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当代大学生以全新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行为解读社会,规范自我,塑造自我。他们往往被人们誉为“文化新人类”。21世纪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标志着一个新文明的兴起,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新的里程碑。互联网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标志的生存状态,以交互性、虚拟性、学习性为标志的运作模式,以多边性、全时性、共享性为标志的机制特质,使“文化新人类”网络交往迅速发展,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生存、学习、生活和成才,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发展。网络在将人类带入数字化时代的同时,不仅引起了信息传播方式、交往方式、教育方式、消费方式、闲暇方式及社会组织方式等的变革,也必然导致伦理道德领域发生相应的变革;网络在促使当代大学生的全球意识、效率观念、信息知识和平等观念增长的同时,也难免产生网络垃圾、网络心理障碍和高科技犯罪等负面效应。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以理性的社会心理来对待学习、工作和网络,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大事。
我们有责任积极引导作为“文化新人类”的当代大学生,以正确的社会心理来塑造人格,理性对待他人、学习和生活;理性对待网络和自我。这是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是营造和谐社会、培育当代大学生协调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和造就自觉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
目录
前言 2页
第一章 大学生的社会知觉与认知 13页
一 大学生社会知觉与认知的特征 13页
1 大学生的社会知觉与认知 14页
2 大学生的社会行动框架 16页
3 大学生社会知觉与认知的途径 20页
二 大学生社会知觉与认知的过程 22页
1 大学生的社会情境知觉与认知 23页
2 大学生的内隐社会认知与心理控制
3 大学生的社会判断 28页
三 大学生社会知觉与认知的偏差 31页
1 大学生的首因效应 31页
2 大学生的近因效应 33页
3 大学生的晕轮效应 35页
4 大学生的刻板效应 37页
第二章 大学生的侵犯动机与亲和动机
一 大学生社会动机概述 40页
1 大学生社会动机的概念 41页
2 大学生社会动机的特性 42页
3 大学生社会动机的类型 44页
二 大学生的侵犯动机 45页
1 大学生侵犯动机的形成 46页
2 大学生侵犯动机的控制 50页
三 大学生的亲和动机 53页
1 大学生的恐惧心理 53页
2 大学生的亲和心理 56页
3 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63页
第三章 大学生的社会情感与调适 67页
一 大学生社会情感概述 67页
1 大学生社会情感的功能 68页
2 大学生社会情感的维度 73页
3 大学生社会情感的分类 78页
二 大学生社会情感的发展 85页
1 青少年情绪的发展 85页
2 大学生情绪的发展 90页
3 情绪成熟的指标 98页
三 大学生社会情感的调适 100页
1 大学生的情感智商 100页
2 大学生的情绪感知等级 103页
3 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方法 105页
第四章 大学生的社会态度与平衡 109页
一 大学生的社会态度概述 109页
1 大学生社会态度的概念 109页
2 大学生社会态度的构成 111页
3 大学生社会态度的特点 113页
4 大学生社会态度的功能 114页
二 大学生社会态度的形成 117页
1 大学生社会态度形成的研究 118页
2 大学生社会态度形成的因素 119页
三 大学生社会态度的测量与平衡 122页
1 大学生社会态度测量的性质 122页
2 大学生社会态度量表的评价 123页
3 大学生社会态度的平衡 130页
第五章 大学生的人际沟通与合作 132页
一 大学生的人际吸引 132页
1 大学生人际吸引的研究 133页
2 大学生人际吸引的因素 134页
3 大学生人际吸引的分类 141页
二 大学生的人际发展 143页
1 大学生一般的人际关系 143页
2 大学生密切的人际关系 147页
3 大学生知己的人际关系 149页
三 大学生的人际合作 149页
1 大学生的人际沟通 150页
2 大学生的人际冲突 155页
3 大学生的人际缓和 158页
4 大学生的人际合作 160页
第六章 大学生的爱情心理与择偶 163页
一 大学生爱情的心理结构 163页
1 大学生心理的相容性 164页
2 大学生情感的一致性 166页
3 大学生性意向的吻合性 169页
二 大学生的择偶心理 172页
1 大学生择偶心理的相似性 172页
2 大学生择偶心理的互补性 175页
3 大学生择偶的社会交换性 178页
三 大学生择偶的理性选择 181页
1 大学生择偶应投桃报李 181页
2 大学生择偶应避免隔阂 183页
3 大学生择偶应保持心距 186页
4 大学生择偶应求同存异 188页
第七章 大学生的群体心理与从众心理
一 大学生群体概述 192页
1 大学生群体的特征 193页
2 大学生群体的分类 194页
3 大学生群体的内聚力 198页
二 大学生的集群行为 202页
1 大学生的集群行为过程 202页
2 大学生的集群行为理论 204页
3 大学生集群行为的去个性化 208页
三 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209页
1 大学生的从众心理行为 209页
2 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分析 211页
3 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实验 215页
第八章 大学生的社会角色与嬗变 218页
一 大学生角色的期望与个体表现 218页
1 大学生社会角色的本质 218页
2 大学生社会角色的类型 221页
3 大学生社会角色的功能 223页
二 大学生角色的扮演与冲突 224页
1 大学生社会角色的扮演 224页
2 大学生角色的社会化 226页
3 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冲突 229页
三 大学生角色的影响与制约 232页
1 大学生的性别角色 232页
2 大学生的职业角色 234页
3 大学生的文化角色 238页
第九章 大学生的人格培育与发展 241页
一 人格概念概述 241页
1 人格的结构 242页
2 人格的特点 246页
3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249页
二 大学生人格的测评 252页
1 观察法 253页
2 实验法 255页
3 测验法 256页
三 大学生人格的培养 260页
1 大学生人格培养的意义 260页
2 大学生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261页
3 大学生兴趣的培养 263页
4 大学生理想的培养 264页
5 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 267页
6 大学生性格的塑造 268页
第十章 大学生的利他行为与效应 273页
一 大学生利他行为概述 273页
1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产生 274页
2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基础 276页
3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实施 281页
二 影响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因素 282页
1 大学生的个人因素 283页
2 特定的情境因素 286页
3 社会的文化因素 290页
三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旁观效应 292页
1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周边效应 292页
2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社会效应 295页
3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发展效应 297页
第十一章 大学生的社会文化与性 301页
一 大学生的动机与文化 301页
1 大学生情感的发展 301页
2 大学生的青春期危机 304页
3 亚文化与成就动机 307页
二 大学生文化与感知 311页
1 文化对大学生感知的影响 311页
2 价值观对大学生感知的影响 313页
3 大学生的文化模式 315页
三 大学生文化与性问题 321页
1 大学生性别角色的文化塑造 321页
2 大学生性行为的文化控制 324页
3 大学生变态行为的文化解释 329页
第十二章 大学生的传媒心理与作用
一 信息传播对大学生的心理作用 333页
1 信息传播与心理系统 333页
2 大学生对信息传播的心理选择 335页
3 信息传播效果对大学生的心理作用
二 文化时尚对大学生的影响 341页
1 文化时尚与大众传媒 342页
2 文化时尚对大学生的心理熏陶 344页
3 文化时尚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347页
三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351页
1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351页
2 传统媒体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355页
3 网络传媒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357页
第十三章 大学生的社会犯罪与预防
一 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形成 366页
1 大学生犯罪心理的文化因素 367页
2 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家庭因素 370页
3 大学生犯罪心理的社会因素 372页
二 大学生犯罪心理研究 375页
1 人格严重不成熟 375页
2 道德严重有缺陷 379页
三 大学生犯罪行为的预防 383页
1 改变态度 加强自我改造 383页
2 进行犯罪心理矫正 385页
3 促进罪犯的重新社会化 386页
4 大学生犯罪的防微杜渐 389页
第十四章 大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
一 大学生与社会环境 396页
1 大学生与拥挤 397页
2 大学生与噪音 401页
3 大学生的个体空间 404页
二 大学生与都市心理 409页
1 大学生都市心理的形成 409页
2 大学生都市心理的特点 410页
3 大学生都市心理的趋势 414页
三 大学生的城市生活 414页
1 大学生城市生活的选择 414页
2 大学生城市生活的特点 416页
3 大学生城市生活的趋势 421页
第十五章 大学生的社会化与现代化
一 大学生社会化概述 424页
1 大学生社会化的定义 425页
2 大学生社会化的分类 426页
3 大学生社会化的特点 428页
二 大学生社会化的途径 432页
1 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在途径 433页
2 大学生社会化的外在途径 439页
三 大学生社会化的结果 443页
1 促进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443页
2 内化自我的价值观念 445页
3 掌握生活技巧与培养社会角色 445页
4 大学生的现代化进程 446页
参考文献 450页
后记 451页
第一章 大学生的社会知觉与认知 13页
一 大学生社会知觉与认知的特征 13页
1 大学生的社会知觉与认知 14页
2 大学生的社会行动框架 16页
3 大学生社会知觉与认知的途径 20页
二 大学生社会知觉与认知的过程 22页
1 大学生的社会情境知觉与认知 23页
2 大学生的内隐社会认知与心理控制
3 大学生的社会判断 28页
三 大学生社会知觉与认知的偏差 31页
1 大学生的首因效应 31页
2 大学生的近因效应 33页
3 大学生的晕轮效应 35页
4 大学生的刻板效应 37页
第二章 大学生的侵犯动机与亲和动机
一 大学生社会动机概述 40页
1 大学生社会动机的概念 41页
2 大学生社会动机的特性 42页
3 大学生社会动机的类型 44页
二 大学生的侵犯动机 45页
1 大学生侵犯动机的形成 46页
2 大学生侵犯动机的控制 50页
三 大学生的亲和动机 53页
1 大学生的恐惧心理 53页
2 大学生的亲和心理 56页
3 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63页
第三章 大学生的社会情感与调适 67页
一 大学生社会情感概述 67页
1 大学生社会情感的功能 68页
2 大学生社会情感的维度 73页
3 大学生社会情感的分类 78页
二 大学生社会情感的发展 85页
1 青少年情绪的发展 85页
2 大学生情绪的发展 90页
3 情绪成熟的指标 98页
三 大学生社会情感的调适 100页
1 大学生的情感智商 100页
2 大学生的情绪感知等级 103页
3 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方法 105页
第四章 大学生的社会态度与平衡 109页
一 大学生的社会态度概述 109页
1 大学生社会态度的概念 109页
2 大学生社会态度的构成 111页
3 大学生社会态度的特点 113页
4 大学生社会态度的功能 114页
二 大学生社会态度的形成 117页
1 大学生社会态度形成的研究 118页
2 大学生社会态度形成的因素 119页
三 大学生社会态度的测量与平衡 122页
1 大学生社会态度测量的性质 122页
2 大学生社会态度量表的评价 123页
3 大学生社会态度的平衡 130页
第五章 大学生的人际沟通与合作 132页
一 大学生的人际吸引 132页
1 大学生人际吸引的研究 133页
2 大学生人际吸引的因素 134页
3 大学生人际吸引的分类 141页
二 大学生的人际发展 143页
1 大学生一般的人际关系 143页
2 大学生密切的人际关系 147页
3 大学生知己的人际关系 149页
三 大学生的人际合作 149页
1 大学生的人际沟通 150页
2 大学生的人际冲突 155页
3 大学生的人际缓和 158页
4 大学生的人际合作 160页
第六章 大学生的爱情心理与择偶 163页
一 大学生爱情的心理结构 163页
1 大学生心理的相容性 164页
2 大学生情感的一致性 166页
3 大学生性意向的吻合性 169页
二 大学生的择偶心理 172页
1 大学生择偶心理的相似性 172页
2 大学生择偶心理的互补性 175页
3 大学生择偶的社会交换性 178页
三 大学生择偶的理性选择 181页
1 大学生择偶应投桃报李 181页
2 大学生择偶应避免隔阂 183页
3 大学生择偶应保持心距 186页
4 大学生择偶应求同存异 188页
第七章 大学生的群体心理与从众心理
一 大学生群体概述 192页
1 大学生群体的特征 193页
2 大学生群体的分类 194页
3 大学生群体的内聚力 198页
二 大学生的集群行为 202页
1 大学生的集群行为过程 202页
2 大学生的集群行为理论 204页
3 大学生集群行为的去个性化 208页
三 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209页
1 大学生的从众心理行为 209页
2 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分析 211页
3 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实验 215页
第八章 大学生的社会角色与嬗变 218页
一 大学生角色的期望与个体表现 218页
1 大学生社会角色的本质 218页
2 大学生社会角色的类型 221页
3 大学生社会角色的功能 223页
二 大学生角色的扮演与冲突 224页
1 大学生社会角色的扮演 224页
2 大学生角色的社会化 226页
3 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冲突 229页
三 大学生角色的影响与制约 232页
1 大学生的性别角色 232页
2 大学生的职业角色 234页
3 大学生的文化角色 238页
第九章 大学生的人格培育与发展 241页
一 人格概念概述 241页
1 人格的结构 242页
2 人格的特点 246页
3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249页
二 大学生人格的测评 252页
1 观察法 253页
2 实验法 255页
3 测验法 256页
三 大学生人格的培养 260页
1 大学生人格培养的意义 260页
2 大学生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261页
3 大学生兴趣的培养 263页
4 大学生理想的培养 264页
5 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 267页
6 大学生性格的塑造 268页
第十章 大学生的利他行为与效应 273页
一 大学生利他行为概述 273页
1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产生 274页
2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基础 276页
3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实施 281页
二 影响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因素 282页
1 大学生的个人因素 283页
2 特定的情境因素 286页
3 社会的文化因素 290页
三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旁观效应 292页
1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周边效应 292页
2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社会效应 295页
3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发展效应 297页
第十一章 大学生的社会文化与性 301页
一 大学生的动机与文化 301页
1 大学生情感的发展 301页
2 大学生的青春期危机 304页
3 亚文化与成就动机 307页
二 大学生文化与感知 311页
1 文化对大学生感知的影响 311页
2 价值观对大学生感知的影响 313页
3 大学生的文化模式 315页
三 大学生文化与性问题 321页
1 大学生性别角色的文化塑造 321页
2 大学生性行为的文化控制 324页
3 大学生变态行为的文化解释 329页
第十二章 大学生的传媒心理与作用
一 信息传播对大学生的心理作用 333页
1 信息传播与心理系统 333页
2 大学生对信息传播的心理选择 335页
3 信息传播效果对大学生的心理作用
二 文化时尚对大学生的影响 341页
1 文化时尚与大众传媒 342页
2 文化时尚对大学生的心理熏陶 344页
3 文化时尚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347页
三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351页
1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351页
2 传统媒体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355页
3 网络传媒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357页
第十三章 大学生的社会犯罪与预防
一 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形成 366页
1 大学生犯罪心理的文化因素 367页
2 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家庭因素 370页
3 大学生犯罪心理的社会因素 372页
二 大学生犯罪心理研究 375页
1 人格严重不成熟 375页
2 道德严重有缺陷 379页
三 大学生犯罪行为的预防 383页
1 改变态度 加强自我改造 383页
2 进行犯罪心理矫正 385页
3 促进罪犯的重新社会化 386页
4 大学生犯罪的防微杜渐 389页
第十四章 大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
一 大学生与社会环境 396页
1 大学生与拥挤 397页
2 大学生与噪音 401页
3 大学生的个体空间 404页
二 大学生与都市心理 409页
1 大学生都市心理的形成 409页
2 大学生都市心理的特点 410页
3 大学生都市心理的趋势 414页
三 大学生的城市生活 414页
1 大学生城市生活的选择 414页
2 大学生城市生活的特点 416页
3 大学生城市生活的趋势 421页
第十五章 大学生的社会化与现代化
一 大学生社会化概述 424页
1 大学生社会化的定义 425页
2 大学生社会化的分类 426页
3 大学生社会化的特点 428页
二 大学生社会化的途径 432页
1 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在途径 433页
2 大学生社会化的外在途径 439页
三 大学生社会化的结果 443页
1 促进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443页
2 内化自我的价值观念 445页
3 掌握生活技巧与培养社会角色 445页
4 大学生的现代化进程 446页
参考文献 450页
后记 451页
大学生社会心理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