前资源委员会筹设企业一览
表2—8 全国兵工厂一览
表2—9 抗战前广东省大型省营工厂概况
表2—10 1935年全国公营工厂一览
表3—1 资源委员会投资企事业单位一览
表3—2 1945年12月止资源委员会所有投资单位的行业分布
表3—3 经济部采金局合办各公营、民营金矿
表3—4 工矿调整处投资各企业资本一览
表3—5 抗战时交通部门投资的部分国有企业一览
表3—6 交通部公路总局直属各炼油厂
表3—7 抗战时国民政府交通部经营的酒精制造厂
表3—8 后方区各兵工厂现状调查
表3—9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事机关经营的酒精厂
表3—10 1943年各省营企业公司一览
表3—11 抗战时广东省建设厅所辖省营工厂一览
表3—12 江西省营工厂概况
表3—13 江西省公营实验及振济工厂概况
表3—14 福建省公营工厂概况
表3—15 省营贸易调整前各省省营贸易机构概况
表3—16 1941年各省营贸易机构调整情况
表3—17 后方工业厂数、资本、工人及动力设备统计
表3—18 大后方地区公营工业与民营工业厂数、币值资本比较
表3—19 1940~1944年国民党统治区国营、民营工业生产状况
表4—1 苏浙皖区敌伪产业处理局接收敌伪资产分类估计价值统计
表4—2 苏浙皖区敌伪产业处理局接收敌伪工厂设备一览
表4—3 苏浙皖区敌伪产业处理局价让政府机关产业
表4—4 苏浙皖区敌伪产业处理局拨交各国营事业先行经营再后价让工厂一览
表4—5 苏浙皖区移交政府机关运用工厂统计
表4—6 经济部粤桂闽区接管运营的直属国有企业
表4—7 1945~1947年国营、民营工矿业生产总值比重
表4—8 1945~1947年国营、民营工矿业产值增长指数
表4—9 1947年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工厂数量
表4—10 中国蚕丝公司所辖企事业机构一览
表4—11 1945~1948年轮船招商局营业收支
表4—12 1945~1949年轮船招商局船舶数量变动
表4—13 1948年6月轮船招商局船舶构成一览
表4—14 1935~1948年中国航运业国营、民营比较
S6+x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有企业:1927~1949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